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学、民俗学角度研究《诗经》、楚辞,虽已大见成效,但毕竟还是刚刚起步,偏颇之处亦经常见到。
用诗歌美学审视《诗经》、楚辞,虽然是一个老课题,但实际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这些问题,既是阅读欣赏《诗经》、楚辞经常遇到的,更是搞学术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本书之反以立“旧说辨妄”、“风骚传统”、“风骚审美”、“‘风’旨辨正”、“屈骚析疑”等目来论析,就是想同天下志在《诗经》、楚辞研究,乐于贫穷寂寥的同道一起,弥补以往《诗经》、楚辞之学中的缺憾,将诗经学、楚辞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是学识有限,恐难如愿,敬祈方家不吝指教。
1. 壹 旧说辨妄
2. “风、雅、颂”分类原始及其多重含义
3. 诗三篇非设官“采”集得来,而是王朝乐师收集所得
4. 从最初的“用以歌”到后来的“用以说义”
5. “国风”既非全出民间,更非全为情歌
6. “雅”不全出贵族之手,更不全是“雅正”之声
7. “风”、“雅”原无“正”、“变”之分
8. 楚骚的“楚”味
9. 楚辞并非地方文学
10. 是宗国意识而不是爱国主义
11.“怨”、“洁”统一的狂人精神
12. 端直不阿的伟大人格
13. 贰 风骚传统
14. 感于哀乐,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15. 赋、比、兴诗歌思维法的创造和运用
16. 叁 风骚审美
17. 风骚最见真情性
18. 情貌无遗的意象美
19. 悦耳达情的声韵美
20. 字词不达意章句的复叠美
离骚
屈原代表作。屈原一生曾两次遭放逐。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到汉北(今湖北勋、襄一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到江南。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班因《汉书·贾谊传》云:“始楚臣屈原被谮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显然都认为《离骚》写于初被怀王放逐汉北时。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仕于怀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P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