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余伯流//陈钢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精)》一书,是1997年出版问世,2007年修订再版的。

本书新版的学术意向,是吸纳新的学术成果,融人新的学术共识,增添新的文献史料,贴近新的时代风尚。因此,这次新版修订的主要方面有四:一是内容的补新。如:新增了“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井冈山斗争与朱毛红军的关注与称赞”等,这是当前史学界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最新史料。二是纲目的调整。如: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阐释,增添、解读了中央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井冈山精神的论述,结构和表述上也进行了新的调整。三是图照的增添。此次增补了大量的革命旧址、人物照片,以期图文并茂,更为鲜活。四是文字的斟酌。原著中有些提法、表述作了进一步的推敲,融进了史学界一些学术共识和作者的最新观点。

本书作者余伯流、陈钢始终恪守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立准立好的原则,风格上力求政治性、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的统一,以便雅俗共赏,博专同进,让广大读者从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中,领悟和传承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为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资源。

内容推荐

余伯流、陈钢著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精)》采取编年体正史体例,分四章详细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四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创,全盛,曲折发展,后期斗争。本书稿还详细归纳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是可贵的信史和研究者必备的参考文献。本书第1版于2007年出版,此次修订再版补新了内容,调整了纲目,增添了图照,修订了文字,以便雅俗共赏,博专同进。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

(1927年10月一1928年3月)

 第一节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从“四一二”政变到“七一五”分共

全国革命形势的逆转

南昌起义与赣南三整

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

文家市退兵——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折

 第二节 毛泽东引兵井冈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

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客观基础

莲花决策与引兵井冈

三湾改编与前委的组建

古城会议与大苍会见

 第三节 创业奠基

茅坪“安家”

水口建党与大汾劫难

进驻茨坪与象山庵会议

创办军官教导队与桃寮被服厂

 第四节 改造袁、王部队

袁文才、王佐的特性

改造袁、王部队的方针

步云山练兵

何长工受命

大陇升编——袁、王部队的新生

 第五节 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

湖口风波与“三大任务”的制订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六项注意”的颁布

草林圩的复活与“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工商政策

新城大捷——击破赣敌第一次“进剿”

亍冈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毛泽东宁冈、永新两县调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边界“三月失败”

第二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1928年4月一7月)

 第一节 井冈山会师

湘南暴动

朱德率部上井冈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正式颁布

“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萧克”

朱毛会见

井冈山会师与军委的成立

红四军的诞生

有关井冈山会师几个问题的考析

 第二节 根据地的拓展

五斗江战斗——击破赣敌第二次“进剿”

永新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草市坳战斗——击破赣敌第三次“进剿”

边界党的“一大”与特委的成立

红四军党的一至五次代表大会考析

 第三节 边界土地革命的兴起

“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的提出

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边界土地革命的全面开展

井冈山土地斗争的历史经验

 第四节 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湘南农军的遣返

龙源口大捷——击破赣敌第四次“进剿”  

大力经营永新  

“十六字诀”的提出及其一整套游击战术  

《党代表工作大纲》的制定  

红军的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 

 第五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酃县、莲花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边界党组织的壮大与地方武装的发展  

红军军械处的创办  

大陇圩场的开辟  

安源工人上井冈山  

共青团湘赣边界特委的成立  

边界特委与红四军军委一整套正确政策的形成 

第三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曲折发展

(1928年8月一12月)

 第一节 八月失败与黄洋界保卫战

永新联席会议

冒进湘南与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永新困敌——井冈山第一次反“会剿”

出迎红军大队

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第二次反“会剿”

 第二节 根据地的恢复与巩固

三战三捷回宁冈

毕占云、张威部投奔红军

九月“洗党”与边界党的“二大”

前委的重建与特委的改组

党的思想建设与红四军党的“六大”

红色政权的整顿与建设

军事根据地的建设

《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

边界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 反经济封锁的斗争

发展农业生产与解决“吃饭大难”问题

“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

“好在苦惯了”

反经济封锁的举措

创办上井造币厂

“士兵委员会”的重大作用

 第四节 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由来与形成

解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

红色政权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区别

 第五节 红五军上山

平江起义和红五军的成立

幽居会议与台庄整编

彭德怀率部上井冈

新城会师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

(1929年1月一1930年2月)

