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投机智慧(世界股坛大师现身说法)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程峰编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出身贫寒的打工仔如何一步登天执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投资资金?流落他乡的浪荡儿怎样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家?土得掉渣的乡巴佬手持100美元进入股市最终赚取了300亿美元的秘诀何在?本书为您解密数位世界股坛大师的投资智慧。

内容推荐

带你到华尔街去观看丹尔·德鲁和范德比尔特的精彩大战,去听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课程,去欣赏活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维克多·尼德霍夫关于投机与赌博的妙论、拉尔夫·旺格对股票交易的天才比喻,以及乔治·索罗斯作为一位哲学家的投机思想……

目录

自序 戒不掉,投机的瘾

 第一章 乱世枭雄 华尔街牛熊争霸

 □“牛贩子”的绝活

 □“海军准将”出山

 □华尔街内战

 □成者英雄败者寇

 □英雄末路

 第二章 股海舵手 格雷厄姆普渡众生

 □股市思想家

 □从财务报表中淘金

 □发现“黑马”

 □格雷厄姆革命

 第三章 黑马骑士 艾卡恩咄咄逼人

 □袭击者在行动

 □猎物的挣扎

 □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四章 哈佛财神 卡伯特拥抱风险

 □波士顿巨人

 □传奇人生

 □风险与道德

 第五章 摩根神话 金融家重组世界

 □摩根战略

 □攻城掠地

 □重组世界

 □“华尔街之狼”

 □“推动美国的是我”

 第六章 股坛怪杰 费希尔离经叛道

 □选股高手

 □谣言的价值

 □牛股的个性

 □最佳买卖时机

 第七章 美林之父 美里尔长袖善舞

 □“带枪歹徒”

 □美里尔来了

 □股票经纪人的创新

 □投资顾问走上前台

 第八章 旷世奇才 普赖斯千山独行

 □华尔街新偶像

 □寻找成长股

 □普赖斯谋略

 第九章 世纪股王 巴菲特创造神话

 □少年天才

 □名师高徒

 □对价值的执著

 □理性的坚持

 □无招胜有招

 第十章 “空军司令” 威尔逊穿越逆境

 □做空发迹

 □铭心刻骨的失败

 □“空战”奇谋

 第十一章 斯文股侠 旺格妙语论投机

 □小公司大机会

 □计算机的挑战

 □对东方下注

 □靓股的气质

 □天才的比喻

 第十二章 牛股专家 奥尼尔洞烛先机

 □奥尼尔哲学

 □牛股模式

 □捕捉最佳卖点

 □有凤驶尽帆

 □散户的敌人

 第十三章 拾荒大王 坦普尔曼沙里淘金

 □英雄要问出处

 □寻找“灰姑娘”

 □全球投资家

 □“你有没有不想要的东西?”

 第十四章 赚钱机器 斯登哈德笑傲股林

 □完美主义者

 □指点江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借脑生财

 第十五章 股市大亨 卡洛特藐视权威

 □化危机为契机

 □藐视权威

 □将小公司揽在怀里

 □无法开价的赚钱头脑

 □投资策略

 □老当益壮

 第十六章 金融巨鳄 索罗斯危机致胜

 □“我是上帝”

 □从哲学家到投机家

 □呼风唤雨

 □一将功成万骨枯

 □享受混乱

 □大师的锦囊

 第十七章 猎股狐狸 耐夫瞄准成长股

 □打造温莎基金

 □威震业界

 □爱买便宜货

 □枪口对准成长股

 □建仓的技巧

 □抛售的技巧

 □赢钱的原则

 第十八章 理财圣手 林奇玩转麦哲伦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步登天

 □衣带渐宽终不悔

 □慧眼识牛股

 □实战出真知

 第十九章 投机撒旦 尼德霍夫游戏股市

 □高手出炉

 □特尔斐神谕

 □“失败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投机游戏

 □“我投机,你赌博”

