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1901年他去世后,梁启超曾写道:“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与那个衰败的时代裹挟之深,使他在死后的百余年中咎誉加身,无法逃脱。叶曙明编著的《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大传)》介绍了,梳理时代脉络,发掘个人琐细,力图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重绘这位“晚清第一重臣”的人生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大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曙明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鸿章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1901年他去世后,梁启超曾写道:“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与那个衰败的时代裹挟之深,使他在死后的百余年中咎誉加身,无法逃脱。叶曙明编著的《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大传)》介绍了,梳理时代脉络,发掘个人琐细,力图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重绘这位“晚清第一重臣”的人生历程。 内容推荐 晚清重臣,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 《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大传)》是一部书讲透根本的为官从政、做人处世之道! “李鸿章是一个悲剧人物,就像那个整天要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中国的宿命。”叶曙明先生说。近代史研究名家叶曙明先生又一力作《李鸿章大传》,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展现了李鸿章在举步维艰之中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做出的努力。叶曙明先生从八十年代开始历史研究与写作,每一部都有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史料扎实,文笔优美,深受读书界与媒体的好评。他以历史学者的眼光学养、小说家的笔调才情,展现了活生生的李鸿章,更加贴近现代读者。从李鸿章身上,仿佛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境遇,看到近代中国正如西西弗斯一样百折不挠地向着文明推进。 目录 筚路蓝缕 无所作为的一年 进驻京畿 自强新政之梦 主持国防与外交 睁眼看世界 圣贤与豪杰 大海潮涨 轮船招商局 琉球风波 为华工争权益 日本侵台 塞防与海防之争 马嘉理事件 举步维艰 吴淞铁路的悲剧 矿业艰难起步 大灾之年 收购旗昌风波 创办电报业 经营台湾 游走刀锋 中俄危机 电线铺进京城 突破重围筑铁路 织布局的困局 筹建海军 日本趁火打劫 中法战争 密云待雨 刘义打番鬼 和战不定 马江的惨败 从淡水到镇海 虽胜犹败 试读章节 筚路蓝缕 无所作为的一年 同治八年、(1869)正月,久经战乱的人民,总算过了一个太平年。 乡村“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取代了枪炮声。宗族亲戚互相拜年。初七以后,四乡八镇,金鼓喧阗,灯戏不绝,采茶灯、麟凤灯、车灯、船灯、走马灯,街市旋舞,大放光华,汇成多少年未见过的欢乐海洋了。 初十,有江苏解饷轮船前往武昌,路过安庆,李鸿章陪着母亲乘便船去武昌,赴湖广总督任。虽然李鸿章做过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但一直戎马倥偬,没在衙门里待过几天。现在,天下拨乱反正,治疗创伤,他很想认认真真为朝廷办一些事。 官船逆流而上,一路上,看不尽两岸残雪,满天风云。元宵第二天,李鸿章的船抵达武昌,当地缙绅都到码头迎候。