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军,字村夫,号承雍, 又称痴儿斋主人, 安徽寿县人。数十年来,吟诗作文,临池不辍,行摄山水。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等奖项, 并于2006 年入展中国美术馆。
《大地之吻》是作者继《村野稀声》《潦生小记》出版后又一力作。该书分为“灵台心印”“杨柳依依”“望中犹记”“亲友亲情”“古典小品”等五个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地之吻/文化寿州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邵军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邵军,字村夫,号承雍, 又称痴儿斋主人, 安徽寿县人。数十年来,吟诗作文,临池不辍,行摄山水。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等奖项, 并于2006 年入展中国美术馆。 《大地之吻》是作者继《村野稀声》《潦生小记》出版后又一力作。该书分为“灵台心印”“杨柳依依”“望中犹记”“亲友亲情”“古典小品”等五个篇章。 内容推荐 《大地之吻/文化寿州丛书》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地方风貌、抒发个人情感的散文随笔集。作者邵军以浓郁的寿州情结抒发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历史、风貌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全书分为灵台心印、望中犹记、亲情友情和古典小品四个部分,分别收录了关于描述寿州文化与风情的文章和若干自己的随想文章、追忆人生往事的文章、回顾亲情友情的文章,以及以古典散文笔调描写的游记散文。 目录 地气、书卷气、才气和正气(序一) 村夫邵军(序二) 怀念和自省(序三) 第一辑 灵台心印 书之恋 活着 井中阳台 生命的驿站 夜来风雨声 心滩 空山寒雪 一个人的夜晚 淡泊一缕清香在 闲处清秋 二○○九元旦的早晨 古巷寻道 古城春雪 吴中写意 秋天的影子 天热好个秋 池月一庭临窗醉 孟冬的味道 又见梨花白 春天的心事 应然的呈现 寿州雪 凝视二○○九 晚霞消失的时候 有约不来过夜半 天地一壶 烟外柳丝 夏日的尾巴 越过边界的思绪 路 握住与忙乱告别的机会 絮语以小见大 吹面不寒杨柳风 久违了,痴儿斋! 霜晨 一帘寒雨湿情温 送尽东风过楚城 花开时节 麦收·雨天·心情 雪花飞绪 浮生难得一日闲 夏日风荷 雨窗心情 百感如草雨中生 我的俗人境界 萧瑟秋风今又是 第二辑 杨柳依依 沉重的扁担 三棵树 野菜 怀念放牛的日子 石磨 废墟 老家 秧田 枣树 菜地 零距离的温暖 岁末便笺 俱往矣 兰草 哦,那一截曾经 我家竹荫下 菊缘 落叶 芳草多情 办公桌前的窗外风景 怀念那些头 大官杨 手表的故事 老窑塘 麦收往事 第三辑 望中犹记 玉 山 慈母手中线 厨房里的母亲 辅导员 泪思千重悼亡灵 阅读生命 人世几回伤往事 香水 死祭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生命无常 祭阿樟 第四辑 亲情友情 老方 我的第一个生日蛋糕 人啊人 土家小导游 家有百合 花痴 大伯 举重人 磨刀老人 无为在歧路 油画《老家》记 君子之交 天下归心 一路稻香催菊黄 给女儿冠柔的信 万人丛中一握手 流动的生命 正月里来 我与炎刘老街有关的人和事 岁末的感动 二○○七最后一个夜晚 第五辑 古典小品 梅之品 忘言篷记 行摄安丰塘小记 晨之练 情钟酌园 连心楼记 茶清阁小记 墨雨会心录 灾歉减免赋 致三觉宾馆 归乡的村夫 一枝一叶村夫情 后记 试读章节 记不清哪位喜书者曾经感慨,整理书籍是一件非常麻烦和非常浪费时间的事,因为“理书是要带一点回忆和哀愁的”,而谁又能把自己的回忆整理清楚呢?当我回到乡居书屋整理搬迁自己的藏书时,才体味出这“回忆和哀愁”岂止是“带一点”儿!坐卧打铺整两天,就在那曾经属于我的“同蛀书屋”,从架上取,往袋里装,本来,三十多个蛇皮袋无须多长时间即可装毕,偏偏几乎每一本书都要勾起一段回忆、一段往事,把人带向无尽的遐思…… 这是一本已经失去封面的《十月》,(俄)雅各武莱夫著,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二年出版,扉页上盖有“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蓝色印章,另有一方隶书阳文的“元梓之印”。它在我的书架上已静静地躺了近三十年,几次搬迁,处理了许多书之垃圾,而它居然还在,原因概出于我对原书主人的一种追慕与思念吧。那是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间,一位名叫孟庆鹏的清华高才生因对“批邓”持有异议,被贬放炎刘,其间与我相处甚笃,回城前将此书转赠予我。