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本色
一 生于乱世
父亲出生于1927年,生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皇城北京。这一年,国民革命军北伐,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举行八一南昌起义,蒋介石下野年底复职;次年年初进行二次北伐,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北平,统一中国。但统一流于形式,新军阀割据,国共内战开始。自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15年间,北京政府摄政43人,其中有袁世凯篡权,溥仪复辟。1927年上半年是国务院总理顾维钧摄行大总统职权,下半年就是张作霖的军阀统治。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区司令全权接管北京,改北京为北平。
大年初二(2月3日)父亲的诞生,给北京市西城的一户贫民家庭节中添喜。老来得子的爷爷期望平安富贵,给他起名曲安贵(后改名曲珣)。傅青留言:“有些老同志的姓名是解放后改的,有的是到解放区参加学习或工作,为了保密需要改了姓名。”父亲何时改名我不清楚。父亲曾说过,是曾祖父带着儿时的爷爷们从涿州来到北京。他是根独苗,是我5个爷爷和1个姑奶的唯一后嗣。我爷爷曲德宽行三。吉祥的名字并没有带来吉祥,父亲3岁时奶奶就病逝了,是姑奶奶带大的。二爷爷挣了些钱,二奶奶没留下孩子。姑奶奶生了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在裱糊匠姑爷去世后就回了娘家。二爷留下的店铺成了曲家全家生计的来源,3个爷爷在一起支撑。社会不稳定生意也难做,家里越来越穷了。父亲在一张卡片的“出身”一栏中填写“贫民”。他还对我说过,小时候冬天他没穿棉裤。这也许是他腿不好的原因吧!四爷爷和五爷爷没有结过婚。儿时的父亲受到几个爷爷的宠爱。我不记得我的爷爷和姑奶看过书报,但却送父亲读书。他说五爷爷常背着他去上学。爷爷和姑奶奶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印象爷爷瘦高,和蔼慈善,说话不多,话音不粗,从没见过他发火,常常自己干家里的活。父亲的脾气好,不爱多说,对人宽厚,好像也有爷爷的影子。1954年父亲从苏联回国后,特地给爷爷拍了照片。他很孝顺,平日工作很忙,只要晚上回来都会到爷爷屋里看望问候。我上初中时爷爷去世,高中时姑奶奶去世,是父母为两位老人送终。
二 中学入党
新中国成立前几年,北平物价飞涨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父亲上中学时家里在西四开着小馄饨铺。由于生意不好,供不起父亲上高中,1944年就进了北京市立高级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即后来的北京建工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学习了一年半。1945年8月15日寇投降后,他对国民党还存在幻想。由于国民党占据北京以后的贪污腐败行为,以及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使他幻想破灭,投身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因此,他想读正式大学,1946年年初转学到北平市立三中插班念书,被分配在高二乙班。 P3-5
在父亲好友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这本纪念文集终于问世了!回想当初,当我面对电话簿的陌生名字和照片上从未谋面的面孔时,几乎无从下手。是父亲的好友和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同志的帮助,引领我顺藤摸瓜,才使我梦想成真。我和母亲及全家由衷地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的人!我会记得不顾年高体弱接待我登门或电话访问的蔡祥云、曹立昆、吴金良、张耀宗、李更、乔枋楠、王永源、傅明光等叔叔以及黄淼仙阿姨;赵玉荣叔叔索性将从未给外人阅过的回忆文章供我使用。魏有仁叔叔提供和授权给我使用学运照片和刊用他的文章。北京市团市委研究室李雪红主任和昝莹莹,北京市工商联办公室等单位提供了的宝贵历史资料;张明杰当时不在市内,利用学习的间隙赶写追忆文章;宋湘叔叔午夜传来一段段回忆信息;张其锟叔叔虽未和父亲一起共事,却主动提供老团干线索,并与对方联系落实;原北京市人大研究室的艾淑英、西城法院王玲、国际贸易仲裁委监督处安平都帮忙穿针引线。房山区人民法院的邢新梅提供了档案资料,并组织退休老同志见面,老干部处年轻人热心服务。受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领导委托,姜巍巍科长四处搜集资料和信息,并和孙雪娇联系退休老干部;退休老干部王成军组织尚永民、周清、赵文哲在老院址回忆座谈。西城区人民法院退休干部张淑珍召集王秋英、侯静座谈;经王秋英介绍,他的同学于海生为了查找、邮寄照片整整忙了一天;等等。我感谢唐占蕴、王丽云、吴金良、赵玉荣、张鲁民、宋湘等叔叔阿姨帮助核实信息,对文章提出宝贵建议;我的好朋友魏国英对目录和《写在前面的话》提出修改意见,啜大鹏的鼓励,朱犁积极提出书稿修改意见,协助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王衡和相关工作人员为提高书的质量辛勤劳作,付出心血。总之,难以尽述,感谢所有给父亲以友情,给家属以安慰,为本书做出奉献的友人!
