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老师选编。虽然笔会的文章多次入选各地中考高考的阅读题,不过本书选编的原则,并不着眼于应试性,而是注重人文性,郑 老师为每篇选文写了点评,让学生体会何谓“好文章”。在设计上,本书特请中国最美图书评委周晨先生设计,以冷冰川先生的画作封面,裸辑装订,典雅又别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老师选编。虽然笔会的文章多次入选各地中考高考的阅读题,不过本书选编的原则,并不着眼于应试性,而是注重人文性,郑 老师为每篇选文写了点评,让学生体会何谓“好文章”。在设计上,本书特请中国最美图书评委周晨先生设计,以冷冰川先生的画作封面,裸辑装订,典雅又别致。 内容推荐 郑朝晖所编的《把信写给埃米莉(青春人文读本)》是为年轻读者精选的“青春人文读本”,体裁主要为散文杂文,选自有70年历史的文汇报笔会副刊十年间的年选本,囊括了十年的美文精华。笔会的文章,继承了温柔敦厚的文学传统,又是新鲜活泼的时代之音,基本可反映当下中文写作的水准,对年轻读者来说,是极好的藏本。 目录 郑朝晖 来一场与阅读邂逅的青春(前言) 辑一 毕飞宇 演唱生涯 李娟 乡村舞会 冯世则 哎呀斑鸠 李天扬 垂向大地的杨柳 刘庆邦 不让母亲心疼 程怡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薛忆沩 《空巢》中的母亲 柳鸣九 一次越洋电话(外一篇) 陆秀 我在山里有群娃 曹宠 儿子 辑二 张新颖 “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 刘心武 人性中有大片灰色区域—与友人书 王安忆 我们教他们什么—写作课程宣言 孙郁 张爱玲与汪曾祺的眼光 金宇澄 那是个好地方—为“世界阅读日”而写 朱天文 阅读,使我们轻盈 赵荔红 书痴的日常生活 冷冰川 艺术随笔 周玉明 生命的救生圈—周国平谈哲学、写作与阅读 辑三 李修文 把信写给埃米莉 鲍尔吉·原野 每个人理应赞美一次大地 芳菲 准提庵里有画 胡廷楣 一行白鹭上青天 徐敏霞 乡愁蓝调 张蛰 黄昏 陆蓓容 少年宫 高桥治[日] 潘向黎(译) 虫鸣 彼得·艾坡博姆[美] 向丁丁(译) 小书店之殇 卡特琳·施密特[德] 袁志英(译) 我要买一管润唇膏 布里吉特·杜赞[法] 黄荭(译) 那时的他们,都有一点青涩的堂吉诃德的影子 辑四 资中筠 履历、身份及其他 陈乐民 “玻尔文件”及其他 顾土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梅桑榆 作家的写作姿势 陈鲁民 “只为苍生说人话” 章秋农 人生难得是从容 郜元宝 消失的文人 柳延延 “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 邵燕祥 这才像读书人的样子—夏末初秋闲笔 张辉 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 郑若麟 不敢苟同“伏尔泰名言” 鄢烈山 为什么要铭记每一个死难者 辑五 徐皓峰 黎明即起 唐韧 手指与玫瑰花 朱正琳 学习死亡—在铁生的烛照下读蒙田 王周生 更有尊严的病名 陈丹燕 童话 张大春 剩下几个字 朱天心 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 李皖 就当他们是“小清新” 邵燕君 “小时代”与“金钱奴隶制” 俞晓群 只想听一听音律,娱乐一下 恺蒂 曼特尔的那杆枪 孟晖 苏轼的春梦 张莉 就因为我们有记忆—关于电影《归来》的随想 辑六 杨福家 邓斯特 先生的追求—从环保建筑说到名校目标 黄德海 追随内心的眼睛 陈蓉霞 可说的是事实,不可说的是生活 严锋 社交时代 叶倾城 浅处与深处 黄昱宁 打开窗门讲沪语 唐小为 一笑就塌的巴别塔 汪涌豪 垂注于断念达观之美 边芹 火,绝望的火 谈瀛洲 花为什么开 曹明华 嫉妒心 胡晓明 张玲 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关于林森浩案的心 理学与人文教育对话 周毅 好老师(后记) 试读章节 可我并没有死心。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推开了王学敏老师的琴房。所谓琴房,其实就是一间四五平米的小房子,贴墙放着一架钢琴。王学敏老师很吃惊,她没有料到一个教中文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在她的琴房里,客气得不得了,还“请坐”。我没有坐,也没有绕弯子。我直接说出了我的心思,我想做她的学生。 我至今还记得王学敏老师的表情,那可是1990年,唱歌毫无“用处”,离“电视选秀”还有漫长的十五年呢。她问我“为什么”,她问我“有没有基础”。当然,她没有谈“费用”的事,那时候,金钱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甲乙双方都羞于启齿。 我没有“为什么”。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在20岁之前,许多人都会经历四个梦:一是绘画的梦,你想画;一是歌唱的梦,你想唱;一是文学的梦,你想写;一是哲学的梦,你要想。