他与聂元梓是同窗,曾向我介绍过许多关于聂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孟现在在中国石化北京总部,尚有联系。我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我们之间真诚友谊的文章,苦于眼高手低,一直未成夙愿。还有这本《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集,系徐迟先生为一九七八年全国科技大会的献礼作品,那时,“四人帮”刚被打倒,文化的坚冰尚未解冻,除了至今仍保存着的“红宝书”、《艳阳天》等书籍外,可读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当省城的同学将这本定价仅0.43元的集子送到我手中的时候,真是喜出望外,恨不得一夜读完。 邻近南窗的柜,应是封存多年的“伤痕文学”吧?《收获》《十月》《清明》《当代》《中篇小说选刊》《小说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段岁月,我就是在这种“伤痕”中自慰并借以抚平自己的“伤痕”。打开柜子,凝视那些曾经熟读过的佳作,又情不自禁地向当代文学大师们走去——王蒙、刘心武、张一弓、张笑天、张天民、陆文夫、张贤亮、张洁、张锲、茹志鹃、张辛欣、叶文玲、孔捷生、张抗抗、丛维熙、梁晓声、邓友梅……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忘不了《人生》,忘不了《班主任》,忘不了《流泪的红蜡烛》,忘不了《绿化树》,忘不了《芙蓉镇》,忘不了《大墙内的红玉兰》……之所以忘不了,就在于“艺术会使人陶醉,思想也会使人陶醉”,就在于这些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堪称上乘的文学作品所展开的那种艰辛得和美丽得使人战栗的生活画卷,几乎处处都有触发你思想活动的机钮,处处都有点燃你情感烈焰的火花,这就是伤痕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近些年来,工作之余除了精读余秋雨、王充闾、夏坚勇等大文化散文系列之外,还继续订阅着《收获》,偶尔也读读“安顿”,读读“卫慧”和“九丹”。阅读前者尚能感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子和升华,而后者,则怎么也寻找不到引人人胜的感觉,即便是权威的《收获》,也很难找到震撼人心引起共鸣的作品来。 靠北的半橱,陈列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本和辅导资料,取下它们的时候,首先忆及的是在未接触它们之前的无知和愚昧!一九七八年高考,以八分之差无缘大学圣殿,后因家贫无法再搏,直到将弟妹们培养成才,方腾出时间、精力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断断续续六七个年头,几乎用所有的业余时间走进自然,穿越历史,聆听哲人教诲,触摸古今中外的风雨沧桑和灿烂文化……橱的下半又将我带进了黑白之间,各种法帖、影印拓本、画册等分列其间,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欧阳询、米芾、文徵明、毛泽东……从儿时骑在牛背上起,就喜好胡乱涂抹,只可惜苦临半生,三缸水尽,至今也不过仅限于好友之间的应嘱遣兴,相会弄翰,其间引发出一点出乎己的真性情而已,至于应单位、个人之索或展览之需,虽亦有佳品,却是少得可怜的。能够将这些经典装进袋子,怎么就装不进自己的脑袋,继而去指挥表象与天才并无明显之分的躯壳腕指?我在想。幸好,尚有自知之明,保持低调,不事张扬,远离炒作,不敢为天下先,计白当黑聊以自娱,何不腾出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前会古人,顺其自然再见来者呢? 集藏最多的要数近十来年的图书,途径虽然不同,内容却很丰富。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转换,书橱里总是不断地拥塞着价值不高且无多少可读性的书籍,倒是文友书友雅人高士相赠的散文随笔、书画作品集(册)以及不无深度的社科类图书,确是非常有价值的。譬如这本《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系省委组织部彭向阳女士所赠,作者(德)洛伊宁格尔博士,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书中力图从研究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和中国社会自然发展过程出发,找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和政治结构的合理性,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矛盾冲突的具体演变形式做描述。