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菱湖集(2003-2010)/朱洪自选集
分类
作者 朱洪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洪所著的这本《菱湖集(2003—2010)》,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的小结,是一次阶段性的盘存。收入文论、杂文、游记等三十九篇、杂诗八十余首,收入朋友写的专访、书评、书讯等十三篇。全书既展示了作者2003—2010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又体现了其强烈的艺术追求。

内容推荐

《菱湖集(2003—2010)》系作者朱洪的一本作品自选集。选集中的百余篇作品共分为新文化研究、皖江历史文化研究、桐城派研究、《红楼梦》研究、游记、杂诗等篇章,既有《鲁迅与刘半农误会始末》《皖江文化的特点——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戴名世年谱释疑》《汪原放标点的功劳》等学术研究文章,也有《满堂荷色何处寻》《迎江寺:过了安庆不说塔》《京九道中吟诗送陶晓勇》《柳叶虽落青丝在》等散文诗歌。全书既展示了作者2003—2010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又体现了其强烈的艺术追求。

目录

前言

新文化研究

 《兰花草》歌词的作者

 也谈胡适的骨头是否“硬”

 鲁迅与刘半农误会始末

 钱玄同怕狗

 刘半农口占贺婚诗

 刘半农为《梅兰芳歌曲谱》写序

政治学研究

 罗易泄密事件

 毛泽东谈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及相关问题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共识与分歧

皖江历史文化研究

 皖江概念的历史生成

 皖江文化的特点

——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

 黄镇与《长征画集》

 八一军旗诞生的经过

 如果泰戈尔还在

 赵朴初:佛教是文化

 纪念朴老去世十周年(讲座)

桐城派研究

 胡适论桐城派

 苟背义而伤道,文虽爱而必捐

——戴名世谈阮大铖

 《戴名世年谱》释疑

《红楼梦》研究

 吴梅村是《红楼梦》原创作者吗

 陈独秀谈《红楼梦》

 汪原放标点《红楼梦》的功劳

怀念

 毋忘我师

——纪念金隆德先生去世十周年

 母亲难忘的一次经历

杂文

 一张卡片与一起名誉权官司

 睡前小读

 悟(小说)

本人书评

 《江南第一燕——瞿秋白画传》赏析

 读《科学与伪科学的分野》

 《熊旌旗诗歌散文选——秋云集》序

序·后记

 交友以自大其身

——胡适的友运

 借胡适以窥红学

 进“刘山”挖宝

游记

 黟县宏村

 黟县西递

 文和园游记

 登永安塔

 迎江寺:过了安庆不说塔

 满塘荷色何处寻

专访

 朱洪:安庆人适合搞文化的事

时讯

 纠纷为一字《陈独秀沉浮录》案终了

 《陈独秀风雨人生》获全国奖

 安庆师范学院朱洪教授美文入选山东版初中读本

 王岐山喜读《胡适:努力人生》

 出版者说

友人书评

 读《赵朴初说佛》

 读《陈独秀父子仨》

 激扬文字两巨星

——读《陈独秀与胡适》

 读传记《胡适:努力人生》

 尘埃落定说独秀

 有感于赵朴老说“不”

 读《胡适:努力人生》

 沉潜于历史,反观乎现实

——朱洪著《戴名世传》读后

书讯

 朱洪推出《刘半农传》

 《刘半农传》:传统文化人的艺术人生

 《刘半农传》内容简介

 胡适,努力的人生

杂诗(2003—2010年)

 车向京畿日光暖

 扫先人墓

 和小许送朱墨到安大读书回程火车吟

 挽汪民生校长

 和钟金标教授乘321火车过武夷山

 无题

 如梦令:老友聚餐(二首)

 悼舅奶奶挽联

 2005年6月12日傍晚菱湖散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散步

 游欧杂吟(四首)

 回忆欧洲之旅

 观网鱼有感

 2006年1月14日下午雨中菱湖吟

 上海行(三首)

 无锡吟诗

 菱湖公园散步

 红叶非是桃本色

 朽木腐叶纷纷下

 车上吟诗送丁鸣江先生

 合安道中

 每付闲情观碧水

 散步吟

 鲍冲湖口占

 绿荫浓浓香风送

 吟北京菜市口大街一四合院

 京九道中吟诗送陶晓勇

 酷热中菱湖散步

 乐山大佛

 游峨眉山

 太湖寺前吟(二首)

