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官师表范仲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武桂霞//张墨林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五 留下“划粥断齑”的佳话

在长白山醴泉寺,他“日自讽诵”“刻苦不暇”,度过了三年寒窗生涯,留下了“划粥断齑”的苦读佳话,也为他日后到应天书院继续深造,直至进士及第打牢根基。

距离长山县城五十里的长白山中有座著名寺院,名叫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后来毁坏。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当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从关中游历回来后。范仲淹与另外三位朱氏兄弟及一位刘姓同学一起,来到了这座有着盛名的寺院继续读书。

范仲淹为什么要跑到寺观来学习呢?难道当时没有学校吗?

在庆历兴学之前,北宋官办的地方学校数量极少。其办学方式主要有七种类型:一为书院,二为州县官员自设的学校,三为民间学者所办的学舍、乡塾,四为依托于寺院庙观的寺学与庙学,五为一般的家庭教育活动,六为宗学,七为国子监。其中,国子监、宗学及大中祥符二年(1009)后设立的部分书院、州学属官学的范畴,其他则为民间或半官半民的办学形式。

宋初州县官员所办学校多属庙学。寺院僧舍也多为士子、生徒就业寄读的场所。宋初寺院上承汉唐以来数百年经营之规模,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主儒业,兼崇道教,兴佛法,真宗继位以来更是大兴土木。至神宗熙宁末年,天下寺观宫院总数已达40613所,其中仅开封就达913所。宋初科举取士规模越来越大,可是州县却没有大范围地设立学校,贫寒之士读书苦无场所,寺观既广而闲旷,自然成了士子寄读的理想场所。

此外,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寺院宫观多修建在山林僻静之处。虽经唐末五代长期兵乱,尚能免遭兵火劫难,名士硕儒畏于仕途险恶,也多携带经籍,隐遁山林寺舍,潜心读书、讲学。所以,宋初虽承五代劫乱之余,寺院宫观仍能保存较多书籍。宋初一些藏书甚富的书院,也本为唐末五代的寺院精舍演化而来。宋初寺院宫观多有地产,或有居士香客捐赞香火。故贫寒士子寄读寺院,尚能得到生活上的一般关照,也具备简陋的食宿条件。寺院对于少数学行优异的贫寒士子,也乐于资助。而士子一旦登第显宦,也往往不忘旧事,回报其恩。寺院因此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接纳士子来读书。

范仲淹在长白山醴泉寺学习,寺院成了他成长的摇篮。作为县令之子,范仲淹的生活比其他普通百姓的子弟自然要好很多。但是,范母谢氏从小就对他讲古人励志苦学的故事,希望他以古人为榜样,磨砺自己。范仲淹立志苦学,留下了“划粥断齑(“齑”也有说是“薤”)”的难忘经历。范仲淹和同学刘某一同住在僧舍中,前一天晚上抓一把米做一小锅稀粥,第二天早上,粥凝了,便用刀一横一竖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便弄一小把野韭菜,切成小段,放入一瓦罐中,加点水和盐,便是最好的下饭菜,连同凝粥一起,借用僧舍的炉具稍微热一下便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划粥断齑”典故的由来。寺院香火旺盛,上香人多的时候,范仲淹便一个人走出寺院,到寺院后面大约四里远的山上去读书。这座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林木葱郁,十分清幽,极适合读书。山上有一个洞,赶上下雨,范仲淹便会在洞内避雨。至今山洞犹在,为了纪念范仲淹,后人把那个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范仲淹聚精会神地学习,丝毫不为外物所扰。有这样一则轶事:有一次,范仲淹读书入神连吃饭也忘掉了。可学习完毕想吃东西时,却发现干粮少了不少。起初范仲淹并不在意,后来发现干粮总是在夜里丢失,也就留心起来。一天晚上,他发现一只小白鼠爬到几案上,叼走了他的饼。范仲淹欲捉小白鼠,起身就赶。那小白鼠跑到庙宇东边,哧溜一下钻入洞穴。范仲淹十分好奇,便取铲掘土,挖到二尺深,不见鼠洞了,却发现一块青石板。他撬起石板一看,下面闪出璀璨的光彩,原来是一窖黄澄澄的金子。仲淹视若无睹,依旧照原样埋好,若无其事地读书去了。谁知第二天晚上,又一只小白鼠来叼饼。范仲淹又起身追赶,小白鼠溜出庙宇朝西一折去不多远,又哧溜一下钻入洞穴。范仲淹掘开洞穴,只见银光闪闪,却是一池白花花的银子。范仲淹依然不为所动,把洞穴恢复了原状。

