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信阳后,何景明开始闭门读书,但也经常与二哥景踢和姊夫孟洋在一起探讨学习心得。有时也到姊夫孟洋家住几天,与姐姐景晴叙叙姐弟之情,有时也会会同学和朋友。日子很快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几个月。到了腊月二十几日,大哥从巴陵任上回家过春节,景明和大哥聊到了他在京城考试落第以及受到林瀚先生的恩遇之事,大哥道:“林瀚先生能如此看重吾弟,说明弟之才为先生所爱,弟今后一定要克勤克谨,切不可辜负林先生之厚爱啊!”
何景明点头道:“弟谨记长兄之言,立志下次能够进士及第。”
春节之后,景明随大哥至巴陵任上,一方面能够接受大哥的教诲,另一方面能够习得一些官场经验。他在巴陵的一年时间里,大哥景韶除了给他讲解四书五经等诸多知识和考试要点外,更多是给他讲解做人之道,在他还没有踏入仕途时便知道一些官场上的做人准则,使他很是受益。
这一时期,何景明除了刻苦学习外,经常去登岳阳楼,每当他读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总是惊叹范文正公的才情气质,无与伦比,范公竟然用短短不足500字,把岳阳楼的来龙去脉,自然景色描绘得如高山流水,气势磅礴,真不愧为大手笔。特别是在读到其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时,自己的“景明”二字竟在文字之上,他心里暗自高兴。他泛舟洞庭湖,常被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和水天一色的美景所倾倒。他想起了李白一首《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自己竟一时无有更好的佳句。
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何景明从巴陵回到信阳。在家里一段时间,他总是感到心里清静不下来,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静心读书,于是他又想到了坚山寺,这个清静得令人向往的地方,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熟悉那里的僧人和住持,他决定再上坚山寺,再在那里刻苦修读一段时间,对迎接明年春天的会试将更有把握。
这一年的秋试,孟洋和马录同时中举。孟洋的父亲孟山大宴宾客三天,以示庆贺,也是激励孟洋来年春试能够进士及第。
入秋的坚山,层林尽染、姹紫嫣红,何景明被这秋天的美景所陶醉。一天中午,他站在寺院前的一个红枫树下读五经之首篇《诗经》,随手翻至《邶风·静女》,背诵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下面的一段忽然想不起来了,这时,忽见一妙龄女子搀扶着一个中年妇人从山下走来,正好从他身边经过。他听那女子吟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那女子见何景明正惊讶地看着她,接着背道:“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吟罢对何景明莞尔一笑,便搀扶着中年妇女向寺院里走去。何景明没想到,诗经上的这首爱情诗竟然被这小女子如此流畅地背诵下来。这首诗写的是一对情人幽期密会的欢乐,静女的俊俏而又活泼大方的性格十分撩人喜爱,男青年的钟情淳朴使静女一见钟情,送给他一把鲜艳的彤管草,表达了对男青年的爱慕之情。看她并不像是一个大家闺秀,而像是一个美丽俊俏的小村姑,她怎么会背诵这首诗呢?他感到很好奇,这小女子何许人也?
何景明目光所及之处,见那女子与中年妇女正在大殿里烧香许愿,然后跪伏在蒲团之上,十分虔诚地祷告着。大殿一侧端坐着一僧人正在敲打着木鱼,有节律的敲击声清脆悦耳,给这寂静得有些荒凉的古寺带来了一些喧闹之声。过了许久,那女子扶着中年妇女从寺院里出来,何景明这才留意看那女子。见她约二八芳龄,皮肤白皙,着一身芙蓉色滚边细纱上衣和长裤,脚穿一双桃色绒球绣花鞋,漂亮的脸蛋上有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透示着女孩儿少有的智慧和聪明。何景明的心怦怦跳动起来,忙低下头去。那女子款步来到他的面前,道了个万福,道:“敢问公子就是名扬整个汝宁府的何景明何公子吗?”
何景明慌忙抬起头来道:“扬名不敢,在下正是何景明。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女子莞尔笑道:“刚才向寺僧打听到的。久闻公子大名,今日相见,真乃小女子三生之幸也!”
