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家美食(小英阿姨看客家)/客家乡土文化图文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何英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客家美食(小英阿姨看客家)》一书中,成长于客家山乡的作者何英和绘者沈在召,再现了流传于客家民间的客家美食,让孩子们了解客家美食,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书以亲近孩子的语言,客家童谣与故事结合的形式,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欢上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内容推荐

客家美食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形成别具风格的客家美食文化。让孩子们了解客家美食,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涵义,是《客家美食(小英阿姨看客家)》这本书的作者何英想要传达的。全书以亲近孩子的语言介绍了白斩鸡、白斩鸭、客家米酒、粄、蔬菜干等客家传统美食及制作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客家美食盛宴。

目录

一、传统的白斩鸡

 童谣篇:

鸡宝宝

鸡妈妈的母爱

餐桌美食初长成

报时雄鸡真神气

 小英阿姨看客家:

养鸡传统

母爱情深

鸡的天敌

河田鸡的饲养

美味的白斩鸡

杀鸡的故事

二、美昧的白斩鸭

 童谣篇:

吃蛋营养好

懒鸭抱窝多10天

鸭宝宝,种类多

笨番鸭人人爱

 小英阿姨看客家:

养鸭的传统

老鹰抓鸭

笨鸭的饲养

杀番鸭做小鼓

三、乡情浓“溢”的客家米酒——“红军可乐”

 童谣篇:

红军可乐乐呵呵

酒的情趣

 小英阿姨看客家:

家乡的酒

红军乐的故事

米酒的文化

客家米酒的酿制

偷卖酒曲的故事

红军可乐的故事

奶奶的酒故事

偷吃酒娘的故事

春节好酒冬至酿

四、记忆不褪的“板”

 童谣篇:

碓寮下的梦想

苎叶的萌芽

五月节,摘苎叶

金灿灿的小黄点

 小英阿姨看客家:

碓粄的企盼

传统的苎叶粄

白头公板的传说

五、香甜可口的糨粑妻

 童谣篇:

禾稻歌

糯米变成糍粑

 小英阿姨看客家:

打糍粑的习俗

拎石臼的人

六、香气扑鼻的菜千和萝卜千

 童谣篇:

慈母心

 小英阿姨看客家:

蔬菜情,慈母心

七、客家人家家爱养狗

 童谣篇:

狗宝宝贡献大

 小英阿姨看客家:

狗是农家的忠诚卫士

后记

 岁月如歌 风情如画

试读章节

春节好酒冬至酿

在客家地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客家米酒。但是,能酿出香醇美味的上等好酒就不容易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春节用的酒要求特别高,因为,春节来往的客人较多,大家辛苦了一年,正月里是坐下来品酒的好时光,如果酒不好,你家即使做了再多再好的饭菜来招待客人,人家仍然觉得你不够热情。但如果你家有好酒哪怕招待的菜简单一些,也不会失礼。因此,在我们家乡,家家户户对酿制过年的酒都特别的讲究,一般情况下,农历九月底十月初,就开始酿制春节喝的酒。

酒酿好后,放少许水,必定要等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冬至放足水,说这一天是添酒水最好的节气。讲究一点的,还特地到山沟里或某地的水井里去挑洁净的山泉水或井水来添酒水。因此,在冬至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提醒我:“早点睡觉,明天早晨早一点起来挑水添酒”。由于我们家正好在市场旁边,长期以来只能早起到小溪里去挑溪水来添酒。

特别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到溪里去挑水来添酒水,也不是说将水挑回来后,就倒进酒缸里了事,而是要将挑回来的水,用水瓢一勺一勺将水舀到酒缸中接近酒娘,轻轻地往酒缸里倒,严格的还得用酒壶一壶一壶地量好,再轻轻地倒进酒缸中。加好水后,还得用经开水烫过的筷子,按顺时针方向,在酒缸中轻轻地拨动一两下(千万不能使劲搅拌哟),让酒缸中的气体与刚加进的水和空气完全融合在一起,促进酒娘发酵。

一般的情况下,装到缸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就不再添水了,因为酒在发酵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

这天一大早,我到溪里去挑回一担清水,正准备往一酒缸里添水时,发现其中一酒缸的酒娘里怎么放着一个汤匙?肯定是家中弟妹谁偷吃酒娘时落下的。

在我们家乡,遇到蒸糯米饭酿酒,孩子们都会想吃一碗香喷喷的糯米饭。待到酿的酒有酒娘了,孩子们也都想吃一口甜滋滋的酒娘。调皮的孩子,常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伸手往酒缸中捞上一把吃了过过瘾。可是,经孩子们这没有洗干净的手伸进去就那么捞一把,这一缸酒就有可能因此变酸了。

