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藏记》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长篇小说力作,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它继续《南渡记》的故事,又可独立成篇。小说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弗之一家和师生们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情况下的生活,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人格情操和价值取向。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对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趣,又见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藏记/云南文学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宗璞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藏记》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长篇小说力作,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它继续《南渡记》的故事,又可独立成篇。小说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弗之一家和师生们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情况下的生活,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人格情操和价值取向。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对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趣,又见真情。 内容推荐 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长篇小说力作《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敌人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善的思想物艺术品格。《东藏记》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越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目录 新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后记 试读章节 孟弗之一家终于在一九三九年夏初迁到龙尾村。当时理科教员大都在西郊,文科教员大都在东郊,江唠、李涟、钱明经等人都已迁去。 龙尾村有山有水。山不高,长满各种树木,名字也很好听,唤做宝台山。水不深,小河一道,清澈见底,唤做芒河。据说本是蟒河,村民改做芒,是由不远处的大河龙江分来。这地方似与龙有着什么关系。村里村外,山上河旁,遍生木香花,那是一种野生灌木,可以长得很高,围护着普通农舍。花开如堆雪,且有淡淡的桂花香气。孟家人对龙尾村的记忆,是和木香花缠绕在一起的。街道只有一条,两旁店铺大致和昆明市内偏僻处相仿。房屋多在街边巷内,形式大同小异。比较正规、有点格局的,大都两层,有正房和东西厢房,正房楼下正中无墙,算是个敞间,是一家人起居之所。厢房一边楼下是厨房,一边楼下是猪圈。孟家人的新居便在猪圈上面。 这厢房比大戏台的阁楼又小了许多,楼板很不结实,走起来吱扭吱扭响。而且木板间有很大空隙,可以看见楼下邻居几只猪的活动。它们散发的特有气味和不停的哼哼声透过地板缝飘上来,弥漫全屋。起初碧初很不习惯,把家什擦了又擦,衣服洗了又洗,总也去不了那种气味。到自己也发出一种猪圈味时,就不觉得了,似乎一切都很自然。 让人长久不能习惯的是厕所。厕所在另一个堆柴禾的院子里,在柴禾堆中有一个大坑,大小如同炸弹坑。稍窄处搭着木板,供人方便。其余部分是敞着的,里面五颜六色,白花花的蛆虫在蠕动,胆小的人真不敢看。最可怕的是坑里还养着猪,它们哼哼着到木板下来接取新鲜食物,还特别欺生,遇生人来,似有咬上来的架势。所以城里人来用这坑时,大都手持木棒,生怕被咬上一口。 这家房东姓赵,行二,在村里算得个殷实人家,除养猪外,鸡、狗、猫是少不了的。还养了一匹马,它在柴禾院中有专用的马厩。主人善待众生,给它们很大自由,厕所猪和厨房猪时常交换场地。