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峥嵘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纪念和讴歌抗日战争时期侨居海外的广大华侨热血青年的抗战热情和抗战贡献,发扬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了这本《峥嵘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回忆录)》,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在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到延安去;参加新四军,转战敌后;参加慰问团回国慰问;在滇缅公路上。

内容推荐

抗战时期,侨居海外的广大华侨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解放,跋山涉水,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回国参加抗战,为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这本《峥嵘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回忆录)》所汇集的31篇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华侨青年的峥嵘岁月。千万华侨青年,在抗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光荣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目录

到延安的前前后后 白刃

华侨炮兵黄登保 王唯真

烽烟寸丹 庄焰

不到延安誓不停 张道时 吴一舟 安岱

归国奔延安 王唯真

去延安参加“七大” 苏惠

从泰国到延安 庄国英

在抗日中心的狂飙里 吴田夫

陕北公学生活漫忆 李介夫

战斗在延安的岁月 郭戈奇

槟城——延安 沈光

奔向延安奔向革命 廖冰

拳拳赤子心迢迢奔圣地 钟萍

在革命熔炉中 许金荣

我和朋友们奔赴延安 蔡其矫

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奔向延安 王建华

华侨青年与延安 彭光涵

归侨女英雄——李林 屈健

在敌人心脏里战斗 王耀华

转战在敌伪顽包围之中 郭凌

新四军中一战士 郭永绵

投奔新四军 谢白秋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叶锋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吉隆坡队 黄炜然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 王超

菲律宾华侨回国慰劳团 高天雄

琼侨回乡服务团 张奋

参加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 潘照

缅甸华侨救护队回国参加抗战 马兴惠

滇缅公路上的华侨机工 庄明理

滇缅公路华侨运输先锋第一大队 张智源

后记

试读章节

编队、换衣服、轻装、买上路用的物品,搞了一个上午。下午出发,大家穿着新军装,头一天当上八路军,成为革命战士,心里都格外高兴。队伍向城外开拔,踏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救亡歌曲,一个个劲头十足。只是谁也不会打背包,手里提包袱,有点不大相称。

西北是大陆性气候,早晚凉爽,午后燥热。出了西安古城,人人汗流浃背,个个喘着粗气。队伍开始乱了套,有的掉队拉距离,有的敞开上衣,有的摘掉军帽,有的脱下棉裤,穿着杂色的长裤……我的身上像开了河,汗水从额头流到脚上,棉衣裤的里子全湿了,贴在身上,又厚又沉,像戴着枷锁,恨不得扒掉棉军装,穿着背心裤衩走路,又怕不雅观。后来看到有的女同学,把棉裤搭在肩膀上,只穿条红裤衩,也就走到路旁,脱下棉裤,穿上一条打球穿的红条条的灯笼裤。不由庆幸这条长裤没有“轻装”掉,暗暗懊悔送掉了长袖衬衫,责怪自己是个傻瓜蛋!

看着这群吊儿郎当、稀稀拉拉、像打了败仗的队伍,队长急得喊来喊去,谁也不听他嚷嚷。开始他还憋着一身汗,连风纪扣也不解开,慢慢地也脱下棉帽,敞开衣襟,棉裤始终穿着,看来他比大家有锻炼。

大约走了30里,天已黄昏,前面是草滩镇,去延安的第一站。队长宣布休息,要求大家整好军容。我们列队进入街市,费了很大工夫,找了旅店,包饭住宿。

第二天清晨,刚集合队伍,突然来了十几个国民党兵,为首的军官宣布要检查。队长不同意,说都是抗日军,现在国共合作,应该团结抗战。那军官坚持要检查,说是上面的命令。我们都很气愤,认为中央军有意刁难,制造摩擦。可是人家有枪,只好忍气吞声。一个士兵拿走我的南洋护照,交给那军官,那军官看到护照上的外文姓名与胸前八路军学兵符号上的不一致,便大做文章,要将我扣留。我再三解释,许多华侨都有两个名字,又对他讲了团结抗战的道理,说我们千里迢迢回到祖国,为着打日本鬼子,应该得到同情帮助才对。那军官似乎有所感动,还给我护照。

以后几天都很顺利,到了耀县又遇到麻烦。那天轮到我打前站,我挑着行李来到耀县南门,两个哨兵检查行李,翻出一本红皮书《在西班牙》,问我是什么书?我说是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的书。两个不识字的大兵,哪知道地球上有个西班牙?只认为红皮书一定是宣传赤化的危险书,把我带到县政府,交给一个什么科长。那科长衣冠楚楚,翻了翻《在西班牙》,客气地请我坐下,盘问完我的来历,说道:

“你是华侨学生,打起仗来为什么不回南洋?”

我说:“自从‘九一八’日本强盗占领东三省,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华侨在海外很受气。有血性的中国人,谁愿意当亡国奴?我回祖国就是为了打日本,现在全面抗战了,怎能跑回去当逃兵?”  他问:“想打日本,到处都有军队,为什么不参加中央军?”

我说:“八路军打鬼子打得漂亮,平型关一仗歼灭鬼子一个旅团,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我要当八路军。”

他不高兴地反问:“中央军保卫大上海,徐州会战,不也打得很漂亮吗?八路军打胜仗是他们宣传的,其实是游而不击。”

我反驳说:“平型关打胜仗,阳明堡烧日本飞机,都登在政府的报纸上了,怎能说游而不击?”

他语塞了,强词夺理地问:“你是共产党吧?”

我说:“我是个爱祖国的华侨青年。”

他问:“你不是共产党,为什么非到延安去?”

我道:“蒋委员长说过,抗战是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现在是国共合作,我愿意去延安,你们不应阻拦!”

