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之一。他以特有的诗性语言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和批判,重新诠释了信仰的真谛。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了解尼采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重要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帝之死/经典天天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德)尼采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帝之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之一。他以特有的诗性语言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和批判,重新诠释了信仰的真谛。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了解尼采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重要作品。 内容推荐 作为古希腊文化景仰者的尼采,对现有人类历史抱有极其悲观的想法,在提出对超人的预言后,他宣布了上帝的死亡。在《上帝之死》一书中,他对基督教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尼采认为根本没有基督教,基督教是伪造和谎言构成的,这种空前的说法曾震撼了整个世界。这是一本让你读起来爱不释手的哲学经典,从中可以领略到伟大思想家那超前且精妙深奥的思想。 目录 英译编者前言 作者前言 对一切价值的重估 尼采的生平和《上帝之死》 尼采思想的三个阶段 关于《上帝之死》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到卡夫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尼采 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萨特 加缪 卡夫卡 结语 尼采的一生 对基督教道德观念的批判 走出基督教道德的迷宫 善恶之界 什么类型的人才具有更高价值 人类不代表一种进步的发展 基督教与柔弱者 人的堕落 剥夺生命力的怜悯 生命的毒害者——神学家与教士 神学家的虚伪 德国神学的产儿——康德 抽象的道德 蔑视科学者——教士 偏爱科学的人被视为上帝的敌人 人是有血有肉的动物 虚构的道德和宗教 有生命强力的神和没有生命强力的神 弱者的神 堕落的神 颓废和懦弱的神 实证的宗教——佛教 具有癫狂情绪的宗教 柔弱是基督教驯服人类的秘方 基督教的三大美德:信、望、爱 基督教是犹太民族性的产物 耶和华的变质 教士把握权柄的钥匙:罪恶 犹太人的自我否定本能 “福音书”的疑难 天才与白痴 赎罪说的生理基础 赎罪说的牵强附会 福音的实践 耶稣是象征主义者 天国只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耶稣的圣行 最大的讽刺 基督教的粗鄙化 现代基督教徒的虚伪 最后的基督徒已死在十字架上 救世的福音,报复、惩罚、审判 荒谬的答案——赦罪 愚笨和憎恨的天才——保罗 价值与文化_的平面化 基督教中的犹太主义 这样的福音 肮脏的“新约” 上帝破坏现世智慧 上帝的烦恼 以“罪恶”对抗科学 荒谬的信念 颓废和癫狂 病弱的本质 殉道者的蛊惑 信仰与怀疑 神圣的谎话 基督教圣书与其他圣书的比较 律法的产生和人类的等级 罗马帝国的吸血鬼 吸血鬼吸干了希腊罗马人的天才 十字军与海盗 文艺复兴的意义 彻底的堕落 附录:尼采与虚无主义 绝对的肯定 单独者 尼采与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与历史 译后语 尼采年谱 试读章节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年10月15日生于德国萨克森州洛肯镇。他的父亲是新教牧师,极温和的一个人。他生于德皇诞辰日,作为皇帝忠实仆人的他,非常高兴,就用皇帝之名“弗里德里希”为子命名。母亲是一个豪爽强壮的妇人,有“美丽的野蛮人”的绰号。弗里德里希的性格与父亲相近,温和而寡言,身体柔弱。五岁时,因意外灾难丧父,小弟旋即夭折,仅留下他与母亲及妹妹。母亲便带了他和妹妹迁居瑙姆堡,接近母亲娘家。 弗里德里希自幼聪颖,4岁时开始读书,且信心很高,幼年时曾有志继承父业做牧师。为人热情,但克己心甚强,曾模拟古代圣人的苦行,自烧其手作为试炼。与克己心同时的是自省之念也极坚强,稍有自疚或迷于善恶的判断,经常单独躲在角落自责,或诘问自己的良心。又因性格内向而寡言,故爱好独处,虽然有时也参加活泼的游戏,仍以离群沉思的场合为多,日后的大哲学家,自小便有小哲学家的风度,从此处也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他的少年同学追忆说:“他的根本癖性便是表现在他全身的一种忧郁。”他的同学称他为“小牧师”,当他高声朗诵《圣经》中的一节时,大家都肃然谛听,这是很有名的逸事。 当时与他同住在一起的,还有祖母。祖母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喜欢读拿破仑传记给他听。后来他的超人哲学由他自己把它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这对他空想的少年心理已有了一些影响。