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功成名就,离不开名师的教诲、朋友的帮衬。在老照片集所载6幅梅兰芳名师照片中,就有吴菱仙、陈德霖、乔蕙兰、李寿山等人。首先当属开蒙老师吴菱仙。吴菱仙,是著名的京剧青衣演员,为“同光十三绝”中名旦时小福的得意弟子和传人之一。1902年,受梅雨田的委托,吴菱仙正式收梅兰芳为徒。吴菱仙因早年曾搭过梅巧龄的四喜班,共事多年,与梅家旧谊深厚,故对梅兰芳倍加关心,倾心传授。其时已50多岁的吴菱仙,从教授8岁的梅兰芳第一出戏《战蒲关》开始,在其后的4年中,共教梅兰芳正工青衣戏《二进宫》、《桑园会》、《武家坡》、《天女散花》、《玉堂舂》、《嫦娥奔月》、《御碑亭》、《三娘教子》、《彩楼配》、《三击掌》、《宇宙锋》、《祭塔》、《二度梅》、《别宫》等,以及另外配角戏,如《桑园寄子》、《浣纱记》、《朱砂痣》、《岳家庄》、《九更天》、《搜孤救孤》等共30多出戏,对梅兰芳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为使梅兰芳尽快成才,早日担负起家庭重任,吴菱仙打破了梨园子弟“先学戏,后登台”的常规,在梅兰芳1l岁时就与班主商议好,叫梅兰芳在广和楼第一次出台,出演昆腔《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更在梅兰芳离开喜连成科班后,叫他随搭班、随学戏,在演出实践中提高艺术水平,使梅兰芳很早就搭大班社演戏,在18岁时就进入主要演员的行列,与吴菱仙的另两位高徒朱幼芬、王蕙芳分别被推举为状元、榜眼、探花。而在几年之后,20岁出头的梅兰芳便雄居状元位置,独领京剧旦行之首,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吴菱仙这位最早的开蒙名师的教诲。虽然后来梅兰芳离开了老师吴菱仙,但师徒俩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梅兰芳每当要对所演剧目进行修改加工时,总要先听听吴菱仙的意见。特别是吴菱仙去世时,梅兰芳不但亲自守灵、送葬,并承办了整个后事,对吴家的后人也始终给予关怀、帮助,留下了一段师徒情深的佳话。
关于老照片集收录的陈德霖、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师,朱家潘在《梅兰芳年谱未定草》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民国三年(1914),梅兰芳20岁,这一年的“1月,在庆丰堂与王慧芳同拜陈德霖为师”,“从陈德霖、乔蕙兰、李寿山、陈家探学昆腔《金山寺》、《断桥》、《佳期》、《拷红》、《风筝误》、《游园》、《惊梦》、《闹学》”。
陈德霖(1862—1930),这位梅兰芳的名师,人称剧坛“老夫子”;幼入四箴堂科班学武旦,后拜田宝琳为师改学青衣;出科后搭三庆班,后又入福寿班、舂庆班等;清光绪十六年(1890)入升平署当差,是光绪年间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得到时小福的亲传,既继承了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又在唱法上与前人有所不同,成为近代青衣的一个重要流派,世称“陈派”。特别是陈德霖的表演坚持从剧情出发,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安排行腔的高低、急缓,将青衣行当的演唱引领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亦被人们称作“青衣泰斗”。他一生收徒众多,尤以王瑶卿、梅兰芳、王蕙芳、王琴侬、姚玉芙、姜妙香为佳,他们并称为六大弟子;门婿余叔岩也得到他的很多教益;尚小云、韩世昌、黄桂秋等人都曾得其亲传,因而获得“老夫子”的称号。其传人中,梅兰芳、尚小云、韩世昌(昆旦)等人后来都自成一家。正是陈德霖这样名师的指引,造就了梅兰芳等人这样的高徒。
乔蕙兰,出生于1859年,是北京的昆曲名宿;自幼学习昆曲,“出章丽秋之佩春堂,隶三庆、四喜”等班;13岁登台,是光绪年间著名的昆腔正旦,在升平署当差非常红,是光绪皇帝最赏识的演员;1914年55岁时,与陈德霖、李寿山等人成为梅兰芳的昆曲老师,向他传授昆腔。据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所说,在1915年前,梅兰芳向乔蕙兰等北京昆曲名宿学习了50多出昆曲,常演的就有30多出。这对于梅兰芳吸收昆曲的昆腔及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充实和积累自己的表演基本功,并对今后的舞台艺术和更高的艺术追求都打下了重要基础。其中,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师的教授功不可没。
P7-9
首先,衷心感谢老友吴欢先生为本书欣然作序、题词并题写书名,以及提出很好的建议。
