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猴子”少年
1887年11月17日,英国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他的祖父罗伯特爵士,曾是印度战争中的英雄,外祖父却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他的父母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父亲亨利·蒙哥马利是一位有圣者之风、充满慈爱的主教,而母亲莫德则是一位意志坚强、为人严肃的家庭主妇。这些不同性格的家人,对幼年时期蒙哥马利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母亲对他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最大。
1889年秋天,在蒙哥马利不满2岁时,其父亨利·蒙哥马利便率领全家历经7个星期的航行,来到遥远的异乡——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南部的一个海岛,蒙哥马利在这里度过了12年艰苦辛酸的童年时光。蒙哥马利在《回忆录》里提到,在这里所忍受的痛苦煎熬,令他终生难忘。少年时期的蒙哥马利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顽皮孩子,为此经常挨打。因为家里孩子很多,每天都吵吵闹闹,蒙哥马利的母亲莫德感到很心烦,于是订下一条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家里所有的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2小时,以使她不受任何声音的骚扰,安静地休息。对于母亲的家规和专制,其他的孩子都很听话,除了蒙哥马利,他好像总是专门和母亲对着干。蒙哥马利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棍棒和鞭子下度过的,但是母亲如此严格的管教并没有让他收敛,惩罚之后,蒙哥马利仍然我行我素,顽劣依旧。
在塔斯马尼亚的时候,蒙哥马利—直学业不佳。更让父母难堪的是,蒙哥马利对神学丝毫不感兴趣,根本不认真学习。有一次在课堂上散布歪诗,因此还挨了校长的棍子,这让主教夫妇颜面扫地。
1901年11月,由于父亲亨利回英国任职,蒙哥马利一家离开塔斯马尼亚,又回到了伦敦。1902年1月,父母把蒙哥马利送到离家很近的大型公立学校一一圣保罗学校,这所学校奉行强制性教育。蒙哥马利起初对此难以忍受,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在学校比在家开心多了,因为这里可以摆脱母亲的束缚。实际上,凭借蒙哥马利的能力,应付老师和学校的功课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他可以每天轻松地在学校里游荡,只要考试的时候努努力,就可以轻松过关。但蒙哥马利对学习却一点也不上心,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体育运动上。当时的英国学校中盛行的主要运动有游泳、板球和橄榄球,在澳大利亚生活了10多年的蒙哥马利早已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游泳本领。第一年,他就成了校游泳队的成员,但对板球和橄榄球,蒙哥马利就一无所知了。在回忆录里蒙哥马利写道:“入学后,我猛攻体育运动,只3年多点时间我即成为第15橄榄球队和第11板球队的队长。”在球场上,蒙哥马利在各种比赛中毫不畏惧,充满野性,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猴子”,他自己也不讨厌这个称呼,认为是同学们给予他的肯定。在学校的运动场上,蒙哥马利体会到了当领导的感觉,浅显地了解了权威的意义,他暗下决心,以后要当一个有权力的人,绝不做在家里随意受到母亲打骂的人。他要计划自己的人生,不让任何机会在自己的身边溜走。
尽管在体育场上蒙哥马利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肯定,也成为了学校的耀眼人物,但他在学习上却仍没有任何起色。直到快要毕业的1906年,这时的蒙哥马利已经快19岁了,还不是很成熟的他又要面临新的选择了,他想要当一名军人,因此必须要考进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但是到这所学校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此时,校方对蒙哥马利的评语是:“该生是个落伍者,如果他想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就必须努力学习才行,以现有的水平是不行的。”这份评语送到了蒙哥马利的父母手中,同时也给蒙哥马利脆弱的心灵一个不小的打击。他真正意识到了,如果继续下去,他是进不了军校的,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必须努力才行。从这以后,蒙哥马利奋力追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顺利录取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