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后,醴泉寺遭了火灾,老僧人欲修葺寺院,无奈囊空如洗。老僧人想起当年之事,遂进京去求助范仲淹。范仲淹对待老僧人恭恭敬敬,招待得非常周到。老僧人在京城不觉住了月余,他看到范仲淹身居相位,在家依然布衣淡饭,生活并不奢侈,几次想张口求助,终是难以启齿。老僧人惦记寺院,便告辞要走。范仲淹设酒饯行,临别只取出一包茶叶相送。老僧人大失所望,又羞又恼,回来就把茶叶丢过一旁。长山知县闻得老僧人进京归来,特意来会。老僧无以为敬,忽然想起那包茶叶,于是把它寻了出来。等到把茶包打开一看,里面却有书一笺,上有范仲淹手迹两行,写的是:“荆东一窖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禅院,一半赠僧人。”老僧人赶忙派人去掘,果获黄金一窖,白银一池,醴泉寺又得再兴。

在长白山醴泉寺的学习一晃已是三年。关中的游历,让范仲淹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的狭窄。醴泉寺虽然香火旺盛,但是藏书并不多,可以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同学、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几位一起学习的兄弟并不专心。范仲淹希望有一天能够走出醴泉寺,走出长山,走向更高的学府。

应天府、应天书院、戚同文……见多识广的寺僧时常向范仲淹提起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学习三年了,也应出徒下山了……”每当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范仲淹的心中就充满了渴望,渴望有一天能够坐在应天书院的学堂里。

P20-22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教授范国强:

作者三度写作《范仲淹传》,精读《宋史》《范文正公全集》《范仲淹研究文集》以及宋人笔记小说、相关文献典籍,三次参加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组织的国际学术大会,一人驾车六省十七个县市寻访范仲淹的足迹,积累了+余万字的读书和访谈笔记,并数易其稿终成此书。作者秉承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学者精神,写作风格之严谨,写作态度之勤奋,作品内容之完备,令人感动。《为官师表范仲淹》是范仲淹传记写作与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可喜可贺。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博士王丽:

范仲淹惟其“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情怀,而为中国妇孺皆知。写好他的传记难度不小。本书作者没有沿着教科书的思路去说教,而是挖掘史料娓娓道来。读完此书,你多少会体察到值得记取的东西,或为知识,或为故事,或为观点。面对历史人物传记创作的大千世界,作者能够穷经年之功,从学生到读者,再到作者,磨砺文字,成就作品,可卒读矣。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顾吉辰:

本书力求在北宋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描摹传主范仲淹的高尚情怀,内容丰富多彩,记述严谨有据,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人物传记,值得一读。

辽东学院教授毕庶春:

作者用力甚勤,多维、立体、细腻地再现千年之前的情境,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为官师表范仲淹》将史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地理学、美学以及民间故事熔为一炉,引人入胜。简言之,这是一部动人的文学力作,也是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教材。

后记

孔子说:“予欲无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者说的大致是一个意思。圣人教导很明白,有很多事,不用多说,其意自明。因此,拙作《为官师表范仲淹》一书付梓之际,我们本不想写这个后记,可是,写作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滔滔成诵,不写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澎湃。

1.说说我与范仲淹的渊源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既非范氏后裔,又不是专业学者,为什么二十年如一日,心里想范仲淹,嘴上说范仲淹,笔下写范仲淹,就连微信昵称都与范仲淹有关?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各种大家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我为啥偏偏对范仲淹如此痴迷?

