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公意”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的激进思潮有何渊源?现代政治生活中如何厘清公意与私意的界限,以确保正义,提升个人幸福感?《公意的边界》(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囊括12位国内知名学者的犀利讲演,他们将自身最关注的“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化作最生动平实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并重点反思公意的边界与底线。讲演主题还涉及基础性的哲学探求以及当下热议的通识教育、社会思潮等问题,极具现实话题性和学科前沿性,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普及知识。
序言(汪丁丁)
第一讲 哲学之为穷理与哲学之为对话(陈嘉映)
一 哲学之为穷理
二 道理的默会与言说
三 道与术
四 所以然
五 沟通与连贯
六 哲学之为对话
提问与回答
第二讲 通识教育与诸神之争(刘东)
一 西方的通识教育
二 中国的传统教育及其现代化遭遇
三 西方通识教育的用境
四 通识教育关系到中国当下与未来的前途
提问与回答
第三讲 走向演化的认识论(魏宝社)
一 知识之根
三 种知识
三 两极之间
提问与回答
第四讲 苏格兰启蒙学派VS法国古典社会思想(王焱)
一 孟德斯鸠的贵族自由主义
二 苏格兰启蒙学派的社会理论
三 卢梭的平等自由主义
四 托克维尔自由、平等的社会理论
提问与回答
第五讲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周濂)
一 政治哲学的任务
二 何为政治正当性t
三 政治正当性与政治证成性
四 政治正当性与政治义务
五 现代政治正当性的基础:从公平游戏原则到认可理论
提问与回答
第六讲 中国的“文件政治”(景跃进)
一 “文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普遍性
二 “文件政治”研究的缘起
三 “文件政治”的拓展分析
四 如何看待“文件政治”及其演化
提问与回答
第七讲 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翟学伟)
一 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方式
二 本土性的研究
三 中国社会的系统
四 从社会系统中导出的关系运作
五 中国社会宏观与微观的运作——兼论中国人的公平观
六 关系与社会资本
七 权力与权力的再生产
提问与回答
第八讲 经济成长的非经济基础(张静)
一 目标价值的重要性排序
二 社会资本与公共品提供
三 私人信用和公共信用
四 政策及法律的确定性和内洽性
五 平衡利益冲突的机制
提问与回答
第九讲 卢梭在当代中国的回响——从思想史看王元化重估《社会契约论》(夏中义)
一 王元化:1990年代感动中国的思想家
二 从“公意”切入,反思激进思潮的源头
三 立足中国现实,重估卢梭的价值
提问与回答
第十讲 政治学的史学转向——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意义
(冯克利)
一 引子:卡利马科的“美德”
二 史学家马基雅维里
三 马基雅维里之前的政治学
四 史学人本主义
五 史学转向的意义
提问与回答
第十一讲 认识中医,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刘力红)
一 医为仁术
二“和”的三个要素
提问与回答
第十二讲 行为决策中的认知与偏差(施俊琦)
一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决策
二 满意模型、前景理论及其应用
提问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