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留下“划粥断齑”的佳话
在长白山醴泉寺,他“日自讽诵”“刻苦不暇”,度过了三年寒窗生涯,留下了“划粥断齑”的苦读佳话,也为他日后到应天书院继续深造,直至进士及第打牢根基。
距离长山县城五十里的长白山中有座著名寺院,名叫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后来毁坏。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当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从关中游历回来后。范仲淹与另外三位朱氏兄弟及一位刘姓同学一起,来到了这座有着盛名的寺院继续读书。
范仲淹为什么要跑到寺观来学习呢?难道当时没有学校吗?
在庆历兴学之前,北宋官办的地方学校数量极少。其办学方式主要有七种类型:一为书院,二为州县官员自设的学校,三为民间学者所办的学舍、乡塾,四为依托于寺院庙观的寺学与庙学,五为一般的家庭教育活动,六为宗学,七为国子监。其中,国子监、宗学及大中祥符二年(1009)后设立的部分书院、州学属官学的范畴,其他则为民间或半官半民的办学形式。
宋初州县官员所办学校多属庙学。寺院僧舍也多为士子、生徒就业寄读的场所。宋初寺院上承汉唐以来数百年经营之规模,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主儒业,兼崇道教,兴佛法,真宗继位以来更是大兴土木。至神宗熙宁末年,天下寺观宫院总数已达40613所,其中仅开封就达913所。宋初科举取士规模越来越大,可是州县却没有大范围地设立学校,贫寒之士读书苦无场所,寺观既广而闲旷,自然成了士子寄读的理想场所。
此外,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寺院宫观多修建在山林僻静之处。虽经唐末五代长期兵乱,尚能免遭兵火劫难,名士硕儒畏于仕途险恶,也多携带经籍,隐遁山林寺舍,潜心读书、讲学。所以,宋初虽承五代劫乱之余,寺院宫观仍能保存较多书籍。宋初一些藏书甚富的书院,也本为唐末五代的寺院精舍演化而来。宋初寺院宫观多有地产,或有居士香客捐赞香火。故贫寒士子寄读寺院,尚能得到生活上的一般关照,也具备简陋的食宿条件。寺院对于少数学行优异的贫寒士子,也乐于资助。而士子一旦登第显宦,也往往不忘旧事,回报其恩。寺院因此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接纳士子来读书。
范仲淹在长白山醴泉寺学习,寺院成了他成长的摇篮。作为县令之子,范仲淹的生活比其他普通百姓的子弟自然要好很多。但是,范母谢氏从小就对他讲古人励志苦学的故事,希望他以古人为榜样,磨砺自己。范仲淹立志苦学,留下了“划粥断齑(“齑”也有说是“薤”)”的难忘经历。范仲淹和同学刘某一同住在僧舍中,前一天晚上抓一把米做一小锅稀粥,第二天早上,粥凝了,便用刀一横一竖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便弄一小把野韭菜,切成小段,放入一瓦罐中,加点水和盐,便是最好的下饭菜,连同凝粥一起,借用僧舍的炉具稍微热一下便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划粥断齑”典故的由来。寺院香火旺盛,上香人多的时候,范仲淹便一个人走出寺院,到寺院后面大约四里远的山上去读书。这座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林木葱郁,十分清幽,极适合读书。山上有一个洞,赶上下雨,范仲淹便会在洞内避雨。至今山洞犹在,为了纪念范仲淹,后人把那个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范仲淹聚精会神地学习,丝毫不为外物所扰。有这样一则轶事:有一次,范仲淹读书入神连吃饭也忘掉了。可学习完毕想吃东西时,却发现干粮少了不少。起初范仲淹并不在意,后来发现干粮总是在夜里丢失,也就留心起来。一天晚上,他发现一只小白鼠爬到几案上,叼走了他的饼。范仲淹欲捉小白鼠,起身就赶。那小白鼠跑到庙宇东边,哧溜一下钻入洞穴。范仲淹十分好奇,便取铲掘土,挖到二尺深,不见鼠洞了,却发现一块青石板。他撬起石板一看,下面闪出璀璨的光彩,原来是一窖黄澄澄的金子。仲淹视若无睹,依旧照原样埋好,若无其事地读书去了。谁知第二天晚上,又一只小白鼠来叼饼。范仲淹又起身追赶,小白鼠溜出庙宇朝西一折去不多远,又哧溜一下钻入洞穴。范仲淹掘开洞穴,只见银光闪闪,却是一池白花花的银子。范仲淹依然不为所动,把洞穴恢复了原状。
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后,醴泉寺遭了火灾,老僧人欲修葺寺院,无奈囊空如洗。老僧人想起当年之事,遂进京去求助范仲淹。范仲淹对待老僧人恭恭敬敬,招待得非常周到。老僧人在京城不觉住了月余,他看到范仲淹身居相位,在家依然布衣淡饭,生活并不奢侈,几次想张口求助,终是难以启齿。老僧人惦记寺院,便告辞要走。范仲淹设酒饯行,临别只取出一包茶叶相送。老僧人大失所望,又羞又恼,回来就把茶叶丢过一旁。长山知县闻得老僧人进京归来,特意来会。老僧无以为敬,忽然想起那包茶叶,于是把它寻了出来。等到把茶包打开一看,里面却有书一笺,上有范仲淹手迹两行,写的是:“荆东一窖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禅院,一半赠僧人。”老僧人赶忙派人去掘,果获黄金一窖,白银一池,醴泉寺又得再兴。
