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理查德·E.法利著贾拥民译的《华尔街与华盛顿之战(世纪对决催生美国现代金融体系)/西方经济金融前沿译丛》是一个关于冲突和斗争的故事。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乡村美国”与“城市美国”之间、金本位主义者与通货膨胀主义者之间,矛盾重重;意识形态改革者与鼓吹自由市场的银行家、经纪人、商人之间,纷争不断。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期,“老牌”投资银行与“新贵”商业银行同台竞技;年轻的新政改革派与年老的威尔逊进步主义者瑜亮互见;经纪人和商人则又打又和。在这些冲突的表层之下,则是阶级、种族和宗教层面的深层对立。华尔街和华盛顿被这些战斗永远地改变了。 内容推荐 1933年,受1929年股市崩盘和随后大萧条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了混乱,但罗斯福“新政”又挽救了美国经济,不过随之而来对美国金融系统进行的改造,也制造了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长期弥漫的硝烟。本书作者理查德·E.法利以生花的妙笔,全面而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大萧条期间发生在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的一系列“战役”。我们现在已经司空见惯并且在太多时候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最基本的存款人和投资者的保护制度,都是这些“战役”的产物。当时各个“战役”的特点,甚至连当时的参战者,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所见证到的非常相似。这为我们理解美国现代金融体为什么会以现在这样一种方式运行,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如何时刻保持警惕,避免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以保证这些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继续维持良好的运行,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依据。 理查德·E.法利著贾拥民译的《华尔街与华盛顿之战(世纪对决催生美国现代金融体系)/西方经济金融前沿译丛》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而丰富,并配有30幅珍贵的图片。在创建美国资本主义、美国现代金融史和金融体制中,那些胸怀坚定信念并富有有远见卓识的华尔街和华盛顿领袖们的政治技巧,抑或那些被称为演员或骗子或英雄等人物的马戏团走钢丝般的政治特技,在作者的笔下,都非常生动和有趣,他们鲜活而栩栩如生的形象,使本书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读来不但可以获得很多思想启迪,而且还可以收获无数会心的微笑。 目录 本书出场人物 序曲“兄弟,你能施舍一点小钱吗?” 第1章 玉石俱焚 第2章 “阳光查理”对阵西西里人佩科拉 第3章 逃出深渊:《紧急银行法案》 第4章 命比猫多:《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 第5章 法兰克福的“走狗们”:《1933年证券法案》 第6章 “完美的机构”:《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 第7章 “你的朋友——波士顿的乔·肯尼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诞生 尾 声 左撇子一垒手的手套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事后,似乎谁都有资格当“诸葛亮”。每一个金融泡沫的出现,不都是有明显的迹象的么?每一次“不可避免”的经济崩溃的到来,不都是可以预防的么?当时的人们怎么就看不到呢?然而,泡沫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它的合理性。就拿2007年次贷危机来说吧,如果泡沫是不“合理的”,那么利率和失业率就会无限期地维持在低位,符合资格的借款人的数量将持续增加,房屋价格也将继续上升,抵押贷款再融资市场仍将强大而稳健,那么次贷危机也就不会发生了。这种“合理性”就像那种叫“酷爱”的饮料,它会把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无首付”房贷、“无文件”抵押贷款和合成信用违约掉期,全都冲刷得干干净净。 1929年10月的股市崩溃当然也有其自身的合理叙述。在此之前,消费产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启动了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新时代”。商业航空、“会说话”的电影(有声电影)、普通人都用得起的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烘干机,还有其他许多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产品,都创造了巨大的新市场和天量的财富。既然经济景气度是如此之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什么就不能在1928年1月与1929年8月之间涨个一倍呢?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网站。 1929年由夏入秋后,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已经笼罩了整个华尔街。9月5日,在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市,巴布森学院的创始人、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投资顾问罗杰·巴布森(Roger Babson)在一个午宴上,对一些“不是那么有影响力的”的金融界人士发表了一个“不是那么重要的”演讲。巴布森说,股市即将面临重大调整。道琼斯新闻专线(Dow Jones Newswire)报道了巴布森的观点,但是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结果,就在收市前的一小时,巴布森的言论导致了“疯狂的交易”——成交量剧增的同时是价格暴跌。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为“巴布森突破”(Babsons break)。