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琏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1988年的选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分水岭。

几乎是一觉醒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180度的大转弯,无所不在的阶级斗争忽然就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发家致富和能挣会花。从“谁富谁光荣”到“谁穷谁光荣”,血流成河;从“谁穷谁光荣”再到“谁富谁光荣”,转这个弯只有痛苦、躁动和期盼,没有流血。

1988年。

1988年忽然就有了许多选择。

多少年了,面对命运,我们没有选择,只有服从,我们是“齿轮”和“螺丝钉”。忽然间选择来了,选择事关决策,检验我们的能力、识见和魄力,我们手足无措,我们惶惶不可终日。

我的许多当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赤脚教师”的学生,跑了,不再吊在教育这棵树上了。一些人跟着建筑队跑到新疆大庆,写写画画,当个半拉子管理人员。一些人跑到乡镇企业,给厂长经理涂脂抹粉兼跑腿。更有那胆识过人的,孔雀东南飞,跑到深圳掘“人生的第一桶金”去了。

我的1988年很烦心,我本人同样面临着跑还是不跑的选择。

1988年,有两个词依旧还有含金量,一个词是“计划”,另一个词是“分配”。粮票、油票、布票也还管用,粮票每月28斤,油票每月4两,布票每年一丈五尺。这些票证,1960年前后比什么都重要,是城镇户口拥有者的命脉,饿不死胀不煞的保证。到了1988年,肉票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粮票、油票和布票在“黑市”(自由市场)可以买卖,粮票已经贱至两毛钱一斤。布票也不很值钱了,一种无需布票的“的确良”(化纤织物)大行其道,鲜艳,挺括,可惜容易捂出痱子来。

1988年,计划经济的坚冰开始消融。人人烦躁不安,争着抢着从潘多拉的匣子里探出头来看世界,一边盼着摆脱穷神晦气,一边盼着组织上分配一个好工作,安排一个好位置。

1988年,我的人生面临选择。

1988年是我的教师生涯的第十一个年头。此前十年,文凭大热,各类补习班如雨后春笋,我的课堂每每爆棚,常常连走廊里都坐着听众。南风北渐,随着“下海”、 “万元户”等等新名词的涌现,我任职的海安县师范(教师进修学校)学生花名册开始缩水。浓缩的都是精华。坚持下来的学员都能拿到中师函授毕业证书,伸长脖子等转正,转为公办教师,捧一只朝思暮想的铁饭碗。

能不能转正,猴年马月可以转正,是个未知数。

干一行,怨一行。

我在海安县师范担任中师函授教研组组长。备课,上课,两年一轮,周而复始,了无新意。学员都是成年人,可塑性有限,享受不到桃李满天下的快慰。1986年春天,费尽周折请假,去南京参加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届读书班,三个月,眼宽了,心野了,不想再过那种脚踏两只船的揪心日子,想调文化部门。出名要赶早。我已经不早了,我要赶人生中的末班车。

回老家跟父亲商量,父亲不以为然。父亲一辈子做教师, “文革”期间被斗得七荤八素。父亲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放着师范学校的老师不做,去做什么半吊子文化人?

我也犹豫。三尺讲台给了我足够的人生自信,到一个鱼龙混杂的所在,与吹拉弹唱为伍,是不是自讨苦吃?那年头我还年轻,喜欢唱歌,唱《雪城》主题曲:“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

吃饱了撑的,撑出酸味来了。

1988年,我的许多学员,曾经的同学,还有同事,面临着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这一选择,不只影响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改写了远在八千里之外的少数民族子女的人生轨迹。

赴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群体支教。

后来的日子里,国务院两度予以表彰。

那时候还没有“群体支教”这个词条,那时候叫做“协作办学”。

协作办学的媒介是木材。

计划经济时代,木材是和钢铁、煤炭和水泥一样紧俏的“战略物资”。我插队的那几年,人民公社社员的钉耙锄头镰刀上要用杉木煞,买不到杉木,有钱也买不到。正赶上“学大寨”,平整土地,搞“方整化”,地里扒出沤得灰黑的棺材板,做煞做粪桶。棺材板大多是杉木,董永卖身葬父,拿自己的100多斤给死去的父亲换一口薄皮棺材,那大约是一口杉木棺材。不可能是金丝楠木,更不可能与黄肠题凑有牵连。