在长白山醴泉寺的学习一晃已是三年。关中的游历,让范仲淹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的狭窄。醴泉寺虽然香火旺盛,但是藏书并不多,可以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同学、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几位一起学习的兄弟并不专心。范仲淹希望有一天能够走出醴泉寺,走出长山,走向更高的学府。
应天府、应天书院、戚同文……见多识广的寺僧时常向范仲淹提起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学习三年了,也应出徒下山了……”每当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范仲淹的心中就充满了渴望,渴望有一天能够坐在应天书院的学堂里。
P20-22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教授范国强:
作者三度写作《范仲淹传》,精读《宋史》《范文正公全集》《范仲淹研究文集》以及宋人笔记小说、相关文献典籍,三次参加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组织的国际学术大会,一人驾车六省十七个县市寻访范仲淹的足迹,积累了+余万字的读书和访谈笔记,并数易其稿终成此书。作者秉承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学者精神,写作风格之严谨,写作态度之勤奋,作品内容之完备,令人感动。《为官师表范仲淹》是范仲淹传记写作与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可喜可贺。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博士王丽:
范仲淹惟其“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情怀,而为中国妇孺皆知。写好他的传记难度不小。本书作者没有沿着教科书的思路去说教,而是挖掘史料娓娓道来。读完此书,你多少会体察到值得记取的东西,或为知识,或为故事,或为观点。面对历史人物传记创作的大千世界,作者能够穷经年之功,从学生到读者,再到作者,磨砺文字,成就作品,可卒读矣。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顾吉辰:
本书力求在北宋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描摹传主范仲淹的高尚情怀,内容丰富多彩,记述严谨有据,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人物传记,值得一读。
辽东学院教授毕庶春:
作者用力甚勤,多维、立体、细腻地再现千年之前的情境,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为官师表范仲淹》将史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地理学、美学以及民间故事熔为一炉,引人入胜。简言之,这是一部动人的文学力作,也是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教材。
孔子说:“予欲无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者说的大致是一个意思。圣人教导很明白,有很多事,不用多说,其意自明。因此,拙作《为官师表范仲淹》一书付梓之际,我们本不想写这个后记,可是,写作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滔滔成诵,不写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澎湃。
1.说说我与范仲淹的渊源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既非范氏后裔,又不是专业学者,为什么二十年如一日,心里想范仲淹,嘴上说范仲淹,笔下写范仲淹,就连微信昵称都与范仲淹有关?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各种大家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我为啥偏偏对范仲淹如此痴迷?