和很多范学研究者一样,我是在中学时从课文《岳阳楼记》中了解范仲淹的,彼时,“先忧后乐”那两旬名言已深入吾心。1990年,我到山东省青州市当兵,有机会到市内的名胜古迹去逛逛。那里的“范公亭公园”一下子吸引了我。原来,这里是范仲淹最后工作过的地方。爱好历史的我开始搜寻,我惊异地发现,青州是一个被历史文化浸染得如此深沉的地方。不独范仲淹在此留下最后的德政,而且寇准、欧阳修、富弼等北宋名臣以及李清照这样的才女都在此工作、生活过,北宋名相王曾,则是土生土长的青州人士。历史更唤醒了我对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记忆,我决心好好了解一下这位贤臣。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范仲淹,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为范仲淹写一部传记……

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新闻记者,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读书、写作。同时,在这些年里,我先后加入了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史记研究会,多次参加三大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受益良多。为了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点,我一个人驾车沿着范仲淹的足迹实地踏访,取得大量鲜活的资料,同时,也更近地感受到范仲淹这位千古大贤的忧国之思、爱民情怀、人格魅力。特别是加入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后,我与十几位宋史专家、范仲淹研究学者相识,亲耳聆听他们对范仲淹的真知灼见,对范仲淹的认识愈发深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支持后学的孜孜情怀,对范仲淹忧患意识、担当精神不倦的传播,令我们备受启迪,深受鼓舞。他对我们的写作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他唯一的愿望是,我们能够把范仲淹的传记写好,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让更多的人了解范仲淹的道德、功业与文章。这次第三稿出版之际,范国强先生倾情推荐,并题写书名,对我们的写作给予莫大支持,成为我们继续推进范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在此,我还要特别鸣谢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王丽博士、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吉辰教授、辽东学院毕庶春教授,他们不仅对我的写作细心指导,书稿完成之际,他们还认真地阅读了书稿的部分章节并热情地向读者推荐,令我诚惶诚恐。

2.说说这部书稿的写作

历史人物传记既是文学,更是历史,不能信马由缰。要想真正写好它,除了必要的文学功底外,必须扎实地做学生,认真地研读传主原著、相关历史、时人作品等。为此,我们有这样一个原则——要尽可能让书中展现的事实有依据、有出处。为此,我们用两年多时间阅读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范仲淹全集》及十几部宋人笔记。当然,也参阅了很多今人的传记及范仲淹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了表明自己的“严谨”,起初的时候,书稿保留了很多引文,而且所有的引文都有页下注。参阅的论文,也都标明了出处。但是考虑到书的篇幅及读者阅读通俗化的要求,在最后,不得不删除了绝大部分引文和页下注,只在书后记录了主要的参考书目。在此,我们要感谢众多的范仲淹研究学者。正如范国强会长所说:“《为官师表范仲淹》是范仲淹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成果,是大家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艾明秋女士。她从专业编辑的角度对书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从而让这部书稿的读者定位更加精准,书稿的内容更加通畅,也为我下一步人物传记写作提供了可贵的指引。

3.说说书稿的几个特点

一个人物离不开他生存的时代、他脚下的土地、他身边的人们。在北宋恢弘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传主的人生,这是本书写作时我们第一个注重的要点。范仲淹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朝,但是,北宋的历史发展到那个时代,离不开宋太祖的开国、宋太宗的征伐和宋真宗的守成。如何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重大历史事件简明地融入其中,颇费思量。比如,刘太后为啥坚持让仁宗皇上率领百官给她上寿?她为啥紧握权力之柄不放?一个太监发动的未遂的宫廷政变,可以成为众多谜团的一解。

