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余干等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彭生茂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明显感觉到一种力量撞击着我的身体,这种力量来自厚重的泥土,来自故乡特有的刚性山脉。

我是极想在这片林子里寻觅到往日的踪迹,无数次梦中重现的伟岸与正直,给予我深深的崇敬和渴望。白桦林,我最初抵达这座城市的精神寄托,它让我的思想朴实,内心充满异域的温暖和热情。使我一遍遍如临故土,感受最亲切的召唤与抚慰。《我在余干等你》作品清新流畅,文笔飘逸,凸显作者彭生茂散文写作的驾驭功能。

内容推荐

《我在余干等你》集中选编了作者彭生茂近十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情感篇』、『人物篇』、『景物篇』三辑。全书立足作者故乡——江西『余干』,将饱满的笔墨寄情于山水和人物,还原内心独特的乡愁。作品清新流畅,文笔飘逸,故事动人,饱含深情和泪水,充满浓浓的乡愁正能量,是不可多得的怀念故乡的美文集,亦彰显了作者对散文写作的驾驭能力。

目录

序言

1 余中飞出了一只小天鹅 李乃凑

第一辑 情感篇

 2 我在余干等你

 7 时常想起枫港中学

 10 深情的思念

 17 小站

 20 故乡的水井

 23 成片的油菜田

 25 信江落霞

 30 废墟

 33 在路上

 36 乡愁

 39 分鱼

 42 过年

 45 月半

 47 老街

 51 烧“塔”

 53 登临长城

 55 花台的月亮

 57 白草畔日出

 59 在蟠龙山长城眺望

 61 九月十六日,我独自去南湖

 64 修路记

 66 送你一朵牵牛花

 69 在北京签售仪式上的讲话

 72 在余干签售仪式上的讲话

 77 在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二辑 人物篇

 84 一腔热血报桑梓

 89 施文洲的美食情怀

 93 “孩子王”吴少锋

 97 泥浆中摔打的青春

 101 天明的明天

 106 守望鄱湖的少年

 111 兄弟细明里

 115 一头在夹缝中奔突的角马

 120 新屋人物碎片

 127 仍然是莲——读彭生茂小说集《寡妇》印象

 130 迷人的《寡妇》值得去“拥抱”——读彭生茂短篇小说集《寡妇》有感

第三辑 景物篇

 136 凤凰游记

 140 登东山岭

 144 寻访赵汝愚

 150 李梅岭,李梅岭 3

 154 在圆明园被一束火焰灼痛

后 记

157 写作的意义

试读章节

我在余干等你

她应该就叫徐来凤。她被同学王弘领来我的出租屋的时候,我正在20世纪90年代的黄昏洗一件褂子。是的,我确定是在洗衣裳,我双手沾满肥皂泡的时候,同学王弘从班上给我领来一个安徽姑娘。王弘说,她叫徐来风,今年18岁。我不知道安徽姑娘找我的用意,问王弘,王弘笑而不语,没多久她便走了。留下我这个懵懂的高中生独自面对这种窘迫的处境。

徐来凤抢过我的褂子就帮我洗了起来,她娴熟的动作令我惊讶,她的勇气似乎也是上天赐予的,面对一个陌生青年,她竞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应付自如。她边洗边对我说,她在最近几期的《青少年日记》上读到我的文章,尤其在读到《逃学》之后,她想她无论如何都要来江西见见我这个人。

徐来凤没有评判我的长相和显而易见的家境,她的话题实际上是从余干汽车站开始的。她告诉我给我带来一个书柜,明天就可以去车站领回来。她的安排是如此秘而不宣和疏而不漏,像一个惯于走村串巷的裁缝让人感怀。洗完衣裳之后她在我的出租屋巡视了一番,当发现一个扁平陈旧的书箱时轻叹了口气,认为给我带书柜是对的。她的柜子显然要好过我的箱子,从她的神色中我读出了这个不经意的信息反馈。

吃饭的时候我从房东家借了一只大碗,准备给徐来凤打饭。饭就在学校的围墙外面买,那里聚集了周边农村数十个卖饭妇女,两个箩筐中间搁块木板,饭菜就放在木板上卖。她们的吆喝惯于渲染,死猪仔肉也被她们描绘成好菜。每天浸染在这种嘈杂的市井之中,不习惯是说不过去的。最终我给徐来风买了一条鱼,自己也吃了一条。我感觉我的行为像猫一样暖昧而贪婪。一顿饭吃得囫囵吞枣,似乎并未品味出一顿晚餐的真正滋味。我每周难得吃一回鱼,今天算破了例。