和很多范学研究者一样,我是在中学时从课文《岳阳楼记》中了解范仲淹的,彼时,“先忧后乐”那两旬名言已深入吾心。1990年,我到山东省青州市当兵,有机会到市内的名胜古迹去逛逛。那里的“范公亭公园”一下子吸引了我。原来,这里是范仲淹最后工作过的地方。爱好历史的我开始搜寻,我惊异地发现,青州是一个被历史文化浸染得如此深沉的地方。不独范仲淹在此留下最后的德政,而且寇准、欧阳修、富弼等北宋名臣以及李清照这样的才女都在此工作、生活过,北宋名相王曾,则是土生土长的青州人士。历史更唤醒了我对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记忆,我决心好好了解一下这位贤臣。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范仲淹,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为范仲淹写一部传记……
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新闻记者,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读书、写作。同时,在这些年里,我先后加入了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史记研究会,多次参加三大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受益良多。为了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点,我一个人驾车沿着范仲淹的足迹实地踏访,取得大量鲜活的资料,同时,也更近地感受到范仲淹这位千古大贤的忧国之思、爱民情怀、人格魅力。特别是加入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后,我与十几位宋史专家、范仲淹研究学者相识,亲耳聆听他们对范仲淹的真知灼见,对范仲淹的认识愈发深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支持后学的孜孜情怀,对范仲淹忧患意识、担当精神不倦的传播,令我们备受启迪,深受鼓舞。他对我们的写作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他唯一的愿望是,我们能够把范仲淹的传记写好,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让更多的人了解范仲淹的道德、功业与文章。这次第三稿出版之际,范国强先生倾情推荐,并题写书名,对我们的写作给予莫大支持,成为我们继续推进范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在此,我还要特别鸣谢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王丽博士、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吉辰教授、辽东学院毕庶春教授,他们不仅对我的写作细心指导,书稿完成之际,他们还认真地阅读了书稿的部分章节并热情地向读者推荐,令我诚惶诚恐。
2.说说这部书稿的写作
历史人物传记既是文学,更是历史,不能信马由缰。要想真正写好它,除了必要的文学功底外,必须扎实地做学生,认真地研读传主原著、相关历史、时人作品等。为此,我们有这样一个原则——要尽可能让书中展现的事实有依据、有出处。为此,我们用两年多时间阅读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范仲淹全集》及十几部宋人笔记。当然,也参阅了很多今人的传记及范仲淹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了表明自己的“严谨”,起初的时候,书稿保留了很多引文,而且所有的引文都有页下注。参阅的论文,也都标明了出处。但是考虑到书的篇幅及读者阅读通俗化的要求,在最后,不得不删除了绝大部分引文和页下注,只在书后记录了主要的参考书目。在此,我们要感谢众多的范仲淹研究学者。正如范国强会长所说:“《为官师表范仲淹》是范仲淹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成果,是大家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艾明秋女士。她从专业编辑的角度对书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从而让这部书稿的读者定位更加精准,书稿的内容更加通畅,也为我下一步人物传记写作提供了可贵的指引。
3.说说书稿的几个特点
一个人物离不开他生存的时代、他脚下的土地、他身边的人们。在北宋恢弘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传主的人生,这是本书写作时我们第一个注重的要点。范仲淹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朝,但是,北宋的历史发展到那个时代,离不开宋太祖的开国、宋太宗的征伐和宋真宗的守成。如何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重大历史事件简明地融入其中,颇费思量。比如,刘太后为啥坚持让仁宗皇上率领百官给她上寿?她为啥紧握权力之柄不放?一个太监发动的未遂的宫廷政变,可以成为众多谜团的一解。
第二个方面,我们注重在字里行间适量地传播知识。宋代开国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风俗,恐怕大家不了解,也很想知道。如果把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作品中,既可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又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皇上到某地巡游,过道两侧楼上楼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但是,在宋代这样的情形是不能出现的。因为宋朝的仪卫规定,皇上所到之处,看热闹的人们不能在二楼以上的房间里露头。在宋真宗到应天府一节,我们就把这个知识加入其中。
第三个方面,我们注重梳理、澄清、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说范仲淹是不是到过岳阳,范仲淹为什么安葬在河南洛阳伊川,范仲淹庆朔堂前真的喜欢过一个女子吗,梅尧臣为什么与范仲淹交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什么不满欧阳修写的墓志铭,滕子京是贪污犯吗,如是等等,这些有争议的话题,如何客观、真实地加以再现,我们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学无止境,范仲淹研究亦然。《为官师表范仲淹》完稿之际,匆匆写就上边这些话。至于作品如何,还有待读者评说。
