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礼仪概说
一、礼仪的内涵与定义
在古代,礼仪指的是为敬神和各种社会活动而举行的各种仪式。如《诗经·小雅·楚茨》中“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讲的是古代在酒宴中主宾敬酒交互错杂,礼仪合乎法度。《周礼·春官·肆师》中“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意思是凡是涉及国家的事务,都应讲究合乎礼仪,用礼仪来辅助大宗伯。这时对礼仪的基本定义是“致福日礼,成义日仪”。由此可知,礼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而制定的基本制度和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我们通常说的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交往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礼仪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共同遵守,是在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各种符合客观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在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尊敬、重视和友好的态度。它是以尊重他人、不侵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是表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如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互致问候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相互表示尊重、祝愿、问候、致意、慰问等待人接物方面的形式。如拜会、握手、探望病人、吊唁等。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穿着,它主要指美的外在形象,引申为人的精神状态。如容貌、服饰、举止、表情、姿态、风度等。
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和形式的社会活动。如升旗仪式、开张典礼、毕业典礼等。
所以,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原始时期,礼仪之根就已经开始萌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那时人类同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相比显得十分稚弱,无法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于是便认为是鬼神、祖先在主宰这一切。人们开始用一些当时精致、豪华的食具作为礼器进行祭祀,以表示他们对神灵、祖先的敬畏,祈求保佑。这种祭祀活动可视为礼仪的萌芽,因此,就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
二是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做父母的要抚养、关爱幼小的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则要赡养年老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问也要互相关爱。早在尧舜时期,五礼就已形成,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父亲仁义,母亲慈祥,兄长友善,弟弟谦恭,子女孝顺。这时,礼仪是对家庭成员言谈举止的规范。
三是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人类渐渐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在狩猎、耕种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中,同一群体中的人通过用眼神、点头、拉手来示意互相之间如何配合。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自觉地用击掌、拥抱、拍手来表达欢快的感情,用手舞足蹈来表示狩猎获得食物的喜悦。人们之间这种相互的呼应、示意模仿,逐步形成了一种习俗,这便是最初待人接物的礼节。
四是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发号施令的领导者和服从安排的被领导者,这样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的现象。如左尊右卑,在重大场合上,习惯以主人或东道主的左方位为尊位,以至于到现在,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会有一定的座次,主要领导一般坐在位置的最中间,其他领导依据职务和资历依次坐在中心位置的两翼。
(二)礼仪的发展
中国是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度,每当中国进人一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礼仪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充实、更新,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礼仪的孕育阶段、礼仪的形成阶段、礼仪的变革阶段、礼仪的强化阶段。
1.礼仪的孕育时期
礼仪起源于距今百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随着人类逐渐进化而不断演变。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就孕育出了早期礼仪的“胚胎”。比如,距今约1.8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他们已经会使用穿孔的兽齿、石珠来作为修饰品,穿戴在脖子和手上。他们还会向逝去的族人周围撒放赤铁矿粉,以表示对族人去世的哀悼,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宗教葬礼。
2.礼仪的形成阶段
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于许多自然现象还不太理解,因此他们敬畏和祭祀“天神”“河神”。在某种意义上,早期的礼仪是指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直至周朝,礼仪开始有所建树。像周武王、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制作了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道德情操等全部纳人了当时的社会体制中,形成了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整理了整个周朝的官职表,用于讲述周朝的典章制度。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便已基本形成。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