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总会明亮
依琼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宿舍里睡觉。两点半左右,我明显感觉到了床的晃动,本以为是下铺起床了,直到听到有人喊“地震”,整栋楼的人不顾一切地往外跑时,我才意识到真的是地震来了。几十秒钟的震动平息以后,我才觉得后怕,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马上向家里人报平安,可是一遍遍拨打手机就是打不通……烈日下的校园里,站着的全是茫然不知所措、拼命拨打电话的人。
这时候,才深刻体会到平安是那么重要。班里有一名同学是都江堰的,一直拨打不通家里的电话,后来好不容易联系到其他亲戚,知道家里的房子都塌了,不幸中的万幸是,父母都还好。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是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比当年的唐山大地震还要“大”。
第二天,我好不容易拨通了成都同学的电话。她说她们那里下雨都在操场上呆着。我说:“帅,要不你来重庆吧,这里相对比较安全。”帅说:“我想想看。”晚上打电话问他们那里情况,帅说,她决定明天6点跟着红十字会去都江堰。听到帅这样说,突然觉得她真的好勇敢,而且我也不害怕了。在四川的同学都那么勇敢、那样镇定,我们在重庆待得好好的,没有去想为灾区做更多的事情,还一直害怕、想着是不是要回家,是不是太不应该了?我们不能做什么,起码我们可以保持镇定,让远方的家人朋友安心。
5月12日起学校开始不关闭电视机信号,但是待在宿舍里却不忍心再看电视。拿起遥控器把电视关了,又忍不住打开。我们亲眼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那样在废墟里消失。看着那么多孩子的遗体躺在本来是他们欢快奔跑的草场上,看到那么多悲泣难过得说不出话的父母。一个个孩子们曾经吵着让妈妈精心挑选的书包,就那么无声地堆在那里,色彩依然鲜艳,孩子们的生命却已经变成灰色。那么小的书包,那么重的悲痛,让人怎么拎得起?
24小时、72小时、144小时、168小时……时间一分分过去,我们听到了无数废墟下的呻吟,也看到了很多生命的奇迹。一天、两天、三天到八天、九天……红十字会的捐款数字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上升……废墟中我们看到陨落的生命,也看到了开出的花朵。
一场灾难,让阳光和微笑都瞬间消失,但悲恸过后、沉寂的微笑背后却是那潮水般奔涌的爱心。
阳阳说,她在献血车前等了5个小时才排到。献血车下午来到学校,第三节下课的时候,厚厚的一沓献血登记表已经被同学们抢空了。为了献血,同学们在小雨中排起了长队,像阳阳一样等五、六个小时的同学比比皆是。“我们不能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为他们献血。”后来听主城区的一个姐姐说,重庆的献血登记表当天都空了,好多人排了几小时的队都没机会献血。 四川地震后,班里组织为灾区捐款,很多平常节俭得舍不得打一份荤菜的同学都拿出30、50、100、200元……门厅里,同学们将一包包细心打包的干净衣物小心地放在物资捐献处:“我们捐出的钱和衣物比起慈善家真的是九牛一毛,可是这真的代表我们的心意。手腕上的黄丝带不能让我们分担你们的痛苦,但可以帮你们传达对亲人的祝福,表达我们的牵挂。”
电视上有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镜头,而我清楚记得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绵阳市区立交桥上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我们很镇定,我们很勇敢,我们有信心。”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将用纸箱板写的“谢谢”二字高高举过头顶,老婆婆也用颤抖的手托起一个大大的“谢”,浑浊的眼睛里满含泪水……我深深体会到了我的四川同学这些日子以来常常说的一句话:四川人不服输,四川人懂感恩。
四川的同胞,你们不孤独。我们心连心,在一起,不抛弃、不放弃。13亿中国人,血肉相连、生死不离。
“你的梦落在那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生死不离”
总理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我相信,天空总会明亮。
(2008年,第426期4版)
P215-216