以“第三只眼睛”相标榜,意味着作者既不愿重复中国人自己的立场,又竭力与西方仇视中国的传统观点有所区别,从而客观地提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总结。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一九九四年出版,仅发行五千册,读到的人并不多。最近炒作很热的《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如果读一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定会自愧肤浅的。倘若允许该书再版或被盗版贼相中投向市场,我相信,不管你怎样炒作,前者绝对比后者畅销! 喜读书者自然恋书,大凡读书人藏书,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自家私囊,这一点我深信不疑。逛书店的惬意自不必说,尤其像安徽图书城那样的书之海洋,无论留足哪个专柜,几乎都有自己钟情的“对象”,且中央空调冬暖夏凉,极为舒服。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囊中羞涩的尴尬,瘪瘪的钱包哪容你随心所欲?爱不释手又不得不释手,最终遴选几本实在不忍割弃的付钱买下,一顾三回头地悻悻离去……这套《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摄影珍藏版,就属上述情形。记得当时捧书在手便被吸引,拿起一放下一再拿起一再放下一离开一折回一捧在手里一又放下……书,的确很好,可价格着实令人咋舌!终于,还是被那一百多幅经典照片和全新注释勾去了魂灵,也勾空了我那可怜的钱夹。现在随手一翻,页面显现出《苏东坡突围》的内容,照片的画面是空蒙的蓝天里有一群飞向高远的大雁,意境深邃而凄美:“历史上很多时刻,斯文扫地、人性远逝,天地间空一片。文化良知什么时候能翱翔回来?真是望眼欲穿。”——多么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注释与点化!如今回想起来,如此难得而珍贵的精品为我所藏,甩去几张纸币——值得!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两天了,就这样一本一本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一本地翻几页独自沉思,再一本一本地装进袋子。到了最后,时间已不允这般磨蹭,便一股脑地装袋,去了中间环节,效率自然高出许多,终于在黎明时分完成了装袋任务,这一夜,熬了个通宵!凝视摞在那儿的一堆书袋,随口咏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来,这是我常书予青年朋友用以自勉勉人的。惭愧的是,应读的书很多,只可惜自己是既不行勤径也不作苦舟的,任性而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以至于至今仍是一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痴儿”。某种时候还或多或少挟带点附庸风雅的虚荣,朋友来访放着客厅不用,一引而人书斋,在满架图书和满壁字画的背景中,谈古论今,挥毫染素,烟茶琴韵,忧乐无藏,“另类”们的喜怒哀乐在暴露无遗的同时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张扬。 凌晨三点,要装车了,起程吧,朋友们,我与你们同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会跨过通淝桥,穿越古城门,走近幽深小巷,落脚古城一隅,届时,将有更多的朋友走近你们,与你们交流、拥抱、亲吻……P3-6 序言 2013年1月24日,我在QQ日志中留下这样一段文字:邵先生的文章中,总会用特别优美的文字写出比诗还要“诗”的意境,尚意又尚韵,且富有哲思,充满着人性、人情,读来心动。而这篇《一帘寒雨湿情温》更是特别打动我心,赏读数遍不忍释卷!几十年的人生历练,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唯其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唯其方能感受先生血脉的流淌涌动。因为在斯文的意境中徜徉,我享受了精神愉悦,因此向作者致谢!向作者致敬! 寻常的一段QQ日志,抑或称之为“读后感”。何以邵军先生一篇普通的随笔就让我如此感动?读了他的文集您就知道,先生的文字充盈着“四气”。 一日接地气。作者出身贫寒,在贫困的年代贫困的土地上长大,又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及至今天,他已经成为朋友们眼中的书法家、文化人,但仍然没有忘记根本,所以他写作的语境必然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家乡的村院茅舍、邻家的大嫂孩娃、田里的庄稼丰歉、屋后的柳荫槐香,一口塘、一段路、一棵树、一个人、一盘磨、一头牛、一把犁、一口井……在他看似平实的笔下,无不得到近乎完美的记述和展现,这在他十几年前的散文集《村野稀声》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和突出。