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学讲包公》是一本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的著作。作者李良学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并系统梳理历代文学作品中包公的形象,剖析其故事源流,兼及包公案中包公形象的变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良学讲包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良学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良学讲包公》是一本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的著作。作者李良学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并系统梳理历代文学作品中包公的形象,剖析其故事源流,兼及包公案中包公形象的变迁。 内容推荐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千百年来,包公被人们敬若神明,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出身和生平特点如何?他一生都做过什么官职?对此,《李良学讲包公》将一一进行解读,实事求是地介绍一位真包公。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包公其人 一、包公的出生时间与地点 二、包公出生的神话传说 三、包公的生平特点和官职 四、宋仁宗与包拯——君臣际遇 第二章 包公的学问 一、家庭出身与读书生涯 二、进京赶考 三、繁华的东京——开封 四、考试与授官 第三章 包公的孝道 一、古代的孝道 二、包公尽孝 三、包公嫂娘之谜 四、孝肃家风 第四章 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一、赋诗复官 二、北宋亲民官的“四善”与“三最” 三、包公如何当亲民官 第五章 铁面无私的监察官(上) 一、台谏官合一 二、依法治国与反贪倡廉 三、七弹大贪官王逵 第六章 铁面无私的监察官(下) 一、两弹宰相宋庠 二、嘉祐四真 三、为庆历新政官员平反 四、为国家推荐贤才 第七章 包公断案 一、引蛇出动——巧破“牛舌案” 二、科学取证——智断“冷清案” 三、兵不厌诈——速破“匿金案” 第八章 出色的外交官 一、当时的宋辽关系 二、包公出使契丹 三、包公出使契丹的收获 第九章 杰出的理财官 一、以民为本,宽民利国 二、轻徭薄赋,救灾救民 三、兴利除弊,经济改革 四、开源节流,勤俭持国 第十章 包公与皇亲国戚(上) 一、包公怒弹国丈张尧佐 二、张贵妃与《打銮驾》 第十一章 包公与皇亲国戚(中) 一、包公“三口御铡”的故事 二、包公与《铡美案》 三、包公三弹郡马郭承佑 第十二章 包公与皇亲国戚(下) 一、《狸猫换太子》的主要内容 二、“刘皇后夺子案”的历史真相 三、包公与《狸猫换太子》 第十三章 包公与包公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鞠躬尽瘁,病殁开封 二、包公与包公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海内外纪念包公千年诞辰盛况 附录 一、包公家世表 二、包公年谱简编 后记 试读章节 三、七弹大贪官王逵 王逵,字仲达,濮阳人,曾中进士,四任转运使(相当于省长),一贯贪残不法,杀害良民,陷害忠臣,无恶不作,五毒俱全,是朝野臭名昭著的大贪官,民愤极大。但由于他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加上每年上贡粮款较多,也受到仁宗皇帝青睐,不断嘉奖他。即使在朝臣的弹劾下,王逵总是被罢官贬职后不久就又被任命为一路的转运使,即官复原职,成为官场的“不倒翁”。现在,包公当上了监察御史,后又升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谏院长官),王逵算是遇上了真正的克星。 包公揭露了王逵的前后罪行,新账老账一起算,他弹劾道: 伏见王逵凶暴无识,心同蛇蝎。在湖南日,酷法诛求财利,苛图进擢,民被杀害,罔知其数。黜降之后,潭州父老数千人共设大会,以感圣恩与人除害;在城数万家,三夕香灯彻曙,又被苦人家,并刻木作王逵之形,日夕笞挞,其人心憎恶如是。及任江西转运使,依前残酷,枉法徒配民吏,恣以威福。 ——《包拯集·弹王逵七》 大意是说:王逵在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除了追缴正常的夏、秋两税外,一次就巧立名目,非法加征粮款三十余万贯,称为“羡余”,即超额税款,是贪官为了媚上邀宠而在国家正税外盘剥百姓所得的多余上供钱物。仅潭州(今长沙)地区,就有七百余户,成千上万人倾家荡产还交不够税款,被逼走投无路,逃入山洞,部分群众反抗暴政,谋求活路,又遭王逵疯狂捕捉,滥用酷刑,惨遭杀害者不计其数。后有人告发到朝廷,舆论哗然,引起朝野正直人士的公愤。朝廷无奈,只好将王逵免官,贬知池州(今贵池市)。 王逵离开潭州时,人心大快,成千上万百姓隆重集会,庆贺朝廷为百姓除了大害。同时,潭州三个夜晚灯火不息,烧香磕头,感谢上天剪除了王逵这个大灾星。