 第一节 红四军下山与红五军突围

湘赣敌军的“会剿”态势

柏路会议的决策

红四军出击赣南

红五军浴血井冈

小井之难

突围下山与第三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二节 朱毛红军下山后的风风雨雨

圳下之溃与东固会师

中央“二月来信”与前委应对举措

“七大”风波与古田会议

给林彪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

 第三节 边界武装斗争的持续开展

湘赣边临时特委的组建

割据区域的恢复

红五军重返井冈山

安福之战与攻克永新

 第四节 袁、王之死

袁文才的私自离队与复出

土客籍矛盾的加剧

中共六大“左”倾政策的贯彻执行

于田联席会议的决定

“罗克绍事件”的发生

袁、王双雄罹难

沉痛的历史教训

 第五节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崛起

“二七”陂头会议

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红二十军的成立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五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实现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成功典范  

井冈山革命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

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井冈山斗争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奠基石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影响 

中共中央对井冈山斗争的指导和评价  

井冈山斗争经验在毗邻根据地的广泛传播与推广  

井冈山斗争对全国边远根据地的影响

共产国际、联共(布)对并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朱毛红军的关注与称赞

第六章 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第一节 中共几代领导人谈井冈山精神

毛泽东谈井冈山精神

邓小平谈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谈井冈山精神

胡锦涛谈井冈山精神

习近平谈井冈山精神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

井冈山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井冈山精神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强大思想武器  

附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事记

 功勋榜 从井冈山走出的开国元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谱

 井冈山时期红军主力团建制追踪

后记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五节

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

茶陵,位于湖南省东部边陲,因境内多山,居“茶山之阴”而得名。自古以来,由于地处“吴头楚尾”,扼湘赣交通要冲,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次国内战争期间,茶陵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926年7月,北伐军第二军六师、四师经桂东进入茶陵,茶陵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在共产党员杨孔万、谭民觉等领导下,建立了茶陵县农协、工会、学联、妇女联合会,成立了农民自卫军。但是这一切,最后都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摧残殆尽。“马日事变”后,中共茶陵特支的共产党人,在血的洗礼中觉醒,收集了几十个同志和十几条枪,以潭湾山区为屏障,与敌人开展了殊死的斗争。

为了开辟茶陵的工作,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沿湘赣边界游击至湖南酃县水口时,曾派出宛希先率一营两个连前往安仁、茶陵等地,牵制进击酃县的敌人,攻其后方,迫敌回援。

1927年10月21日,宛希先率一营二、三连占领了茶陵城。茶陵的衙门长官、豪绅地主闻风而逃。工农革命军抄了县署,砸开了警察局和监狱,解救了被关押的农运干部和群众。

工农革命军在茶陵的斗争,使处在白色恐怖之中的茶陵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为了防止敌人反扑,两天后,工农革命军主动撤出茶陵,回师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团部和一营会合,随后一同回到茅坪。

毛泽东在象山庵召开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后,经过周密的思考,决定乘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对唐生智发动战争、湖南敌人大部卷入和茶陵敌军调离之际,再次攻打茶陵。为了战而必胜,毛泽东决定团部、一营及特务连统由团长陈皓及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领,全力出击。11月16日清晨,参加攻打茶陵的部队在宁冈大陇整装出发。

毛泽东从茅坪赶至大陇,检阅了出征部队。他的脚伤一直未好,不能随军出征。望着精神抖擞的全体将士,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同志们,我们经过了近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今天就要上前线打仗了!现在茶陵县城空虚,我们就要乘虚而人,来个开门红!本来,我很想跟大家一起去,可是,我要革命,这只脚却不让我革命,我只有在这里预祝你们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坚决拿下茶陵!”工农革命军将士发出豪迈的誓言。

部队踏着初冬的薄霜,经宁冈睦村、酃县,于11月17日击溃罗克绍挨户团的骚扰,连夜潜入了与茶陵县一水之隔的中瑶。

18日凌晨,一路路革命军战士化装成卖柴、卖菜的老百姓,混进了茶陵城。进城后,化装的战士解决了守护城门的敌兵,工农革命军旋即冲进城内。守城的敌军还摸不着头脑,就做了丁农革命军的俘虏,湘东清乡司令罗定和伪县长刘拔克闻风而逃。

茶陵,又一次回到了革命人民的手中。

茶陵打下了,但政权依旧。打下后的茶陵,只成立了一个县人民委员会,派曾做过安徽旌德县县长的谭梓生担任县长,一切按旧政府的样子,升堂审案,收税完粮,衙门还是原来的衙门。团长陈皓等部队首长则图享乐,吃包餐。丢下土豪不打,专找商会派军饷,也不开展群众工作,作御敌的准备。

