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盛麟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牛绪妹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您怕我听“杂拌”这两个字吧?其实,人家说我是“高杂拌”,我也承认。本来嘛,我是演二路角色出身的,什么派的好角,我都陪着唱过,什么派的好戏,我也都学过,我的老师也多;我有一个死心眼的毛病,学就得学真着了。您想,我的戏路子怎能不杂呢?可是有一样,老生戏以唱为主,我总得要对各流派的唱法都摸着点门儿,演起戏来就仿佛有本钱似的,可以用各流派里头的唱法,演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几十年来,我每排一出新戏,尽管这个人物以前未曾见于舞台,只要我明白了剧情,我就有法子唱他。您说,“杂拌”没有好处吗?①

“高杂拌”对所学流派加以创新,日久天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杂拌”出了一个“高派”老生,享誉梨园,传诵至今。  一

高四保的三子高联奎(1900—1937)自幼饰演娃娃生,起初同大哥高庆奎一起坐科小洪奎科班习正工老生,如《汾河湾》《南天门》《天堂州》等戏,均学习演唱,倒仓后因嗓子有损改习胡琴。出科后长期为高庆奎伴奏并一同排练整理剧目。还给著名花脸金少山当过琴师,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高派自然是高庆奎唱红的,但场面上的打鼓老律凤山、琴师高联奎亦发挥了红花绿叶之作用,功不可没。高联奎是场面琴界一把妙手,他琴技高超,托腔惟妙惟肖,不爆不温,琴音雄浑宽阔、甘醇尤烈。他终身只为其兄操琴,高庆奎流传于世的唱片,皆为高联奎为其伴奏,是高派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4月21日,高联奎随梅兰芳首次赴日本演出。后来,高联奎随唐韵笙去东北演出,不幸得疾病去世,享年38岁,很是可惜。

高四保有一女儿,名叫高骊瑛,她与梅兰芳夫人福芝芳、美籍华裔电影明星卢燕的母亲李桂芬(老旦名家李盛泉的胞姐)同为中国第一代坤伶女演员,三人感情要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闺蜜”,常常走动,情如姐妹。后来,高佩瑛嫁给了京剧琴师郭效卿,他俩的姻缘还有这样一段故事。郭效卿,梨园行一传奇人物,他原名郭效青,为北京某洋行职员,自小酷爱京剧,用现在话说就是“铁粉”,终日看戏、谈戏,参加工作后仍旧一心痴迷,戏瘾越来越大,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放弃“铁饭碗”,正式“下海”学戏。他拜了“通天教主”王瑶卿为师学青衣戏,改名郭效卿,即效仿王瑶卿之意。平日里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交谊深厚,出师以后,傍高庆奎挂二牌,这一“傍”可谓是大小登科一起来。相处日久,高庆奎见郭效卿人品可靠,有文化且敏而好学,便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一日,高约郭到家中说戏,同时让胞妹高骊瑛在一旁看,中途高借口出门,留下郭效卿与高骊瑛二人。对戏曲痴迷的相同爱好,使得他们随即在一番畅谈中打破了尴尬。这次面对面的初见,两人心中都彼此产生好感,随后,你找机会家中说戏,我看时机后台见面,在高庆奎的有意撮合下,一来二往,一对璧人喜结良缘,传为梨园一时佳话。新中国成立前后,郭效卿参加梅兰芳剧团工作。

高四保的哥哥高士林有一子二女。儿子高寿山工架子花脸,20世纪40年代病故。长女嫁给了京剧老生李寿臣,幼女嫁给了当时的福寿班武旦孙德祥(原名孙棣珊,?一1919年)。 高家自高士林、高四保兄弟俩开始扎根北京城,到了第三代,枝繁叶茂,男的大都坐科唱戏,从事了梨园工作,女的也大都嫁给了行里人,高家上下可谓是:满门梨花香。

先说高士林这一支。

高士林的儿子高寿山工架子花脸,20世纪40年代病故,因辞世较早,史料无从查证,也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未知。P24-25

后记

牛绪妹同志的新作《杨门高派千秋武生——高盛麟评传》出版前,她希望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我虽然是“槛外人”,但还是很爽快地同意了。

