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还是摇摇头。
“这就很难找了。”民警肩膀一耸,表示爱莫能助了。
艾丽不甘心:“先生,我是受一位法国老奶奶之托来新疆找库尔班的。求你帮帮我,我能去拜访这些叫库尔班的老人吗?”
民警想了想回答:“我先帮你联系联系吧。”
艾丽紧紧握住民警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走出派出所,艾丽扫兴地回到宾馆,回想起自己在法国和房东玛丽娅相识的经过,起因是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曲。
艾丽上初中时就迷上了台湾女作家三毛,是她的铁杆粉丝。那段时间,艾丽一直沉醉在三毛的作品中。有一天她奶奶从书店买回一本纪实长篇小说《三毛最后的恋情》,艾丽一见“三毛”两个字那还了得,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她一读完这本书,又崇拜起另外一个人来,那就是音乐家王洛宾!从那时起她又迷上了音乐。中学毕业,她报考了音乐学院。音乐学院毕业后她来到法国马赛地中海大学读研究生。她到法国马赛后巧遇了中学同学杨帆,杨帆在法国读酿造学博士,专攻葡萄酒专业。
在地中海沿岸的马赛有一个美丽的玛丽娅葡萄酒庄园,那是一个旅游观光及品尝葡萄酒的好地方。自从艾丽在法国马赛巧遇了杨帆后,这个专攻葡萄酒专业的酿造学博士就常常带艾丽去玛丽娅葡萄酒庄园游玩。每当艾丽走进美丽的葡萄园,总是情不自禁地唱起《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
有一次,杨帆又带着艾丽来到玛丽娅葡萄酒庄园,艾丽又情不自禁地唱起: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一位雍容文雅的老太太迎面走来,激动地用汉语问艾丽:“你唱的是新疆歌?”
艾丽十分惊讶:“是!您会说中文?”
老太太喜出望外,自我介绍道:“我叫玛丽娅,是这个庄园的主人,对新疆的音乐很熟悉。”
就这样,杨帆和艾丽被热情的玛丽娅迎进了家里,后来玛丽娅就成了他俩免费的房东。时间一长,艾丽了解到,玛丽娅的葡萄庄园是她父亲安德烈创建的。很早以前,安德烈有一个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胡赛音,胡赛音是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有一次胡赛音来到法国地中海沿岸经商,安德烈用他酿制的葡萄酒招待胡赛音,正好胡赛音也从新疆带来了自己酿制的葡萄酒送给安德烈。安德烈在胡赛音带来的葡萄酒中尝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十分惊喜。他猜测那种特殊的味道可能是新疆独特的气候和河谷地形种植出的葡萄原料特有的。他决定去新疆实地考察。
安德烈去新疆时带上了自己的女儿玛丽娅。玛丽娅那时17岁,长得亭亭玉立,十分美丽。她是安德烈的独生女,葡萄酒庄园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来到新疆吐鲁番见到了胡赛音,发现新疆的气候地形确实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地势凹陷、土壤优质,很适合酒用葡萄的生长。安德烈和胡赛音决定联手在新疆吐鲁番南边建造一个法国品种的葡萄园及葡萄酒厂,玛丽娅自然成了父亲的助手。胡赛音的儿子叫库尔班,当时19岁,长得英俊帅气,他不但是葡萄种植能手,而且能歌善舞。他在安德烈和胡赛音联手创建的葡萄园里当技术员。库尔班和玛丽娅在工作中相识相爱。库尔班为了表达对玛丽娅的爱意,给自己取了一个法国名字皮埃尔。新中国成立了,安德烈和胡赛音联手创建的葡萄园还未完工,葡萄酒厂尚未建立,安德烈就带上玛丽娅回国了。从此玛丽娅和皮埃尔天各一方。由于多年的政治隔阂,玛丽娅和皮埃尔失去了联系,光阴荏苒,一晃就是60年。玛丽娅已从一个十几岁的美丽少女变成了一个70多岁的老妪。但她对新疆的葡萄园念念不忘、对新疆的葡萄酒念念不忘,更对新疆的皮埃尔念念不忘。
P16-18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一大主题。本书中法国玛丽娅和新疆库尔班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恋,缘起于丝绸之路,缘聚于新疆的葡萄和法国的葡萄酒。在作者笔下,将过去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巧妙地联系起来,读之犹如品尝甘醇美昧的葡萄酒般令人沉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 张颐武
丝绸之路遥远神秘,无数故事惊天动地。穿越七十年历史的风雨,见证不同国度族别的浪漫真情。优美如诗的宇里行间,处处飘荡着葡萄美酒的芳香:峰回路转的情节中,时时可闻天籁之乐声可见曼妙之舞姿。一段丝路上的奇缘让我们重回人类那条文明古道,尽享多彩多姿的风景,感受互爱互信互助共同创造历史的正能量。一部呕心沥血的力作,充满了独有的文学魅力。
——新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小说家 董立勃
法国的葡萄酒世界闻名,新疆的葡萄天下独有,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瑰宝”。冉红教授所著的《丝路奇缘》将法国的葡萄酒和新疆的葡萄巧妙地联系起来,并用“丝路”作纽带,讲述了一个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读来令人感动,妙不可言!