时值学校40周年校庆,我们从近600期报纸、1000余万字之中,辑录成《青春文理——<重庆文理学院报>历年副刊优秀作品选》(以下简称《青春文理》)一书,由浩繁卷帙到精帧一书,极为不易。
这本书主要选录了《重庆文理学院报》创办以来,广大师生、校友发表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文学作品。
之所以取名为“青春文理”,一则该书辑录的文章,记录了历代文理人的青春岁月,是萦绕在文理校园的青春回响;二则该书体现了一所学校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朝气和活力,抒写了青春之文理的精气神。
其实,和鸿篇巨制相比,《青春文理》只能算一本小书,但这本小书却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变迁,让人不忍释卷。其中,学校的风光人事,学校的精神情怀,学校的人文脉络,一一道来,如遇故人,如数家珍。
秉烛而读,读到了石天河先生笔耕不辍、星湖行吟的风姿;读到了涂铭旌院士夔门立大志、功成报桑梓的春秋意气;读到了韩青老师一肩挑两报,为学报与校报奠定基础的事迹。
《青春文理》是师生文学之阵地,思想之前沿。诜诜教师,莘莘学子,怀揣着文学的梦想纷至沓来,星湖行吟,瓜山采风,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辑录于此。
在这里,有石老为远行学子所做的《云杉歌》:“不行千里路,何来千里驹?”;有贺远明老师登图书馆而吟的诗词:“琅嫒楼上倚栏杆”,看湖光十里,笔下写尽四方山色;有阔别母校多年的校友,遥寄而来的《桃花恋》。
《春春文理》还是一部记录学校变迁的“史书”。自从创立校报以来,校址的变迁,校区的修建,一系列更迭变化被记录下来,摘录于此书之中。
在《黄瓜山下那些“第一”》一文中,蒲天贵副校长回忆当年建校的辛苦,第一笔办学经费,第一次有板凳,第一次养猪……以及2001年的合校升本,2005年的变更校名,2007年的本科评估,乃至如今大力推行的“顶天立地”发展战略,依旧历历在目,为后来的师生讲述当年的故事。
如果说,校报是学校历史的记录者,那《青春文理》一书便是对往昔的追忆,对当年一段段历史的缅怀,不可忘记,不可放下。学校正值青春勃发,无数学子,亦是青春满怀!
《青春文理》更是刻录下了学校各个时代的风貌。从“五·七”大学,到江津师专,再到后来的重庆师专,乃至如今的重庆文理学院,每一个阶段,都有学校的时代记忆。
建校之初,仅有几万经费,师生一砖一瓦,齐心协力,硬是开辟出了学校的基本格局,培养出了“黄瓜山精神”;毕业离校数十载,当年从重庆师专走出的一批批学子,哪怕是多年已过,依旧有一份留在瓜山星湖的文理情怀,有一股只属于“文理人”的精神气象。
用文字记录一个时代,也同时让后来人通过文字,去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看到一个个奋斗拼搏的身影,我们能听到一声声晨读响起在黄瓜山下、卫星湖畔。
卷帙不繁,却诉尽春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首首道尽当年艰辛的诗词,犹活在书本文字之中。书籍,是古今的桥梁。通过《青春文理》一书,几代文理人在沟通,在交流,共谋文理的发展。
由历史而望未来,此书的录成,并不仅在于回忆,更多的,还是让那份属于文理人的精神情怀传递下去。激情燃烧,依旧无悔,将来更多的文理学子,依旧能壮怀激烈,乘风破浪!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文章选取时采取的是“厚古薄今”、的思路,希望为今天的读者提供更多能够管窥建校初期精神风貌的渠道。其实,校报佳作众多,只是篇幅有限,很多优秀作品未能辑录,不能不让人惋惜。
更加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书的编纂工作,多次问询工作进展情况,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掩卷暂息,不觉夜已深。恍惚间,直觉一首首青春之歌,一副副青春面容,一段段青春往事,正从厚厚的稿纸间隙渗透出来,让人倍感亲切。
诗歌
云杉歌——送李昌明姜方林两同学去甘孜工作(外一首) 石天河
赠别七九级女同学 石天河
责任田 赵新生
祝酒词——为八三届同学毕业而作 戴伟
静 登泰山
山居杂诗 张绂
奔向远方——告别校园母亲 崔文立
有这样一首歌——赠给八五届毕业的同学 张一皤
舟中吟 郭岚
卫星湖 云琪
吴老不服老 傅道文
“军人”的风采——观重庆师专“阅兵”随感 苏乐中
运动会短笛 曾里
词二首 张隆高
悼邹弘杰同志联 陈维城屈义生 朱祖禹
偕文科教材编委会同仁登校图书馆楼 贺远明
写给个别学生寝室的打油诗 曾里
学经济 余可人
学年总结 糊涂生
校园赋 颜云
悼向琢之同志 石天河
