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变来的名字
1968年,我七岁,该上学了。
爸爸领我到仁和小学去报名。
“老黄,你把娃儿领回去吧,今年我们学校不招新生。”没想到,当头泼来一盆冷水。
“为什么呀?我这娃儿已满了七周岁,该发蒙了,耽误不得啦。”父亲很着急。
“老黄,对不住呐。我们调查发现,1960年和1961年两年全公社出生才十来个娃娃,都招不够一个班。没办法,你得等到明年。加上1962年出生的几个娃娃,收一个班虽然勉强,但明年一定招生。到明年,你再带着娃儿来报名上学吧。”学校领导诚恳地向爸爸解释道。
“是这样啊,那只好等明年了。大娃子,走,回去帮着放牛。”无奈,爸爸又把我领回了家。
第一次报名读书,就吃了一个闭门羹。
我确实是不该在这个时间段来到人世间的。
1961年8月,我降生在仁和公社一村二组一农民家庭,小地名叫黄家塝。那时候,疯狂的“大跃进”运动尚未结束,其后果便是空前的大饥饿。当时,首要任务是把命活下来。那几年,埋进坟墓的人多,被迎到这个世界的人少,饥饿成了最好的节育措施。在那个最不适宜人生存的时期,我却阴差阳错出生了。
由于缺乏营养,我出生时仅有两斤九两。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将一个如此轻的新生婴儿养活或许算不上奇迹,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肯定是个奇迹。
为了给娘补充营养,让我有奶吃,父亲只好上山打鸟。
大炼钢铁把森林毁了,山上见不到斑鸠野鸡,连麻雀都很少见。打不着天上飞的野物,父亲就抓地上跑的老鼠,老鼠肉成了娘月子里的营养品。灾荒年月,老鼠也很稀少,捕到的个个骨瘦如柴。没什么油水,母子严重营养不良。奶催不出来,爸爸一咬牙,将一头三十多斤重的小猪一刀宰了,炖着给娘吃,这才有了一点奶水。奶水不够吃,稍大一点,就喂我米浆。
从曾祖黄代爵到爷爷黄明光再到父亲黄国让,我家三代都是男丁单传,我上边又是两个姐姐,好不容易有了我这个儿子,父母把我的命看得格外金贵。没有婴儿床,怕我睡觉有闪失,爸爸专门做了一个提篮,铺上棉褥子,把我放在提篮里睡觉。怕蚊子咬了我,就到公社卫生院找了块医用纱布,做了顶小蚊帐,将提篮罩住。白天姐姐和奶奶守着我,隔一会儿掀开蚊帐看看;晚上爸爸和娘守着我,爸爸守上半夜,娘守下半夜……
我至今无法想象,爸爸和娘是怎么养活我的。
祖上也算诗书传家,曾祖一辈出过举人,钦赐过州官。祖父是个教书匠,曾担任川陕革命根据地仁和乡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我父亲四岁时,祖父被张国焘冤杀,父亲是靠奶奶迈动那双尖尖小脚艰难拉扯成人的。虽然父亲从小聪敏过人,是块读书的料,可奶奶拿不出钱供他上学。父亲只读了三年半私塾,就回家帮奶奶耕田耙地。母亲杨菊英更是一天学都没上过,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或许正是父母没有机会读书,吃没文化的亏太多,对后人读书就特别上心。父母那时常用这样的话教育我们:“人不读书身不贵。只要你们好好读书,读到哪里,我们当父母的,哪怕讨口要饭,也要把你们供到哪里。”
没报上名,我在家多放了一年牛,多割了一年牛草。
1969年秋,整八岁时,爸爸又将我领进学校。(P3-5)
歌颂老师的文章我读过不少,大多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本却能将我牢牢抓住,一口气读下去。作者通过扎实的叙述,将一个容易写俗的感恩主题阐述得极其动人。这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师生情,而是展示出非常独特的精神传承关系:无数品格超拔的老师,用他们的言行滋养了一个个生命;父母生育了我们的肉身,而老师给予我们灵魂。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作者刻画了数十位教师的群像。故事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可亲可敬。黄北平不但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性情中人,也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有心人。凡是给他传过道、授过业、解过惑的,他都一一表达了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通过他的深情讲述,我们看到了老师这个教书育人群体的精神风貌。由于跨度数十年,读完此书,我们也触摸到中国当代教育的历史脉搏。还不仅仅是教育,还有人心与社会的嬗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一部中国当代史。
——谭维明(四川省政协常委)
我打开的不是文档,而是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信服的人物及其命运。他率性恣肆的文字,让人在阅读中很快进入故事现场,共同经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除了“有心人”这个词,我难以用其他的词汇来表达我的赞叹了。
——陈绍陟(诗人,牙医)
具此心者还有谁人?