还有不少受害人家,用木头刻成王逵的丑恶形象,日夜鞭打斧劈,咒骂不止,以解心头之恨。 像王逵这样残害百姓、十恶不赦的贪官恶吏,在池州、扬州混了不长时间,又官复原职,被任命为江南西路转运使(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继续为非作歹了。包公在弹劾王逵的奏章里这样写道: 臣访闻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行事任性,不顾条制,苛政暴敛,殊无忌惮。州县稍不徇从,即被捃拾,吏民无告,实可嗟悯……王逵害民蠹化,众议不容,伏望圣慈特与降黜,则天下幸甚。 ——《包拯集·弹王逵一》 包公奏章写的再明白不过,王逵在潭州的贪酷本性不仅未改,而且变本加厉,在江南西路残害吏民,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朝廷对包公奏章居然应付了事,批给王逵部下提刑官李道宁调查处理,实际上根本不打算处理王逵,这是在忽悠包公。 接着包公二次上疏,指出朝廷批复不当。因为转运使王逵本身就兼有按察权,提刑司怎么能调查处理权力大于自己的上司转运使王逵呢? 这一次上疏更糟,朝廷居然将李道宁调知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命王逵兼管提刑司。大家看看,朝廷竟然让王逵自己调查处理自己?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仁宗和宰相公开包庇王逵,继续在忽悠包公。 这样一来,王逵更加嚣张,公然对告发过他的官员打击报复。王逵怀疑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卞咸到朝廷揭发过他在潭州的罪行,便指使亲信,捏造罪名,将卞咸逮捕下狱,上下株连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同时,王逵还叫自己的亲信李道宁向朝廷保举自己继续当转运使。 王逵罪恶昭彰,残害正直人士,手段极为恶劣,朝廷居然听之任之,包公能忍吗?肯定不能。 包公怒不可遏,第三次上疏弹劾王逵,指责朝廷公开包庇王逵,致使王逵陷害无辜(指卞咸),造成大狱,建议朝廷立即将王逵罢职贬官。 由于包公连章弹劾,加上王逵诬陷卞咸,大搞冤狱,引起朝野上下公愤,朝廷看实在包庇不下去了,只好将王逵贬官,贬知徐州。这种处理,实际上仍然是轻描淡写。像王逵这种罪恶累累,双手沾满百姓鲜血的人,仅仅降知徐州,太便宜他了。 但是,包公通过王逵事件,思想认识也得到了升华。他认为: 一、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宋庠与贪官污吏王逵都是一块地里的毒瓜,同属反对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奸党旧派。这些人极端腐朽,极端腐败,祸国殃民,为害不浅。但要除掉他们也不容易,因为他们上下勾结,狼狈为奸。 二、范仲淹、欧阳修、杨纮、王绰、王鼎等庆历新政官员,才真正是国家的忠良。他们澄清吏治,打击贪官污吏、提倡廉政建设完全正确。可惜新政失败了,这些德才兼备的官员都被贬出了朝廷。 三、宋仁宗是个平和皇帝,守成皇帝,没有治国安邦的气魄。虽然国家大事都在朝堂讨论议定,似乎比较民主,但实际上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宋仁宗开始是支持范仲淹新政,打击贪官污吏的,后来居然在守旧派官僚的反扑和诬告下退却,遂使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欧阳修等被贬。宋仁宗虽然能包容正人,但同时也包容坏人,使得包公无可奈何。 包公怎么办?他决定仍然坚定不移地弹劾贪官污吏,同时大力保护清官廉吏。对皇帝不能弹劾,那就直言正谏,据理谏诤。 P82-85 序言 京剧《铡美案》中的名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在舞台上,包公唱腔未落,观众已精神振奋,掌声雷动,场面十分热烈。台湾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歌,首句便是“开封有个包青天”,它更是唱响全国,唱响海内外,唱响东南亚。这两句唱词如此轰动,如此响亮动人,它说明了包公与开封的密切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要介绍包公,就必然要说到开封、开封府;反过来,要介绍开封,就必然要提到包公、包青天。二者已融为一体。从包公与开封这种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可以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古今,一个人要想成功或者铸造其人生辉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自身的宏大抱负和应有的才能; 二是展示其抱负和才能的理想平台。 这第一个条件包公无疑是具备的。他名叫包拯,寓意就是拯救国家和黎民;字希仁,就是希望以“仁政”治国,以民为本。从名字来看,包公立志要报国安民。但是,如果没有第二个条件,他可能会空有雄心壮志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以至壮志难酬。