他说:“不是阻拦,是忠告!延安很苦,连小米饭都吃不饱,你们华侨吃不了那样的苦。”

我说:“我回国抗战,决心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呢?”

P10-11

序言

“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历史的经验证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联合爱国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团结工人、农民、学生、知识界和产业界英勇奋斗的结果。其中华侨的救亡御侮,输财助战,也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50年前,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儿女遍布五大洲,达1200多万人(当时中国政府采取双重国籍,不管是华裔、华族都算华侨),而南洋(地理上包括马来半岛、荷属东印度、菲律宾、暹罗、越南、缅甸、北婆罗洲)的华侨就有800多万。这是遍布在五大洲中的华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团结南洋800多万华侨,建立起救亡助战的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南侨总会办的第一件大事是输财。陈嘉庚先生说,1939年,国家战费开出国币184亿元,华侨外汇汇款包括赡家和义捐达国币11亿元。第二件大事是号召华侨青年回国助战。华侨青年认识到:“敌人要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子子孙孙都做亡国奴。我们要求生路,便只有抗战,便只有坚持抗战到底。这时代是战斗的。这时代不能与过去‘五四’、‘五卅’、1925年大革命时代相比,过去是对内的局部的政治斗争,这一次却是对外的全面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抗战。”(周恩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因此,千千万万的华侨青年掀起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回国参战的高潮。

一首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告别南洋》的歌,响彻了南洋各国各埠及其大大小小的岛屿。它沉郁、悲壮的歌词和曲调,激发了华侨青年的抗战热情。特别是唱到“你不见那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时,南洋各地的华侨青年,无不义愤填膺,热泪盈眶。为了祖国的兴亡,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的呼声便见诸行动了。华侨青年组成归国服务团、战地记者团、慰问队、工作队、医疗队等,回国到延安,到新四军,到东江,到琼崖,学习军事政治,进行战地服务,直至上火线杀敌。多少青年,有的单身一人,有的三两结伴,远渡重洋,跋涉万里,历尽千辛万苦,几乎走过大半个中国,闯过国民党特务设置的重重障碍,才到达革命的目的地。那种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华侨有史以来所未见的。

我亲身经历这伟大的历史进程,观察到一些非凡的景象,并使自己在战斗中受到鼓舞和教育。当时我是新加坡《南洋商报》的编辑(副刊《狮声》主编)和评论员。两年多,我动员、联系到延安和新四军去的华侨青年有很多人。其中有几位到延安,受到了我在上海泉漳中学的同事艾思奇(当时他任教于延安马列主义学院)的接待。1939年3月,我赴香港,同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工作,会见了廖承志、李少石、连贯等同志;又访问了东江纵队的驻地坪山,曾生司令员介绍一些华侨青年和我座谈。同年9月,我偕同陈嘉庚先生的代表刘牡丹赴云南,了解回国支援抗战的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在滇缅公路服务的情况,向国民党西南运输处交涉,要求改善机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行者还有记者陈戈丁,后来我们两人合著了《滇缅公路访问记》一书(南洋商报社出版)。接着,我以《南洋商报》特派员的名义采访国民参政会大会,会见了中共领导同志周恩来、叶剑英、博古、凯丰等人,汇报了南洋华侨救亡情况,承蒙予以重要的指示。我晋见新四军军长叶挺,他告诉我,新四军中有不少华侨青年,他们富有革命激情,积极勇敢,参加部队文化生活非常活跃。1940年3月下旬,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抵达重庆,我加入了第三分团,慰问大西北的前线与后方。团员们都想沿着陈先生访问延安的那条路,到革命圣地进行慰问,却被国民党当局软扣,未能成行。我们在西安七贤庄谒见了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同志,承林老(伯渠)畅谈陕甘宁边区的情况。林老谈到华侨青年时说:“奔赴延安和边区各地的华侨青年,很爱国,很坦率,肯吃苦,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华侨具有革命的光荣传统。由于华侨备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爱国感情特别强烈,正是这种热情,使他们‘国而忘家’,放弃海外富裕的家庭生活,站在进步的前列。我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时,华侨‘急难轻财’的印象一直留在我的心上。”林老还提出了我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提法:“我们要重视‘海外关系’!”

陈嘉庚先生后来回忆他在延安会见华侨青年的情况说:“这些华侨青年,为了抗日到延安艰苦的地方来,他们有不少是我们新加坡华侨中学和南洋女中的学生。他们没有一个人向我诉苦,而是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他们相信在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的处境和思想,与蒋管区的归侨完全不同。”

在八年抗战中,成千成万奔赴延安、新四军、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以及其他战线的华侨青年,没有辜负华侨父老的热望和中国人民的信任,他们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军事、外交、教育、侨务等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立功。

本书所汇集的31篇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华侨青年的峥嵘岁月。千万华侨青年在抗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光荣业绩,必将永久铭记在中国人民心里。帮助当代中国青年回顾这段历史,理解当年华侨青年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前进,对于激励他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进行新的战斗,该是有意义的吧!是为序。  1987年5月于北京

后记

抗日战争时期,侨居海外的广大华侨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解放,跋山涉水,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回国参加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纪念和讴歌他们的抗战热情和抗战贡献,发扬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华侨组决定编辑出版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在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到延安去;参加新四军,转战敌后;参加慰问团回国慰问;在滇缅公路上。因第一部分稿件较多,又按照作者原所在国菲律宾、泰国、马来亚、新加坡……顺序排列,以方便阅读。

本书在征稿、编辑、审订过程中,徐安如、王唯真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得到华侨历史学会和昆明市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致谢忱!

由于时间有限,部分作者的照片和职务未能征到,在此谨表歉意。

本书虽经仔细审订,仍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华侨组

1987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