——世界瑰宝艺米协会主席 贺玉琴
1994年,我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由新疆师范大学调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任教,离开新疆时把经营了28年的“家产”扔到了那里,唯独把手稿及采访笔记一字不差地带到了北京。1999年由我创作的长篇小说《西部女肓流》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被广电部中外合作制片公司拍摄成影片(奚美娟主演)。2001年,广电部中外合作制片公司的某领导向我组稿,说有一位法国的朋友要投资一部电视连续剧,让我来创作。从此,一些画面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法国的葡萄酒世界有名,新疆的葡萄天下独有,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在葡萄酒和葡萄上做文章!于是我开始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起法国和新疆的交往历史来。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惊一跳!
古代曾经有过一条东起中国中原大地,西至地中海之滨,横跨欧亚大陆,绵延7000余公里的陆上商贸大道。在19世纪末,德国著名地理学者李希霍芬在他所著的《中国》一书中,首开先河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一说法,后为世人沿用。
新疆是中国葡萄的生产基地,生产葡萄酒的历史远远早于法国,当浪漫的法国人初尝他们的第一口葡萄酒时,新疆人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喝了整整700年。作为联系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重镇新疆,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关葡萄酒与外国交流的动人故事。我通过认真的思考,调动我在新疆多年的生活积累,终于理清思路,于2003年完成了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定名为《红红的葡萄酒》。后因某种原因,这部电视剧未投入拍摄,它就沉睡在我的书柜里。2006年至2016年我一直全身心投入到“文字国历险记”系列动画电影及动画电视剧的创作与制作中,就这样,《红红的葡萄酒》被我淡忘了。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这一下猛地触动了我,我突然想起自己曾创作过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的电视连续剧剧本《红红的葡萄酒》,立刻从书柜里找了出来,一口气读完了它。毫不谦虚地说,故事不但新颖,其内容也融汇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融合了中西方的人文精神;故事跨度70年,更展现了中法友谊的历史渊源。从那时起,凡是志同道合者来访,我都会给他们讲述《红红的葡萄酒》的故事。也许是他们见我乐在其中,不便使我扫兴,总会给我留下“故事很感人,很有时代感”这样的话。2017年1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方敏先生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晓玲叮当来我家做客,我又向他们津津乐道起《红红的葡萄酒》的故事。可爱的晓玲听得两眼闪光,不断地说:“这故事太好了!这故事太感人了!”比较内敛的方敏先生边听边查阅手机,他听完故事后激动地说:“这故事要写成小说,有两个非常好的出版契机,一是‘一带一路’,二是‘中法建交55周年’!”
我好奇地问:“中法建交是什么时候?”
方敏先生把手机举到我跟前说:“1964年!” 这样看来,2019年就是中法建交55周年!
方敏先生的一席话,让我下决心将电视剧本《红红的葡萄酒》改写成小说。
《红红的葡萄酒》毕竟是14年前创作的,中国近14年的变化,可以说是空前的,特别是近5年,中国经济有了井喷式的发展。当下“一带一路”成了全世界的热门话题。《红红的葡萄酒》已承载不了时代赋予的内容了!怎样改?难度非同小可!
正当我在为改稿纠结的时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高峰论坛上的系列讲话传向世界各地,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我,更是心潮起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顿时使我思路大开,我决定将《红红的葡萄酒》的题目提升到《丝路奇缘》!标题一改,《红红的葡萄酒》中的人物和故事就顺着新的时代碰撞、汇聚。阿克巴尔经营的西域雪莲葡萄酒公司酿制出来的“艾斯来沛”牌葡萄酒和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生产的“阿黑叶古”牌葡萄酒,翻译成汉语,不但意思都是“回味”,而且经化验,这两种酒出自一个配方。西域雪莲葡萄酒公司被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告上了法庭,一场官司引出了法国玛丽娅和新疆库尔班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将过去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通过两个月的苦战,近30万字的《丝路奇缘》就要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付梓问世了!回想它的产生过程,真是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长期积累,绝非偶然!
