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批评之路与思考(代前言)
第一辑 文学史视野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
——“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红旗谱》《播火记》与《水浒传》的传承关系
历史意识的镜像:20世纪80年代初小说中的“理想”叙事
走向神话——新时期初期小说中的“知识”话语
《人生》与“八十年代”文学的历史叙述
论先锋小说叙事模式的形式化
“知识暴力”的叙事
——解读《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
个人历史性维度的书写
——王安忆近期小说中的“个人”
叶兆言小说的历史意识
生命意识的逃遁
——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
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
身体: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论9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身体描写
第二辑 长篇小说纵横谈
近二十年长篇小说乡村现代性叙事规范的拆解
《圣天门口》:现实主义新探索
《张居正》论
“河”与“岸”
——论《河岸》的意象结构
私人化叙述与重构革命
——解读《风和日丽》
书写“说得着”的终极价值
——解读《一句顶一万句》
罪与赎罪
——解读《蛙》
虚妄的爱情与俗套的叙述
——读《山楂树之恋》
重建乡土中国
——读《末代紧皮手》
第三辑 聚焦“文学鄂军”
“文学鄂军”的精神气质与艺术风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文学巡礼
现代性视阈中的缺失
——对近年来湖北文学的一点思考
《蟠虺》:文学的气节与风骨
——刘醒龙访谈录
构筑精神理想国
——陈应松小说论
自然:人类的自我救赎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消解线性时间
——晓苏小说时间艺术论
想象八十年代
——读《像天一样高》
漫谈湖北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四辑 对话的诗学
打开人性的皱褶
——苏童访谈录
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
——刘醒龙访谈录
灵魂的守望与救赎
——陈应松访谈录
向人性深处开掘
——王跃文访谈录
附录
学院批评与史家情怀
——记湖北大学周新民教授
学院风格与审美拓展的有机融合
——周新民文学批评的一个观察视角
以“人学”为本的批评家(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