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岁末,《唐人街繁华梦》刚刚成为热议的话题,欧洲的权威及通俗杂志便竞相刊登柳霜的照片。英国的《电影周刊》(Film Weekly)和德国顶级的摩登杂志之一《杂谈》(Das Magazin)都让柳霜登上自己的封面;瑞典的《电影风月》(Filmjournalen)用了整整四页来刊登该片的剧照;法国权威杂志《光影》(Cinemonde)和《电影明镜》两度在封面刊登了柳霜的照片;奥地利的一名影评人称柳霜为“老黄”,这是顶级影星方能享有的殊荣,也预示着柳霜已登上名人堂。此时,美国的电影公司也注意到欧洲的柳霜旋风,于是重新发行了许多柳霜自20年代中期起参演的默片,希望借助她的名望再赚一笔。仅仅在1929年11月这一个月,《老旧金山》《恶魔舞女》这两部柳霜出演的默片和英国有声电影《埃尔斯特里的呼声》(Elstree Calling,1930)就占据了葡萄牙、德国和奥地刊影院的放映档期。
《唐人街繁华梦》的海报凸显了柳霜浓郁的异国情调。在所有海报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乔治-波拉克(George Pollak)为奥地利影院设计的大幅作品,足有5米高,借用柳霜在《横渡星洲》中的剧照,画中的她身穿吉卜赛长裙,裸露上身,腕上挂着大大的手镯;她的上臂和胸部微微发黄,双腿和臀部比真实的身材更大。在柳霜身后,波拉克用表现主义风格画出皮卡迪利广场的浮华,影院、舞厅、餐馆和剧院鳞次栉比,汽车和的士川流不息。在维也纳,展示半裸的柳霜无伤风雅,但在美国和亚洲,这却不免惊世骇俗。这张海报仅仅暗示了柳霜在欧洲所享受的个人自由的一面。
随着《唐人街繁华梦》在伦敦公映的日子日益临近,柳霜来到英格兰,在克拉里奇酒店舒适的房间中让自己奢侈一下。她的英国影迷人数众多。她的到来也被视为对英国片商的肯定,证明该国电影业有足够实力吸引国际巨星。出于某种原因,此片在伦敦公映的日期推迟到1929年2月。影片上映后,尽管知识界的喉舌《特写》对本片评价颇低,但顶尖电影杂志纷纷惊呼柳霜的演技“精彩绝伦”。而《看电影》更是在一年内两次将柳霜选作封面女郎。除此之外,该刊还大量报道了《堕落之路》(The Road to Dishonour,1930)的拍摄过程,动情地称赞她“刻苦学习英语朗诵技巧,仅仅三个月间便脱胎换骨,她的朋友没有一个不惊叹的”。柳霜的歌声也大受《看电影》的称道。另一家杂志则介绍了她努力学习法语的过程。总之,英国报刊告知读者们,黄柳霜已做好准备迎接“有声电影”这场革命。法国杂志也像英国同行一样对柳霜大加赞赏。民族主义杂志之一的《电影周刊》(Hebdo—Cinemo)将封面的殊荣授予柳霜,并对这部电影作了大幅报道。
《唐人街繁华梦》堪称默片时代英国电影经典之一,为柳霜赢得非凡的荣誉。该片的剧本改编自托马斯·伯克(Thomas Burke)的著名小说,柳霜称自己读过伯克的全部作品。故事发生在皮卡迪利俱乐部,这是一座位于伦敦著名街口皮卡迪利广场的高雅夜总会。从电影开场,这里就是伦敦上流人士的消遣胜地,维克和由柳霜的老朋友吉尔达·格雷饰演的梅布尔在这里表演现代舞“皮卡迪利的震颤”,让雾都精英们流连忘返。格雷不但是电影明星,也凭借发明查尔斯顿舞和黑臀舞名噪一时。在电影中,维克和梅布尔从一开始的工作伙伴渐渐变成了鸳鸯情侣,这点燃了夜总会老板威尔莫特的妒火。当维克当众亲吻梅布尔后,由英国老牌演员詹姆森·托马斯(Jameson Thomas)饰演的威尔莫特怒气冲冲地找到维克并解雇了他。让威尔莫特始料未及的是,梅布尔一个人没办法完成她和维克一起演出的舞蹈,客人们很快转移到另一家俱乐部。一天夜里,威尔莫特独自对着曾经熙熙攘攘的空旷大厅感慨时,一个醉汉借酒撒泼,这是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在银幕上首次亮相,他大声抱怨店家的碗碟不干净。威尔莫特上前赔笑后,来到厨房一探究竟,结果却走进了洗碗间。在这里,他发现所有的工人都在欣赏一个中国女孩的异域舞蹈。这个由柳霜饰演的女孩名叫秀秀,宛如纯真无瑕的处女,发饰淳朴可爱;她的发辫盘在脑后,就像乡下的劳动女子;她的脸上透露出天真和无邪。舞中的秀秀一只手放在臀后,另一只手向上抬起,停在她妆饰过的额头前。这是一支中国盛唐时代的舞蹈,名叫(《丝路花雨》,贯通中西文化的丝绸之路上的爱恨情仇,在曼妙的舞姿中再现于世人眼前。另一方面,她的衣服融合了工装裙和别致的宽纹毛衫。待到从惊讶中醒来,威尔莫特命令工人回去工作。随着生意每况愈下,威尔莫特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晚的洗碗间,想起了秀秀和她轻轻摆动的臀部。在办公室“面试”过她之后,威尔莫特决定让秀秀登台表演。在拍摄这一幕时,精明的托马斯画下了柳霜的素描像。威尔莫特用秀秀取代梅布尔的决定,象征着这个前洗碗女工在性感上战胜了自负的震颤舞者,这一幕也暗示了英国人对真实性的偏爱。才华横溢、优雅可亲的格雷对这个被遗弃的女性角色表现得非常到位。