然而,开封恰好给了他第二个条件,为他搭建了一个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绝佳平台。 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于开封,一生从政做官26年,其中15年是在开封官场度过的,最后逝世于开封。古人云:“人以地名,地以人名”。他在开封这座政治舞台上演出了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成就了一位传颂千古的包青天,而开封、开封府也因为出了个包青天而名扬天下。这就是包公与开封关系密不可分的原因。 其次,需要给大家解读一下“包公”这个称谓。包公名满天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亮丽、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但是,你要真的随便问一个人,包公叫什么名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十有八九答不上来。这也是包公与众不同的特异之处。其实“包公”这个称谓源远流长,早在他生前人们就是这样称呼他,并非后人叫起来的。 包公生前的同僚兼好友吴奎为他撰写的《包公墓志铭》,开头便说: 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 ——吴奎《包公墓志铭》 吴奎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白,包公德高望重,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名声之大“表爆天下”,朝廷文人士大夫都不称他的官衔,均呼之为“公”。可见,“包公”这个敬称是从他生前开始,一直流传至今,真正是名垂千古。 在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称“公”。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里这样写道: 公为尊称……尊其道而师之,日公。 ——宋·洪迈《容斋随笔》 就是说,只有为人师表的人,特别受人尊敬的人才能称“公”。由此可见,包公生前身后,何等受人敬仰、受人崇拜了。因为人人敬呼“包公”,久而久之,竟将本名给掩盖了。结果出现了人人只知道包公而不知道其本名包拯的奇特现象。 宋代称公者,不乏其人,如寇公(寇准)、范公(范仲淹)、欧阳公(欧阳修)、王荆公(王安石)等。然而,包公是平民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偶像,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方面讲,包公的崇拜者最多,超过孔子。 千百年来,包公被人们敬若神明,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出身和生平特点如何?他一生都做过什么官职?对此,笔者将一一进行解读,实事求是地介绍一位真包公。 后记 我主要从事宋史、北宋东京与文博研究,后来包公文化成为主攻方向,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已三十多年。那么,为什么对包公如此情有独钟呢?主要是包公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具体起因有二:一是对戏曲舞台上那个为国除奸、为民除害的黑脸大清官一包公,向来比较崇拜;二是开封博物馆收藏一通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国家一级文物),引起了我对包公的极大兴趣。该碑上刻有北宋时期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独没有“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龙图的尊姓大名,岂非咄咄怪事?后经查询,南宋人周密撰写的《癸辛杂识》一书中有记载。因为人民群众非常敬仰和爱戴包公,凡是到开封府观赏此碑的人,总是在其名字上指指点点,赞不绝口,天长日久,竟将其“包拯”二字磨去了,只留下一个指头般大小起明发亮的凹坑,造就了碑上的画龙点睛之美。这个奇迹在南宋时期已经形成,可见百姓对包公是何等崇敬了。它是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的历史实物见证,弥足珍贵。 “百姓谁不爱好官?”包公是个奇人,更是个杰人、贤人,是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像包公这样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传颂了一千年的好官,不是历史学者应该着力研究的对象吗?然而,近千年以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包公依然停留在舞台上的戏曲演唱和老百姓的口头传说,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却很少有人研究,连一本像样的包公历史传记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份量的大部头研究著作了。