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采访的对象中,有来自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和谷文昌一起南下的老同志,有当年跟随谷文昌植树造林的干部和村民,有长期从事谷文昌精神宣传研究的专家学者,有谷文昌的亲属,他们忘记了休息,甚至忘记了吃饭时间,饱含深情地向作者讲述谷文昌的事迹,向《谷文昌(长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吴玉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他们对谷文昌的深厚感情,深深感染了作者,也让作者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谷文昌(长篇报告文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玉辉 |
出版社 | 中央党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接受采访的对象中,有来自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和谷文昌一起南下的老同志,有当年跟随谷文昌植树造林的干部和村民,有长期从事谷文昌精神宣传研究的专家学者,有谷文昌的亲属,他们忘记了休息,甚至忘记了吃饭时间,饱含深情地向作者讲述谷文昌的事迹,向《谷文昌(长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吴玉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他们对谷文昌的深厚感情,深深感染了作者,也让作者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内容推荐 写一部反映谷文昌事迹的报告文学,一直是《谷文昌(长篇报告文学)》作者吴玉辉的心愿。作者出生在东山岛,这正是谷文昌当年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战胜风沙灾害的地方。作者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变,深切感受到东山百姓对谷文昌发自内心的怀念和敬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苦难的海岛 第二章 无悔的誓言 第三章 只为百姓梦圆 第四章 兵灾 第五章 血与火的考验 第六章 大堤带小堤 第七章 一切为了群众 第八章 有“代志"找谷书记 第九章 树缘 第十章 谷满仓 第十一章 隆陂水库总指挥 第十二章 一湖碧水映青山 第十三章 苦难的家世 第十四章 泰山石敢当 第十五章 南下南下 第十六章 家风 第十七章 临终前的牵挂 第十八章 政声人去后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苦难的海岛 谷文昌不停地吸着烟,不停地咳嗽着。妻子史英萍端了一杯开水,走了进来:“老谷,歇歇吧,这么晚了,有事明天再办吧。”谷文昌接过史英萍手中的杯子,喝了一口水,说:“英萍呐,今天我在白埕遇到了从山口村出来逃荒的村民,感觉就像见到老家当年逃荒的乡亲,心里难受啊!今晚,我看了办公室同志送来的东山史料,东山百姓和咱家乡父老乡亲一样,深受日本鬼子的蹂躏。老家乡亲因严重干旱四处逃荒,东山百姓因风沙和干旱背井离乡。老家有两块记载干旱的石碑,东山也有两块记载风沙灾害的石碑,这碑文行行带泪,句句带血呀!”史英萍感叹道:“是啊,记得小时候家乡有首民谣,‘光岭秃头山,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东山也有一首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多么相似的命运啊。都说咱太行山的百姓苦,可东山的百姓更苦。太行山干旱缺水,粮食绝收还可以挖野菜充饥,可东山是风沙加干旱,这里‘三日无雨火烧埔,一场大雨水成湖’,粮食绝收连野菜都没得挖,只有沙子,沙子能吃吗?我最近下乡,看到村里姑娘出嫁,陪嫁的竟然是几担井水。我还看到大人们用麻绳绑着孩童,吊进井底去掏一点救命水。虽然东山解放了,但东山人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苦难呐!” 谷文昌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今夜是大潮,海湾那边传来了深沉的涛声,这涛声如同东山百姓的呼唤,一阵一阵撞击着他的心:“不救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 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东山人民生存环境的想法,在谷文昌的脑海中形成。 谷文昌了解到,有一座苏峰山,是东山岛的最高峰,被称为“苏柱擎天”。《东山县志》载:“昔江夏侯以此山不减西蜀峨眉山,故名苏峰山。”