作者
2017年3月30日于束修斋
“本朝忠义之风,是由范文正公兴起来的。”这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对范仲淹的评价;“范仲淹开辟了一条天下正人之路。”这是范仲淹的亲密战友韩琦对他的评价。树一代忠义之风,辟天下正人之路,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范仲淹高山仰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范仲淹树一代忠义之风、辟天下正人之路,不能不讲一下五代以来的士风。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五代,朝代更迭频繁,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如家常便饭。而臣与君好像是雇佣的关系,今天事唐,明天事晋,转而事汉、事周,走马灯一般。什么君臣之义,什么廉耻之节,统统抛诸脑后。提到此事,史学家们都爱拿一个人说事。他叫冯道,历事五朝四姓十君,纵然如此,他不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自己的经历津津乐道。
不过,五代士大夫不忠不义之风,在宋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习以为常,不以为非。宋初大臣薛居正奉诏撰写《五代史》(后称之为《旧五代史》),对冯道不但没有批评之意,反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体现了当时士大夫普遍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就有意树立忠义之风。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建隆元年(960),宋太祖黄袍加身后,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的李重进谋划造反,宋太祖带兵亲征。不久李重进兵败,举家投火而死。宋太祖顺便在南唐家门口的长江上搞了一次军事演习,这一举动让南唐主李瑕十分恐惧,以为宋朝大军要向他们开战。就在这当口,南唐一个名叫杜著的小臣,假扮成商人,偷偷地过江来,投奔宋太祖。另有一个叫薛良的南唐彭泽县令,因为犯事被贬官,因此怀恨在心,也投奔了宋廷,而且还献上了《平南策》,详细地介绍怎样攻打南唐。
按理说,有人来投诚,宋太祖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宋太祖不但没有重用这两个人,反而把杜著斩了,把薛良发配从军。这个举动当然有战略目的,但是,宋太祖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诚,否则,杀无赦!
从五代一路杀伐而来,赵匡胤深知臣子不忠对于江山社稷的危害之大。然而五代士大夫这种不良风气,绝非一朝一夕可改。宋初田锡、王禹偁秉公直谏,面折廷争,为改变士风做出了榜样,但是,他们基本上属于孤军奋战,附和者微。范仲淹入朝为官以后,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秉承“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的担当精神,不顾人微言轻,为了维护国体,先后把矛头对准刘太后、仁宗皇上和当朝宰相吕夷简,三起三落,无怨无悔。在他的带动下,欧阳修、尹洙、余靖、蔡襄、富弼、孔道辅等一大批正义之士,并肩战斗,直言敢谏,形成一股强大的正气流,为改变五代礼义廉耻之风殆尽的局面,树一代忠义之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阳修在他撰写的《新五代史》中,对冯道的寡廉鲜耻行为给予了批判。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保留了欧阳修对于礼义廉耻的论述。此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些南宋人撰写的史书纷纷对五代士风进行反思和批判,其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远非笔墨可书。
司马迁说:“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范仲淹自己说:“师表百僚,经纬百事,此宰辅之职也。”诚如斯言,范仲淹这样一位千古贤相,是百官的师表,是万民的师表。
范仲淹年谱中有十八年的空白,其中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他一生四起四落,宦海沉浮,背后是怎样的政治风云?他与吕夷简针锋相对,为何又握手言欢?梅尧臣才华横溢,范仲淹为啥一生没有举荐他?庆朔堂前,范仲淹喜欢过一个妙龄女子吗?北宋100多万的军队,为何偏偏选中他一介书生担当边帅?没有到过岳阳楼,他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这又是为伺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已经跨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此。《为官师表范仲淹》作者武桂霞、张墨林二十余年专题研读范仲淹,思接千载,观照现实。用大量鲜活的事实,揭示了范仲淹鲜为人知的细节,令人信服地刻画出一个正直、忠诚、干净、担当的古代贤臣形象。传主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读来却如在目前,其事与你我息息相关
武桂霞、张墨林著的《为官师表范仲淹》在北宋及宋以远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大背景下,从范仲淹的学习、执政、治学等细节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深刻地展示范仲淹四起四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奇人生,从中读者可看到他是如何践行自己所倡导的“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崇高思想。通过人物矛盾冲突、历史事件挖掘、思想根源的文学透析,立体展现范仲淹的品格、功业与学识,努力保证知识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