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明设计师刘伯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燕山刀客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伯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但真实历史中的他又如何呢?他到底有没有呼风唤雨的法术,预知未来的能力?他对大明王朝的建立,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大明设计师刘伯温》作者燕山刀客在参阅大量文献与著作的基础上,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内容推荐

假如刘伯温能从六百多年前穿越到现在,一定会向世人推荐自己的这部传记。

刘伯温是被严重神化的。他不是呼风唤雨、掐指一算便无所不知的“半仙”,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大才、大能的实干型谋士。

刘伯温是被严重低估的。他的“神机妙算”常被人津津乐道,但他真实的才华、智慧,以及为大明的建立所做的贡献,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熟悉。

他五十岁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很快便成为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智囊,在攻灭陈友谅、剿灭张士诚及北伐元朝这几个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作用。

他是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朱元璋能够夺取天下,遵照的是刘伯温《时务十八策》的规划;能够顺利缔造一个新帝国,也受益于刘伯温的深度参与和特殊作用。在国号的选定、大明律、大明历的颁行、明皇宫的建设、科举制与军户制等的实施方面,都打上了刘伯温的深刻烙印。

在文学上,刘伯温建树奇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四学士”之一。他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写出来的文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一篇《龙虎台赋并序》几乎可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媲美,其代表作《郁离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官场几十年,四起四落,命运跌宕起伏。读燕山刀客著的《大明设计师刘伯温》,便如同观看其人生之河从眼前流过,时而平缓、时而湍急,让人不由得随之惊叹,随之唏嘘。

