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主报告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城市化发展规律
三 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
四 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
五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六 城市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
报告1 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和思想演进
一 引言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三 城市化思想演进
四 总结
报告2 中国城市化模型研究
一 引言
二 城市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三 改革开放后两阶段城市化模型
四 结论
报告3 中国最优最大城市规模探讨
一 引言
二 城市规模收益、外部成本模型
三 数据来源及处理
四 实证:适度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
五 结论
报告4 世界城市发展与产业效率提升
一 基本结论
二 上海市面临的问题
三 上海市经济转型的理念
四 上海市生产系统转型的方向
五 上海市作为世界城市的核心命题
六 几点建议
报告5 中国特大城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 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报告6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
一 引言
二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状况
三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报告7 中国有多少结构问题?
一 内需一外需结构:顺差还是平衡?
二 投资一消费结构:“投资驱动型”增长还能支撑多久?
三 产业结构:服务业如何崛起?
四 空间结构: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
五 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从“过度工业化”到“过度城市化”
六 收入分配结构: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趋势何时才能逆转
七 中国经济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八 解决结构问题——政府转型
报告8 中国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就业关系研究
一 引言
二 综述
三 建模及数据处理
四 实证结果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 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理论
报告9 创新理论创新集聚的一个理论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 消费者行为分析
三 生产者行为分析
四 均衡模型
五 讨论和总结
报告10 TFP增长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三 分地区城市TFP增长及贡献情况
四 TFP增长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报告11 城市化过程的技术创新
一 报酬递增的源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
二 中国城市化关键期增长动力的转换
三 城市化与创新集聚
四 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
报告12 城市化过程的体制和管理创新
一 治理模式创新
二 城市化制度创新
三 科技创新及协作
报告13 提高城市化的集聚度。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二 稳速增效,提升城市化的聚集度,推动产业现代化
第四部分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报告14 1990--201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 引言
二 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三 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级情况
四 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 结论
第五部分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
报告15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一 导言
二 增长核算分解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前景
三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四 结构收敛一致性机制、不确定性与风险
五 结论
报告16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四 TFP的分解及其趋势分析
五 TFP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分析
六 TFP增长对潜在增长率与波动的影响
七 结论
报告17 政治外溢与中国的区域差距
一 文献回顾
二 产出核算
三 数据和核算结果
四 导致区域差距的深层原因
五 结论和研究展望
报告18 中国居民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的构建与实证方法
三 数据来源与处理
四 回归分析
五 稳健性分析
六 情景模拟
七 结语与讨论
报告19 中国地级市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一 指标和研究
二 数据处理
三 我国地级市城市建设水平评估
四 结论
报告20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宏观作用机制
一 分权式竞争下的政府目标转型
二 土地财政的历史沿革
三 土地财政的资金流程与作用机制
四 土地财政与城市福利
五 土地财政与产业结构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报告21 结构性减速与中国经济再调整
一 “结构性”经济减速
二 中国经济再调整的内外部环境
三 结构性减速的逻辑
四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五 中国经济再调整:“稳速增效”
报告22 反思增长政策
一 经济增长模型演化的政策含义
二 经济增长事实与政策演化
三 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
四 反思增长政策
下册
附 录
附录1 指标设计、数据处理及评价过程
附录2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