茶陵群众经过县衙门,探探头,咋咋舌,失望而去。这是个“换汤不换药”的新政府。

有一天,中瑶乡农会送来捕获的转移钱财的劣绅陈老三,要求县人民委员会处理,恰被醉醺醺的陈皓撞见。陈皓要他们升堂击鼓。农民们击鼓后,陈皓将惊堂木一拍,完全一“县太爷”的架势。当问得陈老三拥有土地190亩时,陈皓反倒训斥农会干部不应触犯陈老三,因他不上200亩地,不算大地主,乐得陈老三叩天谢地。农会干部和农民们气极,抓起陈老三就走。路上碰到宛希先,知道这个“老宛”向着穷人,把这一五一十告诉了宛希先。宛希先听后,对他们说:“边界大地主少,打倒中小地主,没收一切土地归农民是毛委员的一贯主张。你们要好好看管陈老三,开展揭发斗争,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农民满意地走了。但宛希先却因此遭到了陈皓等人的忌恨。

随后,宛希先将茶陵的情况向毛泽东写了封汇报信,派人急送茅坪。毛泽东接信后,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回信指示:“新的政权不能按国民党那一套搞。要成立工农兵政府,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宛希先召集茶陵县委、总工会、县农会负责人和军队各连党代表开会,宣读了毛泽东来信,重新讨论茶陵的问题。经过协商,鉴于来不及召开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各方推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县工农兵政府。其中,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会议一致推选学徒出身的印刷工人、县总工会主席谭震林担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11月28日,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了。成立那天,洙江两岸红旗招展,成千上万的群众,欢天喜地,庆祝这一新政权的诞生。“县长公署”的漆匾砸掉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牌子挂起来了,两旁是一副通红的对联: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共产党员、知识分子杨绍震、罗尚德、罗青山、陈叔同等分别担任了县政府民政、财经、内务、青工等部门的负责。

……

P06-108

后记

2007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值此盛典之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一书修订再版了!

本书是10年前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而撰写出版的。1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在这10年内,国内外世事风云变化巨大,史学界研究氛围空前活跃。1O年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涌现出一批新的成果。本书作为一本学术专著修订再版,自然不能“依然故我”,必须很好地吸纳新的学术成果,融入新的学术共识,以期臻于更加科学、严谨的学术境界。

本书修订的主要方面:一是体例的调整。此次采取编年体正史通则,立章谋篇,调整架构,纵横交错,史论结合,使之更为规范。二是纲目的删减。此次修订,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保留主干,削去枝节,使之更为集中。三是内容的补新。修订中补充了近几年发现的新史料(如袁文才致毛泽东上山信函,袁、王被错杀时宁冈县16个共产党员致彭德怀信等),增添了一些最新内容(如江泽民、胡锦涛谈井冈山精神及其内涵,红四军党的二大至五大的考析,井冈山会师考证,“七大”纷争风波,井冈山时期的社会变革等),使之更为完备。四是评述的斟酌。10年来,井冈山斗争史的研究在深入,大量党史信息在积累,人们的认识也与时俱进。此次修订对书中原有的某些评述、观点、提法进行了深层、审慎的思考和推敲,使之更为精当。

本书修订的总体目标取向,旨在做成一部“信史”。什么是“信史”?据我等感悟,“信史”的基本要求,必须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信而有征,史正弥久。大体元素应该是:史实准确可靠,评述客观公允,观点符合实际,考证言之有据;不唯书,不唯上,不溢美,不拔高;尊重史实,忠于真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如此才能称之为“原生态、原创性”研究,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当然,这只是作者的初衷,能否如愿达标,尚祈方家、读者识正。

本书作者致力于井冈山斗争史研究已三四十年。余伯流近几年来执教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主讲井冈山斗争史,系学院的特聘教授;陈钢近年来执教于井冈山学院(井冈山大学),被聘为学院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这种共同的工作环境、研究空间,无疑给我们增添了浓浓的“井冈情缘”。井冈山的壮美山水开阔了我们的心智;井冈山的独特养分浸润了我们的灵魂。为了井冈山这片红土地,为了这片红土地带给世人后代的泽被,我们决意再接再厉,精研穷搜,伏案劳作,笔耕不辍!

承蒙学术界诸多同仁、朋友的关怀厚爱和江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林学勤、社长徐建国、副社长游道勤诸同志的鼎力支持,趁此修订再版之机,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谨以此书献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作者

2007年1月26日

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东山苑公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2: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