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梅葆玖先生。原约定今年4月1日,先生要为本书题词,并初拟定为“岁月荏苒六十载,大师风采依旧;光阴似箭又百年,影像留真如初”两句,以颂扬和纪念梅兰芳、吴祖光两位先生为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谁知梅葆玖先生3月31日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深度昏迷,送北京协和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25日上午1l时病逝。凝望着老照片集里19幅60年前先生与其父梅兰芳同台演出《断桥》时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经典画面,以及共同接待“探班”友人的不可重现的历史瞬间,我由衷地感慨梅派艺术书写的华美篇章及其继往开来和今世来生。值此祭奠梅葆玖先生之际,诚挚感谢先生,并祈愿先生一路走好!也愿这部老照片集能伴随先生身后,为悼念先生,更为梅派舞台艺术后继有人、实现先生“梅韵玖传”的心愿作一个纪念。
同样,还要感谢曹阳文先生和徐芳珍女士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予的一切帮助,感谢我的夫人王艳丽女士对我几十年来收集文献史料的一贯全力支持。
最后,感谢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先生,图典分社社长侯俊智先生、副总编辑侯春先生,美术编审肖辉女士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的热切帮助和投入的大量辛劳。
宗绪盛
2016年春
前言——荏苒尘封60载,今朝披霞话当年
第一章 梅兰芳艺术生活照
(一)梅兰芳童年照3幅
(二)梅兰芳的家人前辈名师益友照9幅
(三)梅兰芳的9出得意杰作剧照17幅
(四)梅兰芳生平生活照9幅
(五)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会留影7幅
第二章 梅兰芳经典剧目剧照
(一)昆曲《断桥》剧照29幅
(二)京剧《宇宙锋》剧照40幅
(三)京剧《霸王别姬》剧照38幅
(四)京剧《洛神》剧照32幅
(五)京剧《贵妃醉酒》剧照23幅
第三章 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和《洛神》拍摄工作照
(一)影片拍摄前,梅兰芳、吴祖光的工作照及梅兰芳的便装照3幅
(二)拍摄《宇宙锋》时的工作照及纪念照18幅
(三)拍摄梅兰芳生活、生平、剧作时的工作照3幅
(四)影片拍摄期间,接待中外来访人员时的合影照25幅
(五)影片拍摄完成时的合影留念照8幅
(六)欢送苏联专家回国时的合影留念照4幅
结束语
后记
与绪盛兄相识有年,知其闲暇之余,喜欢收集“老纸片子”,包括老旧书刊、老地图、老照片、文献资料等等,涉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变迁的这类东西,尤其喜欢搜寻,几十年下来,所收颇丰。记得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就听他说起,他收有一套1955年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舞台生活50年,先父吴祖光先生当年导演彩色戏曲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时的老照片。听到这一信息,我当时就感到一种震动,急于一睹为快。但鬼使神差,今天已经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了,一晃直到2015年冬天,绪盛兄撰写完成《大师风采影像留真——敏求斋藏《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老照片集》一书,我才见到“梦寐已久”的这套老照片。
这套老照片真是个“好东西”。它多达260余幅,包括了父亲吴祖光所拍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中,涉及的梅兰芳先生从11岁到61岁50年间的生活照、艺术照40佘幅,梅兰芳先生代表剧目《断桥》、《宇宙锋》、《霸王别姬》、《洛神》、《贵妃醉酒》5出戏的剧照160余幅,父亲吴祖光与梅兰芳先生等人拍摄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时的工作照60余幅。它们不仅完整、系统地记录和展现了梅兰芳先生50年的舞台艺术及其生平、生活,也完整地再现了父亲吴祖光拍摄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的情景、过程。这时看到梅兰芳先生以及先父吴祖光、先母新凤霞和好友梅葆玖先生等一干老熟悉的身影时,我已不仅是震动,亦有一种感慨和亲切。