冉红于北京寂寞室
2017年6月
读了这个感人的传奇故事,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丝路奇缘》的作者冉红是与我相交多年的挚友。她在新疆工作28年,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人才引进”足以说明她在新疆工作是有卓越贡献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同时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每年在北京相聚一次。每次去她都会给我讲述不少发生在新疆的独特故事。那时我恰好在出版社工作,于是便向她组稿出版了长篇故事《鬼城传奇》和《小阿凡提》、长篇纪实文学《三毛最后的恋情》、长篇小说《西部女盲流》等一系列著作,并蒙她高看,为她的多部作品作序。
似水的年华里,激励着彼此的家国情怀;重重的关山中,牵系着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她离开新疆23年了,今年又创作了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丝路奇缘》。她曾告诉过我,新疆留给她太多的感动。当我捧读这部书稿时,与她以前在新疆创作的作品一样,浓浓的西域风情扑面而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涌动。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把过去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巧妙地联系起来,读来令我动容。故事宛若有大自然的魅力,竞能出现鬼使神差般的巧合。
全书讲的是解放前维吾尔族富商胡赛音到法国经商,在地中海一个葡萄酒庄园遇见了商业合作伙伴安德烈。安德烈用美酒招待了胡赛音,正好胡赛音也将自己酿的酒送给了安德烈。安德烈品尝了胡赛音带来的葡萄酒后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回味,十分惊喜。他猜测那种特殊的味道可能是吐鲁番独特的气候和河谷地形种植出的葡萄所特有的,于是,他决定去吐鲁番实地考察。安德烈去新疆时带上了自己17岁的女儿玛丽娅。女儿亭亭玉立,十分貌美,是安德烈的独生女,是葡萄酒庄园未来的接班人。
他们来到新疆后,发现吐鲁番的气候确实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地势凹陷、土壤优质,非常适合酒用葡萄的生长。安德烈决定和胡赛音在吐鲁番南部创建一个法国品种的葡萄园及葡萄酒厂。在此期间,玛丽娅和胡赛音的儿子库尔班相识相爱,可惜后来却天各一方。光阴荏苒,一晃就是60年。
2009年,西域雪莲葡萄酒公司成立,他们酿造出了“艾斯来沛”葡萄酒。维语“艾斯来沛”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回味”,在全国性的葡萄酒贸易洽谈会上受到好评。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生产了一种“阿黑叶古”葡萄酒。法语“阿黑叶古”翻译成汉语意思也是“回味”。这两种葡萄酒不但品牌的意思相同,味道也相同。经过检验,大家发现两个品牌的葡萄酒出自一个配方。因此,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将西域雪莲葡萄酒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一官司却引出了库尔班和玛丽娅的爱情故事。“回味”葡萄酒确实有两个一样的配方,这是60年前库尔班和玛丽娅这对恋人研究的成果,他们分手时各自手持一份。玛丽娅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建议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与西域雪莲葡萄酒公司联营,合并成立“回味”葡萄酒公司,并亲自来中国新疆剪彩……
沧海桑田的时间跨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和血肉情深,彰显了中法两国世代友好、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美好图景,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博大精深,谱写了新时代的动人诗篇。小说布局严谨,叙事紧凑,语言娓娓而热烈,丰赡而俊美,既百转千回又气势宏阔,显示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和情节构造能力。
冉红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她勤奋笔耕,可谓著作等身;三尺讲台,更是桃李满天下。我在祝贺她这本新书付梓问世的同时,也有理由期待她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吴井田
2017年5月17日晚
冉红著的《丝路奇缘》讲述了上个世纪30年代末,法国葡萄酒商人安德烈带着他的女儿玛丽娅去新疆考察吐鲁番的葡萄,并在当地和新疆人胡赛音创建了一个葡萄园及葡萄酒厂。玛丽娅和胡赛音的儿子库尔班相识相爱,后来却天各一方。光阴荏苒,一晃就是60年。
2009年,新疆两域雪莲葡萄酒公司成立,他们酿制的“艾斯来沛”葡萄酒和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生产的“阿黑叶古”葡萄酒翻译成汉语意思都是“回味”,而且配方也相同。法国玛丽娅葡萄酒公司将新疆两域雪莲葡萄酒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一官司引出了库尔班和玛丽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
作为联系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重镇新疆,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冉红著的《丝路奇缘》一书,主人公法国的玛丽娅和新疆的库尔班的故事就发生在60年前。时间跨度为1947年至2009年。新疆是中国葡萄的生产基地,生产葡萄酒的历史远远早于法国,当浪漫的法国人初尝他们的第一口葡萄酒时,新疆人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喝了整整700年。很早以前吾尔族富商胡赛音经商到法国,在地中海的一个葡萄酒庄园会见了商业合作伙伴安德烈。安德烈用他酿制的葡萄酒招待胡赛音,正好胡赛音也从新疆带来了自己酿制的葡萄酒送给安德烈。安德烈品尝了胡赛音带来的葡萄酒有一种特殊的回味,十分惊喜。他猜测那种特殊的味道可能是新疆吐鲁番独特的气候和河谷地形种植出的葡萄带来的。他决定去新疆吐鲁番实地考察。安德烈去新疆时带上了自己的女儿玛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