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凌晨四点半是一种态度
英国的一家电视台曾经做过一个专题节目,标题为《凌晨四点半》。在节目中,拍摄了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时刻,夜空一片漆黑,繁星点点下的哈佛图书馆内却早已座无虚席。整个图书馆中的哈佛学子都在静静地看书、认真地做笔记、积极地思考问题,安静的场景如同一幅写实主义的油画,令人震撼。
凌晨四点半是一种态度
我们口中的“凌晨四点半”是一个时间,而在哈佛,凌晨四点半却是一种态度。一种不肯一丝松懈,不肯错过一点点时间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央视曾有过一个节目,名为《世界著名大学》。该节目的制片人曾到哈佛大学采访。事后,她不无感慨地说道:当我们到达哈佛大学时已是凌晨两点钟,可让人想不到的是,整个哈佛校园灯火通明,充满勃勃生机,就如同一座不夜城。走人餐厅,走入图书馆,走人教室……走入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发现很多学生正在看书,我们一下就被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感染了。在哈佛校园中,学生们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学习。而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尤其是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在哈佛,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到处都能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中的长椅上,也时不时会发现有人在酣睡。然而,在入睡者身边,熙来攘往的人并不会觉得这有多么稀奇,因为他们也曾经有过累到倒头就睡的经历。在哈佛,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学生们一手拿着面包在啃,另一只手依然忘我地翻看着身边的书本。
在哈佛,你感受最深的就是,哈佛的这些学生真的是太苦了,但他们却明显地乐在其中。是什么原因,让哈佛的这些学生如此地以苦为乐?是什么让他们克服了年轻人的浮躁,能够沉浸于学习积累中呢?答案就是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领域产生的强烈兴趣,就是他们心中渴望在未来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的使命感。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总是很容易满足,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收入,满足于自己现在所过的生活。但是,满足改变不了人生,满足也给不了你更好的未来,回首过去,再展望未来,扪心自问:你是否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你是否已让自己的人生到达了顶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世事变迁,你过去所认为的终点,到现在可能只是一个中点,唯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才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哈佛的学子们正是这样不满足的人,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他们渴望学习、渴望成长、渴望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正是这样一种无比渴望学习、以苦为乐的态度,才让哈佛的凌晨四点半变成了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的传承。
成功需要不止一个凌展四点半
曾有记者采访科比:“你为什么能够如此的成功呢?”科比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而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凌晨四点的样子么?”记者摇头答道:“不知道,那你能说说洛杉矶每天凌晨四点钟究竟是什么样子吗?”科比笑了笑说:“满天的星星,寂寥的灯光,而且行人很少。”
说到这里,科比停顿了下,然后继续说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也说不太清楚。不过这并不重要,对吧?洛杉矶每天的凌晨四点,都处在黑暗之中,而我此时已经走在了黑暗的街道上。十多年来日日如此,洛杉矶凌晨四点那黑暗的街道虽然毫无改变,但我已经变了,我变成了肌肉强壮,有力量、有耐力,同时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NBA球员。”
美国知名的训练师罗伯特·阿勒特,在他的一本名叫《我和科比的训练故事》的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某天凌晨3点30分,阿勒特正准备上床休息,手机响起来了。
该不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吧!罗伯特紧张地接听电话,原来是科比,“罗伯特先生,不好意思打扰了,不知道你现在能否帮我做点体能训练呢?”虽然很累,但罗伯特依然答应道:“当然,一会儿在训练馆里见!”
到了训练馆,罗伯特吃了一惊,科比不知已经到达了多久,只见他全身早已被汗水湿透了,仿佛刚从水中捞起来的一样。接下来,在罗伯特的指导下,科比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转眼间,时间已快到早上六点。罗伯特实在坚持不住,就返回了酒店休息,而科比则继续练习投篮。
按照安排,上午11点,罗伯特去指导全队合练。当他到达时,科比仍然在专注地练习着投篮。“你什么时候结束呢?”罗伯特动容地问道。科比反问:“结束什么?”“投篮训练。”将手中的篮球投出一个漂亮的弧线,稳稳送人篮筐内之后,科比说:“这不就结束了。”而那一个球,是他在当天投中的第800个球。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生,一个篮球巨星和一个哈佛学子没有任何交集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在其他人还在睡梦中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新一天的辛劳。
哈佛的凌晨四点半,就是奋斗的一个象征,无论你聪明或是愚笨,出身贫寒或是富贵,这不能决定你在成功路上的终点。唯有不息奋斗,用无数个凌晨四点半的积累,才能开拓出你前行的道路。
对于一个人来说,困难不在于某一天凌晨四点半的辛苦,而在于每一天凌晨四点半的坚持。每天的凌晨四点半,每天的辛劳与汗水,这条道路看似笨拙,可实际上,这才是通往成功那条路的不二途径。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