得知老板的盘算后,秀秀双手叉腰,毫不客气地提出两个重要条件:首先,威尔莫特要在莱姆豪斯区她指定的商店里为她买上好的衣服;第二,要雇用自己的朋友吉姆配乐。威尔莫特只得答应。片中的吉姆了无生气,懂得拉二胡,由张金和饰演,张的真实身份是伦敦最负盛名的中国餐馆的老板。在这一幕中,柳霜的扮相极为阳刚,她甚至叉开手指在面孔前晃动,这是中国男人进行讨价还价的标记。她的头发蓬松地扎在后颈,松散地落在背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姆,他总是一副懦弱的姿态,任凭高过他很多的秀秀支配和轻辱。柳霜对剧本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好莱坞,柳霜的要求总是谨小慎微;而在这部电影中,她影响了剧本的写作。P94-96
郝吉思撰写的这部令人着迷的黄柳霜传记对影视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和妇女史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黄柳霜的现实生活经历——从洗衣工女儿的卑微出身、悲剧性的爱情生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积极活动,到作为美国第一位华裔女星的名人地位——比她的任何银幕角色都更加引人入胜。
——张纯如(Iris Chang),《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美国华裔史录》作者
这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传记,主人公黄柳霜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华裔美国人历史上都是深奥的偶像之一。
——黄运特(Yunte Huang),《陈查理传奇:一个华人侦探在美国》作者
黄柳霜是第一位闯荡好莱坞的华人影星,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第一个成为国际明星的亚裔。她的演艺事业跨越了默片、有声片、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广播剧,其银幕形象与个人形象合力演绎了华人(女星)征战好莱坞的先驱过程及其艰辛苦泪,后来才有了李小龙、成龙,有了陈冲、吕燕、杨紫琼。然而长期以来,她的名字却几乎被人遗忘,甚至连中国读者也对她知之甚少。
此种境遇主要是因为其黄皮肤、黑眼睛的华裔身份所限,她生活的年代,刚好是美国排华最严重的一段时期,种族的藩篱限制了她的演艺事业,作为“低等的、异类的”东方人,她无法担纲主角,且在银幕上不得与白种人接吻或通婚,这就使得她的银幕形象大多是心肠歹毒的蛇蝎,或是没有灵魂空有肉体的情色符号,而且结局往往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这种限制一直延伸到其真实生活中,贯穿其整个生命,在白种人眼里,她是异类,在黄种人眼里,她是有辱种族的傀儡,所以她的家庭以她为耻,她的爱情并不顺遂,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中国人也对她封杀。
然而这些只是被“刻板书写”的命运,真实的她,做不了戏里的主角,却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角: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洗衣工女儿转身为好莱坞影星,通过游历欧洲与影迷互动;通过造型和在报刊上讨论公共议题来建立自己摩登女郎的形象;通过结交玛丽·璧克馥、莱尼·里芬斯塔尔、道格拉斯·范朋克、胡蝶、梅兰芳等来经营自己的公众形象;抗战爆发后,她不仅积极投身拍摄反法西斯电影,而且到处发表演说,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并公开拍卖自己的珠宝、首饰、服装,将钱款全部汇往国内,因此得到了张恨水、邹韬奋等人的赞扬。
还原一个去符号化的真实鲜活的黄柳霜,恰是我们引进本书的目的所在,更重要的是,作为摩登女性,她对时尚的品味,对东方古典美的把握,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仍很前卫,国内有影星学她黄袍加身再现旗袍之美,也有人COS她的极细眉毛与羽扇美睫。很多设计师在寻求东方情调时常常绕不开她,比如著名设计师安娜·苏(Anna sui)、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而其在情感、生活与职业上的独立态度,更是毫不逊色于当下的女性。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按照新华社版《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统一了人名的译法,作品名则主要选择了国内通用的译法。对于英文版的细节,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并将几处不够严谨的地方做了补充与修正。