父亲吴祖光一生导演过大量的戏曲、话剧、电影等。《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这部影片是他所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纪录片,饱含着父亲吴祖光的心血和情感,也饱含着与梅家人的友情,在他作为导演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父亲吴祖光在其所撰《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中,也曾专门以《与大师共事的日子》为题,回忆了拍摄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以及与梅兰芳先生合作3年的情形,深感这部影片的拍摄对他自己既是任务也是荣誉。记得曾听父亲吴祖光说过: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他和先母新凤霞最为敬重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中央文化部纪念梅兰芳先生舞台生活50年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父亲吴祖光这个导演的“圈定”,也是周总理批准的。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完成后,周总理调看了这部影片。在不久后一次包括我父母在内的宴请中,周总理谈到了这部影片的拍摄,给予了父亲吴祖光很高的评价和鼓励,并与父亲吴祖光、先母新凤霞合影留念。这幅合影至今仍挂在我家中显著的位置。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已是60年过去了。那时,我只有2岁,于今已过花甲之年。所以,当第一次看到梅兰芳先生6l岁达到其艺术巅峰时所拍摄的这些“大师风采”,第一次看到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父亲吴祖光及生我不久的母亲新凤霞在其中的“影像留真”,联想到他们的艺术成就以及之后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进而联想到敬爱的周总理长期对梅、吴两家的厚爱与关怀,我便挥笔题写了“获观六十年前周总理命先父吴祖光先生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剧照资料二百佘帧周公梅吴三联璧,惊鸿一瞥六十年”送与绪盛兄,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2017年是先父吴祖光先生诞辰100周年,将会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而在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公映60周年、梅兰芳先生逝世55周年之际的2016年,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绪盛兄编著的《大师风采影像留真——敏求斋藏(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老照片集》一书,作为对我父亲吴祖光先生“百年”的纪念,令我充满感激和谢意。亦可见美好的艺术,永远生生不息;真正的艺术“大家”,永远在“大家伙儿”的心中。这里也要感谢绪盛兄,从地摊儿上“捡”回了这些“大师风采”并编著成书;更要感谢当年拍摄、整理这些照片的人们,使老照片中的梅兰芳先生和先父吴祖光先生等所有为艺术作出过贡献的人们“影像留真”,人们同样应永远地记住他们。是为序。
吴欢
时值2016年全国“两会”之际
宗绪盛编著的《大师风采影像留真(敏求斋藏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老照片集)》首次披露敏求斋斋主宗绪盛他珍藏多年的《梅兰芳的舞台》老照片集,并予以解读。这些尘封60载的珍贵照片,全面反映了梅兰芳50年的戏剧舞台艺术与生平生活,记录了拍摄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期间鲜为人知的诸多细节和花絮,再现了戏剧泰斗梅兰芳和一代文化大家吴祖光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辉煌贡献。
在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公映60周年、梅兰芳逝世55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宗绪盛编著的《大师风采影像留真(敏求斋藏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老照片集)》一书,呈献给读者一部以往从没有过的梅兰芳影像传。它对梅兰芳生活生平的记述,对梅派舞台艺术的展现,以及对吴祖光导演的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的全景式记录,是对于伟大的中国京剧艺术的生动记载,为梅兰芳的戏剧艺术人生以及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摄影史以及中苏文化交流史,留下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