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背影--朱自清美文选读》对于朱自清作品的选择,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在编排上,注意把内容性质大致相同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完全按时序;但也考虑到时问因素,所以在文末注明写作或发表时间,以帮助大家从创作历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朱自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月色背影--朱自清美文选读/周读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自清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月色背影--朱自清美文选读》对于朱自清作品的选择,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在编排上,注意把内容性质大致相同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完全按时序;但也考虑到时问因素,所以在文末注明写作或发表时间,以帮助大家从创作历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朱自清。 内容推荐 朱自清对水有着特别的迷恋。他的散文中,有湖,有河,有潭,有塘,有瀑,几乎写尽了江南水的各种形态,无论是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还是吞青吐绿的白马湖,抑或绿得醉人的梅雨潭,都那么清丽缠绵,惹人遐思。而朱自清一写到水,也才情勃发,灵思飞动,笔触圆转浏亮,思绪绵远悠长。他北上以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北方没有水”。别简单地把这看作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性,因为在朱自清那里,水意味着一个审美对象,更意味着一种审美方式。在江南文化中,水具有独特的蕴含,它既是实指,也是一种文化特征,一种文化符号——人们常把江南文化称作水的文化,江南的青山绿水千百年来不仅为江南文人抵御压力、释放苦痛、舒展精神、张扬智慧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因而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而且水的轻盈灵动、清新秀美,赋予了江南文化柔婉细腻、精巧雅致的特征,打磨了江南文人灵敏精微的审美触觉和审美追求,塑造了江南文人温婉舒卷、精巧绵密的美学个性。即如朱自清,他的感受的细腻,笔触的灵巧,描摹的鲜活,文字的圆转,没有豪放强悍、雄奇阔大的气象,却富于玲珑剔透、温婉蕴藉的风致,《月色背影--朱自清美文选读》所选各篇,大体都有这种特点。 目录 前言 江南的朱自清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绿 春晖的一月 荷塘月色 白马湖 春 背影 择偶记 儿女 冬天 给亡妇 我是扬州人 我所见的叶圣陶 白采 哀互生 阿河 执政府大屠杀记 哀韦杰三君 扬州的夏日 看花 谈抽烟 买书 潭柘寺戒坛寺 南京 说扬州 松堂游记 飞 回来杂记 《忆》跋 《子恺漫画》代序 威尼斯 瑞士 巴黎 西行通讯(二) 房东太太 不知道 话中有鬼 论做作 论气节 试读章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暑假,朱自清和俞平伯相约游南京。两人花了四天时间把南京这个“古董铺子”游了个遍。临分手前两人约定,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一篇散文。次年1月,两篇同名散文在《东方杂志》同时刊出。二文一时瑜亮,被称为文坛一段佳话。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真挚清幽的笔法,细致委婉地描写了他夜游秦淮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被世人传颂一时,誉之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若干年后,回想起这段往事,朱自清仍然感到亲切有味,他在给俞平伯的诗中写道:“刻意作诗新律吕,随时结伴小游仙。桨声打彻秦淮水,浪影看浮瀛海船。……”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①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②及《板桥杂记》③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F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的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p4-7 序言 江南的朱自清 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彷徨, 羽毛般的飞扬! …… 1925年秋天,朱自清告别了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也结束了五年辗转奔波、动荡不定的江南生活,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刚到北京,他便写下了这首《我的南方》。全诗缠绵悱恻,对南方倾诉了无限的向往和依恋,尽管他这时刚刚离开江南。 此后,江南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梦中,出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成为构成他创作内容和意象的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本书所收录的《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白马湖》《春》《扬州的夏日》《看花》《冬天》《说扬州》《南京》《我是扬州人》,包括《背影》《择偶记》《儿女》《给亡妇》《买书》等等,都或以江南为情感聚焦点,或以江南的生活为表现对象,至少也以江南为叙述背景,江南始终是他的一个情结。到了晚年,这种情结并没有随岁月的消逝而冲淡,相反却愈发浓烈,所以他在《我是扬州人》中干脆直书:“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这种大声告白,切不可从字面上、从表格填写的某一栏——籍贯或出生地的角度去理解它。