这些梦会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里,每一个段落都很折磨人。我在童年时代特别梦想画画,因为实在没有条件,这个梦只能自生自灭;到了少年时代,我又渴望起音乐来了,可一个乡下孩子能向谁学呢?又到哪里学呢?做一个乡下孩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然而,如果你的学习欲望过于亢奋,你会觉得你是盛夏里的狗舌头,活蹦乱跳,无滋无味,空空荡荡。 我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是露天电影留给我的,大约在八九岁之后,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多了一个习惯,关注电影的电影音乐。我不识谱,但是我有很强的背谱能力。——电影的主题音乐大多是循环往复的,一场电影看下来,差不多也就能记住了。 我母亲任教的那所小学有一把二胡,看完了电影之后,我就把二胡从墙上取下来,依照我的记忆,一个音、一个音地摸。摸上几天,也能“顺”下来。可我并不知道二胡一共有七个“把位”,我只会使用一种,52弦。这一来麻烦了,每一首曲子都有几个音符对不上,你怎么摸都摸不到,这很要命。旋律进行得好好的,一个音突然“跑”了.不是高,就是低,真是说不出的别扭。我问过许多人,也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说,其实也“差不多”。可音乐没有差不多,这是音乐特别不讨喜的地方,它较劲、苛刻,没有半点宽容,你要是跑调了,听的人会想死。——我的“基础”就这些了。 王学敏老师还是收下我了。她打开她的钢琴,用她的指尖戳了戳中央c,是1,让我唱。说出来真是丢人,每一次我都走调。王老师只能视唱:“1——”这样我就找到了。王学敏老师对我的耳朵极度失望,她的眼神和表情都很伤我的自尊,可我就是不走,我想我的脸皮实在是厚到家了。王老师没有把我轰出去,也无非是碍于“同事的情面”。 对初学者来说,声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打开”,它必须借助于腹式呼吸。说出来真是令人绝望,王老师告诉我,婴儿在嚎哭的时候用的都是腹式呼吸,狗在狂吠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说话”,人类的发音机制慢慢地改变了,胸腔呼吸畅通了,腹式呼吸却闭合了。所谓“打开”,就是回到人之初。一旦“打开”,不仅音色变得圆润,音量还可以变得嘹亮,只要趴在地上,完全有能力与狗对抗。我们身体的内部隐藏了多少好玩意,全让我们自己弄丢了。 P4-P5 序言 一 因为是老师的缘故,经常会有学生跑到我面前,郑重地要求我给他们推荐要读的书。这件事情让我很踌躇,小朋友爱读书是需要大加鼓励的,但是我一直以为读书仿佛恋爱,那个可以让你动情的人,一定是千万人中的一眼情缘,未必能够有个过来人郑重其事地指定你去和某人恋爱的。更何况,我之所爱或许正是彼之所恶也未可知。所以,大凡有人要我推荐书,或者开书单,我一般都是婉言谢绝的。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另一个原因则是觉得自己读书少,又没有专攻,胡乱开书单,贻笑大方还在其次,误人子弟就罪莫大焉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周毅老师和何璟编辑找到我,希望我为年轻人编一本文汇报笔会副刊的“青春读本”,我虽有我的踌躇,但对于“笔会”还是信任的,这些文章底子好、味道正,在这里面选,是孙悟空金箍棒划好的圈圈,在这里面就算翻云覆雨也不会有什么差池,应该是对得起年轻人的。踌躇的一方面,则是自己的眼光,会不会有遗珠之恨。文章总之是好的,选谁的也不会对不起年轻人,但是如果把好文章选漏了,则一定对不起文章的作者们了。不过,有一个气味纯正的选本,对于年轻人来说,总归还是好的。 于是开始选文章,我选的范围则是从2005年至今在“笔会”上刊登的文章,因为要顾及年轻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背景,所以选文在文章内容和叙述风格方面就有一定的考虑了。比如过于引经据典、言必有据的文字,比如牵涉到的人事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辽远而无所感觉的,甚至文字过于雅驯而让少年们莫知所以的,就只好忍痛割爱了。但是,不管怎样,我心中还是有自己的标准和目标的,认真计较起来大致有四: 一是人文的导引,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我们甚至是在主动的迷失自己,不思不想,不怨不嗔,并不是因为有“不动心”,而是身似浮萍,在世俗生活的波光里漂移,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就是“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所以,要让大家知道,一件寻常事,应该怎么看,可以怎么看。