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此次改革虽然失败,却引起了掌权卿大夫们极大的恐惧。他们从此对孔子处处提防,甚至排挤孔子。与此同时,在与孔子屡次交锋中落败的齐国,也希望鲁国尽快弃用孔子,因此采用各种手段离间其与鲁国君臣的关系。不久后,鲁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通常情况下执政的大臣一定会分得一块祭肉,意外的是,孔子此次却独独没有。孔子明白,这就是委婉地在让自己离开。临行前,他内心悲伤,感慨自己的主张无法施行,作了一首歌,唱道:“就这样地自在清闲了啊,我将会就这样地度日啊!”之后,他依依不舍地同弟子们离开了他深爱的父母之邦。
离开鲁国后,孔子开始了他为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行程,他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楚等许多国家。他向这些国家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主张,然而无一例外地,没有任何一位国君采纳他的建议。不得志的孔子曾向他的众多弟子发问:“就像《诗经》中说‘不是犀牛啊也不是老虎,然而我却在空旷的原野上漂泊游荡’。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我落到这步田地?是我的思想主张错了吗?”众弟子的回答均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皆不以为然。独有颜回的见解与众不同:“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才使得天下哪里也无法容纳。尽管如此,先生您还是坚持不懈地在推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更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一个人的理想学说不完美,那是自己的耻辱;如果理想学说完美无缺而只是不能被人容纳,那就是当权者们的羞耻了。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孔子听后深表赞许,笑着说道:“真不愧是颜回啊!假如你是执政者,我大概会做你的宰相!”
一路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饱尝艰辛,但是他却未曾将这些放在心上,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在宋国的匡地时,匡人把孔子一行人误作曾侵犯此地的敌人,将师徒多人围困数天。匡人层层的刀兵,威胁着众人的性命,阴冷沉重的气氛笼罩在弟子们的心头。孔子却安之若素,淡定而自信地说道:“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他命令弟子子路抽出佩剑,上前弹剑而歌,而孔子自己则在后面高声应和着,乐声慷慨激越、直入云霄,匡人闻听,不禁大惧,向后撤退而不敢紧逼。师徒二人在将整首曲子不紧不慢地唱了三遍之后,大家才起身离开了这危险之地。孔子曾对弟子们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周游列国,自然没有在意过居处环境是否安逸,而“食无求饱”这一点则在蔡国遇困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师徒一行路过蔡国时,携带的粮食已经一千二净,弟子们都饿得无精打采,孔子却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坚持为学生讲诵诗书,弹琴唱歌的声音也未曾断绝。
晚年的孔子心中明白,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自己的理想终究不会实现了。他从卫国返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鲁国,并暗下决心,要将先代留下来的典籍仔细整理,以使后来者能从中了解并继承前贤往圣的思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在此时成书。孔子将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歌,删除其中重复、繁杂的内容,选取那些有利于施行教化、能够陶冶情操的篇章,编订成书,共计三百零五篇,故又称之为《诗三百》。孔子对《诗经》多有褒美之辞,不仅叹赏其文句的优美,更认为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习者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他曾对弟子们说过,学习《诗经》可以启发思想、增长见识,在那些思想健康、感情中和的优美篇章陶冶之下,久而久之,人的性情也能逐渐变得温柔敦厚。《诗经》可以使人明白孝顺父母、礼敬君主的人伦道理,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博物君子。在孔子心中,《诗经》之益处虽千条万端,但是概括起来一句话就已足够:“思无邪。”
P14-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民族之精神、国家之血脉、家庭之基石、做人之根本、中国人之灵魂。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人类的力量在于文化,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思想。本书开启了青少年思想的闸门,让先贤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与青少年朋友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勉!
——张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易传》中有一句话:“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就是说,我们应当多多了解、学习古人的嘉言懿行,以此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本读物,从远古时期伏羲画卦的传说开始讲起,终止于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意在使读者们对于中国古代的众多贤哲及其思想学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读者真正应该做的是,从古人的思想中得到一些灵感与启发,以之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这些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使之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感谢“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的出版!它以历史巨人的眼光俯视古今,这对于复兴中华、古为今用是功不可没的。
本套丛书包蕴广博、涉猎天下。
首先,历史是一面宝鉴,它以独特的真实照耀古今,从而清醒地记录了人类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以德风化育子孙,高度认可人类文明的血缘性。以“孝亲敬贤”为核心的民俗,流成永恒的智慧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骨肉亲情诞生了仁德的孝亲制度,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友善外交也在历代传承不断。今日中国“一带一路”的外交国策不也充满了我们与邻邦之间互助、友爱的仁德之善吗?
当科技文明的新潮涌来时,人人皆知上有天文,世用医道,农田城建、数据运算,何处不“工匠”?本套丛书溯本追源,力述大国工匠的初心,向今人展示中华科技成就的璀璨,弘扬科技创造,鼓舞万众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就孕育了“美丽中国梦”。在先祖博弈大自然时,就出现了原始文化群体。既有夸父逐日之神,也有女娲补天之圣。古人在希望与奋斗中,唤起人类生存的能量,充满了胜利与光明。这不正是民族自信的理想之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引导着“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正是“美丽中国梦”的千古传薪!
自信与创新是“梦”之真魂。中国汉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也都在承前启后,以百花盛开之势,铸魂“中国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先哲们各以其经典问世,成就了中华信仰文明——儒、道、兵、法等家,后有佛教传入,皆为中华信仰及思想之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纵观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感谢各位专家奉献各自的智慧,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福读者。感谢编委们历尽辛劳,使群英荟萃,各显其能。
本套丛书尊重历史,古为今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信仰经典之正,有文韬武略之本,有科技百花之丰,有人文艺术之富,“正本丰富”可谓本套丛书的编写风格。
祝愿读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中,取用所需,传播社会,在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远航,使中华芬芳香满世界。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思想浅话》以哲学思想为线,以趣味故事为珠,将精妙深邃的中国思想深入浅出地串联到了一起。从“伏羲画卦”对天地自然的探索,到“百家争鸣”对政治理念的竞逐,再从“佛道思潮”的兴起领略心灵与现实的交错,最后以“程朱理学”的发展影响将人的自我反省、思考带进更高一个层次。此书萃取传统思想经典养分,赋予现代借鉴意义,仿佛与古代大圣至贤对话,话浅意却不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懂得巧妙运用他人智慧的人,站在这些思想家的肩膀上,我们定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不同以往的境界。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思想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