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女子,为灵魂执笔,一生痴绝只为情深,她未曾到过你的世界,却令你念念不忘她的人生。她的人生,缱绻在民国的岁月里,发酵成一串串动人故事,如今尘埃落定,她早与时光两不相犯,褪去周身疲累,冷眼繁华,素净归家。而看尽了她一生繁华与凋零,你才能够抛开浮光,读懂宿命、虚无、孤独、爱情。
从茜所著的《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以雅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翔实的资料品味一代才女张爱玲喜悦悲伤辗转的一生。
张爱玲的美好,在于她力透纸背的文字和独特辗转的生命体验。这本书中文字流淌的,便是她真实的生命。当你见证她的传奇,亦会聆听到自己灵魂的歌舞之声。
人们常爱回望的民国故事,带着历史刚刚转身的温度,有着时光沉淀的微黄。不远不近,保持着一种恰好的距离,散发着独特韵致。过滤掉社会的变革动荡,我们看到的是旖旎生姿。作为民国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赢得了无数粉丝的怜惜。在民国的波涛岁月里,她太过绚丽。
从茜所著的《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讲述,她是痴情的小女子,为爱孤注一掷,低到尘埃里;她是才华横溢的名家,笔墨翻转,刺破世俗,留下一串串婉转故事;她是孤独的旅人,奔走在时间的荒野中,冷眼睥睨世事悲喜……
芬芳的故事,在笔尖以传奇的姿态传递,渗透到你的心底,又会咀嚼出怎样的滋味?
故事的起点便注定了不平凡。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家族是出名的,天下皆知,虽然其到晚年才正面承认,并写入书中。张爱玲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清朝名臣李鸿章长女李菊耦。张爱玲从不将自己是名门贵族看作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早年她甚至不喜欢这样的光环,似乎这些都与她无关,她希望读者仅仅纯粹因为喜欢她的文章而喜欢她。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她开始明白,身世是无法割舍的。因为每个人的后来,都离不开曾经。她的爱和痛,和她的童年时光一脉相承。
1920年9月30日,她出生于上海,彼时,她的名字叫作张煐。时代的底色,故乡的气息,贯穿在她的一生里。上海两个字镌刻在她的传奇中,家庭的一段往事也带给了她无法绕过的影响。张爱玲的父亲张延重是张佩纶和李菊耦的独子,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女儿。这桩婚事是典型的门当户对,自然免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套,这也是导致两人后来婚姻不和的重要原因。
在父亲张佩纶去世后,张煐重便带着全家前往天津。此时,张爱玲两岁,弟弟张子静一岁。一家人住在天津的一处花园洋房,这所漂亮的房子是张爱玲的祖父与祖母结婚后住过的。张廷重出生于大家族,还是有一番才情的,也读过些进步书籍,还会英文。所以,在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总长的堂兄安排下,张廷重顺利谋得一份英文秘书的职位。这个时候的张家是幸福美满的,没有上演以后种种支离破碎的一幕幕闹剧。
两岁的张爱玲初来天津,觉得一切都是美丽明亮的。就像她曾在书里写到的,天津给她一种春风迟迟的感觉。咿咿呀呀刚会说刚会跑的年龄,看不到荣光背后的衰落,满眼都是抓不住的美丽。只看到妖艳的花朵,看不到浸在毒药中的根部正在慢慢腐朽。满园的花朵是幼时最贴近心灵的糖果,带来的甜蜜不被任何毒素侵蚀。
张爱玲在《私语》中记述了童年许多美好的印记,像灰暗阴霾的天空曾经一闪而过的彩云。四岁前的时光仿佛是她生命中最纯洁无瑕的岁月,经年落下的尘埃怎么也遮不住剔透的璞玉。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一架秋千,承载了多少如痴如梦的旧时光,像初生的新月,还未结花骨朵的幼苗,她看到的只有最纯真的世界,不会被任何绝望打破的希望,就那样静静地荡过来,荡过去。若那一刻是永恒,张爱玲便一生都是那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悲伤,像是隔绝了风雨的小小幼苗。