明朝巡海道蔡潮于嘉靖五年(1526)到东山,《铜山志》载:“巡海道蔡潮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因苏峰山雄峙于海岛东部,《读史方舆纪要》载:“苏峰山亦名东山。” 谷文昌想会会这座东山的“珠穆朗玛”,更想从最高处看看东山的全貌。这一天,他带上通讯员向苏峰山攀登。山上除了零星的杂草和灌木,更多的是裸露的岩石和黄土,没有多少植被。谷文昌爬到半山腰时有些累了,他停下来休息,卷了根喇叭烟,向通讯员请教东山方言:“到东山后,我常听人说要‘来去’什么地方,这到底是‘来’还是‘去’呀?”通讯员解释道:“我们这儿本地话‘来去‘就是‘去’的意思。”谷文昌点点头:“我明白了。那‘心肝头痛,到底是指心痛,还是肝痛,还是头痛?”通讯员乐了:“‘心肝头痛’就是指胸口痛。”谷文昌说:“看来以后要多学本地方言,才好和群众沟通啊。”他对通讯员说:“来,我们继续登山,‘来去’山顶。你再教我一段东山的民谣,要鼓劲的。你说一句,我跟着说一句。”通讯员说:“好,我就教你一段《讨海兄》。” 谷文昌和通讯员一边登山,一边铿锵有力地念着: 讨海兄,大股件(健壮的意思),一落海,出力拼,风涌大,伊毋惊,掠来大鱼满海坪,人人呵咾(赞扬)好名声…… 登上了苏峰山,谷文昌眼前豁然开朗,他俯瞰海岛,整个海岛就像一只蝴蝶,紧贴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蝴蝶的前两翼狭长突出,面对东海,后两翼面向祖国大陆,中间隔着八尺门海峡。只可惜,这是一只缺少生气的土黄色蝴蝶,因为岛上没有植被,也就没有了生机。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迎着海风,吸着烟,静静地思索着。一定要让这只蝴蝶变成一只绿色蝴蝶,飞翔在祖国的东海上。然而,绿化海岛,治理风沙,应该从哪里人手? 他想起了当年在林北解放区工作时总结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工作搞熟,把情况搞透,要开动脑瓜子。P11-13 后记 写一部反映谷文昌事迹的报告文学,一直是我的心愿。我出生在东山岛,这正是谷文昌当年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战胜风沙灾害的地方。我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变,深切感受到东山百姓对谷文昌发自内心的怀念和敬仰。 在我的家乡,每到清明节,父老乡亲有一个习俗,“先祭谷公,后拜祖宗”。报告文学从寻找香炉的敬献者入手,循着谷公的足迹,去追寻香炉背后的感人故事。我从一棵树,走近一个人,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磊落而无私的精神世界。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为谷文昌点赞。谷文昌的精神正穿越时空,化作催人奋进的能量。我以为,谷文昌先进典型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是干事创业激情与求真务实精神的完美结合。谷文昌所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我们时代的脊梁、民族的脊梁。时代产生谷文昌精神,时代呼唤谷文昌精神,时代需要谷文昌精神。 二十六年前,我采写通讯《绿色丰碑》时,发现了谷文昌留在笔记本上的手迹:“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还有他抄录的《国际歌》歌词。我深深感受到,在谷文昌身上,有着信仰的力量、忠诚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一部作品只有首先感动作者自己,才有可能感动读者。当我写到山口村何赛玉老阿婆的坎坷命运时,当我写到谷文昌和护林员蔡海福那段刻骨铭心的“树仔缘”时,当我写到谷豫东曾经对父亲的误会时,当我写到谷文昌临终前的最后牵挂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可以说,我是含着泪水完成这部作品的。 在接受采访的对象中,有来自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和谷文昌一起南下的老同志,有当年跟随谷文昌植树造林的干部和村民,有长期从事谷文昌精神宣传研究的专家学者,有谷文昌的亲属,他们忘记了休息,甚至忘记了吃饭时间,饱含深情地向我讲述谷文昌的事迹,向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他们对谷文昌的深厚感情,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委宣传部、漳州市委、东山县委、谷文昌纪念馆、宁化县委、安阳市委、林州市委、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为报告文学的出版发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2016年5月于东山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