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咖啡屋(创客的后花园)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甘德安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三、咖啡屋:创业的孵化器

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载体是城市,城市是可以实现梦想、创造奇迹的地方。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成为众多80后、90后眼中创业的天堂,也成就了很多科技企业的发展。然而,单说城市又过于宏大,毕竟城市是由企业、大学、图书馆、咖啡屋等功能组织构成的。在中关村的车库、3W、贝塔等咖啡屋或许正是北京中关村创业生态的缩影。创业咖啡屋与传统咖啡屋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科技与资金的整合。柳传志曾说,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不是普通的咖啡厅,它联结着资本与科技,是创业的孵化器。咖啡屋已成为当下中国存在的一种创业生态系统。同样,创业者也不单单着眼于创业本身,更看重它背后所蕴藏的国人的精神特质——坚韧、勤奋,相信天道酬勤。他们身上的使命感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中国梦。

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则认为,车库咖啡屋源源不断地聚集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和众多天使投资人,是中关村创业孵化平台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海内外创业者追逐梦想的精神家园。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指出,用户是创业的基础,车库咖啡屋懂得创业者,所以车库咖啡成为了中国创业者最聚集的地方,它为创业者创造着适宜的生态环境。

以车库、3W、贝塔为代表的创业咖啡屋本质上是一个创业的孵化器。孵化器主要指的是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或 Innovation center),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以及系统的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及创业门槛,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加快企业的创业速度,活跃行业内的创新氛围。它主要是为一些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技术、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待项目做大后脱离该企业自由发展。而提供这些支持的企业,类似于将一个一个的公司孵化出来,所以称为企业孵化器。

一个成功的孵化器离不开五大要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孵化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和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小微企业迅速长大形成规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现在的创业咖啡屋正好具有这五大要素,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支持的车库、3W、贝塔等咖啡屋,它们都被政府直接授予孵化器功能。车库、3W、贝塔等咖啡屋,是以创业为主体的咖啡屋,正成为无数创业者心中的圣地,通过这一平台,成功地将普通创业者与投资人链接,也成功地将科技与资本的力量链接。在创业咖啡这一平台上,这些创业者有梦想、有激情、有对成功的渴望;他们聚集在这里,或者寻找创业灵感,或者整合创业资源,或者寻找合作者,或者寻找资本,但总有一个核心关键词——创业。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正如世纪佳缘CEO龚海燕刚出版不久的《车库咖啡:“中国硅谷”的创业梦》的推荐词所说,车库咖啡充满了年轻创业者四射的激情与梦想。

需要注意的是,在世界各国试图依照所谓的“硅谷模式”进行移植或再造硅谷的浪潮中,却很少有成功者。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后来的模仿者都没有能够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而这却是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硅谷的创业文化对这一地区风起云涌的创新活动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但它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它是通过硅谷地区非正式化组织体现出来的。

什么是非正式组织?百度百科对其的释义是: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可见,咖啡屋的创业者就是非正式组织的要素,创业咖啡屋就是一个典型的非正式组织。硅谷有一家名为“马车轮”的咖啡屋,工程师们经常在那里相互交换意见,传播信息,由此被喻为“半导体工业的源泉”,人们也由此逐渐从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发现极具商业价值的信息。20世纪70年代中期,硅谷地区计算机爱好者的非正式组织经常在一家俱乐部聚会,年轻的电子工程师与计算机爱好者定期会面,交流这一领域的信息并讨论其发展。成员之中有后来苹果电脑的发明人史蒂夫·伍兹尼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其他著名人物,他们后来成立了20多家电脑公司,其中就包括苹果、微软、康门克和北极星等著名企业。

3W咖啡屋也是一个孵化器……

P35-37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

中国更急缺的是像车库、3W这样的咖啡屋,来提供给大众一个创业的第三空间。我们不仅仅需要通过阅读、听课拓展思想的深度,更需要在咖啡馆激发创意、创新的火花,并行动起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高级工程师、智能机器人专家:连广宇

