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春卷
桂花镇的“春娘节”还有十多天才能到,冯府的大太太白玉屏便早早地交代厨房采购制作“春卷”的原料。这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因她借这个机会要与老二、老三还有老四这几位姨太太联络一下感情。作为大太太,她不想永远让人觉得她难说话,也有通融和蔼可亲的地方。
桂花镇的“春娘节”是女人们的节日,她让男人走开。只有在这一天,白玉屏才会像女王一样拾回自己的尊严。说句难听话,平日里三位姨太太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仗着她们人年轻,有老爷宠着,从不把她这个正室放在眼里。别看她们表面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其实骨子早憎恨着呢,认为她白玉屏永远都是个不可理喻的老妖婆。
“春卷”,是一种时令食品。将面粉加水加盐揉成团,擀成圆形的皮子放在平底锅里烙好,再将肉末、豆沙、生菜、猪油制好的馅摊在皮子上,然后将两头叠起,卷成长形下油锅炸成。“春卷”吃起来皮薄酥脆,馅料香软。各家做法各不相同,但主要区别都在馅心上,有大白菜肉馅的,有蟹柳馅的,有豆沙馅的,等等。馅心的好坏,取决于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有钱的富裕人家,取材肯定讲究,山珍海味自然少不了。一般贫苦人家只能采用日常生活材料,像白菜、萝卜、花生、菜油来制作。民间谚语有“一卷不成春”之说,春天来了,吃“春卷”主要图个吉庆,除自己享用外,还可用于待客。
桂花镇的“春卷”要在“春娘节”这天吃。“春卷”吃完,女人们则要聚在一起赏花,朝拜“春娘娘”,下来还要行沐浴礼,即净身。这些活动男人们是不能参加的。富人家则请匠人提早来家,用纸扎尊“春娘娘”神像摆在供台上,等“春娘节”到来那天供家中女眷朝拜。普通人家扎不起,则去公社里朝拜,那里有扎好的“春娘娘”。拜“春娘娘”除上香外,更重要的是要献上当日制作好的新鲜“春卷”作为供品,再就是要往“春娘娘’’面前摆放的大瓷瓶内插上根柳枝,意喻“春回大地,风调雨顺”。
赏花其实就是“踏春”,去户外采摘细柳和野山花献给“春娘娘”。
最有意思的是行“沐浴礼”。“沐浴礼”是女人的事,男人们是不能靠近的。社里的“沐浴礼”是由“春娘娘”的化身来主持,一般由民间能说会道的女巫来担任。当晚,社里的女人们会聚集在供奉“春娘娘”的大殿内,依次一丝不挂地从“春娘娘’’面前走过,女巫则会用一根柳枝蘸上花瓶内的圣水往每一位女人的胴体上淋洒。大户人家的女人则不去凑这种热闹,她们认为,在稠人广众面前暴露自己的玉体,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一是不雅;二是有失富贵人家的身份;三是自己某些隐私还不被这帮人看个一清二楚?!“沐浴礼”不能不行。因此,到了这一天,她们就会从清凉山上的“白云寺”内请一位女尼来家里扮演“春娘娘”的化身主持“沐浴礼”。范围小了,自然也就少了一份不安,大户人家的体面也便保住了。
女人们行“沐浴礼”,据说是为了净身,驱除身体上某些污秽之气,有句话讲:“女人是祸水”。只有行过“沐浴礼”的女人,往后的家庭生活才能幸福,人丁才能兴旺,家业才能发达。
桂花镇的“春娘节”,并没有选在“立春”或“三月三”开春过,而是铁定在四月初一这一天。有什么讲究就不知道了,只清楚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或许这个时节天气真正变暖和,生机勃发,大地布满新绿,更适合行“沐浴礼”。不过有一种说法倒更值得可信,那就是传说很久以前,桂花镇的女人十有八九不开怀,即使开了怀也只生女不生男。民间有歌谣为证:“桂花镇,桂花镇,桂花镇的男人女人没有用。母鸡不生蛋,公鸡不打鸣。”有了这种名声,桂花镇的男人哪还能娶到媳妇?女人哪还能嫁到汉?男人娶不到外乡的媳妇,女人嫁不到外乡的汉子,只好自产自销了:桂花镇的女人嫁桂花镇的汉,桂花镇的男人娶桂花镇的女人。那你想想看,在女人多男丁少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女人从年轻活到老都要承受身边无男人的煎熬;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是何等的凄凉?桂花镇的女人不死心,她们要与命运抗争。有女人就提出,要全镇的女人四月一日这天晚上到镇南山上去祭拜“天神”,希望“天神”能赋予桂花镇女人以神奇力量,让她们开怀生养,护佑她们后继有人,人丁兴旺发达。祭拜“天神”的时候,女人们都要带上当日做的“春卷”和家中最好的食物,敬献给“天神”。据传说那天晚上,女人们焚香献贡,祭拜完“天神”,就在往回折的路上,忽然一阵微风吹过,紧接着竞下起了小雨,雨细如丝,飘洒在脸上柔柔痒痒的,怪舒服。不一会儿,女人的衣衫就被打湿了,紧贴在身体上。在路过山下的一条小河畔,有女人为了遮风挡雨,就顺手折了小河畔的柳枝盘了戴在头上当斗笠。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