武昌也沉浸在上元的热闹气氛中,“正月半,敲铁罐”,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敲锣打鼓,没有锣鼓也敲响盆罐。满城笙歌聒地,沸反盈天,一直到十八日才算平静下来。正月十九日,李鸿章正式接任湖广总督。他马上发现,地方上的政治、经济、社会,一团混乱,千头万绪,要理顺它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不由得感叹:“素乏吏才,人地生疏,不知从何下手。” 李鸿章上任后,最感头痛的两个难题,一是想来的来不了,二是不想走的却走了。他到湖北后,首要之事是裁撤鄂军。 当时鄂军有水陆五十余营,积欠饷银两百余万,按湘军旧例,全数补足,然后可以裁撤。这已是一笔难以筹措的巨款了,而湖北本省也要用款,淮军也要维持,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北与回民作战,朝廷又要李鸿章协饷,处处要钱,钱从何来?李鸿章为此绞尽脑汁。 裁撤鄂军,对淮军是有利的,因为鄂军省下的军饷,可以接济淮军,但接济左宗棠,替他人做嫁衣,李鸿章一百个不乐意。二月十七日,他给曾国藩写信说:“奉派协陕甘等处紧饷,羽檄交催,实属万难措手,约须一年以后方可周转,焦灼曷任。”他给继任两江总督马新贻的信也抱怨说:“鄙意俟鄂军次第裁定,或分所余,以供调鄂之淮军,今陕饷太巨,数月后尚难筹拨,遑及其他。” 三月十八日,李鸿章勉强拨了三万两银给左宗棠,然后写信给他,表明不能如数协款:“鄂军积弊之余,久未得撤,昨已裁遣姜玉顺、蓝斯明各营,算补欠饷卅余万,逐渐清理,非一半年不克就绪。而财用政事,自胡文忠(林翼)后,颓弛年久,所入大减。 中外以例案资格相束缚,竟至挣扎不起,随俗浮湛,尤内愧耳!各省厘金本成强弩之末,当事竞沽美名,迭经裁减,无复综□,约计收数实远逊于前。部拨尊处协款,恐俱不能如额。往岁以本省厘捐办本省军务,今以协济远方,人情之缓急相背,理势固然,无足怪者。至鄂中则为疲军所累,非去腐不克生新,稍假时日,资遣略定,当悉索以奉公需。” 让李鸿章深感不快的,不仅是要替左宗棠筹饷,而且朝廷还把淮军大将、山东布政使潘新鼎发往左宗棠军营差遣,直隶提督刘铭传亦奉诏督办陕甘军务,铭军唐定奎营调驻宝鸡,滕学义营调驻陇州,黄桂兰营驻凤县,并要刘铭传赴京陛见。 李鸿章固然极不愿意,左宗棠也不屑于他们援助,潘新鼎、刘铭传更是坚决不干,一齐向朝廷告假,并请开缺。刘铭传本来就是江湖儿女的性格,意气不合,扭头就走,以“同治三年围攻常州府城,头受枪子,伤口逾寸,其时裹创督战,失于调护,遂得头风之疾”为理由,甚至连两官、皇帝的召见,也拒不讲京。 二月,他到武昌见李鸿章,坚决要求开缺回籍养病。就李鸿章内心而言,与其把铭军送给左宗棠,还真不如让刘铭传回家了。但他表面上还是劝刘铭传,不如先进京陛见,然后再请假。刘铭传死活不肯,径自回乡去了。于是,李鸿章代刘铭传奏陈:“据称,春季肝肠上升,病势加剧,必须静卧深山,屏绝人事,或可渐冀复元,并坚求奏请开缺给假调理,情词极为恳近,臣何敢壅于上闻?可否仰恳圣恩,准其暂开直隶提督本缺?” 李鸿章惋惜地说:“省三辞官卸军,牢不可破,弟以内意相需甚殷,湘相推毂甚切,无可畏避,彼竟悍然不顾,谓已剿平南北两剧贼,不求进而求退,罪似可逭。窥其意即加罪责,所不恤矣。此大将材,今日已是广陵散,朝廷宜宽礼数以待之,若有缓急,尚可投袂而起,若必如琴轩(潘鼎新)、海舲(周盛波),一律苛求,驱令披发入山,吾淮人才尽矣!” 周盛波是淮军大将,平定捻军后,以母亲年老,陈请回籍终养,寻以前年所部攻破河南唐县民寨,惨毙多命,为巡抚李鹤年所劾而褫职,虽然在李鸿章的回护下,免其科罪,但这件事令刘铭传、潘鼎新等人颇有乌尽弓藏、唇亡齿寒的忧惧。在潘鼎新的一再要求下,李鸿章代他请了三个月假,五月应潘鼎新的要求,以母亲“年届七旬,气体本极衰弱,今见子将远出,愁病益增”为由,再向朝廷续假,并请开去山东布政使本缺。李鸿章对曾国藩说:“琴轩劳苦过久,明知西帅(左宗棠)不容,又遣之去。其母逼令弃官偕隐,不得已而代陈,是亦天时人事之相迫也。” 潘鼎新、刘铭传都是李鸿章的心腹大将,他们的行止,如果说没有得到李鸿章首肯,谁也不信,京中有人以此责备李鸿章。四月初九,李鸿章写信向曾国藩解释:“省三回六州后,迭函恳催代奏开缺给假,悬宕已久,只有据情上陈,京友来书责备颇深,但彼既不去,又无人复奏,鸿章势处两难,惟吾师鉴此心耳。”他更感叹:“近来淮将暮气颇深,纷纷乞退,鸿章忝窃虚誉,每惧兵事不得脱身,旧部日渐零落,势难再兴,致负期许。”P1-3 书评(媒体评论)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茸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