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这样一种作品,只要你莫失莫忘地将她带在身边,她将不离不弃地给你以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
吕启祥所著的《红楼梦会心录》所收之文基本发表过,集中于《红楼梦学刊》、《文史知识》等名刊。文章按《红楼梦》的人物开掘、情节剖析和意蕴阐发分成三组,在描述和论析中见出作者的会心所在。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凡会心处常有诗意美感在,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提升人的精神。作品的不朽价值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无不仰赖其审美品格来实现。这是她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因而有关作品本身包括人物开掘、情节剖析、意蕴阐发等文章是此书的主体。吕启祥所著的《红楼梦会心录》分三大部分:诗意美感在会心;校释比照细研读;良师益友长相忆。
前言
原序
诗意美感在会心
“红楼梦”题名断想
准确性 分寸感 概括力——“红楼”探美三题
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
湘云之美与魏晋风度
凤姐形象的审美价值
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兼说守护《红楼梦》的文学家园
从芥豆之微看大干世界——漫话刘姥姥
冷香寒彻骨 雪里埋金簪——谈谈薛宝钗的自我修养
白雪红梅 人间仙品——薛宝琴小议
直烈遭厄 抱屈夭亡——略论晴雯之死
身居权要 心存淳厚——平儿平议
“凤辣子”辣味辨——关于凤姐性格的文化反思
豪兴·隽才·厄运——谈史湘云
寓深厚于平淡 似无心而有意——读“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答问”二则
不可企及的曹雪芹——从美学素质看后四十回
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
作为文化经典的《红楼梦》
江宁云锦映“红楼”——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
《红楼》元味沁金陵——写给2010年南京读书节
不可替代的后四十回及诸多困惑——写在程高本刊行二百二十周年之际
校释比照细研读
填空补阙 厚积薄发——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红楼梦》校注本
不可妄改
关于“一花有一花之神”
《红楼梦大辞典》编纂旨趣述要
《学刊》姓“学”——1990年扬州《红楼梦》笔谈会发言
应运而生 迎难而上——写在《红楼梦学刊》三十岁生日之际
感恩·忆旧·图新——写在《红楼梦》新校本出版二十五周年之际
冷观“红楼热”
彤云密布下的“郁雷”——一部由《红楼梦》改编的话剧
《金锁记》与《红楼梦》
笔补造化穿仄入幽——《红楼梦》与李贺诗
孟丽君的两难选择
浮生若梦忆芸娘
绍兴会馆里的学术拓荒人——鲁迅与《中国小说史略》及《红楼梦》
胡适与“红学”
沉睡五十年 今朝得共研——喜见《胡适批红集》面世
文化名人的厄运与幸运——写在曹雪芹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之际
良师益友长相忆
润物无声——记受教于郭预衡先生之点点滴滴
阔大恢宏 坚韧执着——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
通向”红楼”幽深处——读蔡义江著《论红楼梦佚稿》
学术著作的上乘境界
宏观微观,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相得益彰——初读《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在宋淇著《红楼梦识要》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试说文彬治“红”
见微知著 言必有中——读陈曦钟《红楼梦求真录》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快读《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饮水思源忆弢师
仁者风范暖人心——忆苏一平同志
惜别艾克恩
诗人的陨落——我所认识的袁水拍
和世纪老人聊天——记与钟敬文先生相处的片断
平易·通达·睿智——忆念启功先生
倾力栽树 甘为人梯——怀念杨占升先生
卓琳老人对红学的关怀
启蒙发昧念师恩——敬悼郭预衡先生
史家风范 作家文采——我心目中的唐德刚先生
追思天佑兄
怀念端木老
我的音乐老师赵方幸
阔别五十载 相见如梦寐——重返海南纪实
原版后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