书中关于自由时光与精神世界的见解,关于创意创新机理的阐释,关于工业时间价值的反思,关于第三空间成长性的预测等内容,体现了作者宏大的知识建构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粒度的恰当把握,渗透着学养与智慧。本书既可作为一本知识性读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又可作为一本创新创业理论指导书,激发灵感,助益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王一诺

这部著作运用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精华和思想灵感,系统、深刻、精准论述了以往研究中的未及之思和笔下未尽之意。同时,它又是形象的,充满创意和富有情怀的,书中所展现的许多现实版的文学故事、科学发现、创业传奇等均是在咖啡屋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咖啡屋之意义已远远超出本身之存在,成为一种探求高级趣味、生命意义的精神空间和文化风尚。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吕文威

我在牛津读书时,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学师生们“喝咖啡”的传统,达到了“正式的课可以偶尔不上、咖啡屋交流却不能缺席太多的程度”,而这或许是这所世界顶尖学府诞生了四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我相信,如果读者们细细品味这本书所提到的知识创新环境对“场所”条件的要求,就会明白“咖啡屋”存在的真正意义。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付子依

咖啡屋对现代人并不陌生,但现代的你是否知道咖啡屋一直是和创新、科学发展、思想启蒙、工业发展、金融、创业息息相关?是否清楚背后的机理和奥妙?这本书会启发你找到克服资金瓶颈、触发科研灵感、寻找跨界交流的有效途径,增强或重构你的创新环境,为你的成功助力。

后记

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的年轻人,为科研指标、课题经费、SCI的论文,还有教学工作量及大大小小的会议压得喘不过气来,写这些著作估计不能算科研成果,算不务正业,岂敢为之。资深教授对这些科普的东西估计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想,我们知青一代,有着上山下乡的苦难、有着改革开放时代的激情,如果再能跟上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换换视角看问题,写写这样的著作,或许对社会有益,对80后、90后的创新、创业者有益,对希望从应试教育的折磨中挣扎出来的学生有益,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丰富的阅历加上学习、研究与思考的新体会,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为这个社会的创新、创业做个鼓吹手;为那些在工业时代、在民营企业与大学的打工族提供一点思想与学术的燃料。

撰写本书也是想为自己转型做个努力,希望努力做个转型的教授。人们对教授好的评价是学者、专家、学富五车;说得不好听的是“叫兽”“砖家”,主要是教授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成为政府政策的应声虫。其实,教授是只有体制内才能评的,中国的教授是国家本位的,体制外是不可以,或者很少可以。体制内的教授很难具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思想。所以,自己想从纯学术研究的教授向面向大众的独立研究者、自由撰稿人转型时,实际上是要求自己走出体制,否则转型只是空话一句。我想一个知识分子只能作为独立撰稿人,独立思考,依靠市场生存,依靠市场证明自己的思想与学术。这本著作就是这种转型的努力,也是学习发达国家西方的通俗畅销的学术著作的做法,既保持其内容的学术性,又以其鲜活有趣、人人易懂的写法,将学术作品大众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咖啡屋虽然是我第一次研究的问题,但在创新、创造、创业这个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究。曾出版了《知识经济创新论》《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分析》等专著;受政府委托主编了《创新创业在武汉》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发表了不少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在全国诸多大学、公司及各类文化大讲坛也做过《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新》《创新、创业与创造性思维》等讲座与学术报告。

书籍在出版过程中首先得到老师李京文院士作序。先生的学生不少都是中央委员、省部级领导、著名学者与大企业家。似乎近10年来出版的多本著作都是先生作序的,可见先生对学生的特别关爱与提携。这是永远铭怀于心并衷心致谢的。

自己的不少朋友与同事、包括80后的学生也写了推荐词,在此一并致谢。包括首都经贸大学原数学系主任沈大庆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晓敏教授,智能机器人专家、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连广宇,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陆小成博士,北京干龙新闻网前副总裁兼技术总监田辉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教授金勇博士,中国高新区杂志社项耀汉社长等。也包括年轻的朋友,比如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吕文威,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付子依、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王一诺、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黄颖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刘义、北京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袁页、武汉电视台记者范白蔷女士,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编辑张原女士等。