秋千是美好记忆的一隅,幼时的张爱玲常穿着小纱裙,红短裤,想必是母亲精心挑选的。带着父母爱护的温暖,每日只依着自己心里斑斓的色彩跑来跑去。在秋千上绽放爽朗的甜笑,追逐后院的公鸡,看它们落荒而逃,甜甜的笑声随着炊烟一起飘落在天际。有时候拿着一本漫画书在院中细细琢磨,像是掉进故事里一般,书本对她的吸引力是自小就有的。看累了就把头埋在书本里熟睡—场,末了,只看到漫画中顽皮的几道水印和小爱玲不知所措的神情。没多久,调皮的小猫便忘记了这码事,又欢天喜地地去寻找其他乐子了。傍晚,倚在佣人身上,喝一碗六一散,说不出的清爽。这时的小爱玲想来也是喜欢笑的。
P4-P5
时光深处走出一抹孤傲身影,倔强的脖颈,看似微凉的眼神,却暗藏着饱含深情的火种。美丽,时常裹挟着怅然。她的笔,蘸着她的热血,书写了那如传奇一般的生活。
期待是如美梦般的晴空,蓝天,微风。可现实并不总如期待,更多的,是彻骨彻心的荒凉。年少的她也曾有过无数幻想,可期待总被失望所替代,美梦总会被现实叫醒。不知道落空了多少想象,湮灭了多少等待,才会创作出那么多惆怅而忧伤的失落和美好。她真正拥有的美梦太少太少,这不知是人生的朴素还是缺憾。幸而,那一匹素锦上绣有举世无双的传奇。灵感源自生活,年少时的生活遭遇必定会为以后定下基调。于她,叛逆是偶然命运的推动,也是不愿随波逐流的必然抉择,亦是她与众不同的开始。
因不同而出众,因世俗而脱俗。这便是张爱玲,她就这样如传奇般生活。与一般少女截然不同,她的眼中似乎看不到美丽动人的欣喜,哪怕是欣喜,也必然是带有惆怅的。她又与一般少女相同,在喜欢的人面前不知所措,愿意像尘埃一样低微。终于,她看到了最美的一场花开,尽管这花期短暂,如白驹过隙,飞然而逝。
爱过,痛过,绽放过,枯萎过,张爱玲一生都在悲观和坚强之间拉扯,宛如飘摇的蒲草试图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中,任风吹雨打,也想抓住一丝温暖。最后,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是孤独的,也是圆满的。也许心灵只有经过寒冷,才能品尝更多的滋味,才可以披着华美的袍子,用文字在纤细的笔尖开出爱的芬芳,谱写出最值得吟唱的民国传奇。
从尘埃中开出的花儿,渺小而深情,坚决而柔软。张爱玲,如传奇一般生活。
飘荡过异国他乡,读完张爱玲一生历程,谁人能不落泪。她没有浮夸,是命运的伤痕划过得太深,令人猝不及防。不羁的人生也无法完全挣脱命运的羁绊。她最骄傲的岁月是四十年代属于她的上海,她的事业、爱情都是最好的,身边的朋友也都在。如果一切继续,她是否可以一生这样完美地走下去。
期待的天晴迟迟不来,始终有连绵不断的细雨洒下,她的青春时光一点一滴被打磨得消失殆尽。她向往的彩虹从来没有来到她的世界,也许是内心受到太多荼毒,她对情感的向往有过,后来怕是生活消磨了她心中的童话。后母、战火她都遇到了,只是差一个救她的天使。她开始接受一切,接受现实,用现实高歌。她的倔强注定了她一生的孤寂,苍凉是她早已为自己定下的感情基调。
传奇是她的色彩,每一版序言都是她内心的呼唤。传奇,是她一生最适合的词语。伴着胡琴咿咿呀呀的苍凉之声,还有别离便是最美的时候。一卷卷画是她亲手书上的一生,她是天才,太早地参透了一切,她的一生早已在她的笔下绽放,只是最后才明白这冥冥中的注定。
说她自私、没有情感,可她最终最对不起的却是自己。她奢侈与他人何干,有何不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各自的独特。对于爱情,她问心无愧。爱的时候阳光灿烂,世俗怎样她都不管,天下是每个人的,她关心自己就够了。胡兰成怎样是胡兰成自己的事情,她只是不合时宜地爱上了他。对于这段她最美年华里的爱情,她的付出无可厚非,对于胡兰成,她给了他太多。金钱和爱情都给了他,最后三十万的分手费,是她对他最后的仁慈,乱世中的温情,这些已经足够了。
对于赖雅,在她最茫然艰苦的日子里,是这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命,她便陪同他走完了他所有的岁月,无怨无悔。她累,她苦,为了赖雅的病她写稿写到眼底出血,每一分钱都是她的血泪换来的。对于在异国的赖雅,她也未曾亏欠什么。
如她所说,她的爱不分值不值得,爱情本就不该问值不值得。所以,在指缝中的流年,她付出了太多,因为一个爱,一段情。还有后来近三十年一个人在美国的寂寞时光,她都这样走过来了。只因心中最后的羁绊,她没有了故土,没有了归处。家与国都容不下她,她带着自己的灵魂游荡在异国他乡。
她不喜欢人群,安静是她心中的净土,只是怕安静太久,她的心也是会寂寞的吧。但除此之外,她年老时已经失了本就不多的热情,她的爱与心都被她好好地包裹起来了,封存在身体中,不需要再有什么包袱了,她经历了太多,累了。
最后,她的身体也被她包裹好了。她是计算好了时间的。她穿着她一生中最爱的旗袍,平静地躺在地毯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生命的终结。就这样,她安详地离开了这纷扰的世间。 从尘埃里开出的花儿,最终四散在风中,太平洋的空旷想必是她喜爱的。她终于可以看见一抹彩虹了,横跨在海上,遥望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