除了乡土题材,都市物语、市井巷陌、政坛风云、人情冷暖也是他描写的对象。接地气并非粗言俚语,而是言情叙事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所熟悉、所难忘的故事,都是“人之常情”,所以读者会为之动容。 二日有书卷气。人们惯常以“书卷气”评论书法绘画作品,而我以为人也应该有书卷气,文章也应该有书卷气。邵军其人其文就有书卷气。作者幼时的饥寒交迫没能阻碍他强烈的求知欲望,无论中外经典名著,还是唐诗宋词小说杂记,及至美学艺术哲学等各类书籍,几十年博览广纳加之倾尽囊中尽可能地增加游历,积淀了丰厚的人文气质。书卷气就是脱离低级趣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故而写出的文字脱俗高雅,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浓浓的书卷气。他的《行摄圣域》《蓝色之旅》《游欧散记》《一面湖水,一方瑶池》等游记作品,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挖掘较深、开合有度、笔调轻灵、文辞优美、图文并茂,赏读起来既如身临其境,又有历史文化的穿越感,让人不忍掩卷。遗憾限于本书篇幅,未能收录,相信不久的将来,专辑出版,定能赢得读者青睐。书卷气既是单纯的质朴,又是睿智的哲思,我们可在他的文章里慢慢地体会那些并不特别的情境和思接千载的神游,也可以自己去替换作者“设身处地”地思索以获得一份“人生感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情趣得到升华,使自己的情思得到升华,使自己的“书卷气”得到充盈。 三曰有才气。我钦佩有才气的人,包括邵军先生。说他有才气,真实不虚。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弄翰于书坛早已名重南北,其书作屡屡入选国内高规格展览,古城商铺人家亦常见其墨迹,即便是作者自题本书各篇的标题书法也堪称上乘。吟诗填词成果颇丰,文友唱和、诗友往来亦是日常快事。邵兄写诗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但格律用典、意境营造都是十分考究。每逢佳节他每每以一首诗词佳作作为贺词发给亲友(什么时候他的诗词作品也能结集出版一定是诗友们乐见的事);摄影非小道,邵先生的摄影作品构图极具匠心,光影处理得当,远近虚实错落有致,每一幅都如诗如画。艺术是相通的,正因为作者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艺术的虔诚敬畏,造就了他对美的理解和造诣,所以他写出来的文字也是极美的,极耐读,传统和现代、自然和人文、社会和人生之间的转换穿越,描述思辨,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日鼓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徜徉在邵先生造就的字里行间,在惊叹作者何以有这般高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同时,更会感受到强烈的浩然正气。受印张所限本书原稿中的“公仆足音”被作者压缩删去,甚是遗憾。因为从这部分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你可以感受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脚踏实地与刚直不阿,以及用他最最普通的方式演绎出来的并不普通的正气之歌。他不仅敬畏艺术,还敬畏自然、敬畏传统、敬畏先贤、敬畏神灵、敬畏自己的岗位,用正气冶炼自己的精神气质。他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笔耕不辍,用自己的一支笔写下逾百万字,绝非常人所能为。为真诚赞歌,为善良鼓掌,为美丽添彩,为往贤继学,为斯文繁茂,为人生助力,为民族点赞!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气!我们在品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在胸腔之内,激荡着股股正气,增添着点点正能量?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邵先生的文章没有刻意华美之辞藻,没有无病呻吟之孱弱,没有故作惊世之高论,没有自作多情之忸怩,没有自命不凡之狂妄。他的笔下记录的是自己平生包括务工、从政、从艺、做事、为人之所遇、所感、所思、所悟,和读者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了以上的文字我没有引用一句作者原文的只言片语,也不必去细论某一篇如何如何,甚至不无“溢美之嫌”,不过,还是请读者诸君自己去开卷品评、咀嚼、消化、体味和思索吧。