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成功不是栉风沐雨,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
1
姑妈家的大表哥,一直是父母们眼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到大,他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爱好学习,成绩优秀。家里面有整整一面墙壁,被用来承载他光荣的学习史。逢年过节,大表哥都会被家族长辈们拉出来,当成学习楷模,然后长辈们对我们其他晚辈进行严厉的言语打击和深刻教育。可以这么说,我们所有童年的阴影,很大一部分与大表哥有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表哥高中毕业。
第一年应届高考,考试那几天他恰逢重感冒发挥失常,只是一个趔趄刚好过一本线。这对于一直把985高校作为基本起点的表哥来说,自然无法接受,他连志愿都没填便扎进了复读的队伍。
那一年,他的体重由190斤成功降到140斤,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不说清华北大,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至少没得跑了。
可造化弄人,成绩出来了,分数离重本线还是差了几分。
家族的长辈们虽然都是和声安慰,但背后也都暗自嘀咕:这孩子应考能力不行啊,果然还是不能读死书……姑妈也不想他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他继续复读。
2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大表哥是怎么熬过来的,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出来后,便对父母说不再复读了,这让姑妈他们松了一大口气。
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了,大表哥说,没必要把时间和青春耗在这里,后面还有机会。
其实我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想让父母担心。
暑假过后,大表哥便拖着箱子决然地去了吉首大学。
大学期间,尽管仍可以经常听见他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消息,但长辈们终究不再将他当作“别人家的孩子”。
大四那年参加考研,他把目标定向了本专业的顶级学校——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年败北,但得益于成绩优秀,毕业后有银行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姑妈他们自然是非常高兴,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一向乖巧听话的大表哥,都坚决地拒绝了。
后来因为这个事情在家里越闹越大,很多亲戚也加入了劝说的阵营,大表哥干脆一个人提着箱子又回了吉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专心考研。
那年11月份,我和同学去凤凰旅游,途经吉首,在车站旁边的一家火锅店里,大表哥招待了我们。我询问他的近况,他用一句“还好”便回答了所有。
其实我知道并不好,很明显他的眼神略显疲惫,而且相比以前又瘦了。现在的样子任谁都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个超过190斤的大胖子。
3
在去车站转车的路上,我几番欲言又止,最后他看出了端倪,笑了笑说:“你是不是想说我为什么宁可过这样的日子,也不愿听你姑妈的,选择去银行工作?”
我委婉地说:“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就参加工作,几年的沉淀未必就会太差。”
P13-15
终于,时光不再对你温柔以待
记得有一句广告语:“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是的,因为年轻,才会有资本将生活与生存泾渭分明地区别对待,吃喝拉撒与工作都是生存应该考虑的事情。
而生活,难道不应该就是不定时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谈几场不问结果的恋爱?追求一个不计得失的梦想?
你已经习惯了可以不知天高地厚而不被人嘲讽;可以犯下一些不失大雅的错误而不为人苛责;甚至初入职场的你,完全不会因为一无所有而有丝毫自惭形秽,而且偶尔还能得到那些在职场摸爬滚打很多年,看似功成名就的上司和前辈们的羡慕……
这一切的一切,你都知道,不过是仗着年轻,仗着时光可以对你温柔以待。
好吧,就是因为年轻,你有大把的青春去挥霍,有漫长的岁月去重新调整人生的方向,甚至你可以狂妄地叫嚣着说:“青春,本就应该用来挥霍!”
即便失败,仍可以毫不沮丧地昂起那张青春洋溢的笑脸。周围的前辈会安慰你,没关系,年轻嘛,总会陷入迷茫,偶尔会有些膨胀,但世界还是属于你们的。时光亦会温柔地告诉你,没关系,大不了从头再来!
