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主人公李庆民是粤北南雄人。他和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们,在旧中国饱受千辛万苦,受过国民党的欺压,受过日本鬼子的掠夺摧残,房屋、财产被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烧光,祖父在轰炸中被活活烧死,那时全家在一天里就变成了苦难的无产者,
但解放后得救了。解放初期他就参加了革命队伍,不过也经历不少磨练,参加过不少的运动,锻炼成一个“七品芝麻官”。最不幸的是,退休五年后患上恶性淋巴肿瘤,但他能面对死亡,能顽强地与恶魔作坚决的斗争,经过五年的艰辛,终于胜利了。
李庆民走过的七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可算平凡,但不平坦,希望通过本书,给人们有一点启发。
主人公出生于贫困家庭,亲见旧社会的黑暗和日本鬼子的残暴。新中国成立后全家得救,他离家参加了革命工作。在革命的队伍里,他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间,也历经考验、磨难,但矢志不移。退休后不幸患上恶性淋巴肿瘤,但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五年后取得了胜利。晚年,他提笔疾书,要把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经历告诉后人,以图给人们有一点启迪。
李庆民(奶名:春庆),是这篇文章的主人翁。他在旧中国只生活了十几年,而在新中国却工作了四十多年,即年仅十三岁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诚然,在新中国有四十多年工龄的人很多,但春庆可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春庆这一代人,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末,都已经先后离退休了。文中反映的这一代人,都在南雄生活过十几年或数十年。解放后的六十年,这一代人,则分散在许多省、市或境外。他们的下一代,现今甚至在全国各地或国外。
究竟春庆这代人,经历的六、七、八十个春秋是怎样的?他们的上代也曾和春庆这代人共同经历的几十个春秋又是怎样的?还有他们的后代也已经历了三、四、五十个春秋又是怎样的?还得从头慢慢地说起……
李庆民(春庆)的诞生地是粤北的南雄城内。
这个城位于大余岭南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她是座古城,唐光宅元年(684年)南雄就始建县治。
南雄是古代五岭南北交通主要孔道。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海口封锁,南雄又成为广东抗日后方的交通枢纽。
南雄是古代岭南商业重镇之一。明代,南雄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南下的货物有江浙丝、茶、棉布,江西谷米、瓷器、药材等,经南雄下浈江而至广州;北上的货物有广盐、佛山铁货,海产品以及海外进口商品,经南雄下赣江至长江而转输各地。
南雄因扼五岭南北交通孔道,既收货物转输之利,且得中原文明之先。唐宋两代中原动乱时期,大批仕宦之族度岭南迁,多先驻足南雄,休养生息,而后或定居或南徙。
南雄是军事要地,又是革命老区。孙中山两次北伐,以韶关为大本营,以南雄为前哨,在南雄屯驻大军数万。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南雄活动较早,一九二五年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南雄特别支部。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成立中共南雄县委员会,直至一九四九年九月解放,党组织领导人民斗争不已,红旗不倒。一九二八年二月农民武装暴动,建立县苏维埃政府,下设四个区,一百二十个乡苏维埃政府,五万多农民参加“平田”、“平仓”斗争。土地革命时期,南雄属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在水口镇亲自指挥有名的水口战役,项英、陈毅在油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机关曾驻南雄瑶坑。解放战争时期,南雄县是五岭地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北部第二支队活动的主要地区。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南雄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有一百多个自然村受到严重摧残,烧毁住房六千多间,牺牲干部、战士一千二百多名。
历史沿革到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南雄的经济就比较繁荣,这大概是因为它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的缘故。
南雄的黄烟叶,清初自闽南传人,气候适宜,逐年增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内销邻省外,多数烟叶外销南洋群岛各国。直至现今,烟叶是南雄的支柱产业。森林资源从古至今也很丰富,也盛产粮食、水果、畜产品和土纸等农副土特产品。南雄,可谓是一块天赋的宝地。
三十年代的南雄城,大街小巷就有数十条,有一条贯串东西的主大街(现分段划分为六条路[街]名)当时就有近二千米长,街面宽平,可并行两辆大货车。街道两侧的楼房,多数是两层,也有些是三四层。店面有数百家,日用百货、五金交电、粮油食品、土产山货、金银珠宝、钱庄当铺、茶楼酒店等等行业,生意兴隆,购销两旺。那时,也有不少赌博和寻花风流的场所。多数店面门前都有三米多宽的骑楼,又当作人行道,大方整齐,日夜开市,车水马龙,倒也十分热闹。论市容和经济状况,那时在粤北仅次于韶关市。