比如我选了《更有尊严的病名》一文,原因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疾病应该叫什么样的名字才能够表现出对于患者生命的尊重,把它提出来,能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人和事。 二是想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一点应该有的丰盈雅致的生活。生活的精致、优雅不是用金钱就可以做到的,它体现出的往往是一个民族一群人全部的精神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未必不能将一个人的优雅展现出来,全看这个人的生命观念里美与尊严所占的比重。顾随先生有时候说话会刻薄,但是却鞭辟人里:“现在人不会享福,享福是受用,现在只知炫耀,不知享福,现在人最自私,可又不会自私。”用来替换作“优雅的生活”,似乎也照样说得通。所以,我想让更多有素养的学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让我们逐渐远离粗鄙、颟顸,懂得谦卑与优雅。 三是有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约翰·多恩有诗云“没有人是一座自全的岛屿”。今天的世界是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他人的痛苦或者欢乐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互联网的世界,因为太容易发表自己的声音,我们反而没有耐心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声音。所以,我希望别样的生活、别样的人生、别样的声音可以因为这些文字而进入我们的视界听域,——倾听他人,其实就是认识自己。 第四当然是艺术。艺术不是一种手艺,而是一种态度,所以“笔会”有很多大家谈艺术的文字,“大家”与“专家”的不同,是在于“气格”上的。谈艺术,最重要的是“通”,人生与艺术,互为喻体,我们说“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就是这种打通的智慧。谈艺术的目的也不在于学究的考量,而是人生的体悟,所以选了不少关于艺术的文字,落脚点也还在于激发大家对于生活本身的思考而已。 二 说到“笔会”的文字,我的感觉就是“中年人气质”。70年纪念的时候,主编希望我说一说“笔会”,我的文章题目就是“中年的光芒”。全文抄在这里,也算是对于大家读这里面的文字的一种导引吧: 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并不以其客观的年岁来作依据的,少时可以老成,暮年不妨天真。其实,非但人生如此,事物也是如此,迪斯尼已经百年,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总是天真快乐,足以成为苦闷人生的绮丽装点。所以,心理年龄其实是和人事物所体现的文化气质相关联的。因此,如果让我来评点70岁的“笔会”,我总觉得应该是一个沉静的中年人。 ——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已经经过了青春期的迷茫与慌张,有了对于人生清醒的理解与认识,所以不管世间风云变幻,他总是可以沉静地去应对。坚守对真理的执着,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天地的敬畏,这大概就是“笔会”气质的体现。有人会说“笔会”有着浓厚的文人气质,我想这种气质既应该是中国文化所谓的“士林正气”,也应该是西方文化所谓的社会的良知与脊梁。正是这样的气质,使得“笔会”在70年的发展中有着一种知性的坚毅、宽厚与温暖。而这恰恰是这个浮躁的社会最欠缺的。 人到中年,因为有了生命丰厚的记忆,是不免有回望的感伤的,所以,“笔会”常常有所追忆,一段令人唏嘘的故实,一个魂归道山的故友,或者是每个人在黄昏的夕阳里忽然想起的曾经,它们所牵扯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感伤,它所触发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关于生命和文化的计较与思量。想起某些人,某些事,想起自己已经回不去的往昔……中年的魅力就在于骨子里的那点苍凉和寂寞,属于每一个叙述者,也属于每一个认真的阅读者。 人到中年,其实还很年轻,对于生活有着强烈兴趣,人事风云、花乌虫鱼、逸闻趣事、家长里短俱来笔底,但不猎奇媚俗、不曲学阿世、更不“矮子看戏”(所谓“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而是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关怀、去思考、去批判。