悄然来临的夜晚让我心生慌乱。我没有钱,不可能请徐来凤住旅店,也没有请她住店的意识。吃完饭我们一直聊,聊得差不多了,该睡觉了,才发觉问题来了。一张床怎么睡?男女授受不亲,这在20世纪90年代是如此突兀而冷峻,容不得有非分之想。况且我一个优等生——暂且这么界定吧——怎能跟一个陌生女子同床共枕。我有意出门找同学借宿,但很快被徐来凤喊住了,她说有床为何要到别处去住。她的豁达令人咋舌,显然让我手足无措。想想同学也没有多余的床给我住,还不如就在自己的出租屋对付一夜。

我莫名地躺到了床上。起先是和衣躺下的,但很快就感觉到身体的燥热,最终不得不脱去一些明显的累赘。在我的另一头——是的,那个逐渐熟络起来的安徽女孩就在枕边均匀地呼吸,她并没有睡着,整个人镇静得让人吃惊,以至于让我感觉是在梦境,我分明是梦中的一只蜻蜓,正在振翅寻找出路和适合自己的语境。你睡过来,她在叫我,你躺那么远还怎么说话。她吐气如兰,言语中透出款款深情,让人无法回绝。18岁,一个如莲藕般纯净的处子刚刚从污泥中探出头来,惺忪的睡眼尚未来得及接纳整个世界。

一夜什么也没发生。我敢确定是在文学的氛围中进入梦乡的。虽然其间夹杂些家长里短,但总体是满怀着理想主义豪情。P2-4

序言

余中飞出了一只小天鹅

巍巍东山岭下,淼淼琵琶湖畔,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余干中学镶嵌于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此活跃着一群爱好文学的青年——彭生茂、叶梦阳、张亦梅、袁晓默、李子夜、齐抢先……我把他(她)们看作是一群美丽的小天鹅。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但那群美丽的小天鹅却时时飞翔在我脑海的天空里。彭生茂同学就是有幸从这群小天鹅中飞出来的一只。

雏鹅浮起在“故乡的老河湾”

送走1988届高中毕业生后,我担任了“新高一”两个班的语文课。记得上完第一个单元(散文单元)后,按常规该是作文的时候了。我出于考查学生作文基础和学以致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虑,只是要求同学在两节课内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因而没有做什么课内作文指导。也许是因为这是入校后的第一篇作文,同学们都非常重视,把它看作是对老师的见面礼,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认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一天晚上,我批改高一5班学生作文,时间一分分过去,作文一本本批阅……当我批改到《故乡的老河湾》时,不禁为小作者的精巧构思,流利文笔所打动,不觉拍案叫好。这时我不自觉地翻到作文封皮,只见在“姓名”栏里端端正正地写着:彭生茂。之后,我一连读了三遍,不胜喜悦。喜悦之情驱使着我连忙拿着这本作文簿跑到住在楼上的章新和老师那里请他评判。章新和老师看后也深表赞叹:高一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不简单。

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我早早地来到高一5班教室门口。“哪位是彭生茂同学?”我问。只见一个穿着简朴、个儿不高的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我就是”,他简洁地答道。我朝他做了一个手势将他叫了出来。我们一起来到教室门外,我从备课夹里拿出了他的作文簿,“这《故乡的老河湾》是你写的吗?”我带着疑虑的口气问道。彭生茂:“是,是我课内写的。”我见他说得那么坚定,于是,我心存的疑虑顿消。随后,我鼓励了他几句,时间也不容我多说,快上课了。

当日夜里,彭生茂不请自来敲开了我的家门。这是他第一次来我家。我以茶水接待了他。我们面对面地坐下,无拘无束地聊了很长时间,聊了他不凡的过去和苦难的身世。他告诉我:他初中时就参加了著名儿童作家——杨臻创办的《中国少年之星》函授学习班,并在《小天鹅》刊物上发表过他的习作《姐姐》、《学费》等。听到这里我插话:“既然你有这么个基础,日后不妨将《故乡的老河湾》寄出去,看看能否发表。”我从他的谈话里,我知道他只有寡居的母亲,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他弟弟出生之时正是他父亲殡葬之日。当时,我心里痛痛的,酸酸的,难受极了。我安慰并鼓励他说:“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肯付出自己的艰辛。”不知老天爷为何作如此的安排,让一个苦命的学生碰上了一个同样苦命的老师,我也讲述了自己类似于他的身世。在这里,我还想插一句。1989年下半年,我求得了一个到高一年级当班主任的机会。因此没有再任彭生茂的语文课了。但他依旧不断地送来稿件要我看、修改。我担心弄不好会影响同志关系,因此,我建议他今日可送到任他课的老师那修改。他说:“我觉得到你这里来随便。”我觉得这也许是我们有着同样命运之故所致吧。

