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讲述的《禅说庄子(寓言山木)》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庄子文章“寓言十九”,可见寓言在《庄子》中所占比例之大。本篇提出了“言无言”、“万物皆有种”、“始卒若环”等哲学命题。《山木》篇写人世多患,并提出了免患之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著名典故就出自这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寓言山木)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学成讲述的《禅说庄子(寓言山木)》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庄子文章“寓言十九”,可见寓言在《庄子》中所占比例之大。本篇提出了“言无言”、“万物皆有种”、“始卒若环”等哲学命题。《山木》篇写人世多患,并提出了免患之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著名典故就出自这里。 内容推荐 冯学成讲述的《禅说庄子(寓言山木)》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寓言》,庄子将那些深玄难解的道理,通过种种寓言,使之拟人化、通俗化,变成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故事,方便人们理解。《山木》,庄子阐述的是与时俱化的生存之道、随缘任运的交往之道以及尽性知命的处世之道。 《禅说庄子(寓言山木)》是一本国学书籍。 目录 《寓言》:庄子的自白 第一讲 庄子的语言三味 向庄夫子致敬 请老佛爷一开金口 深达语言三昧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争当先人,不当陈人 第二讲 人类思维的秘密 三字里有大机关 差别与无差别 道人相逢只弹指 药山禅师脑壳痛 化腐朽为神奇 跟杨光岱先生学禅 老天爷是平等的 第三讲 孔子行年与曾子再仕 把孔夫子抬出来说是非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中国古代的宪法 又拿曾子来说事 大家原来都有牵挂 第四讲 道家修炼的功夫次第 颜成子游的学修报告 道家的大圆满法 美容拉皮不是真漂亮 古代的国家天文台 每个人都心有所求 心中有鬼穷折腾 第五讲 罔两问景与阳子居见老子 影子之间的对话 老板上面还有老板 杨朱与老子的约会 圣贤爱折腾 宁居缺,不居全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山木》:自在无碍的生活艺术 第一讲 与时俱化的生存之道 材与不材的不同命运 官场上的说话艺术 与时俱进不异化 “金刚上师”也很累 如何居于“道德之乡” 贤者就是要随时修理你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庄子笔下的香巴拉 放下一切就是般若波罗蜜 抓不住的救命稻草 虚舟不会惹人生气 第二讲 随缘任运的交往之道 达到无我状态的优势 随缘乐助,共襄善举 寺院里的化缘故事 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 群居动物都有保护伞 把功德回向给大众 惹了麻烦才知道自由好 道家的生活艺术 庄子导演的虚拟电视剧 一个是天性,一个是欲性 聚散离合与交友之道 老和尚只露真情 第三讲 尽性知命的处世之道 庄子有股潇洒劲 富学密,穷学禅 身处困境也能自得其乐 庄子教你去参禅 万物都在共同运化 燕子的自然生存法则 不要逆天行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 外在美和内在美 试读章节 第一讲庄子的语言三味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向庄夫子致敬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庄子·寓言》篇。对于寓言,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从小就在读寓言故事。但是,“寓言”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时那种感觉。《庄子》三十三篇里,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了寓言这么一种文体,只不过庄子的寓言,是针对成人的寓言,而不是针对儿童的寓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里讲的究竟是什么。 庄子在《天下》篇中,骄傲地自我介绍说:“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庄子看来,世间人俗不可耐,心胸和眼界都是沉溺和浑浊的,哪里有资格和他对话、交流呢?他可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是独与大道往来的啊。这一段里的“寓言”、“重言”和“卮言”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请看正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什么叫寓言?就是借题发挥。这个“寓”,就像我们说的寓所、宾馆,找个地方住宿,借宿一下。寓言就是借言,是假借的一种语言形式,假借、假托一个故事,来说自己的道理。 “寓言十九”,《庄子》三十三篇,寓言就占了十分之九,有九成都在使用寓言。大家都知道佛教讲“梦幻泡影”,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很多事未必是真的。包括然君兄到四祖寺“打七”,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么一回事,但你写在博客上,我们登录上去一看,就像看寓言故事一样。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把它幽默一下,都可以当成寓言来看待。把生活中的事情变成寓言来看待,就没有那么大的压迫感、压抑感了。能够把生活浪漫一下、幽默一下,提高自己的境界,给自己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寓言”也是妙不可言的。 《庄子》里很多故事,基本上都是寓言化了的。想找一个真实的故事,基本没有,大多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后世包括禅宗的公案,也有不少寓言的成分。如果你把这些公案都当成真有其事,很多人文学者、历史学家就要向你发难了。比如说,龙树菩萨入龙宫取《华严经》,现在到哪里去找这个龙宫呢?还有兜率天、帝释天、三十三天,现在的宇宙飞船都飞出太阳系了,也没有看见什么天宫,也没有看见玉皇大帝在哪里。当然,现代可以用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存在来做一番解释,但毕竟还没有科学的实证。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把科学和宗教强加嫁接,就让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自己的见解吧。