然后,在9月24日,股市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急剧下跌,而且这一次下跌没有任何明显的触发因素。10月初,股指保持坚挺,但是市场内部人士却无法因此而放下心来,因为来自短期拆借市场(“call money”market)的保证金贷款数量一直在迅速增加(保证金贷款是银行和证券公司把“多余”的现金以高利率拆借给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投机者的隔夜贷款)。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市场中,当这种一窝蜂式的债务融资的流动性涌入股市后,总会伴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但是这一次,价格却仍然停滞不前。 10月19日,在星期六上午的一个交易时段,市场放量大幅下跌。随后的那个星期一,即10月21日,无数投机者都收到了要求追加保证金的通知,这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股票价格出现了螺旋式的急剧下跌。随着股票价格的下跌,无法满足追加保证金要求的投机者只能向自己的经纪人发出卖出股票的指令,但是随着卖单的增加,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又导致了更多的要求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和更多的卖单。第二天,股票价格小幅反弹;但是星期三,即10月23日,道琼斯指数又放量大幅下跌了7%。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网站。 周四上午,股市继续下滑。 之前,每当市场的“纠错行为”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进而导致进一步的恐慌的时候,或者说,当市场需要“保护和领导”的时候,人们不是向华盛顿也不是向纽约证券交易所寻求帮助,而是向一家以一对父子的名字冠名的银行寻求帮助。人们认为,在金融的世界里,这对父子拥有近乎“上帝”般的无限能力。在纽约下曼哈顿区,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出发穿过一条大街,就到华尔街和“宽”街交界处的东南角了,这里赫然矗立着的就是美国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大厦了,那就是华尔街23号——J.P.摩根公司的总部,人们经常用“街角”一词来指称这家银行,而不直呼其名。那个星期四上午,就在J.P.摩根公司,小J.P.摩根召集了全美国所有最重要的银行家开了一个会,试图制定一个计划来拯救股市。小J.P.摩根组建的这个危机工作小组,由来自J.P.摩根公司的托马斯·W.拉蒙特和乔治·惠特尼,以及大通国民银行的艾伯特·H.威金和纽约国民城市银行的查尔斯·E.米切尔,还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代理总裁理查德·惠特尼组成。理查德·惠特尼是乔治·惠特尼的弟弟,他也是摩根家族的场内经纪人。布鲁克斯,《曾经身在宝山》,第124页。 小J.P.摩根在那一天和这些银行家商定的行动方案,将把理查德·惠特尼推入一个旋涡,在接下来的整整10年中,他既获得过辉煌的胜利,也蒙受过整个美国金融史上空前绝后的巨大耻辱。理查德·惠特尼是美国白人精英中的精英,他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完全就是为了领导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简称WASP)贵族阶层的。他的祖先是乘坐“阿贝拉号”(Arbella)来到美国的,那是继“五月花号”(Mayflower)之后,最早抵达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一艘移民船。1888年,理查德·惠特尼出生于波士顿,他身世显赫,是一家银行行长的儿子,同时也是摩根的一个合伙人的侄子。他在格罗顿学校上中学,在那里他成了校长恩迪科特·皮博迪牧师(Reverend Endicott Peabody)最喜爱的学生,同时他还担任了学校棒球队的队长。随后,理查德·惠特尼进入了哈佛大学,不久就被邀请加入了“波斯廉俱乐部”(Porcellian Club),并成了大学划船队的一员。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惠特尼先在波士顿的一家经纪公司工作了一年,然后来到了华尔街,于1912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买下了一个席位,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理查德·惠特尼公司。他与格特鲁德·谢尔顿(Gertrude Sheldon)结了婚,他的妻子同样身世显赫。她是乔治·谢尔顿的女儿,乔治·谢尔顿是老J.P.摩根的生意伙伴,也是纽约高级精英联盟俱乐部的主席。1919年,理查德的哥哥乔治当上了J.P.摩根公司的合作人,自此之后,惠特尼兄弟就成了“华尔街皇室”中最闪亮的年轻新星。 在同一天早上,华盛顿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们也召开了会议,他们一方面“接受”来自J.P.摩根公司的指示(这很能说明这两家机构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商议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呼应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的救市行动,以便化解这场刚露出苗头的危机。为了稳定市场,银行家们筹集了2.4亿美元的资金,让惠特尼回到街对面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下单买入股票。惠特尼冲进交易大厅,直奔2号交易柜台,下了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个买单:以每股205美元的价格,买入1万股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尽管当时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已经低于每股200美元了(而且还在快速下跌)。惠特尼“出手买入股票”的消息迅速传开,市场的情绪开始好转,交易商们认为,小J.P.摩根应该能够阻止股票市场的崩塌,就像他的父亲在1907年的“大恐慌”中所做的那样。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都宣称,理查德·惠特尼已经成功地阻止了股市恐慌情绪的蔓延。