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落无声--谢冕自述/思想者自述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谢冕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消失的故乡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因为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和石阶,以及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亚热带的花无声飘落——我的童年

童年对于我既不快乐也不幸福,开始的感觉是日子很艰难,后来则隐隐地有了忧患。

福州城里有一座古宅,白墙青瓦,院落深深。母亲一袭白衣,把手浸在木盆里搓衣。整个的对母亲的印象,就是她在水井边不停地搓衣。

那宅院有许多树,亚热带的花无声地飘落,不知不觉地更换着季节,而我则不知不觉地长大。

听说这院子里有狐仙,但我没有看见。一次发高烧,看见有矮人在墙头上走动,那些母亲和姐姐晾晒的衣服都变成了花花绿绿的鬼怪,很可怖。但那是热昏了的幻象,我终于没有看见狐仙。

到了30年代后半期,我长大一些了,便开始躲飞机、“跑反”——跑反在福州语里是逃难的意思。换一个房子,再换一个房子,目的是寻找安全。一直跑到了福州南台的程埔头——那是一个城乡接合地,以为会安全一些,殊不知那里依然没有安全。

那时外患已经深入国土。整个中国都在危难之中,何况个人命运,何况我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我不仅一再换房子,而且一再换学校。记不清是什么原因,也许是选择安全的可以躲避轰炸的角落,另外就是交不起昂贵的学费。梅坞小学、麦园小学、独青小学,最后是仓山中心小学——我如今还和这所小学的李兆雄老师和李仙根同学保持着联系——我终于艰难地读完了小学的课程。

正当我结束小学阶段即将开始中学生涯的时候,炮火终于燃到了这座滨海沿江的花园一般的城市。父亲失业,爷爷逃往内地,我断绝了一切经费来源。不仅交纳不起学费,战乱和沦亡的日子也不允许我升学。

我开始在田里捡稻穗,上山拾柴火,家里开始变卖和典当。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困苦和灾难漫长得如无边的暗夜。死亡线上的挣扎,加上家园沦丧之痛,造成我童年身心的重压。艰难也培养了我坚韧的性格。

我当时以为,苦难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的核一开始就被无边的悲怆所包裹,因此我倾力于生命的自我完全,使之有坚强的力量冲破那一层厚厚的外壳。苦难是我童年生命的暗夜,我在这黑暗的囚室中锻炼并充溢生命的活力。除此之外,我别无他途可寻,我毫无外助之力。

那时,谈我缺乏营养还太奢侈,我缺乏能够维持生命的热量。半饥饿是我童年生活的常态,空心菜和晒干的番薯曾伴随我度过饥饿的岁月。

在小学,那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贫困。春天里,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都郊游去了,我因为没有零钱和像样的衣服而把自己关在家里。

我并不悲苦,我忍受贫穷给我的特殊恩泽——孤寂。我利用这样的机会读课外读物:唐诗、“五四”新文学作品,还有报纸文艺副刊。那时我依靠自学能够完整地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也能够理解冰心的温情和巴金的激扬。我只能在精神上幻想属于我的丰满的童年——尽管在物质上我是那样的贫乏。

现实人生的遭遇催我早熟。我承认了命运对我的不公。我不幻想幸福,也不期待奇迹。我默默忍受那一切。我希望从自己的内心生发出击退厄运的力,我于是很早便拥有了独立精神。

环境的逼迫使我在幼年便有了时代的忧患感,我为民族苦难、社会动荡、家国衰危而激愤。这忧患本来不属于无邪天真的童年,但我在危亡时世面前却不幸地拥有了。

我头顶没有一片爱的天空,可是我幻想着去创造那一缕风、一片云。我因自己的不幸而思及他人,我要把同情和温暖给予那些和我一样受苦的人。现实的遭遇使我坚强。我抗争命运,并以不妥协的态度站在它面前——尽管我是那样的弱小。

我曾说过冰心教我爱、巴金教我反抗。是这两位文学大师为我的童年铸魂。他们的精神激励且陪伴我走过充满苦痛的坎坷的路途,以至鬓发斑白的今日。

1945年,我十三岁。那一年抗战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礼花影里,我告别了我的童年。

P5-8

后记

我一直认为快乐是种能力,而谢冕老师是最有快乐能力的人。

无论顺利或曲折,谢老师总能持有乐观的心态,并用快乐点燃周围的人。

谢老师能够享受思想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也能享受物质的快乐、寻常的快乐、吃的快乐、喝的快乐。八十多岁的谢老师有着让年轻人羡慕的食欲和热情,越来越大的酒量,红酒、啤酒、白酒同时享用,“三盅全会”。到现在,依然手洗衣服,坚持晨跑和冷水浴。平时总穿一件洗得发旧的衬衣,而正式的场合又一定是穿西装打领带。

能上能下,大俗大雅,大雅大俗。

雅与俗、高与低的界限既分明又模糊。这使我更相信快乐是加法,是不断丰富的过程。高与低、雅与俗、精神与物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选择。

