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中国的诞生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邢和明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开国大典的欢呼声,震撼了世界,我们解放了,从此当家做主人,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由邢和明编著了《新中国的诞生》一书。本书围绕新中国的诞生这一主题,简要地勾画出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到1949年12月成都解放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光辉历程。

内容推荐

由邢和明编著的《新中国的诞生》以历史纪实的笔法,全景式描述了共和国诞生第一天的各项活动,内容包括共和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共和国大典的全过程、阅兵式全过程、全国人民庆祝共和国成立等。本书图文并茂、别出心裁,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直面历史和感受历史的重要途径,而且也为文史、新闻等工作者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史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一、辽沈战役突破口的抉择:长春,还是锦州?

 二、东北野战军指挥部的通讯参谋们不停地呼叫着一个地名:“塔山!塔山!”

 三、廖耀湘兵团溃败,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新闻通讯

 四、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五、黄维被俘时自称上尉司书,还写下保证书

 六、杜聿明化装成“俘虏”逃跑,结果真的当了俘虏

 七、聂荣臻的一个大胆设想、

 八、解放军进入北平的时间被推迟

 九、渡江第一船与渡江解放第一城

 十、毛泽东留下一张阅读“南京解放”号外的著名照片

第二章 筹建新中国

 一、毛泽东提出访苏的动议与动机

 二、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三、护送民主人士秘密进入解放区

 四、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来到西柏坡

 五、在农村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

 六、邓初民在新政协筹备会上三次起立,只为一个提议

 七、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第三章 开国盛会

 一、西苑阅兵,毛泽东的眼角挂着两滴晶莹的泪珠

 二、从双清别墅到菊香书屋

 三、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四、新中国的国旗、国歌、国名与定都

 五、“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四章 开国大典

 一、在勤政殿召开的就职会议

 二、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三、毛泽东叮嘱新华社记者,不要弄丢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名单

 四、“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

 五、毛泽东得知苏联承认新中国的消息时异常兴奋

 六、刘少奇出席开国大典与一幅油画背后的故事

 七、开国大典上的周恩来

 八、朱德检阅解放军三军部队

 九、任弼时是唯一没有出席开国大典的中央书记处书记

 十、开国大典给宋庆龄留下深刻印象

 十一、为了参加开国大典,张澜挑选了一件最得体的衣服

 十二、黄炎培的生日也是10月1日,于国于己,他都格外激动

第五章 开国大典阅兵式

 一、开国大典给杨成武留下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

 二、聂荣臻建议开国大典的时间定在下午3时

 三、参加阅兵式的陆军、海军和空军

 四、阅兵式地点确定在天安门广场

 五、“总算活到了这一天,见到了!”

第六章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将士的开国日

 一、工人阶级的心声

 二、人民政协里的农民代表

 三、活了一辈子,“头一回听说产生咱们人民自己的国家”

 四、知识分子的欢呼

 五、解放军将士的喜悦

第七章 开国大典新闻报道

 一、开国大典实况转播

 二、开国大典上的摄影夫妇

 三、两篇具有特别意义的社论

第八章 为新中国狂欢

 一、北京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狂欢

 二、南京拉响汽笛达20分钟

 三、红旗映红了整个武汉

 四、上海狂欢十天

 五、海南岛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六、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欢呼

第九章 国际社会的评论

 一、苏联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团抵达北京

 二、苏联报纸对新中国的评价

 三、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对新中国成立的报道与评价

 四、美国、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成立的报道与评价

第十章 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一、前线工事里贴上了“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标语

 二、新中国的国旗第一次插上厦门岛

 三、没有接到命令的第135师成就了一场战役的胜利

 四、开国大典两个星期后广州解放

 五、追歼白崇禧集团

 六、1949年冬季的最后一场战役

第十一章 国民党退守台湾

 一、蒋介石在大陆度过最后一个除夕之夜

 二、蒋介石到台湾后“连夜多梦,睡眠不安”

 三、李宗仁在广州收听了新中国成立的广播

 四、阎锡山的药方救不了“病人”

 五、西北王胡宗南在西南的结局

 六、蒋介石在10月1日的日记里写下“痛心极矣”4个字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当时,就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战场而言,东北人民解放军约有70万人,另有33万地方部队。国民党军队虽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几个孤立据点。相比较而言,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已经具备了进行战略决战的基本条件。于是,中央军委将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确定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展开。

