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老北大讲义
分类
作者 傅斯年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底赴欧留学,前后研习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和比较语言学。1926年归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央历史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大教授、代理校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书系傅斯年生平代表作,收录作品两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和《诗经讲义稿》。其中,前者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颇具启发之效;后者是傅斯年先生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也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讲义融考证和流疏为一体,在此书中,傅先生发幽阐微,提出许多特异的见解,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

内容推荐

傅斯年(1896-195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20世纪上半叶我国重要的学术领袖,他在北大做过学生、学生领袖、教授和校长,有这种经历的人确乎少见。

傅斯年的史学成就卓著,文学功底亦非同寻常,早在上学时就曾给教授挑过错误。据罗家伦回忆,“在当时的北大,有一位朱蓬仙(即朱宗莱)教授,也是(章)太炎弟子,可是所教的《文心雕龙》却非所长,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错误……恰好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借到那部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孟真。孟真一夜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校长蔡先生,请求补救,书中附列这错误的三十几条。蔡先生自己对于这问题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到了适当的时候,这门功课重新调整了。”

本书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此外,本书亦收录了《诗经讲义稿》,其也是他当年的课堂讲义,更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拟目及说明

 叙语

 泛论

思想和语言——一个文学界说

语言和文字——所谓文言

成文的文学和不成文的文学

文人的职业

 史料论略

 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

 诗部类说

 最早的传疑文人——屈原、宋玉、景差

 楚辞余音

 贾谊

 儒林

  《诗》

《书》

《礼》

《礼记》

《乐》

《易》

《春秋》

《隐公》

《论语》《孝经》

 五言诗之起源

  论五言不起于枚乘

  论五言诗不起于李陵

  论五言不起一人

  我们宜注意下列几件事

诗经讲义稿

 叙语

 泛论《诗经》学

一 西汉《诗》学

二 《毛诗

三 宋代《诗》学

四 明季以来的《诗》学

五 我们怎样研究《诗经》

 《周颂》

《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源)

 《大雅》

  一 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

  二 《大雅》的时

  三 《大雅》之终始

  四 《大雅》之类别

 《小雅》

  一 《小雅》《大雅》何以异

  二 《小雅》之词类

  三 “雅者政也”

  四 《雅》之文体

 《鲁颂》《商颂》述

  一 《商颂》是宋诗

  二 《商颂》所称下及宋襄公

  三 《商颂》非考父作

 《国风》

一 “国风”一词起来甚后

二 四方之音

三 “诸夏”和《国风》

四 起兴

 《国风》分叙

一 周南、召南

二 邶鄜卫

三 王

四 郑

五 齐

六 魏

七 唐

八 秦

九 陈

十 桧

十一 曹

十二 豳

 《诗》时代

周诗系统

非周诗

 《诗》地理图

 《诗》之影响

 论所谓“讽”

 “诗三百”之文辞

试读章节

叙语

诸君研习文学,第一要避免的,是太着重了后来人的述说,批评,整理的著作,以及叙录的通书,而不着重原书。诸君假如仅仅细心地读完了一部书,如《诗经》,或《左传》,或《史记》,或一大家的诗,都比读完一切近年来文学史的著作好;又如把楚辞的章句故训详细校读一遍,自己会有一种见解,便也用不着别人的教科书。所以文学史之用,断不是以此代替读专书,恰恰反面,乃是刺激人们去分读专书的。不过,我们虽知道专书的研究是根本工夫,而但能分读专书不知联络的人,也常常免不了“鄙陋”,把这个名词翻成近代话,“乡下人气”。所见不广,不知道文学因时因地的变迁和联络,就要“坐井观天”了。讲文学史一科之意就是这样。

我们写文学史时,最简单的办法,是把诸史文苑传及其他文人传集起来,加上些别的材料,整理成一部郑夹漈所谓通志中之一志,这样子的一个“点鬼簿”,不是不可以做的,也可以做得很精细的。或者把各时代的文学评论集起,依时排列,也可成一部很好的记载。不过,我们觉得文学之任务当不止于这样编辑的工夫,我们现在的要求是以讲说引人做学问,不是修书。一时想到,作文学史应该注意下列三项工作。

第一,因为文学史是史,他和史之别的部分之分别,乃因材料不同类而分开题目去做工:要求只是一般史学的要求,方法只是一般史料的方法。考定一书的时代,一书的作者,一个事件之实在,一种议论的根据,虽是文学史中的问题,也正是通史中的事业。若是我们把时代弄错,作者弄错,一件事之原委弄错,无限的误谬观念可以凭借发生,便把文学史最根本的职务遗弃了。近代中国的语言学和历史学,开创于赵宋(说详后),近三百年来成绩很大,最近二十年中,尤有若干新观点,供我们这一项的考定知识之开拓。这一类的工夫是最根本的工夫,即是我们谈文学史的第一个要求,若这一条任务举不起来,其他的工作没有附丽的所在。