目录

推荐序 当刘伯温遇到王阳明

自序 刘基:一直被神化,却总是被低估

引子

第一章 从神童到进士一帆风顺

 一、南田出生,他为什么叫刘基

 二、故乡成长,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三、名师指点,自然进步神速

 四、隐居石门,留下太多美好传说

 五、金榜题名,赢取京城名士赞赏

第二章 官场打拼并不轻松

 一、媒妁之婚,一样可以收获幸福

 二、江西为官,开局并不顺利

 三、返乡治学,军神从这里起步

 四、游历金陵,做出重要决定

 五、再上大都,人生从此不同

第三章 屡立奇功却屡被罢官

 一、能力出色,导致无法提拔

 二、职场失意,情场加倍回报

 三、初露锋芒,护卫台州立奇功

 四、羁管绍兴,不坠青云之志

 五、神机妙算,一举平定处州

 六、离奇罢官,从此不再仕元

第四章 潜心创作《郁离子》

 一、反叛朝廷,是个无比痛苦的决定

 二、杰作问世,以此决裂大元

第五章 为何投靠朱元璋

 一、三足鼎立,朱元璋优势何在

 二、孙炎三请,刘基终于出山

 三、奔赴应天,与朱元璋一见如故

 四、先汉后周,确定建国方略

第六章 初出茅庐节节建功

 一、应天危机,刘基慷慨陈词

 二、龙湾大捷,一切都在算计之中

 三、天外飞仙,轻松占领江州城

 四、巧定龙兴,方能回乡祭母

第七章 守卫洪都无比惨烈

 一、救援安丰,朱元璋留下后患

 二、四万对六十万,朱文正死守洪都

 三、冒死突围,张子明应天求援

第八章 血战鄱阳定天下

 一、首场遭遇战,徐达立大功

 二、自作聪明,陈友谅铁锁连船

 三、草船不借箭,专门来放火

 四、筑坛作法,才能借到东风

 五、及时更舟,刘基神奇救主

 六、穷途末路,陈友谅离奇死亡

 七、鄱阳大战,成就一生伟业

第九章 神兵天降克平江

 一、朱元璋称王,剑指东吴

 二、三步走战略,有条不紊

 三、讨张檄文,能胜数万雄兵

 四、有问题,找刘基

 五、出奇制胜,一战定平江

第十章 恢复中华的幕后推手

 一、讨元檄文,影响后世数百年

 二、北伐战略,天衣无缝

 三、朱元璋登基日,刘基确定

 四、元朝谢幕,大明立国

第十一章 大明王朝的实际设计者

 一、名为君臣,实为师生

 二、规划新京城,历史意义重大

 三、选定新国号,影响深远

 四、大统历与大明律,平稳传承

 五、倡行军户制,杜绝军人干政

 六、恢复科举,造福万千学子

第十二章 激流勇退保平安

 一、出任御史中丞,得罪李善长

 二、求雨不灵,开罪朱元璋

 三、陈夫人谢世,趁机辞职

 四、加封诚意伯,朝廷诚意不足

 五、密议选相,开罪多位重臣

第十三章 千古人豪的最后时光

 一、再次还乡,低调隐居

 二、谈洋事件,被迫进京谢罪

 三、一代人豪,憾别人间

 四、刘基之死,是否有人谋害

 五、过早去世,反是刘基的幸运

第十四章 从刘基到刘伯温

 一、《诚意伯刘公行状》,造神开始

 二、从谥太师到入太庙,不断加封

 三、《烧饼歌》的故事,耐人寻味

 四、刘伯温与哪吒城,流传甚广

第十五章 刘基成就诸葛亮

 一、真实的刘基与诸葛亮,并不相像

 二、职场失意,成就文豪罗贯中

 三、移花接木,《三国演义》流传千古

后记

附录 烧饼歌

试读章节

一、媒妁之婚,一样可以收获幸福

世界上许多事情,别人都知道了,偏偏当事人蒙在鼓里,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等到他发现事实真相之后,根本就没有提意见的机会和自由了。当然,发现得早也没有用,你不过是按别人编好的剧本在演出而已。

刘基的婚姻就是样。按14世纪中国的习惯,男人十七八、女人十三四结婚很正常,过了二十还是单身,就会划入剩男剩女之列,被人另眼相看了。而刘基,二十三岁还不结婚,自己都脸上无光了,而他的父母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原来,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安排。

每个男人年轻的时候,都会对另一半有美好的憧憬,都会对婚姻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无论如何,不能拥有一个红颜知己,不能与她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这一生注定会留下极大遗憾。不管嘴上承不承认,你无奈的眼光骗不了自己。不管事业有多成功,也不可能完全弥补这种遗憾。

你渴望完美的伴侣,却不能自己决定。如果有一天,父母把一个陌生的女孩子推到你面前,说这就是你的妻子,你要对她尽丈夫的义务,要和她生活一辈子。当揭下盖头之后,你发现她并不是你想要的类型,你对她没有心动的感觉,那你会怎样?

拒绝吗?逃婚吗?甚至更激烈的,自杀抗议吗?当然都不现实,刘基毕竟是熟读圣贤之书的孝子,对于父母的决定,就算有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他只会无条件赞同,只会把遗憾埋藏在心底。当然,他也会反复告诫自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

新科进士刘基回到南田后,很快就穿上了礼服,当上了新郎官。不过,没有恋爱就结婚,实在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这个新娘子不是别人,她也姓富,正是母亲的远房侄女,刘基还在石门书院读书时,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刘母知道,这个侄女温柔孝顺,非常符合传统社会对一个好媳妇的要求。娶妻娶德,相貌差一点也没关系了。而且,再鲜艳的花朵也必然会凋谢,再精致的容颜也一定会衰老。再好看的媳妇,不能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也是白搭!在那个时代,父母为孩子娶妻,并不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婚姻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当然不由他们自己决定。

婚礼操办得倒是很风光。刘家不是当地的豪门,但在南田一带口碑很好,新郎官又是新科进士,无论是当地名流,还是远在外地的亲戚,都愿意过来捧场。

那一天,刘基喝了人生中最多的一次酒,见了人生中最多的一拨人,说了人生中最多的一堆话。等回到洞房之后,他已经筋疲力尽,好想倒头就睡下。但是,母亲交代过了,切勿冷落娘子。

他慢慢走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揭开盖头,借着灯光,看清楚了这个最亲近的陌生人。那一刻,他极力掩饰自己失望的情绪,而尽量做出能够想象得到的热情。显然,她并不是能让他怦然心动的类型,而自己,也未必一定会让她真正喜欢。但既然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何必一定要抱着抵触情绪生活?