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在东北几个孤立据点里,长春有郑洞国10万人,沈阳有卫立煌30万人,锦州有范汉杰15万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解放军进攻的主要方向首先应指向何处,才有利于整个战役的发展,才有利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也才有利于全国战局,这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所在。

如果从东北战场局部情况来看,长春国民党军队相对孤立,且为解放军久困,消灭这股国民党军队可谓水到渠成。因此,依次攻打长春、沈阳、锦州,似乎更为妥当。然而,这样作战的不利之处在于,它可能会吓跑沈阳、锦州的国民党军队,进而影响整个战役和全国战局的进行。

而首先攻打锦州的好处是,在北宁线上作战,一则可以吸引长春、沈阳国民党军队前来增援,以便在运动中给以歼灭。二则可以割断华北傅作义集团同东北卫立煌集团之间的联系。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向关内的咽喉,攻占这个战略要点,就等于关上东北的大门,卫立煌集团自然就成了“瓮中之鳖”。再者,控制住北宁线,有利于东北野战军依据战局的发展,向两翼机动作战。

锦州被攻克后,范汉杰坦承,打锦州这一招,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打下锦州,这根扁担就断了。

拥有这个雄才大略的人就是毛泽东。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最重要的决策就是以极大的决心,选择国民党军队防御相对较弱而对全局来说又最为关键的锦州作为突破口,实施出其不意的打击,从而取得整个战役的主动权。还在1948年2月,毛泽东就电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要求他们下一步作战应考虑以主力转至北宁线,截断国民党军队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通道,并抓住敌人予以各个歼灭。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林彪于4月份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却强调南下北宁线及人关作战的困难,提议先打长春,并吸引沈阳的国民党军前来增援而将其歼灭。毛泽东看到这个计划后大发雷霆,甚至说出了“让林彪到中央来,我到东北去”的话。最终,毛泽东还是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同意了这个计划。不过,毛泽东同时告诉林彪:你们说打沈阳有困难,打锦州有困难,打榆锦段有困难,入关战争也有困难。但是,有些困难是你们设想出来的,事实上不一定存在。所以,你们可以对干部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而不应该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

此后,林彪又数次变更作战计划,时而要攻打长春,时而要围城打援,时而对长春久困长围,唯独不提南下北宁线的问题。直到7月份,他虽然提出以南下作战为好,但仍在犹豫当中。林彪担心,锦州有国民党军队六七个师的兵力,而且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又害怕打锦州会受到北平、沈阳国民党军队的两面夹击,长春国民党军队亦势必乘机撤退。

林彪的担心不无道理。还在5月份,蒋介石就打算撤退沈阳的国民党军队主力。但他想在撤退之前来一个决战,给东北解放军一个打击。这个决战地点,就选择在锦州。他让范汉杰在锦州牵制住东北解放军,在葫芦岛集中精锐部队向东攻,廖耀湘从沈阳出城向西打,再加上空军和海军协作,就可以消灭东北解放军的主力,打开东北的局面。蒋介石的这个算计是蛮精明的,然而,战役的进程和结果却同他预想的完全相反。

P4-5

序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我们编著了《新中国的诞生》一书。本书围绕新中国的诞生这一主题,简要地勾画出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到1949年12月成都解放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全国胜利的结果。全国解放战争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阶段。1946年6月开始的人民解放战争,到1948年秋,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1948年的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从8月起,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层的代表人士陆续进人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朱德说过,1948年是人民解放战争“决定胜负的一年”。从这年的9月开始,中央军委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构成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毛泽东在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宣布:“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泽东的预言很快就实现了,5个月后的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