养的狗是那种笨狗,两眼上各有一块白毛,称为四眼狗的。它反应很不敏锐,在家中也有它的地位,大门旁的稻草便是它的窝。至于猫,更是受到尊重。昆明的猫,常在对鼠的讨伐中染病而亡,猫价可观。房东一家在敞问中放一矮桌,那是全家包括猫的餐桌。开饭时,全家三代祖孙六人坐了三面,另一面摆着饭钵坐着猫。盛饭时猫也有一碗,舀汤时猫也有一勺。女主人给猫碗里浇上汤,还用勺子把饭按上几按,怕有饭团,不利下咽。马是大牲畜,有自己的独立性。这匹马个子不大,力量不小,耕田拉车都来得。每于劳动后黄昏时分,站在马厩中喝用脸盆盛的稀饭,态度从容自得,很是文雅。嵋和小娃常伏在栏杆上看它吃饭。马不时抬起头来看看两个孩子,眼光是温柔的、友好的,像是要招呼一声“你好”。 为了方便,教员多集中在几天上课。弗之的课排在一周的前三天,后四天在乡下著书,无须跑警报,时间充裕多了。那时没有交通工具,来去都是步行。最初,一次走两个多小时,有时近i个小时,后来两个小时便可走到。碧初特把他常用的蓝布包袱改为挎包,可以斜背在背上,再拿一把雨伞,很像古时赶考的举子。 碧初形容她一周的生活是头轻脚重。每星期一,弗之一早离家,只剩一个人时,觉得猪的哼哼声也有几分亲切。周末孩子们同来,大家挤在厢房,一种温暖安谧的气氛,连峨也很快乐。星期天下午媚和小娃走回学校,好在龙尾村和铜头村较近。峨有时和他们一起走,有时到星期一和弗之一起走。嵋出院后身体一直不好,但她还是坚持上学。 这个星期一清晨,碧初送弗之到村外,见他在晨风中沿芒河大步走去,步履轻捷,背却有点弯了。“什么时候搬回城去就好了,免得这样奔波。”碧初寻思。弗之拐弯不见了,她把河旁的路、路边的树看了一会儿才回家。头一天孩子们都已回学校,赵家老小尚未起床,院子里静悄悄,只赵二嫂在楼上倚窗梳头。 孟家和钱明经家隔一条街,共饮一井水。井在钱家院子里,孟家雇人挑水,一天两担。每到星期一,洗涮太多,水不够用,碧初常自己到井边打一桶水,提回家。因为附近人家共用这井,钱家的院门是不关的。钱明经不满意这一点,但是这小院独门独户,三问小北房,没有任何牲畜,这样的规格实在难找,对这口井只好将就了。 碧初到家后且不上楼,取了水桶,径往井边。到钱家见院门虚掩,轻轻推门进去,没有一点声息。井边有一个专为打水用的桶,系着长绳,她在井边站好,吸一口气,把这桶缓缓放下,摆动长绳,打起半桶水。 忽然屋内一阵低微的笑语声。公用的井在院中确实不方便,碧初想着,提水时一阵头晕,不觉松了手,水桶落进井中。P110-112 序言 “七七”事变引爆全面的抗日战争后,“北京”、“清华”、“南开”三大著名学府从北平、天津迁至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开学。一九三八年四月,又迁昆明,后来先迁蒙自的文法学院,也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它因陋就简,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培养了各方面的、其中不乏尖端人材,成为教育史上一大奇迹,成就了它极其光辉的一页。“联大”校址立的纪念碑之碑文道: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曰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蛲嵘。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此“一代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对后人可思之处多矣;对于将读小说中“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的一代知识人者,除了先从碑文了解“联大”之所以是“联大”,并非简单从形式上可以仿效的模式,同时碑文何尝不是与此小说可以同享的,乃至帮助我等深读小说之文学! 文采斐然的碑文,出自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一1990)之手。他是“联大”的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此前曾是“清华”兼任校务会议代主席的文学院院长。他拒绝留在北平而南渡。抗战胜利后内战时期,许多朋友劝此时在美国客座的他留下,他谢绝了,北平解放前夕,南京政府派人接他南下,他更是坚决拒绝,是深知“南渡”未能“北返”的民族爱国主义者。本书作者宗璞正是他的爱女。当年,十岁的宗璞,随父举家南迁,在现实中,正似小说中的历史系教授孟弗之的次女嵋(孟灵己)。虽说十岁不算大,但国难催人早熟,她己能帮助家里料理不少事务,不仅亲历跑警报、物价飞涨,柴米油盐威逼这些知识分子基本民生之困的世态,更看多了,熟悉了父亲周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毫无疑问,小说中的一切,都有它的原型。为小说,它也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动人的基点——真实的酵母。