“富小姐,刘基有礼了!”

“相公,你还叫我什么?”她嗔怪着,刘基也觉得不好意思,他试探着伸出双手,犹犹豫豫地搂住她的肩头,而她强忍住笑,顺势倒在了他的怀中……

成亲之后,富小姐对上孝敬公婆,对刘基也是照顾有加。女人的心思是很精细的,她不可能察觉不到他的冷淡,却没有跑到姑姑那里投诉,而是用真情回报疏远,用宽容应对拘束。这让他既感激又惭愧,让他原本冰冷的心,也一天天地热了起来。他为过去那些想法自责,更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她,一定要把她当作自己最亲的人。

上天既然把她送进了家门,一定有其中的道理。

不过,回到家乡已经一个月了,朝廷还没有录用通知,刘基一天天地着急起来,想起父亲改年龄的事情,他越想越害怕,越来越担心,难道真是有人给泄露出去了?

如果严格追查起来,他别说当官,恐怕得进监狱了。

好在半年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官府职员上门调查,刘基知道,这事算是过去了,庆幸之余,他也反复告诫自己,今生切不可再做这样的事情!

P28-29

序言

当刘伯温遇到王阳明

吕峥

把刘伯温和王阳明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巧合。

二者都是浙江人。刘伯温生于南田,王阳明生于余姚。地理位置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也大体相仿。

两人都有显赫的身世。王阳明乃书圣王羲之之后,刘伯温的先祖则可追溯到刘邦的远亲。

他们均遵从父母之命,娶了自己的表妹,女方却都无法生育。王阳明一直等到五十四岁,妻子诸氏去世之后,才另娶张氏,生下了王正聪。刘伯温则在三十八岁时纳妾生子,但对妻子始终照拂有加。

他们年纪轻轻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二十多岁便考中进士。性格方面也比较接近,心直口快,敢想敢干。因此,仕途都不怎么顺利。但面对不公、挫折乃至生命危险,他们却都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奋,以饱满的热情和不屈的劲头来应对困境,反抗命运。

他们都是文官,却拥有不可思议的军事素养,靠自学领悟兵家精髓。两人平生第一次指挥作战就大获全胜,一生参与多次战事也从未失手,可谓百战不殆,用兵如神。

而两人事业的高峰,生命里最华彩的乐章,都留在了江西,留在了鄱阳湖。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这两场战争中,他们面对的敌人,兵力远远强于自己;他们采用的战术,都是火攻。而他们的对手,则都很配合地将战舰用铁锁相连,最终大败,输掉性命。

终其一生,两人都没有位极人臣,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却远高于有明一代的大多数宰辅——公道自在人心。

他们都是文学大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雄文与诗作。刘伯温与宋濂并称明初文坛的双峰,而王阳明则是《古文观止》收录文章最多的明代作者。辞藻不求华丽,笔端常含感情。

他们都是哲学家。王阳明深化陆九渊的思想,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开创阳明心学,为晚明的思想解放辟出一条康庄大道;刘伯温的哲学成就为其事功上的光芒所掩盖,其实他兼融儒道、和会朱陆,是明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郁离子》一书为其哲思的重要总结。

他们的身体状况都不好。王阳明的肺病在当时无药可医,刘伯温则患有严重的肝病,皆无长寿之可能。唯其如此,他们都尤为珍惜时间,不仅要跟外部的困难缠斗,也要同自身的疾病抗衡——战胜外患的前提,实在于战胜自我。