在那个“黑色星期四”,理查德·惠特尼成了英雄,这也使他在1930年正式当选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但是,这只是一次缓刑,而且是一次昙花一现的缓刑。 P1-4 序言 1933年3月,美国经济正处于一片混乱当中,全国失业率高达25%,而在某些地区,失业率则是这个数字的2倍(50%)以上。读者切不可忘记,在那个时代,一个家庭通常只有一个人参加工作。见美国劳工部网站,历史部分,第5章:《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人》,欧文·伯恩斯坦(IrvingBornstein)撰稿。自1929年10月以来,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下跌至45%以上。股市崩盘,整体经济也像自由落体般滑落。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其他主要NIPA部门的GDP:1929~2012年》,2012年8月。1933年初,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跌到了59点,这与1929年的高位相比,整整跌去了85%。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网站。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体系已经彻底陷入瘫痪,而银行破产的案例则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纽约这个全国最大的都市也不例外,一切都是如此绝望。公园专员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下了一道命令:立即将中央公园动物园的所有绵羊迁入位于布鲁克林的展望公园内安置,因为在中央公园附近的“胡佛村”中,聚集了一大批饥肠辘辘的人,他们已经偷走了好多只羊,并且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掉它们,然后再用可以燃烧的垃圾烹煮,最后连汤带肉都吃得干干净净。日后的事实证明,1933年的冬季将是经济陷入萧条以来的一个特别严酷的冬天。伦敦经济学院的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为这次经济危机起了一个名字:大萧条。这个名字无疑是极其贴切的。《大萧条》,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著,1934年。 就在4个月前,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已经在总统大选中以非常悬殊的差距败落。很多年以后,许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11月大选中的胜利,让普通美国人对这个国家的未来经济充满了乐观的憧憬。但是事实与这种“传统观点”却恰恰相反。说真的,罗斯福的当选,在当时似乎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了。这次大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更多的是因为胡佛的个人声誉已经跌落到谷底了,而不是因为选民认可和支持罗斯福的经济计划。可以不客气地说,当时罗斯福的经济计划还远远没有形成。罗斯福向选民许诺,将运用联邦政府的全部力量来“打击”大萧条并改革金融体系,但是整个美国并没有多少人,甚至包括他自己(美国当选总统),能够充分地预见到并真正理解未来将会采取的措施。至于相信联邦政府的努力能够很快结束大萧条的人,那就更少了。罗斯福的竞选歌曲是《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又来临了》,它原本是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追逐彩虹》(Chasing Rainbows)的主题曲《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又来临了》,是米高梅公司1929年出品的电影《追逐彩虹》的插曲,由杰克·耶伦(Jack Yellen)和米尔顿·埃杰(Milton Ager)创作,由纽约埃杰、耶伦和伯恩斯坦公司发行。,现在却很好地表现了这位总统候选人的“没有根据”的乐观和自信。不过,被他的乐观情绪感染的美国同胞却屈指可数。 那年冬天,就在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在他正式宣誓前的这段时间里,哈里·利利斯·克罗斯比(Harry Lillis Crosby)唱的一首歌《兄弟,你能施舍一点小钱吗?》在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居高不下,它很好地刻画了笼罩着整个美国的幻灭和绝望的情绪: They usedto tell me I was building a dream(他们总是告诉我,我正在建设一个梦想家园) And so Ifollowed the mob(于是我跟上了大家的脚步) When therewas earth to plow or guns to bear, (只要有土可刨,只要有枪可扛) I wasalways there, right on the job(我就会到那里,永远尽忠职守) They usedto tell me I was building a dream(他们总是告诉我,我正在建设一个梦想家园) With peaceand glory ahead—(前面等着我的是和平和荣耀——) Why shouldI be standing in line, just waiting for bread? (为什么现在我却在这里排队苦等,只为那小小的一片面包?) Once Ibuilt a railroad, I made it run(我曾经铺过铁路,想让火车飞驰) Made itrace against time(拼命与时间赛跑,只为铁路能够快通) Once Ibuilt a railroad, now its done(我曾经铺过铁路,如今铁路已经筑成) Brother,can you spare a dime?(兄弟,你能施舍一点小钱吗?)《兄弟,你能施舍一点小钱吗?》,杰伊·盖尼(Jay Gorney)作词,伊普·哈伯格(Yip Harburg)作曲,1931年。 正是出于这种普遍的愤怒和绝望,普通民众才决心支持罗斯福改革金融市场的规则。罗斯福经常面带愉快的笑容,但他其实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他是一个坚定而不失狡诈的政治家,早就暗暗下定了决心,绝对不能浪费民众的愤怒和绝望情绪,但是首先要把它们转变为自己的政治优势。回忆前尘往事,我们发现,罗斯福确实拥有成为一位伟大领袖所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难以捉摸的东西,那就是幸运女神的青睐。