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对民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新探索。
本书是从现代化电影产业视角,对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核心内容即明星制度进行全新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文字多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性和实用性方面都有相当价值。本书约17万字,精选的60幅图片为作者在查阅第一手资料,即民国时期电影类刊物时,摘取能说明相关论述的图片和书影,在不失本书学术价值的同时,文图对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认为:明星是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大众普遍欲望的投射。
明星研究,并不是把分析电影演员作为最终目的,而是把他们看成是对所处电影产业及社会文化进程有揭示作用的文本。也就是说,“明星”这个研究对象几乎不具有形式价值,却有重大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民国电影明星体系及其演变过程的论述,本书尝试阐述的问题在于:
民国电影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明星作为电影产业的特殊及典型现象,对于民国电影业的发展而言,在各个阶段的作用如何。
历经不同的时代,电影明星长盛不衰,人们为什么崇拜明星,又是谁在制造着明星。
这是一次对民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新探索。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早期影星的隐身登场(1923—1926)
第一节 早期影星的不同来源
第二节 电影明星制造的源起
第三节 社会风气渐开时代下的第一代明星
第四节 从传媒业的进展看“隐身”的明星
小 结
第二章 大众视野中渐显的明星群(1927—1929)
第一节 武侠明星的大量涌现
第二节 “游戏规则”成型——武侠明星的必备本领、生存法则和职业路线
第三节 媒体发展中部分明星的显现
第四节 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奇女子”杨耐梅
第三章 应运而生的第一批巨星(1930—1932)
第一节 产业前提:电影界的大整合与国片复兴运动
第二节 媒体舆论环境的成熟
第三节 明星制造系统的初步完备
第四节 巨星的诞生
第五节 从巨星的社会形象看其折射的社会心理
第四章 明星类型的细化和多元化(1932—1935)
第一节 明星制造系统的新阶段
第二节 类型多样的明星群
第三节 制造明星的媒体话语系统
第四节 民众心理与明星集体风貌的变化
小 结
第五章 电影业内外双重打击之下明星阵营的分化(1935—1937)
第一节 影界萧条中巨星的风云流散
第二节 成熟的明星制造机制
第三节 明星阵营的分化
第四节 成不了巨星的时代偶像
第六章 沦陷期顺民心理下的娱乐明星群像(1937—1945)
第一节 时代激流中的歧途
第二节 全方位的明星制造系统、耸人听闻的明星制造手段
第三节 偶像型娱乐巨星
笫四节 明星地位的上升
第七章 繁荣充实的明星群(1945—1949)
第一节 渐入窘境的新星制造
第二节 恢复繁盛的明星群
第三节 个性迥异的时代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