我仍旧按母亲的要求添了酒水,没有几天就发现,这缸酒坏了,变酸啦。我“审问”弟妹们是谁偷吃了酒娘,他们谁也不承认,这种“审问”肯定是徒劳无功的。

自那次以后,我们家每次酿了酒,母亲或奶奶都会告诫弟妹们,谁要吃酒娘,不能偷着吃,一是一定要用清水反复将手洗干净,但不要用肥皂,主要是怕弟妹们手上沾了肥皂,在冲洗时没有认真将肥皂冲洗干净;二是一定要将用于舀酒娘的汤匙或筷子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才能伸进酒缸里去舀;三是在自己家里,只要家里有的东西,如果想吃,不要偷偷摸摸的,说一说由大人拿给你吃,或自己光明正大地拿来吃。

如今,在我这群兄弟姐妹中,我和弟弟、大妹、二妹仍然保留着每年都做客家米酒的习惯。我想一定要把这种酿制客家米酒的耐人寻味、源远流长、又充满了客家人智慧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让香醇的客家米酒丰富我们的生活!

喝酒必备菜。行文至此,又让我想起了儿时让人回味无穷的溪间田里的鱼、虾、青蛙、泥鳅和黄鳝,那可都是下酒的佳肴。

我们儿时,根本不懂“海鲜”为何物,更从未见过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海鲜产品。那时,我们家乡连淡水鱼也得靠小商小贩从外地贩运过来。偶尔爷爷买一条咸带鱼配饭,在饭桌上只能趁爷爷不留神时,将手中的筷子悄悄地伸进菜盘中夹上一小块。当咸带鱼吃完后,我们就将残留在碗中的一点点汤汁抓一把酒糟再煮一下,吃起来美味极了。因此,我们对水产品的认识或者说品尝,只能依靠溪间、田里的鱼虾了。

酒娘经大约两个月(夏天大约半个月)的自然发酵,就基本上成酒了,这时要用专门的工具把酒和酒糟分离出来,我们称之为抽酒。

自然发酵至一年以上的酒,清莹、甘甜、醇香。有时,经长时间发酵的酒,酒味醇香可口,酒色变成墨褐色,民间说这是遇到“乌龙过缸”了。

做酒的最佳期是农历的九月至十二月,这时期做的酒叫“冬酒”。

这就是客家美酒——红军可乐。乡亲们在丰收年景、心情愉快时喝这酒,其情景正像唐代诗人王驾所描述的那样:“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P95-98

序言

一片绿叶的情怀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我从小生长在福建闽西上杭客家农村,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如同母亲的乳汁滋养了我。因此,我对客家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我童年生活在偏僻的客家乡间。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哗,想看一辆路过的汽车,还得跟着妈妈挑公粮到距家乡几千米远的将军桥,站在公路边,听到远远地传来喇叭声,再等汽车转过几个弯后,才能看到车身在眼前呼啸而过,哪怕没来得及看清,心里也已经很满足了。至于买票坐车,那是不敢奢望的。在那贫困的年代,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不知玩具为何物,饥肠辘辘时,小伙伴悄悄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块肥肉或一团妈妈做的米粄,就解了我的童年之馋……

乡间童年生活却又那么丰富多彩。一年四季都能上山去采蘑菇、摘野果,即使到山垅田里去劳动,也能在田坎上的草丛中采摘一把野草莓。尤其是春天,夜晚打着松明火把下田捉泥鳅,到小溪里去摸鱼捞虾,这些乡间野味成了改善生活的美餐。逢年过节或农闲季节里,邻居叔婆伯娓相互间你一碗我一团地分送糍粑米粄,还有那亲眼所见的老母鸡智斗老鹰的情景,无不深深地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以至现在年逾花甲,还常常梦回童年。每次回乡,也都少不了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但一切都已时过境迁了!

拙作长篇纪实文学《抚摸岁月》(2009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广大读者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据此改编拍摄的故事片《衍香》,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据此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凤笙谣》也已经播出。书中,有关客家的乡间童年生活既有趣又益智,尤其是多彩的乡间生活中,传播着客家文化的动人故事、独特风俗,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于是,在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晓月考师和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领导的鼓励下,“客家乡土文化图文书·小英阿姨看客家”系列被列入福建文艺发展基金项目,得到鼎力支持,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顺利付梓。

这套丛书,本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宗旨,各章均以童谣的方式,对内容作了概括性的归纳,目的是便于少年儿童阅读和理解。真诚希望广大少儿读者和家长能喜欢,并提出建议意见。

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犹如中华广袤大地上的一棵常青树,冬去春来,年年岁岁,枝繁叶茂。我把这套书,看作是一幅儿童画习作,虽然幼稚单纯,却寄托着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怀。

2016年立夏于福州屏东城悠然斋

后记

岁月如歌 风情如画

◎林薇

这是一套精美的图文书,联结着作家何英的童年时代,青春年华,给人感觉岁月如歌,风情如画。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这套书的“底色”,作家何英以其童年的视角,淡淡的笔墨,浓浓的乡情,为我们还原了渐行渐远的客家乡土生活:宝宝睡在门前摇篮里,家人都下到地里干活去了,热心的邻家人前来细心照料。客家人有吃糍粑的习俗,家家户户都打糍粑,力气大的举着“T”形木棒槌打,手脚麻利的蹲在石臼旁用温开水“救糍粑”,做成后,你一碗我一碗相互赠送品尝,互相评点谁家的糍粑做得好吃,人情味极浓。