但它不是纪实之作,是地地道道的小说,是对生活的原始状态有所剪裁,更有艺术概括的文学作品。所以,作品中的大学也名为“明仑大学”。这也给了作者更大的艺术虚构的空间,避免书中事事被人“对号入座”惹起的争议和麻烦。但书中出现的校址和教授们活动的地方,又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作品中的原型,是“西南联大”。 它虽然不乏许多动人的细节,某些个人的遭遇,也不能说它没有故事,但它绝非一般以讲故事所构成和取胜的小说。然而,以“联合大学”,更确切地说,以“联大”人的“使命与抗战相始终”的纠结,又是一出“一代盛事”的活剧。 小说开篇,用了很大篇幅从昆明的云,到逃难看到昆明处处花树“想不到逃进了花园”的感觉,到吃米线忘了“免红”(昆明人讲不要辣椒)而辣得不行,到路遇这个又那个,或开初跑警报的慌乱,到后来的从容乃至无所谓,其中有的对话,说的都是滇腔滇调,这是一些本土作者写的乡土小说都缺乏的。这样铺开来非常生活化的描写,对于看惯以编故事为小说的小说,一时都摸不准作品笔墨之纵横。待再跑警报,学生带着“马扎”(小板凳)到郊外去上课。一个小山头的坡地,一面是孟弗之大讲宋朝积贫积弱之因果,及仁人志士的正气,另一边是梁明时在讲数论。“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之声与“哪里有数,哪里有美”之声相碰撞,不能不说是抗战中的一道很壮丽的风景。城里被炸,为看护仪器没有跑警报的庄卣辰教授,当实验室震坍,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里。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也无疑是座英雄的塑像。 这些知识分子从北平“跑”到昆明,在昆明还要“跑”警报,从城里“跑”到乡下住,滇南滇西战事吃紧,又要他们迁校“跑”西康,前途难测,艰苦必然,他们仍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 为此,他们花光了战前的积蓄,卖了可以换钱的一切,乃至过去读书人认为“斯文扫地”——家属上街摆摊卖面食。苦熬苦撑地活下去,苦熬挺直地“决不投降!” 为此,芸芸众生仍不可缺那虽然极有学问,却不修边幅,傲然无羁,任纵烟酒,恋滇乃恋滇产烟土的白礼文;以及是个好人,也有学问,又极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各种需要、还无买官卖官的年月,懂得怎样为自已提升教授进行活动,能动脑筋弄点钱改善生活的钱明经;还有热衷于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都与其教授身份极不相符,一身小市民气味的尤甲仁夫妇等等。用笔不多,都栩栩如生。那恋云土的白礼文,三迤的文化人不少都识其原型,在感受它艺术的真实和生动中,也带来太多感叹。 这些描写的生动,无疑是作品成功的要素,更多人物、情节的动人,更是吸引读者的保证。如峨(孟离己)被她私恋己久者所拒绝后,情绪动荡在无比的伤痛中,信口接受了原先她毫无准备者的求婚,恰恰是心灵崩溃的情感异化,此时车祸又让男的死了女的还活了下来时,她真诚地以一个未亡人来接受命运对她如此肃穆的安排,以及一对美满的夫妻——卫葑与雪妍正沉浸于得子的狂欢时,雪妍在为婴儿洗尿片时落江呼救无人的景象,惨不忍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危难的联想,男子不轻弹的泪,是沉重的。 在那乱世,在一页伟大的历史时段,芸芸众生,都于作品中有个交待,被这战时的风云纵横交错地扭结在一处了,就连那只家犬——柳,也在雪妍落江求救无人时,下水咬着她的衣服拖她时一同溺水而亡,死得很悲壮。葬在雪妍的墓旁,也很人性。 雪妍才做母亲就离开她那还不满月的婴儿去了;雪妍的邻居,那一对没有祖国,为中国接纳的流亡犹太人,太太又有喜了,准备做母亲;大学新一届的毕业生,大批上滇西前线,为盟军做翻译;进滇时还是孩子的,此时又进人到这同一所大学;本是地下工作者,雪妍的丈夫卫葑,在丧妻之痛中,为他的信仰,托子于人又奔往新的征途;为日军所逼,要迁校再“跑”的教授们,仍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 生之路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必然的,但道路总是向前的! 韩国总统朴槿惠曾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女儿的笔下,允许她领着读者永远在黑暗中摸索么? 千变,万变,人世都有于义于道不变的运行秩序,它也是“告来哲”的哲学吧。这也是学者们称此书“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之故吧。这在作品行文的语言,某些章节结构的形式,都可以看到两者借鉴、接收、相映的存在。 