令人大惑不解。笔者是研究宋史与北宋东京的学者,何必怨天尤人?传承包公文化、弘扬包公精神,为国家反腐倡廉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不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吗?于是,从1981年开始,我在博物馆除了撰写《宋代历史陈列大纲》和主编《开封文博》杂志外,下功夫研究起包公来,先后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当时,开封正在重建包公祠、合肥在发掘包公墓之后也在筹建包公墓园,报刊上议论包公的文章也多了起来。我认为,包公权知开封府威震四海,名扬天下,而研究包公,开封也应该一马当先,充任开路先锋。事不宜迟,我与河南大学教授周宝珠先生、李春祥先生、市旅游局长王继萍先生、市社科联主席段学仁先生、市文联美协主席徐玉庆先生等学界同仁,遂于1987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包公研究会。不久,合肥也成立了包公研究会。广东肇庆、河南巩义、崦岈山等各地十余座包公祠、包公庙相继恢复和重建,包公文化的发展方兴未艾。 开封包公研究会不能孤军奋战,为了联络全国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一支包学大军,更好地发扬光大包公文化,经市政府批准,于1992年11月发起并成功地在开封召开了全国首届包公学术研讨会。全国各省、市四十余位包学专家应邀出席大会,收到论著三十余篇(部)。时任河南省副省长赵正夫、省旅游局长蔡流海、开封市长孙光华、合肥市长钟咏三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热情洋溢地呼唤包青天的讲话。省、市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大大地激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研究包公、弘扬包公精神的热情和积极性,纷纷要求以开封为中心成立中国包公研究会。此次大会经过媒体宣传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后,包公文化的发展迅速升温,至1999年包公千年诞辰达到了高潮。开封、合肥、肇庆、澳门、新加坡等地先后举行了热烈隆重的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庆典大会。同时,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恰在这个时期上演。其主题歌《开封有个包青天》唱响了中国、唱响了东南亚,街谈巷议,到处颂扬包青天,出现了一股“包公热”。在此期间,海内外包公文化活动众多,学术交流十分频繁,笔者相当紧张、忙碌,但收获颇多,硕果累累,尤其看到包公研究促进了开封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颇有几分成就感,甚是欣慰。 1999年包公千年诞辰庆典过后,包公文化稍微平静了几年。这时我已退休,但对包公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近年来,包公研究风生水起,相当活跃,而且出现了新动向。即从以往的基础性全面研究、资料挖掘、思想探索而转向了以包公“至忠至孝、廉洁自律、以民为本、执法公正”等为主的重点研究。以史为鉴,与当前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以及司法公平正义联系得更加密切。从2011年以来,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先生的倡导下,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封多次召开包公司法文化研讨会、包公廉政文化座谈会,举办了海峡两岸(开封)包公法治文化论坛,目前正在筹建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等。包公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民造福。在诸多包公文化活动中,笔者或演讲,或著文,或接受媒体采访等,依然奔忙不息,发挥余热,成为包学界退而不休的“老兵”,人送绰号“李包公”。 然而,真要将自己研究包公多年的学术成果整理出版,也并非易事,毕竟年龄不饶人。但是,我有个好女儿李莉。她不但喜欢包公文化,而且精通电脑,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她将书稿整理、资料查询和文字校勘等任务都承担了起来,完成得很好,大大减轻了我的压力。当然,该书有幸得以顺利出版,主要还是南开大学出版社孙克强社长的支持和倡导,以及编辑李力夫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一并向他们深表谢忱! 最后,在本书即将问世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李良学 2014年3月20日于开封东明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