在此书即将面世之际,我愈感不安,不知我的表述和对文章及图片的处理是否得当,在文中对伯伯、叔叔、阿姨、大哥、大姐都直呼其名,有所不敬,敬请谅解。
尽管众人鼎力相助,编写时力求真实,但时隔久远,许多当事人已不在了,甚至有的刚刚离去,当年收存资料和信息条件又差,加上司法工作的特殊性,有些资料收集不到,有些无法核实,难免存有纰漏,敬请读者谅解。
2016年11月2日
影像渐渐清晰——父亲的足迹
党员本色
为民司法
多彩人生
结语
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
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
曲珣作品
我的地下党经历
怀念好友维克多
难忘的一个人——悼念范儒生同志
调解与判决
关于着重调解原则的适用
从经济审判工作看横向经济联合中的一些法律问题
经济审判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几个问题
幸福的感言
好友追忆
关于刊印《新闻资料》的回忆
敌后激昂号角声——回忆解放前夕震动北平的革命传单事件
怀念曲珣同志
好党员、好干部、好朋友——忆曲珣同志
曲院长在房山
门头沟法院重生中的曲院长
我最尊敬的老领导
发挥余热的老伙伴
为百姓主持正义
贿赂,我们不搞
老曲在长阳
后记
我的父亲曲珣是个普通人,他走了一年后,我思念他,很想写点怀念他的文字。记得2007年他曾经想编个文集,并已经开始写了。但过了几天他又告诉我不弄了,因为老朋友在世的不多了。但当我查找他写的文稿时,在他新换的电脑中却找不到这个文件,而旧电脑早已送人。好在一番翻箱倒柜之后,在一个凌乱的抽屉里找到了他自己录入打印的几万字文稿。他还留存了一些相关书籍,这使我喜出望外。当我和我的母亲商量出版回忆录一事时,她告诉我,爸爸曾经对她说过,想把参与新中国成立前地下党活动的事和后来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整理出来,对他个人的经历是个总结,对今后的审判工作也许有点儿用,但又怕这是在自我表扬,所以整理了一些就停了。我的母亲支持我编文集的想法,说“这是实现你爸的遗愿”。我既没有学过法律专业,又不熟悉法律工作,隔行如隔山。我不可能完成梳理他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的遗愿,也不可能代替他思考,只想寻觅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并把他已录入过的文章选编一些收入。
我知道,许多老干部有类似我父亲这样的想法,他们在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事业,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不考虑个人得失。这种奉献精神难能可贵。然而,历史不仅由精英推动,更多的是普通人的作用。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活的社会生活历史,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形象过程。当然,个人的回忆难免会受到个人经历和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全面描述事态的全貌。如今科技的发展为个人表达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也为多视角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提供了可能。老一辈人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思考会对后人认识历史的原貌并审视汲取经验教训、认清未来发展走向提供帮助。
我曾经多年在外地工作和学习,对父亲的工作和朋友了解不多。母亲年老体弱,往事常常回忆不起来。我按照党组织给父亲做的生平追溯,以家里的电话簿为线索,踏上了寻访他的好友和收集信息的追踪之旅,凭借老友的回忆进行梳理。在访问中,父亲的老友都极为真诚,他们共同的信念、精神和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傅青叔叔是父亲生死与共的战友,危险的事主动干,回忆这段历史时却十分谦让。社会上崇拜金钱的浊流蔓延,做法律服务奉献余热的老法官们却说,“我们为百姓伸张正义,不为无理搅三分”“我们也找过法院领导,是为了纠正错案,维护法院形象”“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这些荡气回肠的话语激励我把这些写出来,让人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中有贪官,但更有千千万万坚守信念、廉洁奉公的普通党员。父亲不是完人,也会有缺点甚至犯过错误,老友深情的诉说表扬居多,却是具体和真实的。我希望把身边普通党员的亮点集中起来,辉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正面形象。社会是发展的,老一辈人的经历和经验可能不都适合今天,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却是继续攻坚克难的动力。 父亲的老友多已进入耄耋之年,体弱多病。北京团市委的马玉桂叔叔得到信息后不辞劳苦,为母亲送去了父亲参加北京团市委纪念活动的画册,并向老团干通报了信息。90岁的罗克钧伯伯主动写出回忆文章;崔锟叔叔刚出医院回家不久,就细心地帮我辨认照片中的人并写出名单,还主动出示爸爸送的条幅;邹炜伯伯和阿姨是从病床上起来接待我的,挑出了珍藏的10张父亲在苏联留学的照片;李连叔叔回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事情,又打过两次电话补充,可是近日却得到了他突然离世的不幸消息;魏有仁叔叔和黄阿姨将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斗争时期的照片用电子邮件一张张传给我,并发来了新修改的回忆文章;唐占蕴叔叔不仅查阅有关资料深情地回忆往事,还不断鼓励我,指点我传播正能量;等等。父亲的丧事从简,不想惊动年高的老友,而老友们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则让我动容。我访问的一些父亲当年的年轻同事,大多已年过花甲,谈起往事时,非常珍惜当时亲密的干群关系和真挚的友情,并且描述了在艰苦条件下的忘我学习和工作,体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刚卸任的慕平院长对我的写作给予鼓励。这对于在司法工作条件大大改善情况下从业的年轻法官们,无疑是个激励。
这本书由我的追忆文章、父亲的部分作品、好友的回忆文章,以及有关的照片组成。我的追忆文章其实是父亲自己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完成的。这本回忆录寄托着母亲和家人,以及父亲好友对他的追思,是送给他90周岁诞辰的最好礼物。我们全家感谢曾经给予父亲关爱、支持和帮助的每一位朋友,感谢为此书奉献的所有人。
《政法老兵的背影——追忆曲珣》作者曲雯进行收集资料和采访,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其父亲曲珣——一位老共产党员、政法老兵的人生经历。主要收入了曲珣部分作品和好友回忆文章,与文中访谈内容一同体现了一代老共产党人共同的信仰、精神和品格,以及对老友的深情。
这本《政法老兵的背影——追忆曲珣》由作者曲雯的追忆文章、父亲曲珣的部分作品、好友的回忆文章,以及有关的照片组成。作者的追忆文章其实是其父亲自己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完成的。这本回忆录寄托着作者母亲和家人,以及其父亲好友对老兵曲珣的追思,是送给他90周岁诞辰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