陈绍陟
如今只要安坐下来,打开电脑或手机,各种可读的短文让人应接不暇,除了一些有缘让人求道的经典,跟页码厚重的书籍渐渐疏离了。尤其较少就小说、故事、纪实类书籍花费时间了。
老同学黄北平把《第二父母》电子版发给我,二十多万的字数让我微微一愣。我深知如此篇幅的写作是艰难又充满激情的过程,不由得感叹万分。我们同是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口腔系七九级一班学生,在艰苦的医学课程学习之余喜欢舞文弄墨,五年同窗,一生同道。他在达州开办的牙科医院,已经成为那座城市一道现代文明之光。不辱华西口腔之师传,需要每一个华西口腔毕业生毕生呕心沥血,尽管工作强度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依然恪守严谨的准则。
他在出版了几本大著之后,居然又洋洋洒洒成篇,可谓“积习难改”。我那日匆匆把文档下载之后,很久没有打开,对一个与他同样自营牙科机构的医者而言,二十多万字的读物,是一份让人感到沉重的礼物。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他诚恳地让我提意见的电话,在不无歉意的情绪导引下,我在那个晚上打开了文件。乍看目录,就有让我读下去的欲望。直到晨练者的脚步与车辆声惊扰了宁静,我还沉浸于文字营造的世界。接下来的一周,我在他的文字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整本书是由几十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的,故事之间又相互关联,跨度达五十多年。让人惊叹的是,黄北平具有无与伦比的记忆力,几十年前的人事,居然都被他像录音机和摄像机一样的心灵悉数记录下来,一个个真实可敬的人物,从尘封的岁月里走到读者心里来。众多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我无法验证他小学及中学的记忆,但他记录的大学时代中的许多人和事正是我们共同见识与经历的。他看似随心所欲实则精心架构的故事,把我直接拉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时空。我打开的不是文档,而是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信服的人物及其命运。他率性恣肆的文字,让人在阅读中很快进入故事现场,共同经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
除了“有心人”这个词,我难以用其他的词汇来表达我的赞叹了。我读过的写教师的书籍和文章不算少了,却从未读过有谁把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整整十五年中的几十位老师,一口气完整地描述一遍,这无疑是对恩师们最大的尊敬。
国人说尊师重教,而具此心者还有谁人?
2017年7月16日
师恩何以浩荡
谭维明
读了长篇纪实文学《第二父母》,心头为之一震。
歌颂老师的文章我读过不少,大多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本却能将我牢牢抓住,一口气读下去。作者通过扎实的叙述,将一个容易写俗的感恩主题阐述得极其动人。这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师生情,而是展示出非常独特的精神传承关系:无数品格超拔的老师,用他们的言行滋养了一个个生命;父母生育了我们的肉身,而老师给予我们灵魂。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作者刻画了数十位教师的群像。故事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可亲可敬。黄北平不但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性情中人,也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有心人。凡是给他传过道、授过业、解过惑的,他都一一表达了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通过他的深情讲述,我们看到了老师这个教书育人群体的精神风貌。由于跨度数十年,读完此书,我们也触摸到中国当代教育的历史脉搏。还不仅仅是教育,还有人心与社会的嬗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一部中国当代史。
自德先生、赛先生跨进国门,“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就在中国大地叫响。实事求是地说,我是靠读书、靠掌握知识改变了命运,从南充一座深山走进大都市,一步步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黄北平也是同样从大巴山夹缝中走上了医学道路。我们自然要感谢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但更要感谢传授知识的人,因为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更重要的东西——精神品格。他们并不是在培养知识的拥有者,而是在培育具有伟大抱负和善心的正直之士,培育那些能承担人类理想的勇士。
在我任教期间,黄北平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在我离开南江到成都工作之后,与大学时代的他有了密切接触,也曾给予过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从一个上进的学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牙科医生的。黄北平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他爱好甚多,尤其热爱文学,在竭力为患者服务的同时,创作了好几部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个人的历史是自己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的,我祝愿我的学生黄北平有更丰硕的收获。
我愿意作为一个读者,再次向各位推荐这部真挚、深情的作品。
(作者系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北平著的《第二父母》是一部反映教师生涯与人生命运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记述了自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所有任课老师的故事,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可亲可敬。作品细节丰富,情节感人,可谓一部教师列传,也是一部中国当代教育史。作者并非在传达那种司空见惯的师生情,而是意在展示独特的精神传承关系:无数品格超拔的老师,用他们的言行滋养了一个个生命;父母生育了我们的肉身,而老师给予我们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我们的第二父母。作者不为尊者讳,如实记录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因而也是一部深刻揭示老师生存状态的力作。
一部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一组有血有肉的中国教师群像。性格鲜明、可亲可敬,他们用全部心血滋养我们的生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黄北平著的《第二父母》是一部歌颂老师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扎实的叙述,将一个容易写俗的感恩主题阐述得极其动人。作者率性恣肆的文字,让人在阅读中很快进入故事现场,共同经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