 □金钱游戏的本质

 第二十章 股市巨擘 罗杰斯称王称霸

 □“钱”途无量

 □与明天博弈

 □以国家为赌注

 □智慧风暴

 第二十一章 巾帼英雄 谁说女子不如男

 □华尔街一枝花

 □温柔的女强人

 □炒股女贵族

 □股市佳人

 □战地红颜

 第二十二章 冷血杀手 刘銮雄纵横捭阖

 □牛刀小试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虎口拔牙

 □行多夜路终遇鬼

 第二十三章 股票神仙 邱永汉神机妙算

 □“因为我对股票一无所知”

 □坚持做一个“外行”

 □拒绝专家

 □股票是推理小说

 □偏爱二三线股

 第二十四章 金牌庄家 詹培忠左右逢源

 □初出茅庐

 □股海屠鲨

 □点铁成金

 □“股”而优则仕

 第二十五章 股市新贵 上海滩英雄辈出

 □家喻户晓“杨百万”

 □风生水起“陈红人”

 □盆满钵满“李大户”

 □忍辱负重“申枪手”

后记:爱是一种信仰

试读章节

  盆满钵满“李大户”

在1990年回到上海之前,李庆一直在位于上海市郊金山县的上海石化总厂当技术员。他满脑子都在想如何做生意,那个时候做生意的人已经开始挣钱了。眼看着过了28岁生日,他终于下决心请了病假回到了上海。

李庆在上海的生意做得并不成功。1991年,全上海都在谈论股市,李庆也决定进场一搏,他买了7手真空电子每手562元。接下来李庆决定参加股票培训班。李庆认为,做股票要有消息,而培训班的老师或是专家,或是股评人,或是证券公司营业部经理,都是离消息比较近的人。培训班是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主办的,10讲,每讲12元。在当时看来,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但李庆认为这种投资是值得的。李庆还发现,办培训班本身能挣钱。培训班一结束,李庆就跑回石化总厂贴广告,8讲,每讲8元,来了六七十人,加工厂零零散散来听的,一共收入5000元,李庆自己挣了2000元。

培训班办完已经是1992年3月。接下来李庆一不小心混进了大户室。当时舆论正对大户室的存在提出批评,许多证券公司营业部不敢明码标出大户资格。培训班的老师里有一位营业部经理,李庆就进了那个营业部的大户室。李庆认为这是他股市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当时加上向朋友借的资金,他手里一共2万元。再接下来李庆开始写文章。1992年6月亚商承办的第一份专业股票投资杂志《一周投资》出版,身在大户室的李庆应邀撰写专栏“股市亲历记”,主要写大户们炒股的喜衷乐,里面夹带一些大户室里发生的笑话。李庆署名“展波”,在上海话里,这两字与“转播”同音。虽然以前没有写过文章,但是李庆的专栏受到普遍的欢迎。与此同时李庆开始写股评,并成为上海电视台每日股评节目中第一位被邀请的股评人。

但事实上,李庆真正喜欢的并不是做股评而是买卖股票。他之所以乐于做股评,正是为了做股票。李庆认为做股评除了强迫自己思考外还能结交朋友,并且进行自我宣传。李庆的这一策略显然获得了成功。七八年大浪淘沙,早年间与李庆同在大户室的炒家们,仍旧保有大户资格的已然寥寥无几,而李庆的资金却呈几何级数发展壮大。1994年6月,盆满钵满的李庆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还是做股票,但从此不再写股评。到现在,李庆在好几家证券公司拥有贵宾室,其中有代客理财部分。

李庆也曾经想过投资实业或者贸易,但最终决定留守股市。他认为做实业做贸易自己要给人家交学费,做股票是人家给自己交学费。做股票他只跟庄打交道,跟电脑打交道。做实业做贸易要跟公检法、工商、税务、卫生、各路神仙打交道,赚一点钱也太不容易了。

   忍辱负重“申枪手”

上交所开张不多久,申林即把储蓄拿出来买了股票。那个时候他自己大概没有想到,日后他会在市场上掀起那样大的风浪,制造那样的悲喜尉。一切都缘于他所在的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作为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他被抽调到新组建的负责证券事务的部门。那时候选拔他的依据就两个字——可靠。