我们在生活里,要把所听所闻的很多东西当成寓言来看,当成童话故事来看。如果非要认真,非要从严格的、科学的、历史学的角度和观念来看,那么全世界各大宗教就都没有办法存在下去了。因此,寓言这种文体我们要善于使用。 庄子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把那些深玄难解的道理,通过种种寓言,使之拟人化、通俗化,变成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故事,方便人们理解,乃至发出会心一笑,这就是庄子文章的功夫。这种功夫,能让我们于其中受益,领会到大道之奥妙,我们的确应该向庄夫子致敬。请老佛爷一开金口 第二句,“重言十七”,什么叫“重言”?我们平时说话都是轻飘飘的,说过就说过了,不管事。立山兄在自己的公司里面,说话可能要管事一点,但走到社会上,在江湖上说话,恐怕也是轻飘飘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可以说没有哪一位在外面有多高的江湖地位,能够一呼十应、百应、干应、万应。但是,如果我们找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来说话,比如找广州市委书记出来说话,起码在政府机关里,在广州市的地盘上,别人就要肃然。如果是更高级别的人物说话呢?肯定分量就更重。“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家都爱说“最高指示”,都爱把毛主席语录拿出来,把马列语录拿出来。拿出来干什么?就是抬高身份,抬高自己说话的力度。这些就叫“重言”。 在庄子的文章中,“重言”就是要把孔子请出来,把黄帝请出来,把老子请出来,要请出一批思想界、精神领域的高层人物。这些人物说话才有分量,才能有压住别人的嘴巴,并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在佛教里,如果你能请老佛爷一开金口,哪个菩萨还能有不同意见?这样的话,那些信徒们就得规规矩矩地依教奉行,就不敢再打妄想,不敢再有怀疑。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要怎样去理解各种语言?有的人说话我们可以不相信,有的人说话我们要相信;有的事我们可以不相信,有的事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平常办事的时候,说话的时候,怎样使自己的事情容易办得成功、说话容易令人信服?就要善于使用“重言”。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庄子》三十三篇里,“重言”十有其七,有七成的语言都使用了“重言”。前面说寓言占了十分之九,这里说“重言”占了十分之七,它们其实是互相有穿插的。有些“重言”放在寓言里,有些寓言也放在“重言”里。 当然,我们既然把这类书称之为“经典”,那么,经典基本上都是“重言”。圣贤立论、圣贤立言,他们的分量都是很重的,都是我们修养身心性命、锻炼道德智慧的资粮。只要我们每天依教奉行,都会对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心性带来莫大的益处。P3-7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的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著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再次,是庄子的“独立性”。庄子不仅在观点上不同于其余诸子,而且很少“功利”主义。其余诸子的著作,以及两千年来文人学者的论著,似乎大部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文章、论著的主要目的是为帝王统治服务,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共性。北宋最有才的三个大家,苏东坡、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后都去做官了。何况现在的学者、教授?庄子却不一样,他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去做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庄子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任何人不搞个人崇拜,其余诸子以及后来的学者,好像都在“尊”一位“师”,即使子贡这样聪明自负的人,也不敢超越夫子,一再强调“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庄子与他们很不同,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智者的形象。这种“个人崇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有文化缘由的,是在我们中国很难出现“独立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创新”的根源之一。 (二) 读庄子,对今天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理解庄子的思想对真正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到近代一百年被抛弃得所剩无几。这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浩劫主要有三场。一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有其积极意义,比如说新文化运动。但客观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五四运动就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那批知识分子的胜利而告终的。其实那些知识分子撰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现在看来有的是从日本留学时看到的,有的来自上海租界出版的一些西方的东西,比较肤浅,更谈不上系统全面。但其实际效果却是确确实实地)中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文化大革命”,这大家当然都知道。我看到在我家园里烧了许多字画书籍。后来的多次运动,如“批林批孔”也是如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导致了几代人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对道德的坚守。三是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这三十年建设对国家、对人民十分重要,但许多地区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这次不是烧书,是拆城,拆文化古迹。我的家乡在浙东,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古城,现在看上去像一座“新城”。