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宜春远》书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对宜春的评价,作者舒建勋以个人的所见所闻为视角,结合宜春地方悠久的人文历史,讲诉别样的地方风情,具有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所选作品大多发表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百花洲》等重要报刊,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作者工作面广,阅历丰富,扎根于本土,深度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全新解读,既有有着清晰明哲的思想,又有着丰富深刻的人文认知,呈现出一部推介地方文化名片的优质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莫以宜春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舒建勋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以宜春远》书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对宜春的评价,作者舒建勋以个人的所见所闻为视角,结合宜春地方悠久的人文历史,讲诉别样的地方风情,具有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所选作品大多发表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百花洲》等重要报刊,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作者工作面广,阅历丰富,扎根于本土,深度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全新解读,既有有着清晰明哲的思想,又有着丰富深刻的人文认知,呈现出一部推介地方文化名片的优质读本。 内容推荐 舒建勋的散文集《莫以宜春远》以江西宜春的历史人物、人文景观以及风土人情为题材,力图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解构、人文景观的发掘以及风土人情的回望来展示宜春源远流长的厚重文化。散文集《莫以宜春远》共收录散文32篇,大多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其中历史人物13篇、人文景观14篇,风土人情5篇。 目录 风 莫以宜春远 大师的情怀 惟对孤悬报国心 长夜流风 春与青溪长 一卷云台话郑谷 采菊东篱下 天高秋月明 一春攀折两重桂 一榻高悬 那美丽的长庚 一代词学大师 走近这里就想起了他 雅 赣水那边 又上春台 山那边的美丽地方 镜山口沉思 萧家祠的那盏灯 那淡淡的背影 潦河岸边的那座石坊 寂静的蒙山古银矿 古井小记 那高高的谯楼 千年吴城 千年丛林 泉井旁的随想 颂 禅意书香 又闻客家山歌声 竹乡漫话 剑邑随笔 有一种生活叫靖安 后记 试读章节 莫以宜春远 有朋友自远方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因而在向他们介绍市情时常常会禁不住读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每每如此。现在想来还真有一种说者动容,听者怦然心动的感觉。我们秀丽的宜春山水也因了这几许厚重人文,让那些来自远方的朋友平添出许多向往之情。 这句诗是韩愈写的,他是唐朝的大文豪,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他文风雄奇奔放、风格鲜明,一扫汉魏以来的浮靡文风,从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们经常说到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留下来的至理名言。 当年他的同科进士,翰林学士王涯贬为袁州刺史,韩愈写了两首诗在长安灞桥为他送行。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这首诗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历来被诗家视为上乘之作。相比“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意境上还要显得更加丰富,情感上还要显得更加动人。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这样的:您不要以为宜春偏僻遥远,那里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民风淳朴,风景如画。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可能很难理解诗中所指的宜春,在地理位置上是如何的偏远,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却都认为,除了中原大地适宜于人类居住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远隔京城数千里的宣春当然也不例外。韩愈选在灞桥为好友送行,因为古代这里是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当年那些失意的与得意的,留守的与调迁的,豁免的与发配的,多少离情别绪使得这里沉积了人们太多的离愁别怨、太多的冷暖炎凉和太多的抱负才情,也使得这里成为朝与野、庙堂与江湖的一个拐点,因而它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情感最柔软的地方。灞桥两岸有很多垂柳,非常有名,微风吹过垂柳依依,“柳”“留”谐音,触景生隋,在此送别,不由得让人更添伤感。韩愈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他在这里以诗赠友,劝勉友人,表现出了一种乐观通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历史似乎对韩愈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就在他送别王涯贬放袁州的十二年之后,也就是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上表力谏宪宗皇帝迎佛骨也同样遭到了贬谪。他先被贬潮州,次年正月量移袁州。唐朝时,因罪远贬的官吏遇到特赦而调迁近处任职叫“量移”,相对于潮州,袁州距离长安就近多了。这样,当年王涯的贬谪地袁州也就成了他韩愈的贬谪地之一。