其涉也广,其守也坚,在风云变幻的时光里,持中守正而不逾,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笔会”创刊是在1946年,70年很长,这点“笔会”的气质就是在这样长的岁月里渐渐形成的,可以说是岁月的赠与吧——其实与其说是赠与,不如说是磨砺。总之,“笔会”闪耀的中年的光芒,是很能够打动人心的,虽然这其中也有它的寂寞,但是这份寂寞或许更增添了“笔会”的气质。 这样的气质,从我一个语文老师的角度看,则还有另外一层的意思。我们常常责备少年的“少不更事”,但却又没有法子让他们知道“更事”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而“笔会”这样一种气质,则正好可以成为他们“更事”的楷模,借着对于“笔会”种种妙文的阅读,而让自己的心智渐渐走向成熟,学会思考,变得充盈。说是“楷模”,倒不能算是阿谀,现在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喜欢拿了“笔会”的文章来出考题,也算是从一个世俗的角度证明了我之所言不虚…… 这里面还有言不及义的地方。说是中年人,不过是一个“便宜法门”而已,其实所说的应该是一种沉静的气度。从容气度其实是最不易得到的,知人、知己、知天命,才能够有这样的气度与境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的态度问题。一个人或自卑、或自傲,抑或是从容淡定,关键还是取决于他的生命信念的。其中最不堪的大概是信“他”,这个“他”可以是金钱、地位、影响力之类等等,因为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是一种“他信力”;但是这些非通过比较不可得,总有“山外青山楼外楼”在,所以这种“他信力”最终只能发展成为“自卑感”,设若还不想让别人发觉,就必须装腔作势、恫吓谩骂。“笔会”的文字不拿腔作势,其实是因为“笔会”的编者、作者内心都具有对于生命的坚定信念。 三 前面已经说了,这个时代实在是一个太容易发声的时代了,微信、微博以及各种社交平台,各种各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太容易发的声音,多半意思就不大了。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因为太容易发声而急于发声,结果整个社会变得浅薄、粗鄙甚至霸道。 于是,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一点认真的文字,就变得格外重要了。关于阅读的好处,说的人太多,有时候甚至说得太多反而不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我在欧洲或者在日本旅行的过程中觉得最让我深受刺激的,就是在他们的地下铁车厢里,总是有很多人(在法国几乎是每个人)在认真读书。我想这大概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距吧。一个民族要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不是颟顸自夸可以解决的,而是要让别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方才可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其实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 阅读的第一件好处,大概就是和聪明人谈话吧。“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有很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混混沌沌的,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有时就因为习惯这样的情况而变得日益平庸起来,这是对于生活的放弃。好在,会有那么一些聪明人有一双“慧眼”把世事看清说明,读这样的文字,就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清爽明朗起来。又有很多事情,当时却道是寻常,但是聪明人却往往可以在寻常里面看出不寻常来,这个时候,读一点聪明人的文字,就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世界与道理。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要让自己在阅读中变得“聪明”起来,拥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胸襟和见识。所以,认真的阅读,不是将自己变成别人,而是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 阅读的第二件好处,应该是让自己沉浸到审美的生活态度中去,反抗粗鄙,应该是我们民族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内容吧。