首先,书中所写的高盛麟先生,是我这辈子最崇拜的前辈艺术家。一方面是高先生的艺术确实是“高”;另一方面,在我所看的前辈艺术家的戏中,属高先生的戏最多。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从8、9岁时开始看京剧,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从只喜欢自己看热闹到逐步了解一点“门道”,正是高盛麟先生在武汉市京剧团担任主演并正处于其艺术巅峰阶段。高先生身上的“漂亮”,口中的“挂味”,手上的“规矩”,脚下的“干净”,那真是出神入化的关。无论是传统戏、新编历史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担任主演、“跨刀”还是“跑龙套”,只要高先生上台一亮相,就是不同凡响,光彩照人。几十年来,我和儿时的同学们看过了十几位艺术家的《挑华车》,虽然我们都没有见过《挑华车》的高宠是什么样,但大家都认为只有高先生的高宠才是真正的高宠。戏迷心中有杆秤,能掂出艺术家艺术的“分量”。几十年来,高盛麟先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宗法杨小楼“武戏文唱”的基础上,把盖派的矫健、洗练、飘逸,麟派的苍劲、凝重、质朴,以及他父亲高派的激昂、奔放、洒脱,完关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大家风格,奠定了其在京剧界的大师地位。我能有机会抒发自己心中对所崇拜艺术家的敬仰之情,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

其次,我们这些老戏迷,也想找机会为振兴京剧艺术说点心里话。这些年来,文艺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对逝去的前辈艺术家越来越重视,举办纪念活动等。缅怀先贤,传承艺术,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能否把纪念前辈先贤的活动在举办演出、召开会议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升华,将艺术人生、珍贵遗产传播开来,流传下去,让子孙后代了解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我想,这就需要有才学的青年一辈去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了。

第三,我也向广大读者推荐绪姝同志的新作。绪妹同志原来是学经济的,因热爱中国传统文学,尤为戏曲所痴迷,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到戏曲艺术研究领域。转行跨度之大,并没有难倒这位才华出众、毅力坚定的同志,她勤奋刻苦之精神,坚韧不拔之毅力终使佳作成果之迭出,得梨园内外之支持。为撰写这本书,她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很多的心血。现在写人物评传的书籍很多,写人物贵在恰如其分,难在实事求是。前辈艺术家生活的年代,他们艺术风格和人物性格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带着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痕迹”。现在有些人物传记,都要或多或少地回避艺术家在那个年代的一些“旧痕”,让形象更高大一些。其实,有缺点的人物才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才是读者喜爱看的人物。绪妹同志撰写的这本《杨门高派千秋武生——高盛麟评传》,语言生动,内容详实,真实可信,我很喜欢,也愿意推荐给广大读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高氏一脉家学渊源

第一节 走进北京城

第二节 高家第二代京剧演员

第三节 高家第三代京剧演员

第二章 娃娃小生童年氍毹

第一节 天生是块唱戏的料

第二节 小仲麟与大英雄

第三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三章 坐科富社七年大狱

第一节 富连成社

第二节 从仲麟到盛麟

第三节 高家杨迷初长成

第四章 立业成家成家立业

第一节 “下挂”丁永利

第二节 进得杨门方知春色如许

第五章 海上生涯酸甜苦辣

第一节 初下江南的浮浮沉沉

第二节 “小杂拌”的海上生涯(上)

第三节 “小杂拌”的海上生涯(下)

第六章 新的转机新的生命

第一节 感谢共产党

第二节 我以唱戏保家卫国

第七章 走马换将文化波澜

第一节 “走马换将”(上)

第二节 “走马换将”(下)

第三节 从现代戏到样板戏

第八章 北京传艺薪火相承

第一节 北京,我回来了

第二节 传道授业解惑

第九章 病中授业鞠躬尽瘁

第一节 梨苑芬芳

第二节 遗憾与叹惜

第十章 杨门高派千秋武生

第一节 高盛麟逝世一周年纪念

第二节 高盛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附录一:高盛麟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氏族谱(自高士林始)

附录三:戏单

附录四:高盛麟身段动作套图

跋一

跋二

结语

序言

与牛绪妹同学,是在不久前才相识的。在纪念京剧武生大家高盛麟先生百年冥寿时,会务组约我写了一篇文章,从交稿、打印,到校对、修润各个环节都是由她一手经办的。她在工作中的认真尽责,待人谦和,给我留下了佳好印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副敬业沉稳,脱尽浮躁,治学严谨的年轻学人的品相。不久前,她完成了一部《高盛麟评传》的著述,嘱我为之作序,衰病之身本难从命,而出于对高氏艺术的酷爱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又曾同校工作,受过高氏的教益,不该推却,遂欣然受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史论的学术研究工作,虽然开展有序,憾无显眼的成果可见,作为一名垂暮之年的研究工作者,多么期盼业界新人的涌现.接力而上啊!戏曲艺术文化,仅就昆曲、京剧而言,人们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以“博大精深”来形容,有待开掘、研究的课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尤其对“表演”一门的绍介探索,就是作之不尽又颇有难度的。难在研究者必须具备通达舞台规律、谙熟场上知识的功力,不讲外行话,如稍不在意,往往会捉襟见肘,难以说到是处,故而有人就“不愿为”,甚或“不屑为”,以免遗憾迭出,费力不讨好。牛绪妹同学却能够广调研、勤读书,排除困惑,选了这一课题,知难而上,其情可嘉。