彭生茂按照我的意思将《故乡的老河湾》寄了出去,并发表在1990年4月的《中学生阅读》杂志上。同年9月底,我给此文加了简短的编者按并全文刊登在由余中工会主办的“国庆”特刊上。《故乡的老河湾》的发表与刊出,在余干中学师生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也大大地增添彭生茂本人的创作激情。

一群雏鹅蓄势待飞

《故乡的老河湾》像一泓清泉一经流出,顷刻滋润了河湾岸边旱枯的小草,青青的小草引来了一群饥饿的雏鹅。在彭生茂的带动和推荐下,余干中学一群爱好文学的青年很快成了《中国少年之星》函授班的学员。陈国文、张扬胜老师……

三月

滋长许多心事

花轿里的新娘

用一生最动情和真切的哭声

回荡山道

让伫立门前的爹娘

品出满怀离情

几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该结束了,然而,彭生茂没有给我来信,我真为他的前途有点担忧。后来,我从他的同乡黄浩淮同志那里知道他分在北京,在铁道部下属的机械厂做秘书工作,我的担心也就随之冰释了。

1996年8月的某一天,我突然收到寄自“北京电视台”的信件。我一时感到有点意外和惊异:“‘北京电视台’有谁会给我来信?”但当我的视线触到“江西省余干中学”和“李乃凑老师收”那熟悉的字迹时,心里已明白了八、九分了:“准是彭生茂写来的。”此时,我又心想:“他怎么又到北京电视台去了呢?”我赶紧拆信一看,才知道他是经北京电视台考试录用于此的。

彭生茂到北京电视台工作后,着手将自己在大学期间和参加工作不久发表及新创作的作品结集出版。他出了两本书,一本是《彭生茂作品选》,另一本是叫《蝙蝠》的中短篇小说集。我知道他把这两本书分别给了胡名驹、李家驹、汤成义和我。但寄给我的那两本不知谁借去了,丢失了,甚为可惜。书中还夹寄了封信给我,他意思是想我在余干帮他推销一些书。我把他意思转告给陈国文同志,他是个热心人,同意帮他做点工作。我们分别在所任教的班作过宣传,并打印了些广告张贴于县城大街上,但结果是有付出而没有收获,销书一事也就不了之了。我感到遗憾的是:我们余干中学偌大的图书馆却没有收藏曾是余中学生创作的那两本书。从他来信中我知道他是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同时还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我近日得知:彭生茂现已在北京购置了一套宽敞的住房,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

当我在书写往事的时候,彭生茂也许正在广袤的田野里采拾希望,在青山翠岭上采摘硕果,在千村万户中采拍笑容……像一只小天鹅引吭高歌,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后记

写作的意义

当前有些人,进行的是一种无目的写作,他只要写了篇小文就要在微信朋友圈贴出来,或者交给某个熟悉的微信公众号刊发出来,进而博得一些人的点赞,他本人自然也落入这种氛围,显得沾沾自喜。

这些人有的是作家,有的不是作家。前者的界定是他加入了市级或省级作家协会,后者则纯粹是文学爱好者,偶尔提笔写作是他们的习惯。但这种有一搭无一搭的消遣不说是浪费时间,起码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实在看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写作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写些皮毛,辞藻也不见得华丽,读起来索然无味。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抛给作家似乎更契合主题。当前一些作家不写作,或者根本不会写作,只图虚名与头衔者大有人在。前段时间听一位朋友说,当前加入省作家协会只需给审批的人送几条好烟就可以了,一辈子没发表过几篇像样的文章的人最后竟然成了“作家”,这种丑闻并不是发生一起,而是普遍现象。听得我当时愕然。

我当年是在大学的时候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的,后来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会员关系自然转入北京作家协会。要说大学生加入作协相对轻松些,但也是经过推荐和把关的。我的推荐人是吉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诗人公木先生,他当时在推荐信上写道:“作为新生力量,可以助长!”回想起来,我要感谢公木先生对晚辈的培养和扶掖。虽说有公木先生的介绍,但个人也要有拿得出的东西。当时我不但公开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还有若干公开发表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加入作协的先决条件算是有了。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依然踽踽独行。虽然曾有过打退堂鼓或懈怠的时候,但最终并未放弃心中的理想信念。