年轻的事物总会为人所追捧,时光亦不免俗,我们愤懑于它的“世俗与不公”,却又无力反驳,因为我们都有过年少不羁的时代。
只是当我们韶华凋逝,再将那句话细品一番,就得出了它背面的含义: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反之,任何事情都得权衡利弊,甚至每走一步你都试图去丈量它的意义。
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后,开始注重公司的各种绩效考核,既要谨慎对待无良上司的“小鞋”“黑锅”,又要提防能力强劲的下属“谋权篡位”。
偶尔和父母通电话,发现他们竟然开始对我们儿时的同伴变得了如指掌:张叔叔的儿子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李阿姨的女儿孩子都满周岁了;甚至小时候跟在你屁股后面满大街为非作歹的小屁股下周也要订婚了……
忙完一切,入睡前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又得忍受朋友圈各种虐心:晒房晒车、晒爱情、晒婚姻、晒孩子……晒一切可以虐你成狗的幸福。
……
一天下来,感觉整个世界都裹挟着压力朝自己汹涌逼近,而你亦在不觉中将刀剑摆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最后越来越模糊了从前划下的生存与生活的界限。
这时候,你才惊然后觉:终于,时光不再对你温柔以待。
很多那些曾经年轻时候发生的,拥有过的,都在一瞬间崩裂坍塌。 对待人生,你开始小心翼翼,甚至如履薄冰,因为你明白有些错误你不再拥有免于苛责的资本,稍一疏忽,便万劫不复。
对待生活,你亦知道自己不再拥有挥霍不尽的青春,于是只能随便收拾下蓬头垢面的自己,便步入行色匆匆的人流中。
于是,空闲的时候,你更愿意一边思量着房价与工资之间愈发不成正比的趋势而满嘴苦涩,一边拼着越来越力不从心的记忆去翻阅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只为能拿到一张张能给自己职场生涯带来保证的证件。
旅游早已成了一种奢望,从前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你会怀疑那是否只是发生在平行时空里的幻境。
那些曾经天马行空般的梦想,更多地成了一种象征青春的符号,被尘封于时光,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实际的理想。
那些年轻时候久久无法释怀的情感,或喧嚣欣喜,或遗憾苍凉,亦渐渐淡失在川流不息的十字街口。
是这样了吗?就这样了吗?
年轻,没什么不可以。那么,你的人生,又有什么不可以?
谁规定职场中必须尔虞我诈,前有截堵后有追兵,何不抽身而退?对待不公时为什么不可以勇于说不?大不了仰天大笑出门去,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谁规定二十五六的年纪便必须步入婚姻?为什么不可以在时光里沉淀自己,静待缘分?婚姻恒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
你可以继续追逐那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它在现实的裂缝里,仍能进射出一丝光亮。
你可以继续犯下一些不伤大雅的错误,相对的偏差只会让你的生活多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但绝不会让你的人生因此而轰然坍塌。
那些未来你努力想要去拥有的,绝对不会因为你的特立独行而少予你一分。而这些若你屈服于世俗、妥协于流言蜚语便会永久失去的,才是你垂垂老去时品酌时光的资本。
终有一天,岁月裹挟着你与青春背道而驰,时光亦不再对你温柔以待,也请努力不要辜负自己曾经所有的期待。
感谢生命中的每一场不期而遇
2015年年初,我和同学商量,等5月底考完二建,就去一趟尼泊尔。
4月份的时候,尼泊尔地震,我们又将目的地换成巴基斯坦。
可天不遂人愿,临近考试的前几天,我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事故。不但旅游泡汤了,准备了大半年的考试也彻底作废。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个努力的人,在旁人看来甚至稍显懒散。但为了那次考试,我却付出了诸多努力:啃书本,做笔记,看视频课件……本以为胜利在望,却未想遭遇突然一击。
刚进医院,在家人签了一份类似“生死状”的协议后,我立马被转入重症病房,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后来直接陷入了昏迷。
最后医生丢下一句,80%的死亡率。
一句话吓得我爸差点儿跪在地上。
很长一段时期,我整晚地睡不着觉,既是因为病痛,更是因为各种叠印交错的思绪。我无数次想象过死亡的样子,白天夜晚,清醒的时候,昏沉的时候,一片漆黑。
那时候,传入耳郭里的每一阵哭喊,都宣示着一个生命的终结。而重症病房里高频密集的哭泣,让人脆弱敏感的神经逐渐迟钝,最后趋于麻木。如果一个人不再畏惧死亡,有一种可能便是已经习以为常。
人在很多时候都会信命,可有些人只是为了求心安,还有些人却是因为无可奈何,我属于后一种。
