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身心
要进入修行,只需做两件事:放松身,放松心。首先,确定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完全放松、自在。其次,放松态度和心情。要确定你的心态、方法的调性和心情都是自在的,这种放松是成功修行默照的基础。现在我要你们都试着放松身心,我会引导你们一起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
开始时要选择一个舒服的坐姿。从你的头开始。要确定头部的每个部位都放松。放松你的脸,放松眼睛。放松了吗?继续往下放松脸颊,往下放松颈部、双肩。放松了吗?继续往下放松双臂,然后放松双手,要确定它们都放松了。接着是胸部,然后是背部一一背部应该挺直却放松。要确定腹部的肌肉放松,这一点很重要。
一旦完成了这些练习。应该有三点接触到蒲团和坐垫,也就是臀部和双膝。全身从头到脚放松时,只有这三点感受到重量,让你就像在地板上扎根一样。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应该完全放松。
在结束这些练习之后,如果还觉得不够放松,就自己再做一遍。从头开始,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一路向下直到脚部。在心里想象往下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扫遍全身,放松每个部位,只要有需要,就一直做,以便放松。
进入默照的修行
一旦身体放松了,就注意到自己的体重往下沉。接着就只是清楚觉知自己坐在那里,把全副觉知放在坐在那里的身体上。如果放松的话,就已经把自己的觉知集中于坐在那里的自己,就已经进入默照的修行!然而,这只是开始。
如果眼睛微微张开时无法放松,可以闭上双眼。如果眼睛睁开,不要注视任何东西,只是微微睁开,向下四十五度角。如果眼睛紧张,头部也会变得紧张;如果眼睛放松,头部也会放松。
如果有妄念或胡思乱想,可以把眼睛微微张开。如果发现自己昏沉,这表示没有放松。如果完全放松,而且觉知自己的身体就只是坐在那里,就不会昏沉。之所以会昏沉是因为没有适当地使用方法,不是没有放松,就是没把心放在只管打坐上。可能是已经放弃了方法,或只是坐着却没有修行,只是休息。打坐时,这种形式的休息可能导致懒散和懈怠。只管打坐
如果清楚知道自己放松,或提示自己去放松,那本身就是方法。这种过程会扩大到能清楚觉知自己只是在那里打坐。这不只是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是透过感知身体在那边打坐而产生的觉知,这就是“只管打坐”的意思。在只管打坐时,把自己的觉知完全用在感受在那里打坐的身体。要维持那种整体的觉知,不要集中在任何特定的地方。觉知身体特定的部位是修习正念,但我们不是在修习正念,而是在修习默照。也要记住自己不是在练习“观呼吸”。呼吸当然是一种感受,但只是整个身体感受的一部分。你所练习的是觉知全身只是在那边打坐,与所有不同的感受形成一个整体。不要陷于这些不同的感受,只要维持着身体只管打坐的整体感受。
P3-5
2008年9月8日接到法鼓文化编辑的电子邮件,告知圣严师父的新著《无法之法一一圣严法师默照禅法旨要》(Zhe Method ofNo-Method:The Ohan Practice of Silent Illumination)即将由以出版灵修书籍著名的美国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出版,问我有没有意愿与时间将此书翻译成中文。
以往我翻译过师父的三本著作一一《心的诗倡一一信心铭讲录》(Faith in Mind:A Guide to Chan Practice,中译1997)、《禅的智慧:与圣严法师心灵对话》(Zen Wisdom:Conversations OnBuddhism,中译2003)和《禅无所求一一圣严法师的心铭十二讲》(Song of Mind:Wisdom from the Zen Classic Xin Ming,中译2006)一一分別是趁出国一年研究之余的闲暇,因为在海外生活比较单纯,不像在岛内多方忙碌,而且身处海外更需要精神的寄托与佛法的滋润。然而,这次我却颇为犹豫,因为手边不仅研究工作沉重,几篇中、英文论文和两、三本书稿尚待整理。也负责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行政职务,而且六月刚被推举为中国台湾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要在2009年筹办两个国际研讨会(这是学会成立近四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情况),再加上大大小小的专业服务,这一切都使我陷入空前的忙碌。此外,天命之年的我,体力与精神不如以往,照常理判断,实在不可能接下这项翻译工作。
转念一想,自从1988年在圣严法师座下皈依三宝,1992年参加第一届社会精英禅修营,以后除了在海内外参加过几次一般的禅三和禅七之外,并有幸在师父亲自带领下千法鼓山打过几次默照禅,深知这是一个很契合当代社会的修行法门,值得大力推广。师父曾自道: “我从东初老人和灵源老和尚处承接了曹洞和临济两个宗派的法,其中曹洞宗的默照禅本来已经断绝,是我根据曹洞宗的著作,自行研究出默照禅的修法,然后自己去修、去体验它,才复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禅。”我会以“为往圣继绝学”来形容此事。而且最近几次与师父见面,看到他拖着洗过肾的病体,虽然举步维艰,依然现身向我们开示,有时长达一小时,为法忘躯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以后不知还有多少机会能为他效劳,实在应该珍惜这份难得的法缘。因此,我请编辑把《无法之法》英文版电子档传给我,大致看过之后,考虑了一段时日,才“壮着胆子”接下这件事。根据出版社的规划,这本书预计2009年11月出版,希望我5月交稿,但我不敢就此讲定,只说会尽量配合。为了逼自己逐次交稿,我与法鼓文化和《人生》月刊商量,决定仿照以往翻译师父著作的模式,先在月刊连载,再出版专书,以争取更多的时间翻译与修订。
于是我利用很有限的空闲时间,把翻译本书当成第一要务,先跳过介绍禅修的基本观念与练习的第一部分,从第二部分译起,陆陆续续交稿,终于在农历春节长假中一鼓作气将全书译完,1月3l曰交出全稿,总算松了一口气,而且比出版社预定的时间超种修订已不限于文字,而涉及实修了。因此,我除了很少数的意见交换之外,其他悉数遵从常晤法师的修订,谨此表示谢忱。
师父交代身后不捡坚固子,法子也谨遵师命,将烧出的舍利磨成骨灰一并植存。虽然许多人颇觉惋惜,但这正是师父一向的作风。即使在身后依然善用机缘行无言之教,为世人示范生死的正确观念与作法。其实,师父上百册的《法鼓全集》以及各种文字、影音资料已是最值得珍惜的法身舍利了,何必再计较、执着手有形的色身舍利,舍本逐末呢?