著作写作过程中也借鉴了不少专家、学者、教授、媒体撰稿人的专著、期刊文章的研究成果及网络报道、博客、微信的思想,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第一章 咖啡屋:城市的第三空间

 一、什么是第三空间

 二、咖啡屋:文化的公共沙龙

 三、咖啡屋:自由的空间

 四、咖啡屋:阅读与社交的平台

 五、咖啡屋:一个有情调并言情的后花园

第二章 咖啡屋:创业的孵化器

 一、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二、硅谷创业文化:咖啡屋+信息英雄

 三、咖啡屋:创业的孵化器

 四、咖啡屋孵化器:创业时代的发动机

 五、咖啡屋孵化器的基本特征

 六、创业咖啡的成功案例——光谷创业咖啡

 七、咖啡屋外:百年创业环境回顾片段

第三章 咖啡屋:花开五瓣

 一、花开五瓣:来自禅宗的故事

 二、众筹咖啡屋:从众筹到人民资本

 三、科学咖啡屋:回击伪科学、伪大师的堡垒

 四、校园咖啡屋:大学变革的试验田

 五、文学咖啡屋:救赎我们的灵魂高地

第四章 咖啡屋:创意对话的空间

 一、咖啡屋:创意团队跨界对话的空间

 二、咖啡屋:创意对话的流动时空

 三、咖啡屋:创意的微环境

 四、咖啡屋:数学发现及布尔巴基学派诞生的摇篮

 五、咖啡屋:法国哲学的催生婆

 六、咖啡屋:法国艺术灵感的摇篮

第五章 咖啡屋创意机理:来自多学科的解读

 一、咖啡屋创意机理: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咖啡屋创意机理:自组织

 三、咖啡屋创意机理:涌现

 四、咖啡屋创意机理:非线性交互

 五、咖啡屋创意机理:跨界创新

 六、咖啡屋创意机理:隐性知识显性化

 七、咖啡屋创意机理:世界咖啡屋模式

第六章 咖啡时光:对工业时代时间暴政的反叛

 一、时间是生命的刻度

 二、时间就是金钱:工业革命的本质

 三、时间就是金钱:一个人类片面接受的观念

 四、中国人是怎样不适应工业时间体制的

 五、咖啡时间:把公司改造成咖啡屋

 六、咖啡时光就是对工作时间体制的反叛

第七章 慈善咖啡:商业、慈善两不误

 一、慈善咖啡:咖啡的慈善之旅

 二、社会为什么需要慈善?