 合安道上

 福建行(四首)

 南疆行(三首)

 到淮南顾桥参观

 2007年元旦口占送陶晓勇

 柳叶虽落青丝在

 罗益寿副教授退休口占(外一首)

 2007年1月31日吟于戏校南路新居

 新春大似年

 安庆颂

 猫玩蛋壳戏咏

 徽州吟诗(三首)

 旅欧两周年口占

 2007年8月19日下午菱湖公园遇雨,仿牛山体

 京宜道上

 2007年12月31日和朱移山先生诗

 无题

 飞机上吟诗送陶晓勇

 送朱墨去沪赴英读书(两首)

 2009年元旦早起吟诗送陶晓勇

 2009年1月6日在安庆火车站送朱墨上火车去英国

 在内弟家过小年

 游龙王庙遇险

 与杨余泓、李劲松雨天去太湖

 捣练子·送翟猛、李劲松荣调

 十六字令·猫

 读《方溪诗草》

 黄金酒灿灿

 大蜀山监狱听忏悔报告

 宋教仁公园散步

 依原韵和于皖枞诗并送华庆生、沈璜诸友

 联语

 和老涂诗

 振风塔

 猫咪

 2010年11月27日与陶晓勇先生、蔡红女士游西山植物园

附录 朱洪著述系年(2003—2010年)

后记

试读章节

也谈胡适的骨头是否“硬”

谢泳在《胡适的一些旧事》一文中,比较了对鲁迅和胡适的一些评价后,提出“总体上看,也可以说胡适的骨头是硬的”的观点。接着,《羊城晚报》发表了丹祖的文章《胡适的骨头是“硬”的么?》,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胡适的“硬”是“反映了反动派内部的一些争论或国民党内部高层人物之间的某些分歧罢了。他的性质,同革命派、革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坚决斗争的性质,显然完全不同。从胡适28岁以后的大半生经历来看,正好表现了他敌视革命人民、进步人士的‘反骨’之顽固性是多么‘死硬’罢了”(转自《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8日21版)。如果说谢泳先生的观点过于“新”的话,我以为,丹祖先生的话则过于“旧”了。

关于谢泳先生提出“总体上看,也可以说胡适的骨头是硬的”的观点,单独说,并不无根据,他举出的几个例子,反映了胡适有自己独立主张的政治人格。问题是,如果和鲁迅比,确有不可比性。鲁迅的骨头硬,是以他的几十年义无反顾地反抗恶势力的许多事例作为根据的,这已经成为共识,不需再作证明。而胡适的对国民党反动派有限度的非议,也没有超出他给自己定下的做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的一个“诤臣”的藩篱。如果说鲁迅是革命,胡适顶多是改良。因为他们“硬”的差异,谢泳用了“也可以说”这样不很肯定的语气。

但丹祖先生说“从胡适28岁以后的大半生经历来看,正好表现了他敌视革命人民、进步人士的‘反骨’之顽固性是多么‘死硬’罢了”的结论,却是可以问疑的。

1891年出生的胡适,28岁以后,当指1918年以后,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指1919年和李大钊争论“问题主义”之后,那就是29岁之后。我想说的是,胡适此后的朋友中,仍然有许多是进步的人士,如沈雁冰、吴晗、千家驹等,并与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保持着朋友关系,与鲁迅的朋友关系的疏远和中断,也是在1924年以后的事,因为现在可以查到,这年8月13日,鲁迅从西安回北京后,还给胡适回了一封信。那时,胡适已经34岁了。胡适晚年(1958年5月4日)在台北演说时还说:“我们那时代一个《新青年》的同事,他姓周,叫做豫才,他的笔名叫‘鲁迅’,他在我们那时候,他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对鲁迅也不是敌视的态度。

胡适1919年以后所做的事,也不完全是“敌视人民”的,如他1926年到莫斯科参观,发表了赞扬苏联的政治实验的观点,得到了李大钊的赞扬和徐志摩的反驳;他还参与营救陈延年、程庸熙等共产党人;甚至请蔡元培营救胡也频,1931年2月25日,胡适给蔡元培写信说:“胡也频事,承营救,他的朋友都很感谢。但他已枪毙了。”此外,他4次参与营救陈独秀,都发生在他29岁以后,其中的两次,陈独秀的身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或委员长)。这些行为,我们如果不好说是革命的行为,至少,我们也不好说是“敌视革命人民、进步人士”的行为。