他那傲慢的贵族性格,早在此时便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曾向他的妹妹说:“如果别人做了自己的主人,同时他非得是全世界的主人不可。” 虽是未必确实,但据传说,他的祖先本来是波兰的贵族尼哀兹基的后裔,因宗教改革受到迫害才徙居德国。祖先是贵族这件事,更提高了他的矜持,而矜持越高,克己自制的心也越强了。他常对妹妹说:“伯爵尼哀兹基是绝不说谎的。”他一生都保持着这种心理,充满所谓的“贵族的道德”。 他的父亲喜欢音乐,他也很喜欢音乐,他对音乐的才能极具天赋。十岁就能作曲,母亲很惊讶。那时,他也曾作诗。诗和音乐是他一生不变的嗜好,甚至有人说他更像是诗人。 他的确更接近诗人的气质。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高调的诗篇,无人不承认。《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看了著作的题目,即可想见其中充满诗趣。有人认为他的造诣在诗方面比哲学方面更伟大,德国现代诗的鼻祖李连克罗恩实有赖于尼采的启发。 他对音乐方面也是相当自负的,晚年曾作“人生之曲”的曲谱,自荐给布兰德斯。“人生是一面镜子。到它的里面去找寻我们自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第一目标”。他曾在日记的角落上写上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见到综其一生所思所行的观点,对自己解剖的锐利。 就在那一年,他离家进入普福塔学校。这个学校曾出过诺瓦利斯、费希特、施莱格尔等知名之士,是著名的学校,也是宗教上极严格的学校。他受旺盛的知识欲所驱使,日夜孜孜不倦地涉猎各种学科,到了十七八岁时逐渐趋于热情的他被诗和音乐所吸引。他终于放弃学校,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了。 他沉浸在诗歌之中,自己也写了不少作品。一个名叫荷尔德林的当时尚籍籍无名的薄幸诗人的作品给了他不少影响。这位诗人的理想是想把古代希腊的文明和德意志文明融合在一起。尼采从这位诗人那里学到了对希腊文明有趣的解释。 P41-43 序言 对一切价值的重估 这本书是给极少数人读的,不过能读懂此书的人也许没有一个人今天还活着,也许他们是那些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读者,我怎么胡乱把自己误认为是那些今天还能有知音者中的人呢?只有将来才是属于我的,有些人恰恰是过早地出生了。 了解我是有些条件的,我非常清楚这些条件。在一个人能够忍受我的严肃和热情以前,他在精神方面必须诚恳得达到耿直的地步。一个人必须习惯于生活在高山上,俯视自己脚底下那些丑恶、短暂的政治上的空谈和国家民族的发展。一个人必须变成冷漠的;一个人必须绝不问真理是否有用或者问真理是否能证明我们的无为,才能读我这本书。 力量偏向那些人类今天没有勇气面对的一些问题,面对那些被遗弃的东西的勇气,注定我们走向迷宫的命运。一种经过个人独居幽处的经验,新的耳朵必会聆听新的音乐,新的眼睛必能看见最遥远的东西,新的良心必能追求今天还不为人所知的真理。追求伟大类型的意志;保持我们的力量,让我们的热情持续活动。尊敬个我,爱自己;面对自己的无限自由。这些是必要的条件。 好了!只有这些人才是我的读者,我真正的读者,我预定的读者;其余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其余的人仅仅是人类而已。在力量上,在灵魂的高傲和蔑视上,一个人必须高翔于人类之上。 后记 一、译者不懂德文,《反基督》一书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如果意义方面有出入的话,当以德文原著为准。译者在译述过程中,难免有疏忽和错误,如果读者们发现了,请提出指正。 二、译者序言《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到卡夫卡》一文,很多地方是取材于《克尔恺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与卡夫卡》一书。 三、附录《尼采与虚无主义》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译者不懂日文,特请金溟若先生执笔,在这里,特此表示感谢。 四、《反基督》原书中的62个小节,并无小标题,译本中的小标题,是译者就原书每一小节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选出来,作为标题使读者们对每一小节的意义一目了然。 五、关于“上帝之死”的问题,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讨论的。在本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批判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并从历史的观点剖析基督教的起源。当然,在本书中,也是宣布上帝之死的,不过用《上帝之死》作为本书的标题或副标题,总是不大恰当的,本书之所以用上这个名称,完全是基于另一种考虑。如果读者们指责译者态度不够严谨的话,译者愿意接受这种指责。 六、本书所引圣经语句,完全采用现行圣经中文译语,未曾重译。译者虽然觉得现行圣经中文译语有些地方不甚雅顺,但为了习惯,还是采用了它。 七、对基督教的批判,译者有些地方是同意尼采的看法,例如他赞扬耶稣在生活实践中体现一个宗教家的德行。译者也深深感到如果宗教离开了生活实践,只在语言上用功夫,那将失去了宗教的意义。可是译者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