更难得的是,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的享受,谢老师一直都葆有旺盛的激情。2008年,谢老师主持的《中国新诗总系》定稿会在杭州召开,一下飞机谢老师就宣布了“会可开可不开,书可读可不读,谢老师的话可听可不听,但是一定要玩好”的“四项基本原则”,并计划此行要完成绕西湖跑一圈的夙愿。果然,一天午休后谢老师开始行动。那天他的夫人陈老师也没闲着,打车绕西湖,先在三分之一处等着,见谢老师跑来,又打车再到三分之一处去等。见谢老师跑得很轻松,陈老师才放心回到住处。谢老师跑得不快,但规定自己中途不能停歇,从柳浪闻莺出发,三个多小时又回到了柳浪闻莺。

再次登泰山也是谢老师的一个愿望。一次诗歌活动正好在泰安举行,于是邀请谢老师去参加。为安全起见,活动主办者选了两位年轻诗人陪着谢老师一同登山,其~ba--位还号称农民诗人。可几个小时下山后,谢老师依然精神抖擞,两位年轻诗人早已累瘫,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今年6月,谢老师又一次登上了泰山。

还应该说一说谢老师召集的“馅饼大赛”。这被参与的朋友们誉为谢老师每年主办的“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已逾四届,馅饼、大蒜、酸辣汤这三样平常又平常的食物,让深入到精神世界的教授、博士们体验了一次次物质的盛宴与精神的狂欢。前不久去谢老师家,谢老师讲起忽然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美食家。大家通常认为的美食家们口味太单一,只能品美食,而谢老师无论高低、粗细都能品味出其中的美处。和谢老师出去吃饭,当服务员问起有什么忌口,谢老师总是回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也让我想起了谢老师近几年一直想写的两篇文章,题目都已想好,就是《乏味》与《无趣》,针对的是现在人们这也没意思、那也没意思,吃东西既怕咸又怕甜的现象,但至今仍未写出。记得一次饭桌上谢老师谈起想写的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批评家白烨兄很长的感慨,于是又有批评家点评:文章还没写出,评论已经发表了。这两篇文章太难,谢老师如此感叹。

和谢老师在一起,我常想,“平民心态”并非平民的心态,而是超越了平民又能保持的一种平民心态。我们总是讲存在决定意识,如果此语不谬,也说明了保持平民心态的难度。

如此说来,谢老师并非没有愤怒。记得多年前一次聚会,谈起当时让人震惊的一起抢劫灭口案件,谢老师气愤地说:“连强盗的道德标准都下降了!”谢老师常说,童年时代受到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巴金和冰心:“巴金教我抗争,冰心教我爱。”谢老师当过兵,虽是文化教员,但真的扛过枪,那时也真的有“敌人”,但早二十多年前就已与“敌人”拥抱了,这些谢老师都写入文章里。2013年我有幸见证了这一情景的再现,台湾诗人痖弦先生获得中坤国际诗歌奖,谢老师上台颁奖,两位当年在对岸互挖战壕的“敌人”又一次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现在的谢老师早已没有了敌人,但依然有坚持、有抗争、有原则。

这是一本谢老师自述文章的选集,谢老师在确定选文后让我帮助进行电子文稿的整理。工作完成,谢老师打来电话,要我写一篇后记。师命不可违,但要写些什么,一直拿不准。几经修改,留下这些文字,我想告诉并不熟悉谢老师的朋友,这部书的著者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贡献突出的批评家、著作等身的学者,更是一位令人敬佩、有情趣的快乐之人。而这部书,也正好回答了谢老师为什么能始终保持着快乐的心态,这都源于爱——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对母校的爱,对事业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生活的爱。有了这些爱,对谢老师来说,太阳真的每天都是新的。

刘福春

2015年7月10日

目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序)

亚热带的花无声飘落

 消失的故乡

 亚热带的花无声飘落

 母亲的发饰

 一篇永不忘却的课文

 悬挂在生命上空的那盏灯

 难忘的记忆

 我的梦幻年代

 无尽的感激

 初的启迪

炮车隆隆向南

 我走进了革命的行列

 从军行

 福清城里有座小楼

 重返南日岛

 人生只有一个“六十年”

 相逢一笑

多情是此湖水

 初进燕园

 依依柳岸

 多情是此湖水

 年年此夜

 湖畔的雪泥鸿爪

 西郊夜话

 永远的校园

 这圣地的魅力

 一百年的青春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

 难忘的岁月

 我怕惊动湖畔那些精灵

流向远方的水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家住京城

 东安旧话

 北京的花季

 北大的传统精神

 我所知道的中文系的传统

 新诗的摇篮和故乡

 坚守精神的高地

 治学的根本是勤奋

 流向远方的水

诗歌是做梦的事业

 在新的崛起面前

 诗歌运动的记忆

 奇迹没有发生

 诗歌是做梦的事业

 那些遥远的星星

 世上美丽的事业

 一般的人只能被时代所塑造

 悲喜人生

 我的“反季节写作”