现在国内的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新城”,没自己的特色。大家试想,如果在欧洲的某个城市,比如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突然间把城市的大部分都拆掉重建为一座新城,大家感觉怎样?还会有人去吗?我想,如果庄子活到今天,他大概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其次,读《庄子》,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在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避免浮夸。我们国家因为走过弯路,现在正逢盛世,抓紧时间搞建设是应该的。要有紧迫感,不等于我们可以浮躁。内地来的一些教授,到我办公室时常常说很羡慕我,还能静下心来做点研究。其实我每天做研究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我去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看,做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名望的大教授基本不做研究。年前去中科院北京的一个研究所,看到一位老院士还在自己办公室写论文,惊讶之余不禁敬佩万分。我常说现在的大学和科研所里,“大和尚”都去化缘了。“小和尚”在那里念经。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读读《庄子》,或许能使我们从这些忙乱、急躁、忘形、强求中静下心来,多点恬淡与智慧,少点急躁与怒气。从这条匆忙的急流中,哪怕是短暂地静下来一阵子,回归到宁静的思考和精神创造中去。 (三)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他是从禅说起的,这有他的道理。冯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下乡插次不是烧书,是拆城,拆文化古迹。我的家乡在浙东,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古城,现在看上去像一座“新城”。现在国内的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新城”,没自己的特色。大家试想,如果在欧洲的某个城市,比如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突然间把城市的大部分都拆掉重建为一座新城,大家感觉怎样?还会有人去吗?我想,如果庄子活到今天,他大概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其次,读《庄子》,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在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避免浮夸。我们国家因为走过弯路,现在正逢盛世,抓紧时间搞建设是应该的。要有紧迫感,不等于我们可以浮躁。内地来的一些教授,到我办公室时常常说很羡慕我,还能静下心来做点研究。其实我每天做研究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我去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看,做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名望的大教授基本不做研究。年前去中科院北京的一个研究所,看到一位老院士还在自己办公室写论文,惊讶之余不禁敬佩万分。我常说现在的大学和科研所里,“大和尚”都去化缘了。“小和尚”在那里念经。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读读《庄子》,或许能使我们从这些忙乱、急躁、忘形、强求中静下心来,多点恬淡与智慧,少点急躁与怒气。从这条匆忙的急流中,哪怕是短暂地静下来一阵子,回归到宁静的思考和精神创造中去。 (三)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他是从禅说起的,这有他的道理。冯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下乡插队,后来又坐牢,一生坎坷。他自己的说法是,所有“发达”的路都堵上了,只有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的。其实,我看冯先生还是很幸运的。第一,他一直在“体制外”,虽然艰辛,但没有人来干扰他,使他能够潜心研究那些他喜欢的东西。钱钟书先生曾经论及过治学,“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现代做研究的,尤其在“体制内”,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只有像冯先生这样的“荒江野老素心人”才能潜心写点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是冯先生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幸运地遇到不少高僧大德,在那特殊的时代,他才能有机会接近那些高僧大德并跟从他们学习、讨论。这些人如果现在还在世,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更谈不上和他们讨论深究了。第三是冯先生不善攀缘,不善交际。我记得泰戈尔讲过,“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冯先生到处应酬,他哪有时间来写《禅说庄子》系列丛书?这正如庄子所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我第一次读冯先生的书是他的《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碧岩录》是一本很难懂的佛学书,他居然把它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又读了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每次看他的书,都是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那天他给我刚写完的《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的打印稿,我拿到家里埋头就看。那天天气特别热,我的汗衫都湿透了,我也觉得应该去换一件,但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他的书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这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人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听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