京剧近180年的历史,在表演伶工中,出现了代代精英,将精关绝伦的表演艺术,辈辈承传下来,踵事增华,使今天的广大观众能够观赏到台上的出出经典佳剧,聆听到幽雅美妙的京韵歌声。这些,尽是由活人传授给活人,代代赓续下来的,故而称它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窃认为,研究京剧史,必须研究京剧人,没有出类拔萃的传承人,就没有绚丽璀璨的京剧史。一个历史阶段如果匮乏高峰人物,那段历史就显得灰暗,这是历史事实证实了的。

京剧武生这一行当,姑且不说最早期的前辈,仅从杨隆寿及与其同时的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说起,自晚清至现代的百余年来,至少已有四、五代表演人才,高盛麟先生当归属第三代中之佼佼者。他是第二代杨(小楼)派传人中鳌里夺尊的高峰人物,受过亲炙,听过箴言。记下高氏的从艺生涯,了解他走过来的道路,对今天的武生学子,裨益艮多。只有认知历史,才能审视当今,缔造未来。

高盛麟事业之成的经历,有过追遑坎坷,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王国维老先生所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高氏自己认同的艺术生涯阶段为:奠基出名在北京,汲取开拓在上海,发展成熟在武汉,再加上最后的业成回归在北京。窃认为,上海是他的“第一境’’和“第二境”;武汉是他的“第二境”和“第三境”之初:北京是他自“走马换将”演出后至最后回归,圆满走入了“第三境”,即经历了“渐进’’到“渐悟”,而至“渐成”的全过程。他终于成就了以下十六个字:“承高(庆奎)宗杨(小楼),兼容老黄(月山);汲取麒(麟童)盖(叫天),自成馨香。”正如浙江大儒、书法圣手张宗祥先生对学书法者所云:“要吃透一家,遍学百家,自成一家”。高氏即是如此,终成一位广撷博采,厚积薄发的卓然大家。  一

牛绪妹同学这本书忠实地记述了高盛麟先生艺业成就的全过程,推出了一位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守望传统,兼收并蓄,勇于开拓的“创新开放派”的完关形象,昭示后人,彪炳剧史,规耀千秋。

牛绪妹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是位成长中的80后青年学人,这邵作品中展现了蓄势待发的潜力和实力。谨寄语她: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上.练好内功,多读书、多看戏、多思考,继续开拓创进,彰显出属于

你们这一代的水平、境界、格局与气象的学术风貌。这是老迈如我之流发自内心的殷切期待。愿牛绪妹同学乘风破浪,一帆风顺!

钮骠时年八十又四,成于望巢楼晚晴书房

丙申(2016)雨水节

内容推荐

牛绪妹著的《高盛麟评传》按照时间顺序,以高盛麟艺术人生轨迹为线索,夹叙夹议,重点撰写不同时期高盛麟演戏情况及其代表剧目特色等,以人带戏,以戏写人,其实戏曲艺术家的一生也就是不同剧目组成的一出大戏。全书共分十章,从其祖父高四保为高家第一代京剧演员开始撰写,至其父辈再到高盛麟本人,家学渊源一脉相承。最后将笔触放到2015年纪念高盛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的描述上。以一个从祖上到其出生、少年到中年、晚年,再到身后评论为完整的叙述框架,令戏曲界内外的读者对高盛麟本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整体了解。无论是从谈戏说艺的专业角度分析,还是从其人生经历的百姓口味观摩,该书都会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籍。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教授为本书撰写总序,中国戏曲学院钮骠教授为作序,高盛麟之子高小麟和原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明权为作跋,锦上添花并提出殷切期待。本书对高盛麟京剧艺术进行了全面论述,并且是唯一一本详细讲述高盛麟一生及其从艺经历的书籍,挖掘、整理、编写了大量梨园纪实,在保留老一辈艺术精华、传承京剧典范方面,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编辑推荐

牛绪妹著的《高盛麟评传》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对高盛麟京剧艺术全面论述,并且是截止目前,国内外唯一一本详细讲述高盛麟一生及其从艺经历的书籍。挖掘、整理、编写了大量梨园纪实,在保留老一辈艺术精华、传承京剧典范方面,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高盛麟评传》按照时间顺序,以高盛麟艺术人生轨迹为线索,夹叙夹议,重点撰写不同时期高盛麟演戏情况及其代表剧目特色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