1992年下半年,正是股市低迷的时候。申林所在的公司的市值比当时市场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值都大,股市们惊呼航母来了,纷纷准备抛掉手中的股票。有关各方领导希望申林所在的公司自己托一托。申林成为当然的操盘手。上市首日,申林和公司最高层领导关在上海大厦的一个房间里,由申林尝试对公司布下的三个地方进行遥控操作。当天收盘时价格撑住了。紧接着第二批资金到位,申林完全站稳了脚根。其他大户们看到大主力在吸筹也纷纷加入。申林所在的公司当时的基本面相当不错,,公司上市前的推介工作也相当充分,当市场中某只股票启动之后,申林把手里剩下的钱全部打进自己的股票,市场纷纷跟进。三四个月内,股价从4.9元上升至30多元。在24元上下,申林抛掉了手里所有的股票,他想起到一点平衡的作用。  任务完成了,公司并没有撤回申林——当时公司赚钱越来越困难了。多数人当然并不愿意放弃这样一眼刚刚发现的利润源泉。在此后的几年中,以申林为首的几个人继续留在股市作战。他们每年为公司捧回的收益都相当可观。

申林则渐渐觉得有些不对劲——他发现自己在公司同事和领导眼里成了百万富翁。1995年公司分房,申林达到了条件但是没有房子。在一次股市滑铁卢之后,申林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当时两家证券公司和四家上市公司每家出资4000多万,共2.5个亿联合炒作股票,操作者也还是以申林为主的几个人。他们在成功地炒完一支股票后又去炒另一支,不想深深被套。他们拿的筹码非常多,最多的时候达到全部流通盘的67%。申林在辞职报告里说,他会把这支股票处理好,其他事情不管了。  

申林在此次滑铁卢之后,总结了“一三五、二四六定理”:第一个项目赢了,第二个项目往往比较草率,因此会输,第三个项目又会好一点,但大的投资往往是偶数次做出的,所以失败者总比成功者多。直到现在,申林还常常拿这个定理告诫自己。  

辞职之后的申林继续炒股,他先是为别人当“枪手”然后自己干。申林最大的一次“枪手”经历发生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之前的两个月间。当时两家证券公司各出资数亿共同炒作深圳的一支股票,找到申林之前已经吸好了筹码,申林在特约评论员文章之前正好把货出完。在这两个月里,申林把呼机、手机都交给证券公司,除了家里他不跟外面联系。  

申林替自己干同样是一把好手。甚至在1998年,他都有48%的收益率,而1997年,他的收益率更是达到150%。在5·19这波行情里,申林最多的时候挣了1000多万。作为上市公司枪手的经历使申林远比其他类型的个人超级大户更强然地感到受罪。曾经有一次,一个被他所在的公司股票套牢的人得知他就是那个幕后操作者后,抢过来揪住了他的衣领,他差一点就挨了揍。1997年底,他进入一家教育发展公司。1998年底当这家公司明晰产权之后,他拿出一大笔钱投给了它。他说这种方式比捐给某个地方,被这个地方的官员黑了要好。当时申林并没有预料到今天教育产业所展现的广阔前景。这种前景越来越强烈地诱使申林把他的良心之举当做事业。他现在考虑的是以这家教育发展公司为基础,利用股票市场实现资产变成资本、资本变成资产的良性运营。

序言

戒不掉,投机的瘾

这是一群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一群股票市场中的投机高手,他们构成了各自所处时代的智慧金字塔尖。在证券投资的领域之内,他们是极少数能攀上“珠穆朗玛峰”的勇士,他们受人崇拜又遭人诅咒,他们是智慧的巨人又是金钱的魔鬼。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金融业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片言尺语常令商官巨富与平民百姓凝神屏息,洗耳恭听。他们曾经默默无闻而今天却家喻户晓,曾经一无所有但最终赢了整个世界。  

出身贫寒的打工仔如何一步登天执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投资基金?流落他乡的浪荡儿怎样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家?土得掉碴的乡巴佬手持100美元进入股市最终赚取了300亿美元的秘诀何在?在金融业的杀戮战场上,这些神话的创造者们怎样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并最终在一场场高智商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从19世纪的华尔街到21世纪的上海滩;从毫无理性的疯狂投机到懂得克‘制冲动的金钱游戏;从大师们共同的成功法宝到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招,本书将为你一一道来。读完本书,你将会找到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豁然开朗感觉!