实事求是地说,我也一度有过“为什么写作”的疑虑,因为在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文学的边缘化愈加突出,连教师都没几个人瞧得起,“拿笔杆子”的作家更是社会的边缘人物。投稿要求人,出书又没有出版社甘愿为你出,自费出版又没有钱,即使出版了,接下来的销售还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作家当得没什么意思,可以说作家是个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且不惹人喜欢的群落。没用的人才会“爬格子”挣点可怜的稿费。“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卢新华在20世纪80年代也一度放弃文学跑到美国赌场打工,并且靠蹬三轮糊口。24岁即凭借短篇小说《伤痕》在中国文坛大红大紫的他,事迹甚至写进大学教材,但他最终并未吃文学这碗饭,这多少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现实”,只能说有预见性的人才在社会上吃得开。据说目前卢新华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公司,文学对他来说已是“昨”日黄花。虽然他也偶尔提笔写些东西,但社会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他全然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和趣味。

当前一度有人拿科学家跟演员比贡献和生活待遇。科学家终年伏案工作,又造飞机又造卫星,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而电影(电视)演员只要露一下大腿就有千倍万倍于科学家的收入入账。最明显的例子,当下一线演员z某拍一部电影的片酬是九千万元人民币;90后演员L某的片酬据说已突破了一个亿!他出道才几天?还有天价片酬L某和F某等人。说社会疯了吗?人家制片商可不这么认为,他们更不是傻子,他们是根据市场风险和收益定的价,一部再烂的片儿只要有个名演员出场就不会亏。X某一部以香港为题材的电影挣了12亿多元,谁能在里面找到半点艺术含量?都是些无厘头的情景设计,广告都吹到天上去了!而当时看C某的“某极”,我则半途从电影院出来了。外面的空气比电影院新鲜多了,我一口恶气差点没被憋死。不夸张地说,他后期导演的电影几乎在糟蹋电影艺术,丝毫没有《黄土地》、《孩子王》等片实在并具观赏性,有时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有几个像贾樟柯这样真正为艺术献身的电影导演?连Z某也逐渐被市场腐蚀了。贾樟柯的严肃性就是不做市场和金钱的奴隶,《小武》、《世界》和《三峡好人》等片十分严格地将他与那些追逐名利的导演区分开来,让人发自内心地敬佩。但好人往往得不到应有待遇,贾樟柯的作品只有在国外才有市场,而在国内有时连上映都遥遥无期。这是不是对艺术的一种蔑视?

重新回到我们的话题。在滚滚洪流之下,我们作家的写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人曾把写作的意义归纳为对人类社会发展、人才的培养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三方面。看似都很美好,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最后一条“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需要多大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对人生价值的认定与坚守。正因为动力不足和思想的懈怠,我们的写作者才会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但是很显然,作家是有精神和责任感的,若放弃了对社会乃至时代的这种责任与担当,作家确如一具行尸走肉,或者说他不配拥有作家这个头衔,而应改行做别的。

作家的责任应该体现在对社会的关爱以及对时代敏锐的洞察上,他的行为更应该像一只鹰,善于捕捉细节,并时刻审视和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我的大学校友、中国著名纪实文学作家陈廷一给我们在行为上做了很好的示范,今年69岁的他至今出版了108部纪实文学专著,其中脍炙人口的《天地良心》、《皇天后土》、《四大家族》和《许世友传奇》等长篇著作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一再出现盗版。三千三百多万字的书稿同时为他赢得“南叶北陈”(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称号。也正因为他在业界的影响力和本身具有的社会正能量,使他在2014年发表于《北京文学》月刊的报告文学《魂殇一河南周口市“平坟风暴”的调查与冷思考》,直接导致时任周口市市长下台。在陈廷一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担当和家国的忧患意识,他的笔更多充当了投枪的作用,目标是一切有悖于社会人伦与道德的歪风和恶势力。陈廷一本人则被评为“中国十大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我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与陈廷一有些类似。今年我分别完成了短篇小说《黑的雪》、《一个人的失踪》和中篇小说《重金求子》及《黑窑》的写作,目的正是基于对社会的整体梳理和思考。虽然有小说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恶意中伤和威胁,并试图从法律上控告我。但这显然动摇不了我的意志和决心。对此我只有嗤之以鼻。这些先期刊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作品正陆续被一些文学杂志看中,并且已收到择日刊发的通知,听起来令人振奋。从卖假酒、信奉邪教到电信诈骗和黑煤窑的人性之恶,种种乱象是我们所处的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而这种呈现与反馈正是一度被边缘化的文学在其中所起到的贯穿作用,它像强光一样照亮了夜空,照亮了我们身处的阴暗且诡异的现实。

事实上文学并没有死,它甚至蜕变得更加完美和犀利。当一些人无视它的意义的时候,其内心是多么苍白和脆弱。即使今天我呈现的这本散文小册子,我依然有勇气说我是认真的,我认识到了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倾注了我的家国情怀和理想追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8: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