重庆师专赋并序 戴伟
给母校一读《重庆师专报》 何积光
谢天哲先生赠书 张隆高
八十生日感慨七律四首——谢渝西学院中文系诸君为我祝寿 石天河
北山之行二首 吴小燕
那些兄弟——献给我的星湖岁月 白亮
贺石天河先生九十大寿(联) 周明扬
贺石天河先生九十大寿(联) 咸丰收
祝石天河先生九旬大寿 熊羽
一条大河——致石老 海清涓
散文
母校,向您致敬——喜看电视纪录片《春风雨露育桃李——记江津师专》 牟作信
校园情思 游万芳
别负了这一群眼睛 饶文蔚
失去的才觉珍贵 李念慈
腾飞吧,崛起的“第三世界” 韩青
我赞美你,小草 蒋秀敏
桃花恋 魏积忠
黄昏里的孤影 林若
你从山那边来 林梅
金戒指,在闪亮 羞子
卫星湖的夏天 文野
中国,你就是一颗高昂的头 刘延远
暮色里我想起…… 晓风
高昂起我们师专生的头 刘德贵
“我们是来拼命的,而不是来享福的”——来自实习第一线的报告 张跃国
老吉他 罗家喻
实习日记 周黎娜
度假村记事 喻红梅
请治治这些“奸商” 刘作堂
黄瓜山的风 杨红
获奖之后 廖华明
岁末大雪记 万武川
停电 熊晓军
我们一〇六 杜玲
重庆师专一令人向往的学校 何成材
行行复行行 王要飞
校园散记 玲玲
“下海”先得识“水性” 余可人
课堂扫描 书辉
校园悲喜录 涂梅
斯情长依依 余可人
这里有我的圆梦人 张采兵
青春无规则——本寝室成员素描 杨乐
周末!周末 成荣
侃侃咱们109 周微
没钱的日子 李吉斯
临湖而居 王淼
再一次曝光——大学生影协校外创作记 秘书处
祝《星湖》周岁 张隆高
不穿高跟鞋 周微
花与铁门 周景行
老师也不知道一对毕业同学如是说 木易
安普大哥 田丁
月是故乡明 付世坤
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我与《重庆师专报》 余可人
相见时难 陈麓
暑假社会实践散记 萧斌
寝室晨曲 萧斌
如果我遇上了歹徒…… 余可人
星湖 唐少芹
补鞋记 陈坤明
读书岁月——为母校二十周年而作 罗基
“黄瓜山精神”赞 艾中华
回顾与反思——庆祝重庆师专建校20周年 况兴华
灯光 喻奇树
毕业以后 罗磊
师专情怀 喻奇树
音乐系系庆十周年随想 陈光青
难舍母子情 董志斌
黄昏,我与母亲漫步湖堤 中刚
无缘的电话 夏正东
蓝蓝电波悠悠情 小伟
走好六月 王奇
守住毕业前的最后一份宁静 谢国超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一位毕业生如是说 佚名
“班妈妈”寄别 杨城
岁月如歌重归星湖 饶文蔚
一个月的辅导员生活 高颖
母校,永久的情愫 王奇
校园新貌 吴阳红
琢之先生 思耘
我爱我家 李芹燕
圆梦 梅先勇
视觉亮点 蒋氏萍
相逢物理系 李雪梅
回校的联想 戴敦佑
别后感念 罗薇
抢饭记 李娟
周末漫思 墨寒
停水的日子 刘春
经历自考 小新
忏悔 燕子
电话情结 付玲
记忆“梦果苑” 袁艳
学历与能力,孰轻孰重——一名专科生的求职心得 胡长飞/
国庆搬迁随想 张化林
我要考研 胡力
星湖红河两相望 彭足
想起“十家巷” 龙图
经历普通话测试 村风
体验生活 曾敬
毕业了,我们即将离开星湖 刘勇
白鹭来栖校园 颜云
生命的哲学启动 杨楹
责任·老师·荣誉 谷继建
红河归来心留香 水伯勋
红河的钟楼 雨舟
我仍有理想,但我站在地平线上——侧记我的大四生活及求职感悟 周洋
天空总会明亮 依琼
师兄师姐加油 学弟学妹跟上 夏波
音乐系建系二十周年庆典校友发言选登 胡兵
终于轮到我说,毕业了 谢婷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摘录)——2009届毕业生寄语 裴跃进
月湖抒怀 谭定宇
卫星湖的源头 尹丛丛 曹培培孟磊 刘智
桃花岛的传说 孟磊 纪是
张家院里听莺歌 思耘
雨夜,我用双脚丈量了瓜山 韩青
北山上的书院 曹培培
怀念我的老师张隆高先生 杜术林
怀念恩师傅道文先生 龙图
七号楼札记 痴儿
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记忆 张采兵
瓜山琐忆 高山
青春的祭奠 杨选民
梦想开始的地方 陈能雄
黄瓜山下的那些“第一” 蒲天贵 熊秉衡
忆我在学校工作的几件事 胡文良
升本建院的那些事 颜敬先
校名故事 文远
北山上的那些事 贺正一
中文系学生编刊办报的回忆 曾祥禄
最是难忘廿二载 戴伟
买菜的故事 雪鉴
追忆恩师朱祖禹先生 任华
北大未名湖与重庆卫星湖——《星湖20年》序 杜术林
怀念老主任贺远明先生 高勇
情书 张万明
青春散场,不诉离殇 杨苗苗
我的大学室友——毕业30周年记 官建华
我们用文字丈量历史——写在《重庆文理学院报》创刊30年、出版500期之际 赵立兵
报告文学
青春的歌 济深
战胜厄运,她赢来了更加绚丽的人生——我校校友、2012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特别关注教师”胡荣的故事 夏明宇 杨钦越 彭冬肖
