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经济与管理系列
分类
作者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上册

主报告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城市化发展规律

 三 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

 四 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

 五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六 城市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

报告1 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和思想演进

 一 引言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三 城市化思想演进

 四 总结

报告2 中国城市化模型研究

 一 引言

 二 城市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三 改革开放后两阶段城市化模型

 四 结论

报告3 中国最优最大城市规模探讨

 一 引言

 二 城市规模收益、外部成本模型

 三 数据来源及处理

 四 实证:适度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

 五 结论

报告4 世界城市发展与产业效率提升

 一 基本结论

 二 上海市面临的问题

 三 上海市经济转型的理念

 四 上海市生产系统转型的方向

 五 上海市作为世界城市的核心命题

 六 几点建议

报告5 中国特大城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 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报告6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

 一 引言

 二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状况

 三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报告7 中国有多少结构问题?

 一 内需一外需结构:顺差还是平衡?

 二 投资一消费结构:“投资驱动型”增长还能支撑多久?

 三 产业结构:服务业如何崛起?

 四 空间结构: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

 五 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从“过度工业化”到“过度城市化”

 六 收入分配结构: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趋势何时才能逆转

 七 中国经济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八 解决结构问题——政府转型

报告8 中国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就业关系研究

 一 引言

 二 综述

 三 建模及数据处理

 四 实证结果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 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理论

报告9 创新理论创新集聚的一个理论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 消费者行为分析

 三 生产者行为分析

 四 均衡模型

 五 讨论和总结

报告10 TFP增长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三 分地区城市TFP增长及贡献情况

 四 TFP增长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报告11 城市化过程的技术创新

 一 报酬递增的源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

 二 中国城市化关键期增长动力的转换

 三 城市化与创新集聚

 四 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

报告12 城市化过程的体制和管理创新

 一 治理模式创新

 二 城市化制度创新

 三 科技创新及协作

报告13 提高城市化的集聚度。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二 稳速增效,提升城市化的聚集度,推动产业现代化

 第四部分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报告14 1990--201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 引言

 二 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三 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级情况

 四 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 结论

 第五部分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

报告15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一 导言

 二 增长核算分解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前景

 三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四 结构收敛一致性机制、不确定性与风险

 五 结论

报告16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四 TFP的分解及其趋势分析

 五 TFP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分析

 六 TFP增长对潜在增长率与波动的影响

 七 结论

报告17 政治外溢与中国的区域差距

 一 文献回顾

 二 产出核算

 三 数据和核算结果

 四 导致区域差距的深层原因

 五 结论和研究展望

报告18 中国居民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的构建与实证方法

 三 数据来源与处理

 四 回归分析

 五 稳健性分析

 六 情景模拟

 七 结语与讨论

报告19 中国地级市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一 指标和研究

 二 数据处理

 三 我国地级市城市建设水平评估

 四 结论

报告20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宏观作用机制

 一 分权式竞争下的政府目标转型

 二 土地财政的历史沿革

 三 土地财政的资金流程与作用机制

 四 土地财政与城市福利

 五 土地财政与产业结构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报告21 结构性减速与中国经济再调整

 一 “结构性”经济减速

 二 中国经济再调整的内外部环境

 三 结构性减速的逻辑

 四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五 中国经济再调整:“稳速增效”

报告22 反思增长政策

 一 经济增长模型演化的政策含义

 二 经济增长事实与政策演化

 三 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

 四 反思增长政策

下册

 附 录

附录1 指标设计、数据处理及评价过程

附录2 图表

内容推荐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的阶段,空间集聚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编著的《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包括总报告和五部分内容。其最突出的是中国城市的最大最优规模研究和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两个方面。关于城市规模最重要的发现是,城市净收益峰值规模在556万一.614万人,即600万人左右,城市相对规模净收益为正的规模区间为65万一3569万人,说明城市(镇)规模过小并不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而目前超大规模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规模并没有超过净规模收益的最大区间。另外,本报告数据处理工作量极大,包括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的1990—2011年22年间中国264个城市近200种数据100多万条数据的处理工作,虽然有《中国城市年鉴》和各种统计年鉴,但除了录入处理以外,还有大量针对统计口径变化所做的相应调整,其中,仅264个城市GDP增长率就花了整整四周的时间来处理,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编辑推荐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编著的《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思想演进、规律及城市化模式,从城市化规律和思想演进中我们得出城市化模式应该为大、中城市为主,并带动中、小城市(镇)发展,进而论证中国城市的最大最优规模,并分析中国超大城市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研究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理论,提出城市化增长三动力理论;还重点介绍对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最后提出城市化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