P49-50
赓续文脉承接传统
吴圣刚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坛四杰”、“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显然,景明先生于当时地位显赫,影响甚广。
诚然,景明先生主要以诗文遗世,而诗至唐宋之后其势趋于暗弱,话本、小说渐盛。景明与梦阳洞悉诗之病疾,故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复古运动,力挽诗之颓势,一时声名鹊起,应者云云。或日,以文学史观之,景明并非大家、峻峰;然以明代而论之,景明乃文坛翘首无疑。
景明先生毕生为诗为文,成就为时人追慕,已载入史册。景明崇教治教,育栋梁之材,为国家所用,亦彪炳后世。景明性耿直,淡名利,有国士风,其人品广为人称道。
景明先生乃古申信阳人氏,生于原信阳西北何氏飨堂。后信阳师范学院建于其侧,大复山人之文风文气自始氤氲于其问。新世纪之初,学校扩展,景明墓园归入校园之中,遗迹乃成景观,文脉得以扶正。然则,逝者距今500年矣,虽墓冢犹在,历经沧桑,风雨剥蚀,人为摧残,徒有其形耳。为继往圣,尚贤哲,学校与信阳市政府、何氏宗亲戮力,依照旧制,于公历2011年重修景明园,香火得以延续,远近拜访者日盛。
景明园既立,须配置大复诗文、著作、事迹,方相得益彰。据悉,何景明著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目,另《校汉魏诗》14卷、《何景明诗集》26卷、《雍大记》36卷、《大复集》36卷、《谢礼直节本》,及《四篇杂言》、《学约书程》等10余种,皆因年代久远,后人疏于整理,原著散落不全;加之古言古句,于今人稍有生涩,需厘清整理注解。所幸其著多收录于《四库全书》,后人方有所依据。
学校乃育人与传承文化之场所,景明先生乃信阳先贤,文脉一支,道德文章堪称典范,乃后人研习不尽之人文宝藏。信阳师范学院之文学院视大复山人为重要学术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始,李叔毅、姚学贤、龚佩莲等先生即致力于何景明研究,并成立“何景明研究室”,整理、校注何景明诗文、著作、文献,整理付梓《何大复集》,为何景明研究早期成果,曾引海内外瞩目,有日本学者专赴拜谒景明墓。后又举办专题会议,研讨何景明文学业绩,各地学者数十人莅会,热烈隆重。近年,文学院复筹措人力,多方挖掘大复遗产,或校注诗文著作,或整理史迹文献,筑牢学术方向,继承人文传统,建设校园文化。《何景明传》即成果也。
文根先生钟情于大复山人,好其诗与文,于是乎回溯大复山人之过往岁月,沉溺于大复山人之精神宇宙,检索文献无数,或读或品,孜孜以求,临摹大复山人精神形骸,终与大复山人晤面,了然其为诗为文、做事为人之经过,遂成皇皇30万言《何景明传》。 《何景明传》追录大复山人生平事迹细致,其文品、官品、人品俱在字里行间,应为大复立传第一书。此著资料甚为翔实,语言平易,行文流畅,可读可品。
是为跋。
2016年5月4日于大复山旁
我与韩文根先生本来不相识,现因何景明的“中介”联系上了。韩先生近成《何景明传》书稿,托我为他的这部大著写一篇序。我开始感到有点突然,等听韩先生讲明心意后,觉其命序之请,实亦情有可原。
早在七八年之前,我发表《李何论衡》,还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请,编注了一本《何景明诗选》。韩先生因看过这些文字,就认为我是何景明研究专家,因而欲同我结文字之好。我当然乐于玉成其意,也为能结识新文友而高兴。
除了以文会友,相互切磋学艺,还有更深的一层兴味,促使我应允为之作序。回想当年,我着手编《何景明诗选》,是出于一个很朴实的想法。我觉得,近世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多数研究者也致力于学术成果的推陈出新。但相对而言,高头讲章的编撰偏多,普及实用的写作太少。这样就难免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而又不能满足非专业读者的需求。若让部分专家学者来参与普及性读物的编写,不仅可以缓解古典文学研究产能过剩之积压,还可以提高普及性读物的学术水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而今捧读韩先生《何景明传》书稿,我认识到编注名家选集仍做得不够,还可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来编撰著名作家的传记,以人物故事和艺术化语言,去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因此,我感到责无旁贷,应该撰写这篇序,既为推介这部《何景明传》,也为宣扬此种好的著书方式。
韩先生是河南信阳的地方作家,同时也是当地一所高校的教授。他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又有极纯朴的学术志趣。由这样训练有素的知名作家来写作当地先贤何景明传记,是为得人,令人快慰。遥想500年前光景,何景明凭不世之才,不仅驰誉京都文场,名入“七子”之列,还引导信阳作家群的倡和,使一方创作纳入主流文学。这是庙堂翰苑的盛事,也是地方文苑之幸会。此风流播,迄今未衰:能承其遗风余绪者,盖韩文根先生是也;而阐扬一方文脉使不失坠者,即此韩著《何景明传》是也。
韩著《何景明传》之写作,既广收对何景明的研究成果,又泛采信阳当地的文物逸闻,因此,不失学术的厚实,更有创作的文采。尤其是,其对何景明家庭生活景况的描写,对何景明与亲戚朋友交往的叙述,不仅鲜活生动、意趣横生,还可补充学术研讨之不足。许多人物关系和生活细节,在该传中得到了首次展示。诸如,何景明与其继室王淘姝的爱情故事,何景明谋划康海救李梦阳的情节,何景明与李梦阳因论诗不合而最终反目成仇,以及何景明临终托墓志与李梦阳之道义担当……均写得合情人理,而又感人至深焉。
是为序。
2016年6月20日
何景明,河南信阳人,明代“前七子”领袖,文学家,官至陕西省提学副使。他6岁能诗,可谓神童,16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何景明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他孝亲敬老、尊师重教、重情重义、清正廉洁、忠心爱国,无论是为人还是做官,都是一身正气,对当代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少年具有示范和启迪作用。韩文根著的这本《何景明传》追录其生平事迹细致,其文品、官品、人品俱在字里行间,应为何景明立传第一书。此著资料甚为翔实,语言平易,行文流畅,可读可品。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坛四杰”、“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韩文根著的这本《何景明传》再现了何景明从出生到病逝的传奇一生。何景明为官清廉、鄙荣利,讲诚信;重情义,广结交,无视强权的一生在书中均有显示,再现了何景明光明磊落的一生,对后世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具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