后记
承载历史服务师生办报育人助推发展
34年前,伴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重庆文理学院报》的前身——《江津师专报》应运而生。
其后,这份报纸也随着学校校名的变迁,前后历经了《重庆师专报》、《渝西学院报》、《重庆文理学院报》等不同阶段。
34年来,她与全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定期相约,用570余份热情和梦想、责任与担当,记录着学校建设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反映着师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陪伴一代代文理人度过了宝贵的大学时代、美好的青春年华。
每当报纸出刊的日子,师生们都会充满期待,争相传阅,希望从中看到新近发生的大事、要事,从中获悉学校工作的最新进展,从中了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从中领略才子名师的奇思妙语,并通过它与学校领导深入沟通,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应该说,大学校报作为学校党政机关报,是大学校园的主流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还是学校党政联系师生与校友、沟通家长和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展示学校形象、塑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学校的寄托、师生的期许、社会的希望实现了交汇融通,产生了互动共鸣,也使这份薄薄的报纸蕴含了特有的历史感、时代感和责任感。
现如今,尽管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输渠道多元融合,社会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暗流涌动,似乎传统纸质媒体的社会地位、传播力及影响力已经江河日下、风光不再。但我们必须看到,传统媒体由于其特有的内容优势、专业优势、机构优势、渠道优势,所生产新闻产品的原创性、严肃性、深度性、权威性仍是众多网络新兴媒体始终无法超越和替代的。这也正是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之所以存在的价值、理由和依据。
这本《青春文理》辑录了《重庆文理学院报》34年来的代表性副刊作品。透过校报这些纸片、青涩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艰苦奋进的青春背影,听到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内心独白,体会到一片片火辣炙热的赤子情怀。
我们要感谢《青春文理》这本书,感谢《重庆文理学院报》编辑部的辛勤劳作,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座横跨时空洪流的桥梁,使几代文理人能够在这样一个神奇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最后,希望《重庆文理学院报》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牢固树立办报育人宗旨,大力弘扬优良办报传统,充分发挥文化高地优势,大胆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真正承担起“传播知识、引导舆论,弘扬新风、促进和谐,参与决策、服务生活”的光荣历史使命。 衷心祝愿《重庆文理学院报》越办越好!
重庆文理学院
2016年10月
赵立兵、秦玲主编的这本《青春文理--重庆文理学院报历年副刊优秀作品选》选录了《重庆文理学院报》创办以来,广大师生、校友发表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它是师生文学之阵地,思想之前沿;还是一部记录学校变迁的“史书”;更是刻录下了学校各个时代的风貌。
赵立兵、秦玲主编的这本《青春文理--重庆文理学院报历年副刊优秀作品选》辑录了《重庆文理学院报》34年来的代表性副刊作品。透过校报这些纸片、青涩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艰苦奋进的青春背影,听到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内心独白,体会到一片片火辣炙热的赤子情怀。