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大多数是作者与清华有关的学术随笔集和个人回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清华精神、清华文化的总体阐释;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在清华学习或执教的学长们的学术或心灵描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在清华学习和工作中的零星回忆;第四部分是担任清华中文系系主任十年来的一些办系理念和思索。读者可从一个在清华呆了45年的普通教师的视角透视这所大学的精神躯体,感受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紫色清华 |
分类 | |
作者 | 徐葆耕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的大多数是作者与清华有关的学术随笔集和个人回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清华精神、清华文化的总体阐释;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在清华学习或执教的学长们的学术或心灵描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在清华学习和工作中的零星回忆;第四部分是担任清华中文系系主任十年来的一些办系理念和思索。读者可从一个在清华呆了45年的普通教师的视角透视这所大学的精神躯体,感受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内容推荐 紫色系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蓝色是海水;红色是欲望,蓝色是理智;红是我们的国色,蓝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就是中西文化的汇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在清华园里还有一簇簇开得漫山遍野的小紫白花,她是一些很普通的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大部分清华人的生命更像这种小花,平常地、顽强地活着。作者将本书自视为一个戴着紫色眼镜的人所看到的影像。然而,作者以他在清华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通过对清华精神的阐释,对清华传统的理解以及个人的回忆和叙述,让我们分享一个梦中的清华。 目录 自序 清华精神及基他 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 清华学派:文化联姻的童话与现实 “四重变奏”中的北大和清华 行胜于言行成于思——略说清华的大学理念 浮士德博士与清华校训 老校歌与清华传统 狐狸与清华传统 狐狸与刺猬的联想 智者、贤者和圣者 圣者的忏悔——读朱自清日记 小议蔡元培和梅贻琦 清华园沦陷前夕的教授们 清华园沦陷前夕的教授们 闻一多遇难后吴宓未捐款 《吴宓日记》中的学术史与心灵史 另一个背影 瑞恰慈:科学与诗 费孝通先生谈“己” 关于《古史新证》出版的回忆 一棵独立不倚的树——略说蒋南翔校长 稚气与热情的回忆 告别纯情 稚气与热情的回忆 寻找青岛的孩子——怀念宛仲 小五爷园里的“勿忘我” 梦与命——我与清华图书馆 “听话、出活”与做官 走出生命的低谷 工字厅,那间小屋…… 洋教授的趣事 走出“半人时代” 蒋天枢:重建文科的始作俑者 关于《清华文丛》与清华学派的研究 半个世纪前的《刍议》 走出“半人时代” 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 “文理会通”辨析 科技与人文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情人 文理会通是智者的精神内需 宁馨儿的孕育——从文四班谈起 后记 试读章节 但吴在40年代又突破了白的观点,主张把古典与现代加以会通(参见拙著《吴宓:会通派与解释学》,载《释古与清华学派》,第98-1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吴宓较早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冲突就深层而言,无论“中”或“西”都存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这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我一生处处感觉Love(所欲为)和Duty(所当为)的冲突,使我十分痛苦。”他希望用“一多并存”、“执两用中”的原则来调和这种冲突。但从内心体验而言,他又意识到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参见《徐志摩与雪莱》,载《宇宙风》1936年第12期)。吴宓的痛苦,是20世纪一切有良知的文化人的共同的痛苦。 20世纪的现实与21世纪的期盼 20世纪已过去。在这近百年间,包括清华学人在内的众多中外学者为各种文化之间之会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们渴望搜求各种文化之精粹,制造一支“挪亚方舟”,以把人类从精神危机的漩涡中拯救出来。但人类不是“挪亚”,而是“该隐”,无可挽救。梁启超期待的“宁馨儿”至今还没有诞生。近百年虽然不同文化间有所交融和互渗,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相激相荡中不断发生的文化解裂以及在解裂中产生的“畸零儿”。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东西方政治上的对抗(乃至战争)和经济上的角逐远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强烈地干扰着文化上的综合。学者们总是企图脱离政治和经济而实现文化上的理想,但事实上,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始终是支配文化走向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在新的世纪里,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的政治关系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西文化的会通。整个世界的经济与科技的变幻发展仍对社会的精神文明提出新的挑战。文化不过是这大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第二,隐遁在政治差异背后的文化霸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是中西文化“结婚”的破坏性因素,只要政治上的歧异和经济上的东西方的不平衡存在,这两个“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第三,文化内在的不可调和性是多种文化流派存在的根本原因。正如吴宓等人所说,突破中西文化的藩篱后两者所面对的是同样一些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理智、情感、意志、潜意识)的冲突,随着社会基础因素的变动与发展,上述冲突愈演愈烈,即使把全人类所有文化遗产集中起来也不足以对付。