当时,这条主街的中段,左侧一大片是中山公园,内有茂密的树林,遍地香花异草,亭径清洁,幽静典雅,吸引众多的游人;右侧有座宋代建造的“三影塔”六角九层,雄伟壮观,是一处古名胜。
那时,春庆的老家,是在大街的南端,斜下的小横街。这条小街约有两百米长,、街面铺着整齐的鹅卵石,可行大板车、黄包车,开有一家大烟行,还有几家染织土布作坊和几间饮食杂货店,多数是住家户。
春庆的爷爷李大年,清末年代在这小街的中段,建有一栋住房。虽不是很气派,但也整洁大方。靠街的大门,留出一节余坪,盖上瓦棚,避雨乘凉。整栋房屋分前后座长方形,大小两个厅(小饭厅后段隔做厨房),六间住房,全系砖木结构。临街的大门高而大,门方上端还有花鸟木刻,门顶部在石灰墙上用彩墨制作一块长匾,书日:“业乐居安”四个大字。门槛两侧,各砌有一块宽长平滑的石头墩,是闲聊的好去处。
春庆,就是在这南雄古城小街黄木巷诞生的。
那是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立春”这天早上。这天又刚好是农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第二天就是过“小年”。
“立春”的这天早晨,天空晴朗。当太阳将要升上地平线的时候,李大年家里显得特别地繁忙。
李大年一早起床,就忙着杀鸡剖鱼。
更忙的是:儿媳李黄氏正在房里第三胎临产了,已近几个时辰。但这边有儿子李友明在忙碌着。
友明一边吩咐佣人郑招兰去厨房加快烧好大锅热水;一边叫妈妈给小三备齐衣着物件,以便应用;又唤:石桥(长子奶名)、毛毛(次子奶名),你们给我备好香、蜡烛、鞭炮,一会儿要拜神敬祖用。他自己把木炭火盆烧得热烘烘端进房里,还不时地忙碌着。
请来的接生婆林嫂,正在忙着整理好接生用具,并不时地与李黄氏说话……
这时,虽说李黄氏已经生过两胎,但疼痛也是难免的,她浑身早已大汗淋漓,屁股下的草纸被羊水浸湿了,又换上干纸。
片刻,林嫂低头看了看,突然惊喜地大叫起来:“快了,全开了!李黄氏,快使劲,再下大点劲……”
李黄氏听着林嫂的指点,咬紧嘴唇,双手用劲抓住床沿,运足全身的气力,一阵阵推向腹部……
几度着力适时,婴儿顺利落地。
立即,小婴儿就啊哇!啊哇!啊哇……地大声啼哭。小生命似乎在告诉人们:
他到人世间来了,明天也来参加过“小年”。
这边,林嫂双手接着婴儿下地,快手熟练地做好善后,就迫不及待地在房门口大声说:
“友明老弟,恭喜你呀!又是一个少爷。”
“托你的福,说得好,谢谢你呀!”李友明笑嘻嘻地边走过去边回答说。
此刻,郑招兰用热水帮李黄氏抹了身子,换上干净的衣着。李黄氏已感到精疲力竭,正躺着闭目养神。
这时,天空的太阳在徐徐地上升,这灿烂的阳光,射进了屋里,厅内显得更加亮堂。李家的小三崽,也赶在此刻出生在人世间,这是难得的“天意”巧合啊。
春庆出生后的第八天,正值一九三六年的大年三十(除夕)。李家这除夕的晚餐,较往年更加丰富,有鸡、肉、鱼三牲主荤和素菜等分十二碗,加杯盏碗筷摆满大圆桌。热气腾腾的香味阵阵扑鼻。全家老少三代同堂,有说有笑,年饭吃喝得欢声笑语!
吃好了团圆饭,收拾好碗筷菜饭,洗好脸脚,全家老少,除李黄氏和小三在房里休息,大家又坐在厅堂。桌上还摆出数盘糖果、花生、瓜子和油炸年货,灯火也亮得辉煌,木炭火盆烧得通红,厅里热烘烘的,大家聊天嬉笑,好不快乐!
这边李友明在忙于“扎甑”,用一盘米盛着白银和一筒筷子,一扎钥匙,摆放好,象征万事如意之兆。事毕,他也坐在厅堂喝茶。P1-3
作品主人公李庆民是粤北南雄人,他几十年在外省工作、生活。退休以后,落籍广州,跟儿女共同生活。当然,归根结底他家是南雄籍人,是客家人。
现在的李庆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身体健康,过着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生活。
从经历七十多年来的实践看,李庆民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是上有老、下有小地慢慢走过来的,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过“苦辣酸甜”的艰难历程,有过血泪史。但现在一家人是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李庆民和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们,在旧中国饱受千辛万苦,受过国民党的欺压,受过日本鬼子的掠夺摧残,房屋、财产被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烧光,祖父在轰炸中被活活烧死,那时全家在一天里就变成了苦难的无产者,
李庆民有过苦难的童年,但解放后得救了。解放初期他就参加了革命队伍,不过也经历不少磨练,参加过不少的运动,锻炼成一个“七品芝麻官”。最不幸的是,退休五年后患上恶性淋巴肿瘤,但他能面对死亡,能顽强地与恶魔作坚决的斗争,经过五年的艰辛,可以说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李庆民已走过七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可算平凡,但不平坦,故想通过这部拙作,给人们有一点点启发,以了他最大的心愿。
但作者的文化和思想素质不高,文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8年12月于广州
本文想写到四十五节就告一段落,诚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二代和四五代的人和事都写得不多,就第一代的人和事,也主要是说了李庆中和李庆民两兄弟的具体事,李庆华和李庆族的事则说得不多。请读者体谅,“天下没有不散的酒席”,对于南雄人的第四五代的人和事,可能会有不少人想了解,这应该有本续集才行。如果有许多读者喜欢的话,李家的第三代人去写,恐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啦,但第四代人一定会出来承担,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