这里的故事很精彩,但并不仅仅只有故事;这里的成功很辉煌,但并不仅仅只有成功。让我们一起去寻访那些凝成永恒的大师们的脚印,去追逐那一串串风干在沧桑岁月中的传奇;让我们靠在21世纪的边缘做一个关于金钱的美梦,并穿过长长长长的时间隧道,到华尔街去观看一场精彩的两个人的战争;去听听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课程;或许还可以赶得上彼得·林奇的家庭鸡尾酒会。我们可以欣赏到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维克多·尼德霍夫关于投机与赌博的妙论,拉尔夫·旺格对股票交易的天才比喻以及乔治·索罗斯作为一位哲学家的投机思想……总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股市英雄们在分析方法、交易策略、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精妙见解,我们还将会感受到一场场洗心革面的智慧风暴铺天盖地的震撼:智慧的狂风暴雨将扫荡我们头脑中那些僵化的习惯思维,智慧的灿烂阳光将打在一张张挂满渴望的脸上。

从本书中你将会学到很多致胜的方法与原则,但这不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全部。我并不反对读者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股市高手们赚钱的绝招上,毕竟我们投身于股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大师们的交易方法的话,可能只会学到大师们的小聪明,而难以深入一步窥见高手们的大智慧。而要能踏上大师们的足迹并成长为股林超一流的高手,学几招花拳绣腿显然无济于事,弄不好还可能落到邯郸学步的可笑地步。因而,我们应该去关注那些名垂世界证券历史的英雄们的思想,那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金矿。能够在投机色彩浓厚的股票市场取得惊人的成功,绝不是仅用“运气”两字就可以解释得了的,甚至也不完全是依靠所谓成功的方法。真正的顶尖高手,成功是因为他异于常人的思想,这比一千种成功的方法还来得重要。

对于一个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来说,他之所以能拔枪而射便一击中的,大多数时候凭借的已经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直觉,一种异于常人的本能或者素质。在很多竞技项目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素质:迈克尔·乔丹可以在身体失去平衡的状态下随手一抛往往也能命中;马拉多纳在激烈的拼抢之中也能够准确地传球或者射门……这靠的完全是一种意念了,在球场上可以称之为“球感”,这一点决定了许多球员与球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股票市场,顶尖高手与一般股民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用“盘感”来形容,真正的高手,对股市盘面的感觉甚至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们对股市,对投机交易有一种特别的认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金钱的认识,总之,是他们富于个性化的思想决定了对待投机市场的态度,并进一步决定了他们的操作方法、理论和原则。

股市高手们采用的分析方法与交易策略可谓五花八门,但却殊途同归,都能获得惊人的成功,这说明在操作方法上并没有一种方法优越于另一种方法的绝对真理,相反地,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丹尼尔·德鲁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开放投机时代,股票市场上的尔虞我诈,更多地依赖于谁的钱多,赤裸裸的投机活动令股市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赌场,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与预测除了一些简单的图表分析之外,几乎就一靠实力,二靠运气了;以本杰明·格雷厄姆为代表的证券投资价值分析理论流派,促使证券投资分析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包括沃伦·巴菲特、约翰·耐夫、洛威·普赖斯在内的一大批价值投资者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投资收益,价值投资理论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主流分析理论;另一方面,以彼得·林奇、威廉·奥尼尔、约翰·坦普尔曼、罗伯特·威尔逊为代表的成长型的投资理论也渐渐风行一时,取得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寻找高风险与高收益相结合的金融投机派近年却大出风头,成为证券市场一道令人眩目的风景,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新偶像:乔治·索罗斯、吉姆·罗杰斯、朱肯米勒、尼德霍夫、刘銮雄……这些名字真可谓是如雷贯耳的了。