第二,我们看,若干文体的生命仿佛像是有机体。所谓有机体的生命,乃是由生而少,而壮,而老,而死。以四言诗论,为什么只限于春秋之末,汉朝以来的四言诗做不好,只有一个陶潜以天才做成一个绝无对偶的例外?为什么五言起于东汉的民间,曹氏父子三人才把他促成文学上的大体制,独霸了六朝的诗体,唐朝以后竞退居后列,只能翻个小花样呢?为什么七言造胎于八代,只是不显,到了李杜才成大章法,宋朝以后,大的流变,又穷了呢?为什么词成于唐,五季北宋那样天真,南宋初年那样开展,吴梦窗以后只剩了雕虫小技呢?为什么元曲俗而真,粗而有力,盛明以来的剧,精工上远比前人高,而竞“文饰化”的过了度,成了尾大不掉的大传奇,满洲朝康熙以后又大衰,以至于死呢?为什么屈宋辞赋变到成了汉朝的大篇章之赋遂没有了精神呢?就是这些大文体,也都不像有千年以上的真寿命,都是开头来自田间,文人借用了,遂上台面,更有些文人继续的修整扩张,弄得范围极大,技术极精,而原有之动荡力遂衰,以至于但剩了一个躯壳,为后人抄了又抄,失去了扩张的力气:只剩了文字上的生命,没有了语言上的生命。韵文这样,散文也一般,详细的疏证,待“文体”一章说。这诚是文学史中的大问题,这层道理明白了,文学史或者可和生物史有同样的大节目可观。“把发生学引进文学史来!”是我们工作中的口号。

第三,文学不是一件独立的东西,而是时代中的政治、思想、艺术、生活等等一切物事之印迹。世上有限于一时代之文学,假如它里面的质料和感觉是只属于这一时的;有超于一时代之文学,假如它里面的质料和感觉是超于这一时代的;但断断没有脱离了时代的文学还能站得住。古文有脱离时代的要求,古文便没有生命。所以文学不能离其他事物,独立研究,文学史上的事件,不能离其他事件,单独推想而得。“灵魂在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之全即是灵魂。”文辞中的情感,仿佛像大海上层的波花,无论它平如镜子时,或者高涛巨浪时,都有下层的深海在流动,上面的风云又造成这些色相,我们必须超过于文学之外,才可以认识到文学之中,例如屈宋文辞,出产于楚国的世代,汉朝辞赋只是吴梁武帝诸朝廷的产品,齐梁间的文华形成俪体,北地的壮风振作唐代的文学。唐诗宋诗题目不同,唐诗的题目到北宋中期后进到词里面,而所谓宋诗者,另是一套题目;正因为唐代文人多是中朝闲散之人,或是持节大夫之客,所以除杜韩若干大家自己为自己作诗以外,多是寄托于卿相的华贵生活中之装饰艺术家。宋代文人的生活独立些,于是题目因生活而不同,感觉之界,因题目之不同而又不同了。又若很小的事,如读一首小诗,每觉映射世代之远大,即如唐人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时安西万里,征戍者有此情感,这诗自是最真的诗。设若在现在人作来,便全无意义了。又如初唐律诗:“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诗正基于隋唐东征的事实,府兵家庭的情景,俨然画出初唐人的情感,题日“古意”,实是今文。诸如此类,文情流变,与时代推移,是我们了解文学与欣赏文学中之要事。这是我们的第三要求。

现在不是著一部文学史,乃是把一部文学史事之卮言写下来,作我们后来回想的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所包含的时代恰恰有无限的困难问题,非我们现在的能力所能解决,且现在我们所及见的材料正也不够供我们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我的“卮言日出”,非供诸君以结论,乃赠诸君以问题,有时或觉说的话仿佛徘徊歧路,毫无定见样的,这正因为我们不便“今日适越而昔至”。且把一切可能的设定存在心中,随时推端引绪,证实证虚。假如这些问题刺激得诸君心上不安宁,而愿工作,以求解决,便达到这讲义的目的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愿同勉之。

十七年十月

P6-8

序言

关于本书与作者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重要的学术领袖,曾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傅斯年与北大渊源甚深,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1919年傅斯年大学毕业后赴海外留学,一度学习自然科学。1926年回国,后受蔡元培之聘筹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任所长。该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后,他便重回母校,兼任了北大教授。此后他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等,在抗战胜利后,又一度代理北大校长之职。

傅斯年在北大做过学生、学生领袖、教授和校长,有这种经历的人确乎少见。他对北大的功劳也确实巨大,在他第一次任教北大时,校长是蒋梦麟,他回忆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正在多事之秋,我的参谋就是适之(胡适)、孟真两位,事无大小,都就商于两位。他们两位代北大请到了好多位国内著名的教授,北大在北伐成功以后之复兴,他们两位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而他第二次任职北大,实是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校长,但胡在美国,,傅斯年暂为代理。当时,从敌伪手里接办北京大学,有很多棘手问题,如对日本统治下的教职员如何处理便是一个问题。傅斯年决定一个不用。他给夫人写信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又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

胡适当年刚进北大做教授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因为讲授方法和内容特别,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胡适远不如国学大师陈汉章,想把他赶走。傅斯年本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但在同室顾颉刚的鼓动下旁听了几次胡适的课。结果他对哲学系几位要好的同学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由于傅斯年在同学中的威信,年轻的胡适在北大讲坛站稳了脚跟。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胡适感慨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班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以后才晓得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傅斯年去世后,胡适撰文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傅斯年在北大史学系先后开设了史学方法导论、中国古代文籍文辞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汉魏史专题研究等五六门课。他的史学成就自不必说,单就文学功底来说,他早在当学生时就非同寻常。据罗家伦回忆,“在当时的北大,有一位朱蓬仙(即朱宗莱)教授,也是(章)太炎弟子,可是所教的《文心雕龙》却非所长,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错误……恰好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借到那部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孟真。孟真一夜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校长蔡先生,请求补救,书中附列这错误的三十几条。蔡先生自己对于这问题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到了适当的时候,这门功课重新调整了。”

这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是傅斯年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此外,本书亦收录了《诗经讲义稿》,其也是他当年的课堂讲义,更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