因为最困难的课题源于人的内心。建造一个统一的精神乐园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人也不能赐给人类一个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宁馨儿”。21世纪将是一个多种文化相激相荡而又相汇相融的时代。 冯友兰于1934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发言,把五十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主要哲学代表为康有为、谭嗣同;第二时期为1919年高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P14-15 序言 清华快九十岁了,我在清华也已呆了四十五年。四十五年,相当于清华历史的一半,而于我,差不多是全部的人生。 人就像一棵树。在一个地方生活得越久,它的根就在这里扎得越深。无论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无论对清华的毁誉褒贬,四十五年的时间,已令我的根深得不能自拔。清华于我已无可逃离,所余残生大概也只有在这里消磨了。 在清华,我曾是获得校长颁发的“学习优良奖状”的好学生,也曾被神圣的激情卷入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浪,俯仰浮沉直至跌入生命的低谷。在那些重新思考人生的痛苦岁月里,我真正体验到了这所大学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底蕴。当我重新启程,开始新的人生登攀时,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承担起了建设中文系的重担,一干就是十年。为了做好这件事,我开始研究清华人文学科的历史,探索陈寅恪、吴宓、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的心灵世界,写了一些有关“清华学派”的文章。对历史的研究延伸了我的生命,我觉得自己与清华同龄,早在清华学校成立时,我就已经生活于其中了。我已经同清华九十年的历史化为一体。我走在清华园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可以触觉到她深层的呼吸和生命的跃动。人总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作为一个从理工科横跨进文科的闯入者,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继承和发展老清华“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会通”的传统,特别是在“文理结合”方面做一些新的试验,因为我坚信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 在里程碑式的巨著《神曲》中,意大利人但丁入地狱、经炼狱、上天堂,走过九重天终得仰窥上帝的面容。但丁是幸福的,哪怕这幸福只如电光一闪。我们这一代人,在少年憧憬期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映出了天堂的曙光,但亦如电光一闪,随即被抛入炼狱。以后的命运不断告诫我们:那不过是一个幻影。但是,在幻影中生活过的入,永远不会忘记那圣洁的曙光,并因此就不会甘于在污泥的土地上过爬虫式的生活,哪怕是腰缠万贯的爬虫。这就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剧,但我无悔。 我不认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和21世纪的最初一年有什么显著差别,但于清华却是一个关键时刻。这所大学为自己确立了要在百年诞辰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一个经济、科技、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具有难以想象的艰难。清华在人才、设备方面都同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远不是几十亿人民币所能2 紫色清华弥合的。但是,四十五年清华生活所给予我的经验又告诉我,清华师生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在清华的历史上有过两次濒临毁灭而又迅速崛起的经验,一次是在抗日战争中,一次是在“文革”后。清华人在这两次艰难的崛起中突出地表现了讲究科学、注重实干的传统和为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如果孤立地看清华,它无论如何都是弱小的,但在它的背后站立着整个民族和文教战线的所有朋友,这是她实现自己目标的根本保证。 本书取名《紫色清华》,是因为清华曾用紫荆作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闻一多释之为“白云扶着的紫气”)。色彩学谓曰:紫色系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蓝色是海水;红色是欲望,蓝色是理智;红是我们的国色,蓝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就是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在清华园里还有一簇簇开得漫山遍野的小紫白花,宗璞先生说这种花名叫“勿忘我”或“勿念我”。这些花不像“紫气东来”那般辉煌闪耀,也不像紫罗兰那样妩媚甜腻,她只是一些很普通的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想,大部分的清华人的生命更像这种小花,平常地、顽强地活着,自开自败。人们看世界,都是带了个性的有色眼镜的,本书也可视为一个戴着“紫色眼镜”的人所看到的影像罢。 后记 本书收入的大多数文章是作者与清华有关的学术随笔和个人回忆,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清华精神、清华文化的总体性阐释;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在清华学习或执教的学长们的学术或心灵描述,可视为《释古与清华学派》一书的继续;第三部分是作者在清华学习和工作中的零星回忆;第四部分是担任清华中文系系主任十年来的一些办系理念和思索。以上诸文东鳞西爪,肤浅鄙陋。敢于结集面世,实指望读者能从一个在清华呆了四十五年的普通教师的视角透视这所大学的精神躯体,或许还会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本书能够结集出版,我要感谢蓝棣之教授,是他介绍我认识了陈子寒先生。陈先生的精明和热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有他的督促,本书的编撰或许还会拖延下去。 写此“后记”时,本年度已至岁尾,尽管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仍有一股纯属个人的“世纪末感伤”:生命行程已过大半,碌碌无为,无可圈点。陈寅恪云“人生终有死,遗恨塞乾坤”。惟能同年轻人一起迎接新世纪初升的太阳,尚是一福。 2000年12月29目凌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