它是朱自清对自己精神归属、情感趋向的最终认定,是朱自清对江南情感的总爆发。 江南,对朱自清来说,不仅是他的家乡,是他度过青少年的地方,是他亲人安眠的地方,也是他辗转奔波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还是他创作的题材宝库、灵感源泉,更是他审美触觉最敏锐、情感趋向最坚定的地方。江南,赋予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质地和美学个性。可以说,江南是朱自清的根,没有江南就没有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 朱自清与江南的直观联系,诸如家乡、亲朋好友、青少年时代、辗转奔波的生活等等,想必大家多少都有了解,略去不提。这里谈一谈作为他的艺术质地和美学个性的江南。 提起江南,人们的最直观的感觉是温润的气候、秀丽的山水,是聪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是牧童短笛、小桥流水,是白帆朵朵、稻香阵阵,是昆曲、越剧、吴歌、评弹,是茶艺、陶瓷、刺绣、烹饪,是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吴敬梓,是唐伯虎、吴昌硕、徐悲鸿、傅抱石……不错,江南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文化地层特别深厚、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似乎空气都散发着清新柔美、温文尔雅的气息,草木都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趣味。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土地上,朱自清的艺术特质和审美个性怎能不打上深深的江南烙印? 不妨从水谈起。朱自清对水有着特别的迷恋。他的散文中,有湖,有河,有潭,有塘,有瀑,几乎写尽了江南水的各种形态,无论是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还是吞青吐绿的白马湖,抑或绿得醉人的梅雨潭,都那么清丽缠绵,惹人遐思。而朱自清一写到水,也才情勃发,灵思飞动,笔触圆转浏亮,思绪绵远悠长。他北上以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北方没有水”。别简单地把这看作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性,因为在朱自清那里,水意味着一个审美对象,更意味着一种审美方式。在江南文化中,水具有独特的蕴含,它既是实指,也是一种文化特征,一种文化符号——人们常把江南文化称作水的文化,江南的青山绿水千百年来不仅为江南文人抵御压力、释放苦痛、舒展精神、张扬智慧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因而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而且水的轻盈灵动、清新秀美,赋予了江南文化柔婉细腻、精巧雅致的特征,打磨了江南文人灵敏精微的审美触觉和审美追求,塑造了江南文人温婉舒卷、精巧绵密的美学个性。即如朱自清,他的感受的细腻,笔触的灵巧,描摹的鲜活,文字的圆转,没有豪放强悍、雄奇阔大的气象,却富于玲珑剔透、温婉蕴藉的风致,本书所选各篇,大体都有这种特点。 这种感受的细腻和表达的深致也体现在朱自清对语言文字的精确把握上。在现代作家中,朱自清大约是不多的有着明确的文体自觉和文字追求的人,他考究着不同的句式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琢磨着每一个字的用法,玩味着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他在《欧游杂记》的“序”中特地提到他在文字经营上的苦心,本书所选《话中有鬼》《不知道》等文也直接记录了他的这种考究琢磨玩味。他总是探索着各种文体和各种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清丽缜密或朴素真挚,描摹精严或粗笔勾勒,华彩铺张或文约意丰,白话夹杂文言或全用口语,他尝遍了美文、游记、小品、随笔、杂感、读书笔记等所有散文样式,并且在各种样式中都留下了出色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没有留学生的洋腔洋调,也没有冬烘先生的陈腐气,清新自然,质朴圆润,是现代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朱自清在文体和语言文字方面的追求,叶圣陶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水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水的因物赋形之无常态常势,也意味着一种“逝者如斯”的生命过程,意味着一种自由的品格和境界。它锻造着江南文人内在化、心灵化的审美趋向,也启迪着江南文人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个性的追求去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通过对身边事物和个人趣味的赏玩去享受智慧的愉悦。朱自清也在寻求着人生的趣味生活和自由境界,他始终以真性情投入生活,从自己的情感世界出发,沿着感性的通道向人性方向迈进。他通过对自我的解剖来折射人生,多的是温柔敦厚的不满,是沉默的悲悯和低回的“疑问”,而不是尖锐的呐喊,譬如《阿河》《哀韦杰三君》等等。于是,他的散文有了一种清澈透亮的让我们感动的人生意味。正因为这种对自我经验的尊重和从心灵出发的言说方式,使朱自清始终保持着单纯、自然、朴质的思想风度和艺术风度。 强调朱自清的江南特性,意在突出他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质,正如我们指认北京的老舍、陕西的贾平凹一样。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对于朱自清作品的选择,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在编排上,注意把内容性质大致相同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完全按时序;但也考虑到时问因素,所以在文末注明写作或发表时间,以帮助大家从创作历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朱自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