一次又一次,几乎在所有重要事件中,机运总会把结果推向有利于罗斯福的一面。他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都能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位置上。在竞选中,罗斯福承诺,他当选后将会运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去结束大萧条。最终,他兑现了这个承诺,尽管这中间他的思想观念有过多次转折,还经历了无数次令人沮丧的政策试错过程,当然也无法避免地出现过许多令人尴尬的失误。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叙述,在罗斯福就职美国总统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他领导下的政府是如何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战役”,修复和重塑那已经崩塌的、腐败的金融体系的。这个故事同时也是现代金融体系从危机的废墟中破壳而生的故事。 就在这个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罗斯福政府颁布实施了《1933年紧急银行法案》(the Emergency Banking Act),在全国范围内救助了一大批银行(同时也关闭了一大批银行);颁布实施了《1933年银行法案》(the Banking Act),它通常被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the Glass-Steagall Act),建立了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并实现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颁布实施了《1933年证券法案》(the Securities Act),确立了证券发行过程中的强制充分而公平披露的制度;颁布实施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对证券交易活动和证券交易机构进行管制,并创办了一个国内证券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它将成为所有“新政机构”中最有效和最长寿的一个。 这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那段岁月、那些人,塑造了美国的现代金融体系。 这是一个关于冲突和斗争的故事。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乡村美国”与“城市美国”之间、金本位主义者与通货膨胀主义者之间,矛盾重重;意识形态改革者与鼓吹自由市场的银行家、经纪人、商人之间,纷争不断。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期,“老牌”投资银行与“新贵”商业银行同台竞技;年轻的新政改革派与年老的威尔逊进步主义者瑜亮互见;经纪人和商人则又打又和。在这些冲突的表层之下,则是阶级、种族和宗教层面的深层对立。华尔街和华盛顿被这些战斗永远地改变了。 后记 2015年盛夏,在股灾肆虐之际,翻译这本《华尔街与华盛顿之战》,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 1929年股市大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彻底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本书描绘了罗斯福新政初期,发生在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的一场“战争”。美国现代金融制度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 很显然,《华尔街与华盛顿之战》这本书,对中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的制度建设和健康发展特别有借鉴意义。但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所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如何促成(好的)变化发生的故事。 , 危机是变化之母。人性本懒,不到迫不得已,我们往往是不愿意做出改变的。因此,每当有人悲叹,“世界怎么变得越来越坏了”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提醒他们,比“世界变坏了”还要更加令人绝望的是,这个世界怎么就是不变啊! 因此,我们不妨细读本书,看看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胸怀坚定信念、既拥有远见卓识又极富政治技巧的人,是如何利用情势(甚至创造情势)推动金融制度改革的吧!而且,尤其难得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个故事非常生动,里面包含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先后出场的各个人物也都个性鲜明(例如,生活浪荡程度不亚于摇滚明星的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蛮横狡诈胜过黑道大哥的州长)。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但可以得到很多思想启迪,而且还可以收获无数会心的微笑。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傅瑞蓉,她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和批评者,帮助我改进了很多。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儿子贾岚晴,他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我还要感谢我的岳父傅美峰、岳母蒋仁娟对贾岚晴的悉心照料。 我要特别感谢汪丁丁教授、叶航教授和罗卫东教授的教诲。感谢何永勤、虞伟华、余仲望、鲍玮玮、傅晓燕、傅锐飞、陈叶烽、李欢、傅旭飞、丁玫、何志星、陈贞芳、楼霞、郑文英、商瑜、李晓玲等好友的帮助。 感谢华夏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感谢编辑李雪飞老师的辛苦付出。 翻译本书的时间比较仓促,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期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贾拥民 2015年8月20日子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理查德·E.