不过,小说开篇那么从容地铺陈开来,又能那么自如无隙地圆满,自然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但那么多零星散落一一淡然自若出现的个体,是需要超强的记忆力,才能开始对他们一一有个印象,并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若作者一开始能以另一招:使读者随着他们每一位的出现不是太生活化地相遇点头匆匆来去,那么,作品与读者也肯定可以贴得更紧。但无论怎么说,它都是当代文学中独具宗璞艺术个性的一本书。 它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可是,如今的读者已不允许以奖论书——在各种评奖的公信力普遍下降时,更是如此。但“茅盾文学奖”还是其中一个较干净的品牌。就从此书的艺术品格看,作者也是绝不可能与拉票、贿奖者之流合污的,所以说:此奖还是找准了对象。 此书是作者四卷本长篇《野葫芦引》可以独立成篇的第二卷。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原产印度,攀援草本。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各异。有药用、食用的,有作盛器、水瓢的。果壳人药,性平,味甘,主治水肿腹胀等症。元曲中常用“葫芦提”,犹言糊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民间更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之说。《野葫芦引》取其何意为书名呢?它绝不会是卖关子要你不知它卖的什么药,食用也难牵强附意,要么,当它为盛器,盛储历史的记忆,或药用,借鉴历史,是能治病的。这些猜揣,不知与作者的原意有多大距离? 后记 后记 在蝉声聒噪中,《东藏记》终于脱稿。 《东藏记》是《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写作的时间拖得太长了,差不多有七年之久,实际上是停的时间多,写的时间少。至于书中人物在我头脑中活动的时间,就无法算计了。一九八八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问世以后,我全部的精力用于侍奉老父,可是用尽心力也无法阻挡死别。一九九○年父亲去世,接着来的是我自己一场重病。记得一九九一年下半年,写《三松堂断忆》时,还是十分不支。一九九三年先试着写了几个短篇,下半年开始写《东藏记》。一九九五年发表了第一、二章(载《收获》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九九六年写了第三、四章。一九九七年又是一场病,直到现在病魔也没有完全放过我。但是我且战且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终于完成了这部书。 从一九九六年起,目疾逐渐加重,做过几次手术。现在虽未失明,却不能阅读,这两年写作全凭口授。再加上疾病的袭击,外界的干扰,我几次觉得自己已无力继续,但又不能甘心。亲友们分为两派,一派从我的健康出发,劝我搁笔。一派偏爱《南渡记》,认为不写完太可惜。他们说:“你不能停,写下去是你的责任。” 是的,写下去是我的责任。 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我与病痛和干扰周旋,有时能写,有时不能写,却总没有离开书中人物。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终于酿成了野葫芦中的一瓢汁液。 在写作的过程中,曾和许多抗战时在昆明的亲友谈话,是他们热心地提供了花粉。他们中有些长者已经离去。我对他们深怀感谢。我希望,我所酿造的可以对得起花粉,对得起那段历史。我也参考一些史料,当然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小说,虽然人物的命运离不开客观环境,毕竟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我还是那句话,小说只不过是小说。 近年来,外子蔡仲德是我任何文字的第一读者。堂姐冯钟芸教授曾读过全部《南渡记》原稿,又读了《东藏记》前五章,细心地提出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柳女士以极大的关心和耐心守候着这部书,这样的编辑不多见了。 记得写《南渡记·后记》时是在严冬,现在正值酷暑。此卷虽完,还有《西征记》、《北归记》,也许还有别的什么记,不知又需要多少酷暑严冬。路还长着呢,只不知命有多长。 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距第六个本命年生辰前二日,时荷花盛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