目前,以电脑和国际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令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空前加快,这不仅为证券交易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样让证券交易的风险变得越来越不易把握。如果说丹尼尔·德鲁的时代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以及通信工具的欠发达导致过度投机成为不可避免的特征,格雷厄姆时代因为理性投资观念的盛行加上游戏规则的日趋完善弱化了投机色彩的话,那么以乔治·索罗斯为代表的新金融家们正推动着一个新的投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国际互联网日益强大的功能将令巨额资金的国际流动变得易如反掌。敲几下电脑键盘,数以万亿美元计的热钱瞬间即可流进或流出某个国家,比拧一下水龙头还方便。留给交易者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时候,你不得不在数秒钟之内作出买卖决定。

市场是如此的瞬息万变难以捉摸,金融市场为投机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为投机者创造了更多的风险。暴富神话与倾家荡产之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江湖黑话“三更穷五更富”已经不再是一句戏言。一夜赚取20亿美元的索罗斯同样会遭遇一日亏掉5亿美元的惨败经历;在LME期铜交易中呼风唤雨的。“百分之五先生”滨中泰男东方不败的神话一朝破灭,日本住友,商社为此损失35亿美元;金融界的神奇小子尼克·李森则将英国老牌银行一巴林银行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这就是新的投机时代的真实写照,幻想依靠强大的资金实力来左右一个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之中,谁战胜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当然就更不要去幻想战胜市场了!一个日益成熟的市场就应该是一个不容易被庄家操纵的市场,也是一个耻于谈论“内幕消息”的市场,当然也是一个反对欺诈的市场。而相对应地,一个真正的投机高手,应该是依靠自己的投资思想而致富的投机者,而那些依靠旁门左道,操纵市场,大搞内幕交易赚取金钱的投机者,则最多只能算是个金融豪赌客。在这方面,本书中的许多顶尖高手的策略和原则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特别指出尊重法律的重要性,在合法的游戏规则之下追求利润,有些高手公开宣称拒绝内幕消息。可见成大器者必定以思想称雄!

喜欢咬文嚼字的人常大谈“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他们常常将两者对立起来,大谈特谈股市的投机交易与投资交易在性质、目的、结果等多方面如何如何势同水火,并常将投机色彩浓厚的股市称为不成熟的股市。但是,一个成熟的股市难道就是理性的吗?美国股市的历史可谓悠久了,法制可谓健全了,投资者可谓成熟了,但道·琼斯指数几年前就在3000~4000点之间徘徊,1999年底竟达12000多点的历史新高,连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都警告说泡沫太多风险太大。科技股,特别是网络股完全不顾及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旱地拔葱般直上青云,市盈率可以达500倍、1000倍,甚至公司压根儿还没赚过钱,投资者照追不误。面对此情此景,谁还能说成熟的市场不存在过度投机的问题呢?或者,股票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投机市场;而股票市场的交易者们无论是做长线、中线还是短线,又有谁没有承受风险呢?谁又不是追求风险利润的投机者?尼德霍夫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本身就是投机,每个人都是投机者,人们在职业上投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投机,在游戏和投资上也进行投机。

因而我们可以说,自从人类创造了股票市场这一神奇的魔方,人类就无可救药地染上了投机的瘾并且从未想过要戒掉它。如果一定要区分投资与投机的差别,那只是上瘾的程度不同罢了,一个一天吸5支烟的人与一天吸5包烟的人都是烟民,就如同卷烟与雪茄都是烟一样。

我们很容易理解19世纪的华尔街是一个投机者的天堂或者地狱。而理性投资的年代,让人们进入天堂或者地狱的时空距离拉长了,一步到位的撑杆跳变成了一场马拉松赛跑,最终仍然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奖牌的获得者。这是一个需要讲究智慧的投机年代,也是一个更富风险色彩的新金融时代。游戏的规则在变,游戏的对手在变,因而游戏的参与者须有更宽阔的视野。

价值型投资理论要求当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时买入,而当股价达到净资产值时卖出,这在当今的世界股币,简直就是大方仅谭。人们在谈论到底是20倍市盈率合理还是30倍市盈率合理时,美国那斯达克股票市场上的有些高科技股票处于亏损状态仍广受追捧,以“亚马逊”、“雅虎”为代表的网络概念股票价格完全不顾地心引力火箭般窜升的事实倒是验证了成长型投资理论的精要:只有价格保持上升的股票才是好股票。对股票价值的分析重点已经从研究“过去”、“现在”而转向了“未来”,因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成长性”摆在首位,人们坚信,买股票就是买它的未来。