法利以他生花的妙笔,全面地、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大萧条期间发生在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的一系列“战役”。我们现在已经司空见惯并且在太多的时候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最基本的存款人及投资者保护制度,都是这些“战役”的产物。从法利的这本著作中可以看出,“华尔街之战”的各个战役的特点,甚至连当时的参战者,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所见证到的非常相似。如果你想理解我们的金融体系……为什么会以现在这样一种方式运行,如果你想弄明白,为什么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仍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保证这些来之不易的保护投资者的制度,那么无疑这是一本必读书。 ——希拉·拜尔(Sheila Bair),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前主席、美国财政部前助理部长、畅销书《直面危机:拯救美国、拯救华尔街,就从华尔街开始》(Bull by the Horns:Fighting to save Main Street from Wall Street and Wall Street from Itself)的作者 很少有学者像理查德·E.法利那样同时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关于金融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全面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国会(以及现在的美国国会)的运行方式的深刻理解,还有以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触叙述和解析非常复杂的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出类拔萃的学者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启迪人们心智的好书,它所讨论的主题仍然像80年前一样重要和紧迫。 ——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美国前国会议员、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前主席、《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的联合发起人之一 法利讲述了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多姿多彩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些“战役”,不仅形塑了当时的公共领域,而且催生了今天仍然在保护(并危害)我们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在这本书中,法利不仅给出了很多关于人们比较熟悉的那些历史名人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例如罗斯福、休伊·P.朗和约瑟夫·P.肯尼迪等人),而且重新发掘了好几位几乎消失在历史角落中的非常有魅力的重要事件的当事人。 ——乔纳森·阿特尔(Jonathan Alter),畅销书作家、资深编辑,曾在《新闻周刊》任职28年,同时还担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NBC News)和微软全国广播电视公司(MSNBC)的分析师和通讯员。著有《中道为王:奥巴马和他的敌人》(Center Holds:Obama and HIs Enemies)、《承诺:奥巴马总统元年》(The Promise:President Obama, Year One)、《决定性时刻:罗斯福总统的百日之战和赢得希望的胜利》(The Defining Moment:FDRs Hundred Days and the Triumph of Hope)等多部畅销书 过去的从来没有死去,它甚至从未真正地过去!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过去的从来没有死去,甚至从未真正地过去! ——威廉·福克纳(Wiiliam Faulrner i 很少有学者像理查德·E.法利那样同时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关于金融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全面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以及现在的美国国会)的运行方式的深刻理解,以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触致述和解析非常复杂的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出类拔萃的学者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它所讨论的主题仍然像80年前一样紧迫和重要。 ——巴尼·弗兰克(Bamey Frank)美国前国会议员、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前主席、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的联合发起人之一 法利讲述了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多姿多彩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些“战役”,不仅形塑了当时的公共领域,而且催生了今天仍然在保护(并危害)我们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在这本书中,法利不仅给出了很多关于人们比较熟悉的那些历史名人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例如”高兰克林·罗斯福、休饼·P朗和约瑟夫·P肯尼迪等人),而且重新发掘了好几位几乎消失在历史角落中的非常有魅力的重要事件的当事人。 一一乔纳森·阿特尔(Jonathan Alter)畅销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