他们去世后都被谥为“文成”,这也是留侯张良的谥号。王阳明祭祀于孔庙,而刘伯温则与徐达、常遇春等屈指可数的开国重臣一道,侑享太庙。

王阳明平定了宁王叛乱,挽救了大明。但没有刘伯温的运筹帷幄,则根本不可能有这个王朝;王阳明一生桃李满天下,而刘伯温只有一个学生,但这位弟子的分量无比重要,他叫朱重八。这个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在刘伯温的指导和辅助下,开创了一个历时三百年的帝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刘伯温,也就没有王阳明。

对于刘伯温,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并希望能创作一部他的传记,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看到燕山刀客兄的作品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读完此书,我特别认可作者的一个观点,即大明王朝事实上是由刘伯温和朱元璋共同缔造的,前者的贡献,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了。

作者将刘伯温定位为大明王朝的设计师,提法大胆,立论新颖,可能会受到许多质疑,但阅毕此书,相信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通俗历史如何写得好看而不流于低俗,解读精彩却不失之浅薄,既彰显学术功力,又充满阅读快感,这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直面的艰难考验。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写作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小说创作,绝非靠攒、靠编,个中煎熬,不足为外人道。

我欣赏燕山刀客兄的坚持与执着,钦佩他扎实的史料功底与行云流水的文笔,更因其为创作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感慨良多。鉴于此,我郑重推荐《大明设计师刘伯温》。

后记

这部书稿,其实两年前就写完了。

一是刘基的故事极为传奇,他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无可替代。

没有刘基的独特贡献,出身最为寒微、缺陷极为明显的朱元璋很难战胜陈友谅,很难在江南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更不大可能成功北伐,建立一个疆域辽阔的汉人王朝。

同样,这个处于两大外族政权之间的王朝,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走向正轨,并延续近三百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刘伯温的名字虽然为中国人津津乐道,但他真正的事迹,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熟悉。

我们只知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但并不知道这种说法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只知道《烧饼歌》预测后世五百年的精准,却不清楚,这首长诗背后隐藏的玄机;我们只知道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却不知道,他完全称得上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

历史一方面神化了刘基,另一方面却剥夺了本应属于他的荣誉。

三是刘伯温的故事和遭遇,有强烈的励志色彩。他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长久的共鸣。

正如叔本华所说,历史上的伟人们,都是我们人生中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光辉的品德照耀天空,我们将注定迷失在茫茫黑夜。

一个二十三岁就考中进士,取得了终生干部资格的才子,看似面前铺就了金光大道,在仕元的二十五年中,仕途却极为坎坷,最高只做到五品官,到四十八岁又成了从七品。

这样的人生,当然可以说是极大的失败。而且,相比普通人的挫折,这种高起点的失败,对身心的摧残折磨是更加致命的。

而且,刘基的身体一直不好,一方面要与恶劣的环境抗争,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周旋,另一方面还要时时受到病痛折磨。

我很了解刘基的心情,甚至还有类似的人生经历。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十三岁一举考中状元,这个事实一直激励着刘基。而在十八岁时,从一个小县城的普通高中,以陕西省前五十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对我来说,绝对是前半生中最大的奇迹。

我不会轻易相信奇迹,但奇迹发生了。那么,我的人生,还会不会再发生奇迹呢?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向挫折屈服。

刘基的经历能感动我,相信也能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我写作这部书稿时,市面上还没有一部以通俗文笔写作的刘基传记,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文笔,将刘基的诸多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呈现给读者,也将其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展示给大家。

本书是在研读上百万字的文言资料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经过三次反复修改,力求通俗易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给读者提供畅快的阅读体验。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许多读者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出版方及其各位编辑。同时要感谢吕峥、清秋子、赵家三郎等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也真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燕山刀客

二〇一五年六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太祖朱元璋

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日本学者奥野纯

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