全书的不少参考资料是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如今再由英文转译回中文,谬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今年是黄柳霜诞辰110周年,在被遗忘和误解了太多时间之后,或许早就是时候抚去尘封和偏见的面纱了,愿您在本书中遇见一个真实的黄柳霜,此外,也可观看纪录片《黄柳霜:在她自己的世界》和《金门银光梦》(2013)来进一步走进她的世界。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 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eom
“电影学院”编辑部
拍电影网(www.pmovie.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11月
第二版前言
自本传记第一版于2004年出版以来,黄柳霜(Anna May Wong,1905—1961)及其演艺生涯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几部学术著作、一本少儿读物、至少三部纪录片和大量学术研究论文面世:还有许多YouTube上的网页和大约五十余万个网页专门为她设立。她所参演的电影现在很容易找到,包括迈里斯通影业公司(MilestoneFilms)新出品的备受瞩目的《唐人街繁华梦》。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有关她的物品的拍卖和销售数量也成倍增长。
她的人气再度飙升,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很多人指责柳霜是好莱坞的傀儡,令华裔女性蒙羞。现在人们对其开创性的演艺生涯开始重新诠释,赞赏她优雅的风度和仪态,敬仰她的爱国热忱。在近十年间我造访中国的过程中,我发现年轻女性对她的历史地位特别着迷,为她的风度所倾倒。毫无疑问,无论今天还是未来,黄柳霜都会生动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非常感激香港大学出版社安排出版本书的第二版。出版社没有简单地重印2004年的版本,而是重出了一个全新的版本。这使我有机会添加上过去八年来新发现的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了内容,同时也改正了一些纰漏。与那种将新材料生硬地塞进序言而与全书其他内容脱节的做法相比,这种方法非常可取。尽管我对柳霜的最初评价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是这个新版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得以思考黄柳霜持久不衰的魅力与价值。
1919年,一个14岁的黄皮肤女孩初登银幕,从此在星光璀璨的欧美影坛独放光芒。她曾与道格拉斯·范朋克等合作,也是玛琳·黛德丽的闺中密友。她的出现,甚至开启了美国亚裔演员短暂的黄金时代,然而生前却备受冷遇和排挤,去世后仍长期遭到误解。她就是第一位勇闯好莱坞的华裔演员黄柳霜。
在美国排华风潮的风口浪尖,面对社会体制和普通民众的敌意,以及接演角色的种种限制,一个出身卑微的洗衣工女儿,如何蜕变为好莱坞传奇?《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围绕黄柳霜生平、作品,逐一道来她如何凭借智慧,塑造出优雅独立的摩登女郎形象:她极其重视衣着发型的设计,游走于古典和现代之间,至今仍是时尚界的东方缪斯;她通过学习多国语言、公开发表言论、与影迷互动、与学者对话、积极参与慈善及援华事业来经营公众形象。为了揭开偏见的面纱,作者郝吉思苦心搜寻文献资料、访问相关亲属,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最终以详实的细节、严谨的文风呈现出黄柳霜比电影更精彩的人生。
黄柳霜——首位闯荡好莱坞的华裔女演员,安迪·沃霍尔尤为推崇的偶像。
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占有一席之地,在此留名的华人唯有黄柳霜、李小龙、成龙三人。
尽管收获“美丽的中国女孩”“全球着装女性”“20世纪重要的美籍华裔影星”等称号,她仍背负争议,行走于东西方的无间道上。
父母曾反对说,每拍一部电影,就会掉一次魂儿,她却突破政治、种族和性别的藩篱,在排华风潮及国人质疑声中成为引人瞩目的国际明星,在群星闪耀的影史黄金时代留下一道别致的东方魅影。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作者郝吉思苦心搜寻文献资料、访问相关亲属,围绕黄柳霜生平、作品,讲述在美国排华风潮的风口浪尖,面对社会体制和普通民众的敌意,以及接演角色的种种限制,一个出身卑微的洗衣工女儿,如何蜕变为好莱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