 三、没有信任,就没有慈善

 四、跨界:商业与慈善双赢的新路径

 五、咖啡慈善:从信任开始,从我开始

第八章 咖啡屋:中国前世今生与来世

 一、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

 二、咖啡屋的中国前世:帐庭、驿站与茶楼

 三、咖啡屋的中国今世:嵌入茶文化与麻将文化的咖啡屋

 四、咖啡屋的中国来世:拓展生命的第三空间

第九章 咖啡休闲:生命中三大空间的平衡

 一、从钱锺书围城论看第一空间的必要与局限

 二、第二空间:生命的必需与无奈的扩展

 三、咖啡屋是侵蚀第一空间的第三空间

 四、咖啡屋是侵蚀第二空间的第三空间

 五、咖啡屋是散落在现代化城市的明珠

附录 世界十大咖啡屋

 一、巴黎花神咖啡屋:思想家的集聚地

 二、牛津亚克布咖啡屋:科学家云集的地方

 三、意大利希腊咖啡屋:罗马的名片

 四、西雅图星巴克咖啡屋:一部商业的传奇式

 五、圣彼得堡文学咖啡屋:普希金的精神故乡

 六、巴塞罗那四猫咖啡屋:艺术家的天堂

 七、爱丁堡大象咖啡馆:哈利·波特诞生地

 八、奥地利维也纳中央咖啡馆:最有人文气质的咖啡屋

 九、中国台北明星咖啡屋:漂泊者的栖息地

 十、中国北京中关村3W 咖啡屋:创业的孵化器

后记

序言

甘德安是我20多年前的学生,近1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请我为他的新著作序,包括《复杂性家族企业演化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中国成语批判》(华文出版社,2014)。他一直是个勤奋的学生,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与创业激情的院长,也是借助经济学跨界研究现实问题的学者。眼前这本书就是他将复杂性科学、城市经济学、创造心理学、创新经济学、休闲经济学等学科理论跨界研究咖啡屋、咖啡文化的著作,更是他身份上的一次跨界——从公立大学的教授向一个自由撰稿人转型;从一个被体制内约束的学者向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学者转型;从学术研究论文的行文模式向以学术为骨、通俗为形的著作转型;从面对学术同行阐述学术思想与理论向面对广大的创意者、创新者与创业者转型。这种转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衷心希望他转型能够成功!

看到书稿名字时,我还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咖啡屋历史和文化的书,但是翻到后来发现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从城市与生命的第三空间,创意、创新、创业,咖啡屋与自由精神的追求等话题谈到咖啡屋与创意、创新、创业的关系、功能与机理,咖啡屋与自由时光的追求等,信息量很大,观点也很犀利,能跳出咖啡屋谈咖啡屋,同时也能紧密围绕着咖啡屋这个主题来收放。读时不时为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创意的火花所打动,读完后感觉痛快加酣畅淋漓!

诚然当今做得最好的咖啡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一个提供舒适环境以供消费者品尝咖啡、聊天和阅读的场所,更是将咖啡文化与互联网、金融、资本、信息、人才、企业家精神等融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创意的孵化器”;咖啡屋也不仅是文学的沙龙,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咖啡屋就是大学,没有咖啡屋的大学本质不是大学。人们来到咖啡屋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自由的时光,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在与有多知识背景的人的沟通中“涌现”出的创意、创新思维。

许多中国人工作之余更多的是在饭桌、麻将桌、酒吧、KTV等场所寻求短暂的生理快感,来缓解工作的压力。这些事物有好的一面,但是大众更需要的是一处能点亮生命的场所。中国更急缺的是像车库、3W这样的咖啡屋,来提供给大众一个创业的第三空间;需要像罗马咖啡屋、苏格兰咖啡屋这样供学者自由探索科学之美的场所,像凯普特咖啡屋这样的一个温馨的阅读、思考之地,更需要像爱神咖啡屋、大象咖啡屋那样成为城市的名片、城市的明珠。咖啡屋不仅具有比餐厅、棋牌室优美得多的环境,而且比茶馆、酒吧、图书馆等具有更好的创新环境,也只有处于多元文化中的人,才能更好地产生创意。我们不仅仅需要通过阅读、听课拓展思想的深度,更需要在咖啡屋激发创意、创新的火花,并行动起来。

总的来说,这是本富有思想的好书,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行文流畅、词语新颖。为此,我极力推荐大家来赏阅,相信大家读后必有收获。  是为序。

李京文

2015年9月27日,中秋之夜(注:本序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容推荐

甘德安《咖啡屋(创客的后花园)》是一部探究咖啡能量转化为人生质量的书,是一部用时间置换空间的书,是一部将美味咖啡、创意碰撞、人文情怀与创业梦想完美结合的书。

这是一部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之光,照耀咖啡屋,围绕咖啡屋,通过咖啡屋实现跨界人生的书。

这是一部展现现实版的文学故事、科学发现、创业传奇的书;是一部比科普深刻、比学术通俗,有知识、有故事、有思想,也有情怀的书;是一部探求高级趣味、生命意义和文化风尚的书。

编辑推荐

甘德安《咖啡屋(创客的后花园)》是跨界思想者——甘德安教授的新作。以咖啡屋为门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书中关于自由时光与精神世界的见解,关于创意创新机理的阐释,关于工业时间价值的反思,关于第三空间成长性的预测等内容,体现了作者宏大的知识建构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粒度的恰当把握,渗透着学养与智慧,充满了真知灼见,不仅富于启发性,而且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全书述则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论则洞见幽微、入木三分,思想火花随处可见,既可作为一本知识性读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又可作为一本创新创业理论指导书,激发灵感,助益思考。对于创业者、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来讲,本书尤具参考价值,见仁见智.各取所需,读之如深山探宝,定能不虚此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