什么是有尊严地活着、什么是深情地活着、什么是优雅地活着,从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去找恐怕不易,但是我们或许还能够在那些有尊严的、深情的、优雅的文字里感受到。更何况,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诚恳温和的态度,风趣而智慧的表达,雅驯而风致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美好的熏陶,这是“习染”的力量。所以宋朝的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一天容颜举止的变化,虽然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却异常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当你拿起书认真阅读的时候,目光会因此而深邃、温柔,你的呼吸会因此柔顺、平和,你看待周围世界的心情或许也会变得从容而美好。 更有独立的人格,更能优雅地生活,这大概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阅读的两个理由吧。小而言之,阅读改变我们的气质,大而言之,阅读实现民族的自我蜕变。所以,我也真诚地希望,奉献在各位面前的这本小书能够在阅读改变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一点小小的作用,设若能够在公园的草地上、咖啡馆的桌子上、地下铁的车厢里、教室的课桌里看到这本书的影子,看到更多的年轻人从自己的包里非常自然地抽出这本书,从昨天没有看完的那一页继续今天的阅读,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儿啊。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在编选的时候就常常会有一点自己的认识,随选随写,现在就附赘在文章的后面,如果对于年轻的爱书者们有万一的启示,则也算是一件功德,设若觉得这些文字见短识浅,也正好可以作了原文的“陪衬人”(“les repoussnirs”)。 后记 遇到好老师,是人一辈子的福分。还记得黄永玉先生的一个比喻,说,小学老师的恩情是奶,中学老师的恩情是粮。虽然有区分,可都是能人人血脉的东西。 在“笔会”创刊60周年的研讨会上,就曾有嘉宾对“笔会”的文章给出了“纯正”的评价,他说,“笔会”的文章,最适合学生看,最适合成长期内的年轻人,让他们养成对“纯正汉语写作”的概念。 这真是很高的评价了。虽然,“笔会”的编辑原则中从来没有以高中生为特别读者对象、以语文教育为潜在原则,但一直有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推广和推荐“笔会”文章,并多次人选各地中考、高考试卷。还记得一次偶然听说,骆玉明老师在“笔会”上的一篇文章《司马迁,生与死的话题》,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向学生推荐,让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结果引起热烈的讨论。那时,我心头是一下生起对那些学生的羡慕的,他们被多么平等、认真地对待,黄老师是在与他们分享他的精神世界啊!同时也感受到黄老师拥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广大和幸福。能在年轻的心灵土壤中播下种子,是幸福。 转眼今年“笔会”70周年了,还是想编文集纪念一下,又想与我们平时编的有些不一样,尝试引进一点“他者”的眼光。其中,我们想特邀一位好老师,来编一本以年轻人为读者对象的选本。这次我们邀请了年轻的郑朝晖。 郑老师是寒假中被我们一个电话急匆匆招呼来的。如此不“生分”,是因为有人向我们介绍他喜欢读“笔会”。见到的郑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人,他说他愿意试一试。 我们给他快递了“笔会”最近十年的年选本。两个月后,收到他的选目。并且,他给每一篇文章都信笔写下一小段“读后”。看这些短语的时候,我是被感动到了。他读得细,关键是,他读得“真”。他没有我们因对作者情感牵连而有的条条框框,也显示了比我们更多的对年轻人的了解和关爱;他只对文章不对人,毫不回避地选了某些作者好几篇文章(虽然后来鉴于篇幅,还是一人一篇),他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在诸多怀念巴金的文章里,我很喜欢这一篇。 我看到这些文章在他的阅读下,焕发了新的生命。 现在,这个选本已经在您面前了。这是一个青春人文读本,它不关乎应试,不关乎课堂教育,它关乎青春人文心灵的养成。这就是一个好老师的超越之处了。他会关心考试之外的一些东西,而这种关心,会在以后更长久的岁月中显示出支持的力量。 谢谢好老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