第二个方面,我们注重在字里行间适量地传播知识。宋代开国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风俗,恐怕大家不了解,也很想知道。如果把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作品中,既可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又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皇上到某地巡游,过道两侧楼上楼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但是,在宋代这样的情形是不能出现的。因为宋朝的仪卫规定,皇上所到之处,看热闹的人们不能在二楼以上的房间里露头。在宋真宗到应天府一节,我们就把这个知识加入其中。

第三个方面,我们注重梳理、澄清、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说范仲淹是不是到过岳阳,范仲淹为什么安葬在河南洛阳伊川,范仲淹庆朔堂前真的喜欢过一个女子吗,梅尧臣为什么与范仲淹交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什么不满欧阳修写的墓志铭,滕子京是贪污犯吗,如是等等,这些有争议的话题,如何客观、真实地加以再现,我们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学无止境,范仲淹研究亦然。《为官师表范仲淹》完稿之际,匆匆写就上边这些话。至于作品如何,还有待读者评说。

作者

2017年3月30日于束修斋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苦读岁月

 一、青年学子独不见皇帝

 二、孝妇河畔的快乐少年

 三、兴国观里学《易经》

 四、终南山上琴声扬

 五、留下“划粥断齑”的佳话

第二章 胸怀天下

 一、偏远小城来了个司法官

 二、迎母侍养 复姓归宗

 三、重修捍海堰

 四、以孝为先 丁忧回乡

 五、上执政书 为国担当

第三章 秉公直谏

 一、劝谏众臣勿在朝堂上给太后祝寿

 二、与晏殊的“忠义之谈”

 三、刘太后的“心病”

 四、奏请皇上与后宫尝尝乌昧草

第四章 三起三落

 一、劝太后还政,第一次被贬

 二、远在江湖之忧

 三、反对皇上废后,第二次落职

 四、让范纯仁刻骨铭心的记忆

 五、为桐庐郡代言

 六、苏州治水:犹济疮痍十万民

 七、上《百官图》,三度外放

 八、因心而友 惟德是依

 九、庆朔堂前:一段被演绎的“情史”

第五章 临危受命

 一、君臣共治成风尚

 二、元昊称帝:挑战北宋的底线

 三、越州任上,皇帝“急诏”

第六章 元昊称臣

一、四位军事家的影响

二、比荒凉更可怕的风景

三、地广千里 功亏一贤

四、一个让羌人敬服的长者

五、“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六、以德服人:给元昊写信劝降

七、攻守二策:不战而屈人之兵

八、“老虎”臣服:元昊写来求和国书

第七章 庆历新政

一、北宋繁荣表象下的“四冗”

二、一次重要的人事调整

三、十项改革措施出炉

四、宁让一家哭不让一路哭

五、反对派强力反击

六、一封奇怪的反书

第八章 高风亮节

 一、凿井耕田 野无惰农

 二、对新科状元的告诫

 三、创办义庄:开启慈善事业先河

 四、以工代赈:千年前的创新之举

 五、在青州留下最后的德政

第九章 教坛宗师

 一、回母校当校长的日子

 二、走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

 三、庆历兴学 泽被千秋

 四、慧眼识珠:大行夫子之道

 五、以风化人:大兴社会教育

第十章 文学大家

 一、词的境界:无须雕琢的豪放与婉约

 二、忧国忧民之思贯穿始终

 三、作品要有真性情

 四、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五、宋代六大家,半数受范仲淹影响

第十一章 不朽丰碑

 一、滕子京来信求记

 二、千古美文《岳阳楼记》横空出世

 三、尹洙的评价:《岳阳楼记》是一篇传奇

尾声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本朝忠义之风,是由范文正公兴起来的。”这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对范仲淹的评价;“范仲淹开辟了一条天下正人之路。”这是范仲淹的亲密战友韩琦对他的评价。树一代忠义之风,辟天下正人之路,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范仲淹高山仰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范仲淹树一代忠义之风、辟天下正人之路,不能不讲一下五代以来的士风。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五代,朝代更迭频繁,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如家常便饭。而臣与君好像是雇佣的关系,今天事唐,明天事晋,转而事汉、事周,走马灯一般。什么君臣之义,什么廉耻之节,统统抛诸脑后。提到此事,史学家们都爱拿一个人说事。他叫冯道,历事五朝四姓十君,纵然如此,他不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自己的经历津津乐道。