这套书的主角是孩子。劳动是幸福快乐的,是这套书的主题。孩子们快乐的核心内容是“美食”,而这些美食皆可在劳动中获取,劳动让孩子感觉快乐。如在《欢乐的乡间童趣》一书中,孩子们在春天耙田时捡的“土狗子”(学名叫“蝼蛄”,也叫“蜊蜊蛄”)与韭菜一起煎炒,又香又酥,“至今回想起来,仍是如痴如醉的感觉”。还有施肥时捡的田螺,谷雨时抓的青蛙(田鸡),夏天从溪里捞上来的小鱼小虾……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些不仅是饭桌上的美食,给正在生长的孩子补充营养,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生命的滋养!

劳动不仅给孩子带来美食,还给孩子增长知识与智慧。在田间“抓黄鳝”时,经验告诉她: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张开并弯曲,“对着黄鳝靠近头部的部位就势一夹”就能又快又准,在饲养小鸡小鸭中,除了在大人指点下把它养肥,还能观察母鸭母鸡怎样“爱”和“教育”自己的“鸭宝宝”“鸡宝宝”,以及这些“鸡宝宝”、“鸭宝宝”如何一天天地长大,变成饭桌上的“美食”等等。原来客家美食传统就在乡村里繁衍,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的知识与悟性也来自劳动,只要开动脑筋,细细观察,就能活得聪明有趣,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获得快乐。

劳动还练就了“客家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格,这是本套书的亮点。在作家何英的笔下,客家女不仅下地干重活,还心灵手巧,冬天或下雨不用下地时,就带上针线篮在屋檐下补衣裤或比赛做鞋,看谁的针线活做得最棒。在传统客家习俗中,女性会不会纳鞋,或做的鞋好不好穿,是衡量其谋生本领高低的尺度。客家女孩从小学搓线、叠鞋、纳底,从定亲起就得不断为夫家做很多的布鞋,不仅样式要好看,穿着合脚,鞋面布的颜色和鞋的大小还要适合每一位穿鞋人的年龄、身份。客家女出嫁时要请族亲吃“起嫁酒”,将男方送的“猪头”聘礼分解后,请本村所有的人来喝“猪头汤”,男方送的“猪头”大小可以预知成亲后新娘在夫家的地位。于是,每一位生下女孩的客家母亲都悉心调教女儿,让她学会并能娴熟地料理好“灶头角尾、田头地尾、针头线尾、人头客尾”,为她日后成人妻为人母构筑幸福之路。客家人通过习俗调教孩子从小懂得敬老爱幼,勤劳勇敢,尤其是客家女孩,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善良节俭、孝顺痴情的品格,在逆来顺受的外表下,内心却无比坚忍、深明大义。长大后,她们默默地坚守脚下的那块地,跨过生命的无数艰辛和磨难,是每一个客家家庭中的“顶梁柱”!

读这套书,我终于明白“客家女”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肺腑,她们的坚忍、坚贞与坚守品格之所以代代相传,源自客家人传统习俗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产生的,繁衍生息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何英在抒写的这套书时,将客家传统“植入”她的童年成长经历。虽然客家母亲识字不多,却能言传身教,让客家女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教养了她们。这些如歌的往事,在作家何英的文字里,却是晕染着亲情与母爱的传统习俗,经由画家沈在召以贴近客家生活的插画加以诠释,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客家传统文化。这对我们当下这个浮躁、喧嚣、很多传统正在消失的社会,尤其是仅注重从理论获取知识,却忽略来自生活的切身体验与感悟,有其特殊的警醒意义。阅读它,让孩子们在“爱”中感知客家传统,学会生活与做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乡愁不独属于大人,也属于少年,何英的乡村与岁月不是童话,却关乎成长。能走入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知名作家谢春池

这套图文书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浓郁客家风情画卷:生活在这里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宁静详和;孩子们在农田里放养的那些鸭子、河田鸡,也是餐桌上的佳肴,嫁女时的“猪头”宴,过年时的“添丁酒”,晚辈给长辈办的寿宴……这些如歌的往事,在作家何英的文字里,却是晕染着亲情母爱的传统习俗,给予何英“爱”的温暖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并引导她快乐成长。阅读它,让孩子们在“爱”中感知客家传统,学会做人。

——知名评论家林薇

今天孩子们读到这套书时会发现,何英老师对家乡文化深深的热爱已然成为她一生的动力和财富。读这套丛书将让小读者们了解客家乡土风情知识,也学习如何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看这个神奇、美好的世界!

——知名电台主持人晓月阿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