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确定了革命胜利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这个最后的农村指挥所。在香山双清别墅的3个月里,毛泽东集中精力抓了两件大事:一是指挥了渡江战役,二是筹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李济深等21人组成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还决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设立6个小组,分别完成下列各项任务:拟订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起草新政协的组织条例;起草共同纲领;拟订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起草新政协宣言;拟订国旗、国歌和国徽方案。通过这几个小组的工作,迅速完成了召开新政协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各项准备工作。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制定中国人民的大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人民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前盛会。出席大会的有党派代表、区域代表、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体代表,共45个单位及特邀代表662人。出席开幕式的有635人,邀请旁听的来宾300人,国内外记者31人。大会在团结、民主、庄严的氛围中开幕。毛泽东致开幕词,他自豪地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致开幕词一共用了18分钟,而代表们为这句话鼓掌的时间长达5分钟之久。几十年以后,许多代表在回忆当年参加新政协会议的情景时,感到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毛泽东的这句话。一位亲历者回忆,当时曾出现过这样一种自然奇观:在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的时候,会场外突然下起了暴雨,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哗的急风骤雨如排山倒海般倾泻下来。当毛泽东开始宣读开幕词的时候,室外云收雨停,满天星斗,天地间顿时变得无比清爽。以致每一位在场的人,无不为这种奇迹般的自然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惊奇与兴奋。经过充分讨论,9月27日,大会一致通过下列议案:(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9月30日,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大会闭幕式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结束。乐曲声中,几名战士用手高高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站在主席台上。在这种庄严的气氛中,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1949年lO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下午3时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泽东走到扩音器前,用他那激昂浑厚的湖南口音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军乐队高奏《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后,举行盛大阅兵式。傍晚,开始群众游行。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手拿提灯,纵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大凡亲历过开国大典的人,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有一种印象,就是那种场面,那种气势,真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陈毅,目睹了这一庄严时刻。他感慨地说:“看了这,总算此生不虚度!”并即兴赋诗一首,取名《开国小言》。当年,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担任开国大典阅兵式指挥所主任。对他来说,最幸福也是最紧张的时刻,就是通过电话向东三座门外指挥分所发出阅兵开始的命令。以致很多年以后,杨成武在回忆这幕情景时仍历历在目。《大公报》记者杨刚在记述开国大典的新闻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里这样描述了她的印象:10月1日这一天太伟大,太丰富了。甚至在今天,24小时之后,它的余风还在。街上还是红红绿绿的跳舞队、秧歌队、游行队。24小时之后,依然满街都是红旗,都是锣鼓。在他的笔下,那些开国大典的亲历者们,用简短的一二句话把自己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从湖北来的老先生、老太太赞叹说,开国大典那一场大会是:“从来没有过!从来没有过!”从上海来的老先生说:“总算活到了这一天,见到了!”从华北来的人激动得发不出声音,只是连续地、低低地称赞:“好伟大呀!好伟大呀!”从华南来的人也惊叹:“这是有生以来没有见过的啊!”

当天,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同样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狂欢,集会、通电,成为他们庆贺新中国成立的表达方式。

苏联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差不多所有的报纸都及时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进步党派和团体,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东南沿海、华南和西南前线,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在江西前线,10月1日,中午刚过,叶剑英就回到住处,叫警卫员把收音机频率调好,准备收听开国大典广播。在华南前线,林彪通过收音机分享了其中的喜悦。

国民党统治下的成都,在平静和压抑中迎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国民党当局要求,这天每家每户要挂起白纸灯笼,还要写上反共标语。然而,12岁的张秀琼早上起床后惊讶地发现,她的母亲在灯笼上写下“天下太平”4个大字。仅仅过了两个月,在解放战争最后一年的冬季,人民解放军发起成都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

对蒋介石来说,1949年是他平生最悲惨的一年。1949年1月28日,这天是农历大年三十。在溪口老家的蒋介石,度过了他在大陆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4月25日下午,蒋氏父子拜别祖堂后黯然离开溪口。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过溪口。10月1日,在广州东山梅花村一幢旧式公馆里,蒋介石深深陷入失败和沮丧的情绪之中。他收听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有关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听到了毛泽东以胜利者的姿态发出的声音。尽管早已获悉新中国即将成立i但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蒋介石还是难以面对。在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时候,10月31日,蒋介石等来了他的63岁生日。这天晚上,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本日为余六十三初度生日,过去一年,实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他还作了一首“六三自箴”的诗,承认自己虚度63年。12月10日下午2时,蒋氏父子由成都凤凰山登机飞往台湾。6时30分,飞机抵达台北机场,蒋介石就此告别大陆。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后记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我们编写了《新中国的诞生》一书,以此作为献礼。

本书的编写工作从2013年9月开始,于2014年7月完成,历时10个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当年的相关通讯报道以及发表的相关文章,同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帮助过我们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荆彦周同志为本书提供了非常好的框架设计,唐丽、高菲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做了大量工作,对此,我们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王世勇、徐锋、谢为红、沈炜炜等,他们大都长期从事共和国史研究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谨请读者谅解。对于这些缺点,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改正。

声明:本书所使用的部分图片,由于未能获取相关作者或版权人的联系方式,所以未能支付相应稿酬,在此,向相关作者或版权人致歉,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按照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我们的联系方式:0311-8864124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