现在想来我是多么幸运,同一个重症病房的其他两人,一个死亡,另一个生死不明。而我在一个多月后转入了普通病房,再后来走出了医院。
两个月的时间,我仿佛踩在腐叶堆积的沟壑里,穿过黑暗,越过隆冬。
那个早晨,我在踏出医院的刹那,看着那些鲜活的街景——柔和的晨光、飘舞的扬尘、拥挤的站台、匆忙的行人……我有种恍若隔世的错觉,所有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安静的、喧嚣的,平常的、特别的,都成了拨动我心中柔软的珍奇。
活着,真好。我突然觉得生命就应该如此,来来往往,水泄不通。
2015年下半年,我在家里开始了漫长的休养。
10月初,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写作平台,决定在上面用文字充实自己无聊的时光,却没想在写下第一篇文字后,便再也没有停下,一直到现在,整整10个月的时光。
我很欣喜有人喜欢我的文字,认可我刻留在文字里的声音。他们给我留言,给我发长长的私信,感谢我的文字带给他们的力量。可我又何尝不感谢他们,让我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找到了其应有的意义,也让我在汲汲营营的生活里,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慢慢地,我的文字开始出现在各大平台,许多知名杂志社编辑也开始找我约稿,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编辑邀请我出书。
10个月的时光,仿佛又是另外一场梦,我竟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多年的文字梦想。我参与了多本图书的合作撰写,在知名杂志社发表文章,并收到几十本样刊,接受了多家杂志社、自媒体平台的专栏邀请。
当然,我也遇到了一批热血的同行者,大家从生活的各种状态中走来,孕育出一个个温暖的文字,或寄托理想,或聊以慰藉。对于未来,大家都怀揣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突然想起2014年5月,在克拉玛依某个悠长的午后,我和同伴瘫坐在一条幽静的林荫道上。他双手反撑,头颅后仰,望着头顶上透着点点光亮的树冠,突然问我:“你觉得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想了想说:“随他吧,不过我期待自己以后能接触不一样的人,遇见不一样的事情,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一语成谶。不管是一年后的历经生死,还是两年后写下这段文字,磕磕绊绊走来,也算是领略了人生一段跌宕起伏的时光。不过还好,最终我收获的不是衰老,而是成熟。
很喜欢纵贯线那首《亡命之徒》:
出发啦不要问那路在哪
迎风向前是唯一的方法
出发啦不想问那路在哪
运命哎呀什么关卡
当车声隆隆梦开始阵痛
它卷起了风重新雕塑每个面孔
夜雾那么浓开阔也汹涌
有一种预感路的终点是迷宫
我自然知晓,从前没有一帆风顺,以后也不可能一直安然无恙。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还是会途经穷途末路的风口,还是会走到无以为继的边缘。电闪雷鸣的雨夜,人群熙攘的街头,一种孤独的无力感毫无预兆地滋生,彷徨似孤雁,失落如弃子。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正是因为生命充盈着各种可能,才让眸子对未来保持着渴望的色泽。而那些杀不死自己的,终将成为生命里无所畏惧的资本。
出发了,感谢生命中的每一场不期而遇。
尹惟楚
弱者才习惯把磨灭的梦想当成世界欺骗自己的理由;而强者却把自己的梦想熬成了别人眼里的鸡汤。尹惟楚著的《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是自媒体达人尹惟楚的首部作品,它不是成功指南,但故事真实可感,自然表达了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的事情、会感受到的迷惘。不媚俗,不妥协,也不硬碰,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才能成就你的气色风骨。
《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完整收录了自媒体达人尹惟楚的《我不恨你,但也不会原谅你》《谁的成功不是栉风沐雨,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等热文,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便迅速占领微信朋友圈,人民日报、十点读书等各大网站疯狂转载,总阅读量近亿次。
尹惟楚不是人生导师,是我们的同行者,他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描述了人生百态,堪称励志版水木丁,男生版杨熹文。
人民日报、十点读书、二更食堂常驻作者,尹惟楚笔下的故事深刻而温暖,他的文章随很多人度过难熬的夜晚与迷茫的时刻,它教会很多人坚持自己,直面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