以往我曾撰写学术论文探讨译者的角色,并有翻译研究的专书出版,但翻译与修订《无法之法》使我对此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明。我曾指出,“译者,易者也”,因为翻译者使原文“变易”为另一种语文(兼具“改变”与“变得容易”二意),而且在“变易”之中又有其“不易”之处(兼具“不变”与“不容易”二意)。这次翻译《无法之法》使我更体会到“译者,益者也”,因为在仔细阅读、反复揣摩、悉心校订中,身为译者的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翻译不仅是希望“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翻译佛法之书更是希望有缘者能因此深获法盆,安顿身心,自利利人。
谨此说明《无法之法》的出版始末以及过程中的峰回路转,希望此书多少实现了我在师父追思暨植存典礼上所发的愿。感恩促成此书出版的法师与菩萨们,让师父的法语再次传扬于华文世界,愿愿得以相续,法鼓得以长传。是为记。
本书中的开示来自圣严法师1998年11月和1999年6月于纽约象冈法鼓禅修中心的两次禅七。在这两次禅七中,圣严法师仔细讲授有关默照的修行与理论。圣严法师以中文开示,同时翻译成英文,记录、誊写之后,编辑成此书。
什么是禅七?根据禅的传统,在“摄心”这个场合中,修行人长时间投入密集的打坐,以便“收摄心”把心集中于一个焦点,摆脱妄念和执着。禅师的责任就是运用各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修行者达到这个目标,开示则是其中之一。开示可能包括教导特定的方法,阐释佛法和祖师的教诲,敦促学员认真修行。以下的篇章兼具这三方面。
在这些禅七中,圣严法师白天教导如何修习默照。晚上阐释默照禅著名的创始者宏智正觉禅师(109l一1157)的法语摘要。若要区别白天和晚上的开示,我们可以说白天开示的是修行默照的方法和取向,晚上开示的则是应有的精神和态度。然而,这种区别过于简化,因为在实际修行中,两者交织得天衣无缝。若不清楚了解默照的原则,默照的技巧是无法引人开悟的;若只知道原则而没有正确的修行,也会徒劳无功,甚至误入歧途。白天的修行指导和晚上的阐释都是佛法,用来阐明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意义之文字。因此,它们来自同样的材料,以那种精神来看,修行与理论之间没有分别。
然而,为了保持这两类材料的连续性,我们把白天的开示和晚上的阐释分为不同的单元。换句话说,我们并未像原先那样把内容逐日呈现,而是把有关修行的题目与评论分开。此外,我们省略了第二次禅七中的白天开示,因为其中许多内容与第一次禅七中的指导重复。
因此,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98年11月禅七中有关默照修行的白天开示;第二部分是1998年11月禅七中正式的晚上开示;第三部分是1999年6月禅七中正式的晚上开示。这三部分共同仔细彻底探究这种殊胜的禅法,这种禅法与南传佛教传统中的止观与曹洞禅的“只管打坐”有相应之处。
本书另一个同样重要之处就是它是在实际禅七的情境中呈现的。换句话说,这些开示不只是理论的阐释,而是来自禅七中活生生的教导与每日生活的情境。我们试着维持禅七的气氛和风味,而未采用日记的方式,因此不免失去禅七中逐日甚至逐时的戏剧性、集中与密度一一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要体验的唯一方式,就是实际去参加一次禅七。
单德兴译的《无法之法》是圣严法师阐明默照的修行与证悟之作。默照经常被称作“无法之法”,是禅宗史与大乘佛教史中发展出的非常微妙深奥的修行之一,历史悠久而复杂,可上溯到印度佛教中的止观双运,也与藏传佛教中的大圆满和大手印相应。“默”是摆脱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念头,“照”是心很澄明,没有执着。在中国,这个修行方式似乎是透过禅宗的曹洞宗口传下来,直到十二世纪由宏智正觉禅师以诗偈写下,之后才广为人知。然而,在宏智禅师之后,默照的修行法门再度湮没。在本书中,圣严法师阐释这种古老的修行,澄清相关的观点、方法和实证状态。
“默照禅”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同时关照自己的思想、念头和行为,每时每刻明了自己所思、所想、所作,从而体会道即自然的道理。一旦你放下一切,不让心住于任何东西,默照的开悟境界就会出现。
单德兴译的《无法之法》是圣严法师的人生证悟心得。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师于1998、1999年在纽约象冈主持的两次“默照禅”七开示记录。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法师对《宏智正觉禅师广录》的多则开示。书中法师为修行者澄清许多观点、方法和实证状态,因此不仅包含理论的阐释,更多的是对禅修期间真实情境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