余秋雨先生曾经多虑:“我真怕,怕这块土地上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品读邵先生的文章,你既能感受到人性善良的光辉,也能欣赏到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美丽,还能体会到正直真诚人格的博大——善和美互相印证,这就是我喜欢读邵氏作文的缘由。 所以我期待,期待邵先生的散文集《大地之吻》早日付梓! 后记 时光如梭,转眼之间,从乡间入古城已十四个年头。其间无论闲衙冷鞍还是文学艺术界的惊鸿一现,还有大野坊间那一方工棚,及至今日退休在即,古城生活并未改变“一介村夫”之初心,倒是沿着生命这条河道,缓缓流淌,流出了无尽的依依往事,以及许多不无生动的生命故事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一名悟性很差却又不无勤勉的思考者,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支撑我们生活的理想还在,让你有足够的理由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更多的企望祈盼;另一方面苦于生计的窘迫以及现实生活的严酷,又不能不为之谋生操劳疲于奔命!好在由不惑岁抵达花甲年,经过这一长串生命的历程,最值得自慰的便是性情渐渐地趋于恬淡与平和。十几年来,利用紧张的工作之余,记游山水,即兴诗文,研习书法,行摄天地,业余的耕作着“业余”的产品,不经意间掘成了生命的另一条流畅的河,不仅从中流淌出逾百万的文字,而有意无意之间的书法墨稿也已厚达数尺,还有数万张数码图片。这些东西虽粗糙,或许谈不上艺术品位或价值,然却为原汁原味的心灵写照。一些思想、一些反省、一些个人往事的回忆,甚至不乏某种难以泯灭的激情燃烧,还有那些淡淡的无处不在的感伤,体现在诗文笔墨以及图片中,在生命长河里穿行,寻找着冥冥之中的绿洲。 本打算在退休之年,将自己这些“精神的投影”整理一下,集成“散文随笔”“游记文图”“诗词歌赋”“中短篇小说”“书法选集”一套五册,交出版社编辑出版,亦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花甲之后,不必再如此辛勤,而应该更加率性平实地安度余生。碍于内容的太过庞杂,连一己的初级整理都非一年半载所能毕,加上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最终采纳了张勇贤弟的建议,先搞出一本散文随笔再说,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把一本书编撰得精到一些,瑕疵相对减少,遗憾尽量少留。至于另外的几册,只要“青山依在”,何愁“夕阳无红”? 很清楚,我的这些所谓作品,读者并不多,在快餐文化充斥社会的今天,还有几人能静下心来去品读这些在许多人看来索然无味的文字?然而,茫茫人海中,总有如我之孤独思想者,勉力前行。“邵军:首先祝贺你的散文集即将付梓!我精读了冯先生的序言,非常中肯,颇有同感情怀,以致不禁潸然泪下!像读你的博文一样,一幕幕触动着我的心灵,感慨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博客成了我的期盼,你的人文充溢了我的思念……这馨香美好的相遇之音,我会脉脉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她是我近耄耋之年的瑰丽!”这是昨夜远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兰英教授发来的微信。昨日上午我将冯先生的序言初稿发给大姐斟酌,夜里就收到回复,有了这如此动情剀切的文字,难道还不够吗?所有这许多已足以温暖我心,照我前行。 盛夏酷暑,上帝赐予我暂离尘事的机会,得以专注于整理二审以后的书稿。沏上一杯茶,壶中天地做一个守望者,用我的指尖与拙笔,守住最后一点做人的良知、品格和自尊,守住思想的存在与一个并不能称着文化人的孤独与遥程。 感谢好友谭宏宇女士、冯润生先生、赵阳贤弟情深意长的序言;感谢赵阳、义松贤弟为本书的鼎力相助、亲力亲为;感谢张磊先生及编辑团队为本书编辑出版所付出的心智和汗水;感谢寿州“五老”等文学艺术界同道多年来给予的关心关爱;感谢文友赵志刚、黄丹丹作文“村夫”;感谢周益生先生为我“量身定做”的那方忘言篷,使我能够在大野一隅“忘言于心”;感谢李先梅、郑海梅女士在本书前期的文字收集整理中付出的辛劳;感谢林伟贤弟、丹丹贤侄女为本书编辑提供的诸多创意;感谢以李兰英、北日先生为代表的近两百万网友多少年来对书中文章一以贯之的关注、点赞和雅评;当然,还要提前感谢那些能够赏读《大地之吻》的将来的读者;最后,最最要感谢的无疑是注我心田的“源头活水”——生我养我一直深情的拥吻我的大地和人民。 生活在继续,生命在延续,时间于我将不再业余,而今后的作品或许会更加“业余”,我的花甲之后的河流无疑会更加松缓、畅舒、透彻、澄明…… 二○一六年七月二十九日于痴儿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