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二、中部六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三、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研究
四、中部六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五、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
六、提升中部六省工业环境规制水平研究
七、提升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一、霍夫曼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四、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
五、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六、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七、格中克龙的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理论
第三节 国内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二、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研究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四、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
五、“两化”融合、“三化”协调、“四化”
同步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部六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部六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方法
二、中部六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中部六省工业发展现状
一、中部六省工业发展成果
二、中部六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研究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变化趋势研究
一、计算方法说明
二、原始数据的收集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中部六省与其他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
比较研究
一、计算方法说明
二、原始数据的收集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部六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部六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一、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
二、两化融合发展基础环境指数
三、两化融合发展工业应用指数
四、两化融合发展应用效益指数
第二节 中部六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对工业化的带动支撑作用有限
二、多因素制约工业转型升级,影响了信息化的深度渗透
三、各领域信息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四、政策环境和安全保障有待改善,影响了两化融合的进程
五、缺乏适应两化融合要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六、两化融合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两化融合的进程
第三节 国外及国内主要地区做法及经验
一、主要国家做法及经验
二、主要省区市做法及经验
第四节 中部六省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
二、积极探索两化融合新模式
三、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产业
四、夯实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
五、提高重要设施信息化水平
六、加速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
七、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
八、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
第五节 中部六省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促进两化融合的制度环境
二、加强组织实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计算方法说明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一、协调发展度模型
二、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第四节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建议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中部六省工业环境规制水平研究
第一节 人力资本视角下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经验分析方法和数据
四、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二节 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提升工业环境规制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二、地区层面的研究
三、行业层面的研究
四、主要结论
第三节 提升环境规制水平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升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第一节 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二、研究综述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四、计量结果及说明
第二节 提升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
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本章小结
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