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劫后余生》是讲联邦快递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运货飞机坠人大海后,漂到一个孤岛,生活了四年。一天潮水送来一块大金属板,促使他下决心做了一个大木排,用这块金属板做帆,漂到大海去,最后获救。在电影的最后,主人公,说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谁知道明天潮水会给我送来什么呢?”意思是我们对于未来总是应该抱有希望。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的太阳升起来之后,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所以永远不要对未来失去信心,哪怕是像电影中这位主人公那样已经身陷绝境。
看电影常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东西你都记不清了,但某一句话却给你印象很深,永远不会忘记。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南极的司各脱》,描写英国探险家司各脱上校到南极探险的故事。上校在从南极的归途中不幸冻死了。在电影开头,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能放弃探险的生涯?”他的回答是:“留下第一个脚印的魅力。”多么富有诗意,又多么富有哲理。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中。探险如此,人生的一切事业都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学术研究?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又从头再干,呕心沥血,虽九死而不悔,为什么?
回答就是:“留下第一个脚印的魅力。”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创造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电影《跳出我天地》是讲英国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比利喜欢跳芭蕾,但他父亲反对,因为按当地传统男孩应该学拳击。后来比利在芭蕾舞女教师的帮助下,说服了父亲,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院,成了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
从这部电影来说,“跳出我天地”的意思是说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专业)。但我想“跳出我天地”还可以有另一层含义:每个人都不应该局限于自己已有的天地,而应该力求开拓新的境界,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越自我”。
例如一位画家,当他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往往会被自己已有的程式和风格所束缚,俗话所谓“结壳”。这时就要勇于“破壳”,突破自己的框框,开拓一个新的境界。画家如此,人的其他事业和整个人生也是如此。
前两天和一位从哈佛来香港任教的教授一起吃饭。他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副院长。我问他为什么要离开那么好的大学来香港。他说,因为那里太程式化太安逸了,到香港可以有一番新的作为。我想这就是“跳出我天地”。
一个人往往为自己已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所束缚,跳不出惯性(惰性)的循环圈。要想跳到一个新的、更大的天地,需要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需要有足够的“才”“胆”“识”“力”。 杨德昌的电影《一一》是写台湾一家人的生活。为了使昏迷的婆婆早日清醒过来,家里的人每天要轮流在床前和她说话,内容是报告自己一天的生活。说了几天之后,家里的妻子发现自己可以说的太少了。这使她大为震惊。她一边哭,一边不断重复说:“我怎么那么少呢?我怎么那么少呢?”这场戏很触动观众。
所谓“少”,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就像这位妻子那样的“少”。还有一种,表面上生活内容并不是“少”,而是“多”,但由于失去了“真我”,他的生活究竟有多少真实的价值和意义,仍然值得怀疑。
例如我们看到一种人,他从来不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办几件事,但他却希望社会要把他当明星看待。他希望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掌声。他希望报纸和电视每天都有他的照片、镜头,每天都报道他的活动,哪怕是报道他摔了一跤。这种强烈的追求,慢慢在他那里形成一种幻觉。他十分固执地相信所有的人都在关注他、仰慕他。他相信,传媒一旦报道他患了感冒,或不快活,所有的人都会惊慌,都会来安慰他。这种人一切以我为中心,实际上他是“无我”,就是庄子所说的“殉”。庄子感叹说:“天下尽殉也。”“殉”就是为追求虚假的东西而丧失“真我”。这种人生可以叫作“泡沫人生”。只要有一个大一点儿的浪头打来,这种泡沫人生就会被打得粉碎。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