对于谢泳在《胡适的一些旧事》一文中提到的用以证明“胡适的骨头是硬的”几个事例,其真实性并非丹祖先生说的“一时难以判定”,因为还有许多事可以说明胡适独立的政治人格,如他抗日战争时期与孔祥熙、宋子文的矛盾,1949年夏天拒绝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晚年反对蒋介石逮捕雷震等。

丹祖先生根据胡适的大半生经历,得出他“敌视革命人民、进步人士的‘反骨’之顽固性是多么‘死硬’”的结论(胡适本来就不是无产阶级阵营,似无涉“反骨”;此外,说“反映了反动派内部的一些争论或国民党内部高层人物之间的某些分歧罢了”也不贴切,因为胡适不是国民党员,不存在“国民党内部”),大约还受了50年代批判胡适的历史的影响。其实,即便在清算胡适时,毛主席也不是全盘否定胡适的。1956年2月,毛主席宴请全国政协会议知识分子的代表时说:“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现在,是21世纪了。看待一个道路曲折、内涵丰富的文化巨人,宜持一个不带框子和平心静气的态度,也就是胡适一贯倡导的“做学问在不疑处有疑,做人在有疑处不疑”的态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得出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结论。

(载《湖南文史》2004年第1期)

注:此文写在2003年,当年投出去了,因没有收到杂志,故全部忘记了。今天上午无意见到此文电子版,百度后,才知道此文被《湖南文史》录用了。对我来说,这是一篇“重新发现”的文章,读之颇喜。

2016年8月21日上午

P5-7

序言

时间一晃,我到安庆师范大学工作已经十四年了。最初的八年(2003—2010年)生活,通过这本《菱湖集》,一网捞起,感觉沉甸甸的,压在心头。回首过去的这八年,菱湖公园里孤独的吟唱,北京风雪中的漫步,马克思故乡特利尔槐树下的感叹,九寨沟瀑布旁的徜徉,武夷山清溪上的笑语,等等,伴随着许多新老朋友的友谊,一幕幕回旋在脑际,真有一种时不再来的眷念!

这本文集,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的小结,是一次阶段性的盘存。作为一名五零后,既没有父辈的枪林弹雨的惊吓和浴血奋战,也没有八零后为寻求工作的奔波,而享受了一个迄今为止的和平的、食住无忧的生活与写作的环境,此福不可谓小。

出生在桐城,生长在安庆与枞阳,在皖江历史文化的滋养下长大。自一出生,我就沐浴了此地传统文化的滋润。半个世纪以来,我是这个区域历史文化的受益者。三十多年来,我能以一己微薄之力,畅游于这个浩荡的传统文化之江流中,尽情地汲吮其精华,此恩不可谓浅。

这八年中,除了继续研究陈独秀、胡适、黄镇,我将著述兴趣扩大到了皖江历史文化和桐城派,将人物传记由三个人增加到六个人(赵朴初、刘半农、戴名世)。因研究胡适,我涉猎了《红楼梦》;因研究陈独秀,我旁涉了陈延年、陈乔年和中国大革命史;因研究赵朴初,我关注了禅宗和佛教。此赐不可谓薄。

这八年,有许多付出,也有许多喜悦和意外的收获。人自四十七岁,长到了五十四岁,中年人成了壮年人;书案上的著作,由过去的六部,增加到了二十一部。文章由过去二十一年中的一百余篇,增加到了二百余篇。著述系年中可记之事由二百余项增加到五百余项,此得不可谓少。

这八年,有许多折腾、许多牵挂和遗憾。将我自小带大的舅奶奶去世了。在母亲去世二十四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我长期受慢性肠炎的困扰,女儿为了求学求职四处奔波。写作上遭遇名誉权官司、传主家属的数次“暴风骤雨”式的问责,以及个别“同行”“记者”的发难,等等,此痛不可谓轻。