不过,五代士大夫不忠不义之风,在宋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习以为常,不以为非。宋初大臣薛居正奉诏撰写《五代史》(后称之为《旧五代史》),对冯道不但没有批评之意,反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体现了当时士大夫普遍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就有意树立忠义之风。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建隆元年(960),宋太祖黄袍加身后,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的李重进谋划造反,宋太祖带兵亲征。不久李重进兵败,举家投火而死。宋太祖顺便在南唐家门口的长江上搞了一次军事演习,这一举动让南唐主李瑕十分恐惧,以为宋朝大军要向他们开战。就在这当口,南唐一个名叫杜著的小臣,假扮成商人,偷偷地过江来,投奔宋太祖。另有一个叫薛良的南唐彭泽县令,因为犯事被贬官,因此怀恨在心,也投奔了宋廷,而且还献上了《平南策》,详细地介绍怎样攻打南唐。

按理说,有人来投诚,宋太祖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宋太祖不但没有重用这两个人,反而把杜著斩了,把薛良发配从军。这个举动当然有战略目的,但是,宋太祖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诚,否则,杀无赦!

从五代一路杀伐而来,赵匡胤深知臣子不忠对于江山社稷的危害之大。然而五代士大夫这种不良风气,绝非一朝一夕可改。宋初田锡、王禹偁秉公直谏,面折廷争,为改变士风做出了榜样,但是,他们基本上属于孤军奋战,附和者微。范仲淹入朝为官以后,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秉承“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的担当精神,不顾人微言轻,为了维护国体,先后把矛头对准刘太后、仁宗皇上和当朝宰相吕夷简,三起三落,无怨无悔。在他的带动下,欧阳修、尹洙、余靖、蔡襄、富弼、孔道辅等一大批正义之士,并肩战斗,直言敢谏,形成一股强大的正气流,为改变五代礼义廉耻之风殆尽的局面,树一代忠义之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阳修在他撰写的《新五代史》中,对冯道的寡廉鲜耻行为给予了批判。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保留了欧阳修对于礼义廉耻的论述。此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些南宋人撰写的史书纷纷对五代士风进行反思和批判,其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远非笔墨可书。

司马迁说:“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范仲淹自己说:“师表百僚,经纬百事,此宰辅之职也。”诚如斯言,范仲淹这样一位千古贤相,是百官的师表,是万民的师表。

内容推荐

范仲淹年谱中有十八年的空白,其中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他一生四起四落,宦海沉浮,背后是怎样的政治风云?他与吕夷简针锋相对,为何又握手言欢?梅尧臣才华横溢,范仲淹为啥一生没有举荐他?庆朔堂前,范仲淹喜欢过一个妙龄女子吗?北宋100多万的军队,为何偏偏选中他一介书生担当边帅?没有到过岳阳楼,他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这又是为伺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已经跨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此。《为官师表范仲淹》作者武桂霞、张墨林二十余年专题研读范仲淹,思接千载,观照现实。用大量鲜活的事实,揭示了范仲淹鲜为人知的细节,令人信服地刻画出一个正直、忠诚、干净、担当的古代贤臣形象。传主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读来却如在目前,其事与你我息息相关

编辑推荐

武桂霞、张墨林著的《为官师表范仲淹》在北宋及宋以远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大背景下,从范仲淹的学习、执政、治学等细节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深刻地展示范仲淹四起四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奇人生,从中读者可看到他是如何践行自己所倡导的“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崇高思想。通过人物矛盾冲突、历史事件挖掘、思想根源的文学透析,立体展现范仲淹的品格、功业与学识,努力保证知识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