可见价值投资的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寻找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中关于“低估”的标准,已经不再是格雷厄姆所说的“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了。现在,我们只能以一定的市盈率作为标准来发现那些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的股票了。巴菲特拒绝投资市盈率过高的高科技股票,结果导致了他在1999年出现了lO年来最大的投资失误,其投资基金回报率远远低于股市指数的年平均增幅,这说明方法和理念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前两年同样不看好高科技股的索罗斯,其旗下量子基金在1999年年初时尚处于负增长,但后来量子基金掉转枪口杀进高科技股票并在年底大获全胜,年增长幅度又达到35%的惊人数字。日益变化的市场对传统的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但是,股市顶尖高手们的投机思想仍值得大家好好研究。尽管这些思想不一定还适应21世纪的股市,但他们能启发我们去揣摩,去思考。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去感受高手们的智慧之美,而买卖的方法只不过是思想的外壳。有很多人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金钱才玩投机游戏,只不过金钱恰好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

詹姆斯·基恩在谈到一个恨有钱的人为什么还要冒险投机时说:

为什么猎狗会去追逐它的第一千只兔子?生命的全部就是投机。投机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后记

爱是一种信仰

2006年这个令万千中国股民血脉贲张的年份,带给我们的新奇与惊喜正在渐渐淡漠,站在中国股民黄金十年的起点回望上证指数1000点远去的背影,心情有如“长亭外、古道边”的一场送别,即便有“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无奈舞动在春风中的手最终只能握住如烟往事——回忆是一代人的美丽与哀愁,虽然值得我们去回忆的人和事已经越来越少了。

但总有些忘不了的人忘不了的事会赖在你的心里抹不去赶不走,总有几个适合失眠的夜晚你会在回忆里与他们默默交谈。我想起最初从一些报刊杂志上读到在股市中创造神话的那些人物时内心里充满了怎样的激动与崇敬,而越来越多的股市英雄通过人物传记与访谈录的方式向我们走来时,我相信有很多人同我一样不再满足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老生常谈的交易策略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辉煌业绩。我想透过那些惊鬼泣神的金钱战争和惊天动地的财富传奇来发现那些世界顶尖高手们惊世骇俗的投机智慧。当这样的发现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拍案叫绝时,我想到了将它们归纳整理出来,与更多的朋友分享,于是便有了你手中的这本《投机智慧》。

我想从思想的角度去探究股市大师们超凡脱俗的投机智慧,并进一步去发现他们取得不朽业绩的成功之源,而不仅仅是赚钱的买卖方法。我始终认为在股市中挣扎的绝大多数股民欠缺的不是成功的交易方法,而是成熟的投机智慧。正如卡耐基所说,“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真正成功的投机交易当然更是由思想造成的。我相信,本书总会有一些东西能让你受益匪浅,总会有一章、一段或者一句话能打动你的心。

在编写本书时,那些亢奋的白天和不眠的夜晚,我就像是置身于大师们的课堂,欣赏他们精彩绝伦的演说,又好像正面对面地聆听大师们的教诲。在这个据说是数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天里,因为与他们“朝夕相处”,我感受到了思想的光和热。对我来说,这更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暖冬”,我开始习惯了关好门并打开所有的窗户,让最遥远的星星都能被吸进来,成为方格稿纸上的一个汉字。我打算将这些传奇故事和智慧金言风干并收藏在记忆里,在每一个没有月亮的冬夜,拿它来下酒!

“爱是一种信仰,把你带到我的身旁……”,张信哲那首温暖的老歌回荡在我那狭小的书房里,在我编写的每一本书里,不仅浸透了我的心血和汗水,还有我对长期支持我的读者朋友浓得化不开的感恩和热爱。特蕾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力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投机智慧》也可以说是用伟大的爱写成的一本小书吧。

有一种感激是没有声音的,如雨落在沙漠,花开在静夜;有一种深情是没有痕迹的,如彩虹出没于雨后,如星星点灯于心灵。此时此刻想起泰戈尔那美妙的诗句: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鸟已飞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