人生八年,弹指一挥间。留下的是岁月的沟沟坎坎,失去的是青春年华。此时回眸这一段岁月,我意外地发现,这段生活竟然是我为数不多的最愉快的时光之一。因为,我可以自由地支配我的全部时间,可以自由地去写我想写的书籍和文章,可以自由地在写作之余漫步公园吟诗,也可以自由地与朋友一起享受八小时之外的闲暇生活。

往事如风!好在有此文集,记载了这八年发生的事和友谊。至少,我没有悔恨自己虚度了这八年时光,虽然,这八年中,有许多遗憾。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想,我也只能这么走过,或者,稍加做得好一点。  江水东流,岁月匆匆。

龙山高耸,万木峥嵘。

在我的眼里,人生有四个世界:现实的、事业的、理想的和禅的世界。我盼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超脱一点现实,回到从前的愉快的写作年代,一点一点地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而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点禅味。

2016年9月12日

后记

2003年到2010年,是我到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升为安庆师范大学)工作后的最初的八年,也是我的人生所谓“年富力强”之年(47岁至54岁)。这个时段,我出版著作十五部,发表文章、游记、书评等一百余篇。

自出版《陈独秀研究文集》《熔炉集(1982—2002)》之后,《菱湖集(2003—2010)》是我的第三本自选集。本集收入文论、杂文、游记等三十九篇、杂诗八十余首,收入朋友写的专访、书评、书讯等十三篇。文章(除了部分诗词、个别游记)未发表的,一般不收入集中。少数朋友的博文,弃之不舍的,也收入集中,以为纪念。

八年之中,不论雨雪天晴,不论是否上班,只要人在安庆,我每天必到菱湖公园散步一两次。春赏桃柳,夏赏清荷,秋赏桂花,冬赏梅花,日听鹂鸣莺歌,夜闻狮吼虎啸。散步之时,常常推敲词句,吟哦风月,消磨了许多时光,不知不觉,八年中吟诗百余首。这些杂诗,是我这个时期心情与工作、交往的一个侧影。今出版这个时段写的文集,故取此名焉!

菱湖是古安庆北郊的一个旅游胜地,曾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现代以来,陈独秀、苏曼殊、陈延年、陈乔年、胡适、郁达夫、朱湘、苏雪林、张恨水、邓稼先、赵朴初、黄镇、严凤英、邓以蛰等,都曾流连此园。今以此湖为集名,亦沾先人之光矣!

整理旧文,有三喜:一是如藏宝人捡出自己收藏的宝贝,敝帚自珍,此为沾沾自喜;二是许多文章,如不系统整理,已彻底忘记,此番因整理而重现,此为遗弓重拾之喜;三是一些朋友当日写了书评、采访和通讯,此次重睹旧友,唤起对老朋友的旧忆,有三日不见如隔三秋之喜。

这八年中,可记之事有:2003年到北京西城区应诉,打赢一场名誉权官司,出版《胡适与韦莲司》《陈独秀与第三国际人物论》;2004年到中央电视台做陈独秀、赵朴初两部专题片的嘉宾,出版了《赵朴初传》《陈独秀风雨人生》(获全国畅销书奖);2005年游欧洲八国,出版《陈独秀父子仨》;2006年出版《赵朴初说佛》,《如果泰戈尔还在》一文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读本》;2007年出版《刘半农传》(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凤凰台等介绍);2008年《胡适:努力人生》受到国家领导人王岐山的关注,安庆电视台拍摄了《作家朱洪的传记人生》(上下集);2009年出版了《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20lO年发表《千紫万红绕禅房——纪念赵朴初去世十周年》《陈独秀与马林争论始末——中共党史上的一个公案》,等等。

这个阶段,新老朋友袁玉立、姚劲华、吕薇、杨咸海、高建萍、陈立旭、玉明、吕冰心、曾凡国、杨先农、刘迎秋、郭宏、杨余泓、李志良、于皖枞、刘纯友、赵云、陈德忠、邹宝元、张扬、李青、张立萍、方盛良、张洪波、朱祖雄、张弘、吴庆才、张佳、黄书泉、赵畅、李锦玉、何宏彦、陈琼、潘宏等,或出版著作,或提供版面,或写评论与专访,或写书讯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此外,许多朋友在这个时期给了我许多快乐和友谊,诗词和文章中已提及,感激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最后,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感谢朱移山副社长长期的友谊和支持!

朱洪

2016年9月12日于大龙山之双龙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