祖宗留下的最后一点遗产,救了我们这代不肖子孙的急。我们用棺材板打制学桌板凳,甚至有用棺材板做锅盖做蒸笼。救急不救穷,棺材板毕竟盖不了房屋教室。我们发明了“三合土”替代水泥,芦柴替代钢筋,浇筑立柱、过梁、檩条、门框和窗框。用今天的标准看,这种房屋从落成之日就是危房。好在那些年号召备战备荒,人都有革命警惕性,一有风吹草动,老师自会领着学生往外跑。P1-3

后记

1988年,江苏省海安县受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治贫先治愚”精神的感召,选派教师远赴小凉山合作办学,共建“宁海中学”。这一“智力支边”的创举,堪称民族团结进步的乐章,拉开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28年,8轮,234人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长年累月工作在偏远山区,为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子女的命运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之所以说是“人次”,因为部分教师先后支教数轮,长达10年、15年之久。

与此同时,支教教师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笔者追踪海安支教群体28年,其问推波助澜,感同身受。先后采访过半数以上的支教教师,三赴宁蒗,感受和体验各各不同的民族文化。书中人物蒋柏森、马五中、汪宝银、景宝明等人都成了多年交往的挚友,他们为采访和创作提供了许多帮助。

度人自度,成尧成舜;文化交融,民族大同。

南通市作家协会张松林老主席通览初稿,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定名颇费周章。从“人住高处走”到“往高处”,再到“上坡路”,后依据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助理黄孝阳的提议,以“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为书名。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黄孝阳和张黎付出的创造性劳动。

《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列入江苏省作家协会2015年度“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重大题材项目。书中第六章和第八章先期发表,编入《谁持彩练当空舞——来自江苏三十年的报告(第三卷)》。第二十一章《学而优则师》在《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11期刊出。另有部分章节在地方报刊发表,其中第三十一章《潮涌海安》见报后在宁蒗、海安两地均有相当反响。

本书在采访和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领导和许多文友的支持。海安县教育局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为采访提供了便利。海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切实帮助。图片由支教群体、宁蒗教育局和《城市印象》杂志提供。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目录

第一章 1988年的选择

第二章 石头与舅舅

第三章 天菩萨

第四章 点铁成金

第五章 和摩梭村长交朋友

第六章 母爱无痕

第七章 墙内开花墙外香

第八章 祖孙三代

第九章 老同学,新故事

第十章 总务主任的烦恼

第十一章 “八连冠”和“死揪”

第十二章 地震来了

第十三章 接力

第十四章 叩访宁蒗

第十五章 泸沽湖听涛

第十六章 海安老师

第十七章 锅庄舞

第十八章 摘桃子

第十九章 落地生根

第二十章 走亲戚

第二十一章 学而优则师

第二十二章 草根开花

第二十三章 山泉水,纯净水

第二十四章 不得不说的事

第二十五章 三上小凉山

第二十六章 人往高处走

第二十七章 彝族年

第二十八章 山高水长

第二十九章 从伊犁到独山

第三十章 一袋苦荞面

第三十一章 潮涌海安

第三十二章 小凉山逐梦

后记

内容推荐

蒋琏编著的《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介绍了,1988年4月,江苏省海安县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签署《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海安教育系统的许多教师面临着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赴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群体支教。28年来,200余人支教,支教的选择不只影响教师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改写了远在八千里外10多个少数民族子女的人生轨迹。

编辑推荐

相当一段时间里,一穷二白四个字与宁蒗如影随形,基础教育更是远远落在后面。1984年,阿苏大岭和吉火龙干主政宁蒗,提出施政口号:治贫先治愚。为了办好宁蒗中学,宁蒗人勒紧裤带,一路绿灯。蒋琏编著的《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展现小凉山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日常,本书揭示28年来支教群体的心路历程,本书对民族认同、融合的生动再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3: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