 文学是一种信仰

 我的读书生活

 附1:纪梅对话谢冕先生/纪梅

 附2:与当代诗歌同行/郭九苓、胡士颍

 附3:诗歌,为了自由和正义/素予

 附4:谢冕:蒲苇韧如丝/廖垠雪、李华雨、高嘉敏

 附5:人与诗: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张洁宇

附录

 谢冕教授学术年谱

 谢冕著述目录

跋/刘福春

序言

昨夜闲潭梦落花

之所以写下这“花落无声”四个字,是由于我记起早先的一篇文章的篇名“亚热带的花无声飘落”。那是一个遥远的记忆:母亲绾着发髻,身着白色的夏布衣裙,她在树下,在树下的井边洗衣。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龙眼花、荔枝花,都很细小,淡淡的黄色,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柚子花的香气很浓,熏得人醉。母亲就这样,搓着、浣着,伴随母亲的是静静院落的静静的亭午,近处有蝶影,远处是蝉鸣。日光透过浓密的树荫,花瓣雨也似的洒下来,花影,日影,搅成了我的迷蒙的童年。岁月就这样无声地流逝,正如亚热带的花无声地飘落。

花落无声,花落有情。有时不再无声,而是风雨做伴,是另一番情景。花落了一地,既不温柔,也不缠绵——是一种被摧残的零落和伤害。这也是童年的家乡的记忆。福州地处东南海滨,清明过后,入了雨季,台风时起。夜间风雨过后,凌晨推门一看,竟是落红遍地,花瓣沾着雨水,也搅着撕碎的叶,拌着泥污。夜来风雨,记载着花的零落、叶的飘零,那情景好比是芳华遭了蹂躏。少年不解世事,心头竟也浮上无端的落寞与哀伤。后来经历多了,知道那是一种伤悼,伤悼时光的消逝,伤悼静谧与安宁的消逝。故而在我,花落无声不单是享受无声的、梦境般的美,也曾是承受着无声的疼痛。

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逝,如同流向东海的闽江水,不再回头。经历中有过惊涛,有过骇浪,也有过难以忍受的艰难,但都被我平静地“放下”了。我生在一场持久的战乱中,伴随着童年的是朝不虑夕的生存环境,为了“安全”,不断地逃难、搬家,也不断地变换小学。动荡,忧患,还有望不到头的饥饿。童年无梦,没有欢乐,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人生的艰辛。少年是在动乱中度过,求学交不起学费,千辛万苦,年复一年,日子是无边的苦难,犹如风雨中纷纷的落花。花落无声,内心疼痛。

我自信我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我知道我周围的人们如何在受苦,较之他们,我庆幸我还活着,我不愿渲染苦难,尽管我未曾逃脱过任何一次。坚持,挣扎,隐忍,吞咽,遗忘并且学会“放下”。记得那年,我因言获罪,陷入一场个人无法抵御的“文案”之中,风刀雪剑,叶败花残,一时心事苍茫。那时我任教于家乡的华侨大学,那里的冬季仍然有明亮的阳光,刺桐在开花,三角梅井喷般地垂挂下来,激情的花的瀑布把巍峨的校门淹没在花海之中。那座校园的美丽和温馨让我忘了北方冬季的风沙与霜冻。一位写书法的朋友默默中赠我一副对联:

偶因风雨惊花落

再起楼台待月明

字是娟秀温婉的,遒劲,蕴含着内在的坚韧,不张扬,却是优美地内敛着。他说的是“花落”的故事,但是他写出了宁静平和的心境:尽管有风有雨,但在人生途中乃是寻常,正如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是一种“偶因”,却也是必然。重要的是自身的化解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心惊风雨,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再起”,再起于楼台之上,为的是迎接缓缓升起于天边的那一轮皎洁的月华。这位朋友深知我当日的处境,他是在用诗句慰藉并激励我。及今思来,竟是一种博大的温馨与爱意。就这样,我度过了一场“偶因风雨惊花落”的危境。

花落无声,原是为纪念母亲而写,那些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是多么短暂,那些接受无边的母爱的日子,随着母亲的青春年华而远逝了。岁月无痕,花落满地,留下的,是无边的怅惘和永久的思念。岁月咬啮着我的肉体,却未能磨灭我的记忆,那种花落无声的感觉,愈是遥远却愈是深沉。“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我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一步一步,不苟且,不畏缩,也不漫不经心,矜持地、持重地望着脚下的路,绕过陡峭,踩过荆棘,疼痛、红肿、瘀血,但不停步,只是一径地坚持着前行。日子如花,花瓣却雪片也似的落满了一地。

2015年6月26日于北京大学

内容推荐

《花落无声--谢冕自述》是谢冕先生最完整的回忆性文字首次整理,分为“亚热带的花无声飘落”、“炮车隆隆向南”、“多情最是此湖水”、“流向远方的水”、“诗歌是做梦的事业”、“附录”六个部分。内容涉及他的童年回忆与乡愁、求学路与从军记、北大时光与诗意生涯、历史流光和生活随感等,尽可能地集中展现谢冕先生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同时,内附有谢冕先生大量未公开的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谢冕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是“二十世纪文学”理念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花落无声--谢冕自述》是谢冕先生的自传回忆录,内容全部源于谢冕先生的个人经历。全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谢冕家世经历、学问人生、行走于交游等,尽可能地集中展现谢冕先生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当真实的个人化记忆大量出现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