皇命不可违,韩愈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指定的贬谪之地。他被贬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了京城,年幼的女儿也病死在他贬谪途中的驿道旁。有政治抱负却无以施展,怀一腔热血却惨遭冷遇。这种仕途上的挫折,以及家庭的不幸一起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当时的心境之苦,我们可以通过他在贬谪途中写给他侄孙的一首诗来体会,也就是他在过蓝关时写的那首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诗。诗是这样写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蓝关是秦岭深山中最负盛名的地方,是当时通往荆楚最接近长安的一段险道,雄伟险峻,崎岖艰险。仕途上遭遇挫折之人,心情本来就沉郁悲凉,又遇家门不幸,此时的韩愈面对高山险道触景生情,更是愁苦凄哀。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充满在字里行间高寒幽暗、荫蔽凄凉的诗韵。 然而,挣扎在苦难命运旋涡里的韩愈,却以传统文化积极人世的精神,在几个月的袁州刺史任期内,开启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人生片段,赢得了历代袁州人的景仰与缅怀。 P2-4 后记 收录在这个集子里的散文,是我近来陆陆续续写下来的习作,其中涉及的风土人情,均与我们宜春人文有关。 宜春是我的家乡,除在外地求学短暂离开过一段时间外,我一直在这1.8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光静好,岁月荏苒。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春人,将自己对家乡古韵遗风、厚重人文的感受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借以表达我对祖国传统文化以及家乡这片山水的深深敬重。 宜春是个好地方,正如我们向客人介绍市情所归纳的那样,“宜春有十好”。首先,有一个好名字。四时咸宜,其气如春,是一座宜居城市,有“一年四季在宜春”之说。第二,有一句好话。“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千古名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其中描述的人和事,都在我们宜春。我们宜春境内,拥有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吴城遗址、东周古墓和华林造纸作坊在内的文化遗址400余处,陶渊明、徐孺子、郑谷、况钟、宋应星、邓子龙、熊雄、吴有训、龙榆生等历史名人均出自宜春,韩愈、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朱熹、陆游等文化大家都在宜春留下过瑰丽诗篇。现在许多地方都在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殊不知它的出处是特指我们宜春这方热土。第三,有一部好书。这部好书就是明代科学家、奉新县乡贤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第四,有一出好戏。这出好戏叫高安采茶戏,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是江西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第五,有一炷好香。宜春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禅宗“一花开五叶”,其中的曹洞、临济、沩仰三宗均发祥于宜春。第六,有一眼好泉。位于城郊明月山下的含硒温泉,无色无味,可饮可浴,在全球独一无二。第七,有一股好风。这股好风指的是好学风。历史上的宜春“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江西的第一个、第二个文科状元卢肇、易重都出自宜春,崇文重教的传统一脉相承,沿袭至今。第八,有一杯好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四特酒,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古往今来莫不为人所称道。第九,有一方好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在宜春担任刺史,他的诗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至今被人们所传诵。秋收起义、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等重大红色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宜春。如今的宜春儿女仍然秉承优良传统,扎实肯干,开拓进取,数百名宜春人登上了中央文明办的“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上述的诸多“好”构筑起590万宜春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形成了一股好的发展势头,这就是我们宜春的第十好。凭借这股好势头,风清气正的宜春正在朝着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这一目标阔步迈进。其实,青山绿水、人文荟萃的宜春何止这十好,这里更多的只是在取“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而已。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的人们,无不对此感到荣幸与自豪! 本集共收录散文32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力图通过对宜春历史人物的解构、人文景观的发掘以及风土人情的回望,尽可能地展示我们宜春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文化。和它的写作技巧一样,受作者个人学识素养所限,文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姚雪雪、责任编辑胡青松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表示感谢! 舒建勋 2016年5月于宜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